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题讲课讲稿.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807232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题讲课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题讲课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题讲课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题讲课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题讲课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题精品文档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题第一章一、名词。联合国: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1945年春英、美、中、苏等50个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六个机构。联合国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联合国的建立是人类共同构建战后和平的重要成就,虽然它具有强权政治这一时代特征,在战后初期为某些大国所操纵,但它实现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再次实现了世界各国的联合的合作,成为战后世界代表最广泛、规模最庞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组织。纽伦堡审判:二战欧洲战事

2、结束后,如何惩治战败后的德国、根绝法西斯主义和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成为世界性的重要问题。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法院大厦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审判,这次审判不仅对20多名德国主要战犯作出了严厉裁决,所公布的罪行也使纳粹失去了公共基础,沉重的打击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纽伦堡审判时德国纳粹党彻底瓦解,从核心领导到基层骨干的罪行都得到了应有的惩处,也进一步推动了德国人民对战争的认识,使德国走出历史阴影,融入欧洲大家庭。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三个重要的国际关系。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

3、公平的国际关系格局。主要内容是: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雅尔塔体系对战胜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维护并扩大了集体安全原则。联合国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确立了法西斯国家非军事化,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把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其消极影响是大国强权政治、大国主宰世界。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一份咨文,他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对此美国必须提供援助,并认为这是美国的伟大责任,随即向希腊和土耳其两

4、国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这篇咨文及其解释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控制中间地带、称霸世界的战略原则,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的重要步骤,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全球性质的国家安全战略。冷战:冷战是指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采取除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及宣传等各个领域。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直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凯南的遏制理论为美国的冷战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丘吉尔的铁幕讲话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冷战的主要参加者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苏联和华沙组织

5、成员国,冷战主要在美苏之间展开。欧洲是主要战场,并逐步扩展到整个世界,冷战严重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该计划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说中提出来的,故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提出该计划的目的在于用经济手段扶助西欧,使其迅速复苏和稳定,进而拉拢和控制西欧,共同与苏联对抗。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北大西洋组织:美国与西欧、北

6、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卢、荷、英、加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有北大西洋理事会、常设代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等。欧洲最高司令部是北约的主要作战机构,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东欧七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合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

7、在莫斯科,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建立的标志,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以一切他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给予帮助。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抗的军事集团。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体。二、论述题。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相同点:(1) 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2) 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3) 都是大国意

8、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是大国间军事、经济实力均势和相互妥协的产物。(4) 都随着各国力量消长的瓦解而破坏。不同点:(1) 扮演的主角有变化。凡: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 雅:美苏在全球各地。(2) 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妥协。(3) 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4) 性质不同。前者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后者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5) 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

9、盾。而后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矛盾。(6) 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第二章一、名词。麦卡锡主义:二战后的美国,战争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美国一方面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到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各个层面,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麦卡锡在参议院掀起一波又一波所谓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共产党活动的浪潮。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更是将锋芒指向杜鲁门政府,从1953年起,麦卡锡将魔掌逐渐伸向外交领域

10、,麦卡锡主义代表了整个美国社会保守及排外团体的广泛政治同盟,没有谁能逃脱他们的攻击,1954年12月1日在全国上下一片声讨声中,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行了谴责,1957年麦卡锡死亡,风波平息,麦卡锡主义是战后全球出现冷战和美国国内政治黑暗的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歇斯底里的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思潮,是对美国传统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沉重打击。杜鲁门:杜鲁门是提出冷战主义,即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侵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的一位美国总统,着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作为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将原子弹投放到广岛和长崎两个军事目标城市,之后日本很快投降,它见证了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对内实行“公平施政”。在

11、外交事务上,他扮演着极具影响力的领袖角色,提出“杜鲁门主义”,以国务卿冠名的马歇尔计划,大大刺激了蒙受战争之苦的西欧国家经济的复苏。杜鲁门于1972年逝世。艾森豪威尔:美国第34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负责向太平洋战场征调防御力量,支持“先欧后亚”战略,主张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抄近路攻入德国,1943年12月受命任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1944年6月指挥盟军诺曼底登陆战役,1944年12月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他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德国投降后,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驻德国占领军总司令,1950至1952年重新服役,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力量总司令,1953至1961年连任两届

