1、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张珍珍096070190 外语学院1.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2、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巨大的价值。然而传统文化在如今中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比如,现在很多人一提传统文化都觉得是该进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似乎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文学博士傅谨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以中国的国粹京剧为例,表达了了她对传统文化现状的担忧。她说很多人说京剧落后了,它跟不上时代,跟这个时代不合拍,她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浮浅的。她觉得关键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尊重和认同,现在我们青少年,包括中年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西方的文化比中国传统的文化要高一层,很多年轻人说他不喜欢京剧,为什么?他们说京剧节奏慢,京剧是农耕社会的东西,是老人的东西,跟我们
3、的时代合不上拍。她说即使那些希望保持京剧应有的价值的人们,也只是觉得京剧不能丢,所以才留着它。而在我们内心,我们真正意识到京剧艺术是和芭蕾、交响乐一样高的吗?我们自己都没有自信心,都很少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所以,她觉得问题还在于文化价值的重建,只有整个社会重新体验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不能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来衡量的,只有这种时候,我们整个社会的这种文艺复兴才能够真正实现。这是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不是那么乐观的解读,我觉的得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确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打开了国门,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猛烈地冲击着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却有一些人存在这崇洋媚外的心理,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
4、一定的阻碍。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传播的很好吗?你看国学热,不仅在国内搞得红红火火,而且在全世界都掀起了着一股热潮。还有名声大噪的百家讲坛,深受观众喜爱的易中天和于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不是也作出了贡献了嘛。但是我想说的不论是国学热也好百家讲坛也好,先不说他们普及的是不是真正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就是他们传播的方式也还是有待于商榷的。拿百家讲坛来讲,它不仅主讲权谋,而且进行过度化的市场包装,显然是重“利”轻“义”、重“器”轻“道”的典型,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仅仅靠有些夹杂着利益目的的传媒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我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目前在中国文化界,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呼
5、声越来越高,这实际是中国整个民族的福音。中国传统文化在将来还是值得乐观的。像元朝和清朝,每次外族入侵都会对汉文化带来严重冲击,但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太浩瀚了,任何的异族和强权都消灭不了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实际上世界各地,因为各种原因,各个民族都存在传统文化的断代和危机,因此民族文化的竞争也成为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为此,我衷心地希望中国人都能继承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希望有一天,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高素质、高修养的人。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1.注重人伦关系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佛教讲的是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中国文化讲
6、的是人。希腊人注意人与物的关系,中东地区则更注意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文化的特点是更多的考虑社会问题,非常注重现实的人生。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有很浓的人伦色彩,宣扬三纲六纪。像儒学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甚至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这样一种人伦纲常其实已经存在于中国人的骨髓当中了。在中国,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长辈与晚辈有着很严格的伦理道德。比如说孝这个概念,三纲五常里都有。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各国都没那么具体。孝这个词翻译为英语
7、,用一个词翻译不出来,得用两个词,什么原因呢,因为虽然不能说外国没有孝,但是并非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译过去就得用两个词,英文里面两个什么词呢?就是儿女的虔诚与尊敬,而在正文里光一个孝就够了。这就说明孝这个词有中国的特点。所以注重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2.积极的入世精神入世,就是投入到尘世的活动中,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中国人讲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集中体现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中国,无论哪一家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宣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关注的更多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现世今生,不是人的来生来世。理想的人格是入世
8、的。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社会上的功用说。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儒家强调入世精神,充分肯定现实世界,肯定现世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切,故而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投入、适应和改造,以实现现世人的生存和幸福,同时,它主张人们寡欲而非禁欲。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
9、实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在有限中追求和实现无限。有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坚持心中的理想,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我这一些思想都反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精神3官本位思想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而且我觉得事实上,“官本位”不仅体现在为官者一切以官为本,更体现在局外人 平民百姓也以官为本,把“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拜对象。中国历来是个以政治为第一的国家无论是历代的当政
10、者、大小官僚还是三教九流农工商平头百姓,思想意识中无不若隐若现着一个“官”字。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清晰可见。现在社会上掀起的公务员热,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说,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一头挤往公务员这座独木桥上,是因为公务员收入稳定可观,是一个金饭碗。但我觉得,深究下去可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日前,一组名为“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的图片蹿红网络。作为主人公的黄艺博,戴着红领巾和“五道杠”的队牌,神情泰然,有着与其年龄明显不相称的表现。孩子的父亲称,今年12岁的黄艺博,2岁起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便每天读人民日报。在父亲眼里,孩子的这些习惯和兴趣纯属天性,自然而成。(5月2日长
11、江商报)做父母的大抵都知道,戴红领巾的孩子充其量只能佩戴“三道杠”。如今,这名“神童”居然能佩戴“五道杠”的队牌,并以“总队长”官衔相称。看罢这样的新闻,不由得感叹,成年人世界的官本位意识,向孩子们的世界渗透。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武汉一个小学班级,除一正九副的班长外,另有诸如学习委员、卫生委员、文体委员和各科科代表、小组长、学生会“干部”等20多名学生官,40人的班级,学生干部居然占去四分之三。孩子过早被“功利思维”所渗透,实际上是成人世界过度膨胀的功利意识在下一代的延伸,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快乐,换取自己脸上的那点“虚光”。所以,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究其优劣性质来讲,我觉得只能说它是一种我们要
12、抛弃的一点,不要让它腐蚀年轻人。3.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价值我觉得要谈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价值,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精华的部分,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继承。有些糟粕想我刚才提到的官本位思想我们就应该抛弃。下面我就温家宝总理在访问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时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点精神,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尤
13、其是近几年来,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云南干旱,对中国的国民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不断奋起,进取精神,对当代中国如何从逆境中挺过来显得非常重要。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和平崛起更显得意义非凡。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
14、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 这一点我觉得对我们现代化建设尤其重要,我们其实已经尝到了破坏了环境滥用资源的苦果,现在很多的环境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点对当今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以上我通过这四点精神,阐述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
15、的价值,当然,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精华有待于我们去发现与挖掘。我想说,中华民族经历了固守传统和背弃传统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推陈出新,正确地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批判,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芒,才能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则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需要对传统文化实现弘扬与超越。类似的,费孝通先生在文化问题上提出一个观念,叫文化自觉。他概括了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各种文化要知道自己文化的美,要学习展现别人文化的美,美的文化要放在一起共享,这样就天下大同了。文化自觉的提出,我认为有深刻意义。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民族的价值,这个民族怎么存在?不知道别人文化的好处也不行。最后我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得到传承与发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他独特的作用。每个中国人都能了解并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