12、美国总统,他任内继续推行杜鲁门的冷战政策,扩大核武器生产,加速发展战略空军,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1969年去世,终年79岁。肯尼迪的“新边疆”:1960年7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后被历史学家用来称呼其国内施政纲领。所谓“新边疆”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领域和新挑战,开拓新边疆是指美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为此肯尼迪政府提出了“登月计划”,增加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还提出反经济衰退计划,增加福利和减税,把赤字财政作为维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1963年还提出全国减税建议和要求、取消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民

13、权法案。但肯尼迪的“新边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留下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平施政:是罗斯福新政在战后的继续,但它远逊于罗斯福新政,这是因为在战后市场经济繁荣的条件下,垄断资本不愿对劳工作出较大幅度的让步。杜鲁门政治上的反共反民主政策和美称霸全球的战略也对“公平施政”产生消极影响。所谓的公平施政即每个美国人都会获得公平的一份,在垄断资本经济下的美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公平施政实质上是在美走上称霸世界遭堵和战后初期经济繁荣条件下,才征引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改良措施。“三环外交”政策: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二战后初期的英国在外交上的战略,其宗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

14、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关系,充当三者的连接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力日趋衰落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无奈选择,英国的政治家们在推行“三环外交”的过程中,英国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其实质是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改善两个德国的

15、关系,“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对七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作用。二、列举和简答。1、公平施政内容:1)制定充分就业法2)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3)实行廉价民用住宅的建造计划4)扶持农业。约翰逊的“伟大社会”:1)调整征收所得税的幅度。 2)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干预。 3)改善和发展城市居民住宅、保护环境。 4)提出一系列反贫困计划。 5)保障黑人民权,缓和种族矛盾。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1) 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国际国

16、内环境;2) 政府充分发挥干预经济的作用;3)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实践;4) 推行高积累高投资政策;5) 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第三章一、名词。三和路线: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党中央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三和路线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奠定了苏联对外政策新的理论基础。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较准确的把握了国际形势发展的脉搏,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了一定作用,也为苏联和平和平建设提供了条件。尽管这一路线还缺乏严密的理论根据,却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与推进。戴维营会谈/戴维营精神:赫鲁晓夫当政后,主张缓和与西方

17、的关系,调整了斯大林时期与美国的全面对抗战略,提出“三和路线”以对话取代对抗,使紧张对峙的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会谈虽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两国最高领导人战后的首次会晤成为缓和的象征,由此产生的戴维营精神将东西方缓和推向高潮。二、简答。分析东欧国家选择斯大林体制的原因:(1)指导思想因素:长期以来东欧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以发展的工业为基础的;(2)现实环境作用:战争的破坏需要资金和设备,需要政府集中控制;(3)模式比西方的更具有优越性,更适合现在的国情。第五章苏南冲突:是指苏联和南斯拉夫在一系列有

18、关南斯拉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的分歧、矛盾和冲突。早在二战期间,双方在南斯拉夫的游击队活动、援助和建立人民政权的问题上就有矛盾和隔阂,战后初期,在关于的里亚斯特的领土归属问题、建立巴尔干联邦以及经济贸易问题上,双方矛盾更趋激烈和公开化,1948年2月苏联中断与南斯拉夫的外贸关系,6月,把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斯拉夫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11月情报局再次做出决议,攻击南共,使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斯拉夫人民推翻南共的领导。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是苏南冲突的根本原因。戴高乐主义:戴高乐的政治、外交、思想体系和实践的总称,戴高乐一生的政

19、治追求是实现法国的独立和伟大,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主义”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控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亚非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五个国家发起,邀请亚非一些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

20、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期间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的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二、论述题。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政策和作用:1) 建立了关税同盟。作用: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共同体各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内部贸易的增长,加速共同体资

21、本的集中和垄断程度,推动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分工。2) 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作用:共同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农业就业人口,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收入,相对稳定了市场价格。3) 实施货币一体化。作用: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使西方国际货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打击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有利于共同体农业一体化的推行,是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的重要步骤。4) 加强政治上的联盟。作用:定期的协调对外政策,提出西欧国家联合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重要口号。5) 共同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对话和合作。2、评价戴高乐主义。戴高乐执政时期的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22、策,“戴高乐主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这段时期里逐步演变形成的。戴高乐主义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戴高乐主义”的独立自主政策,在戴高乐之后的第五共和国历史中一直被延续着、发展着,这说明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战后欧美矛盾的一种体现,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第六章一、名词。评价“撒切尔主义

23、”: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后,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做了“激烈的改革”,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贯之以“撒切尔主义”。经济政策的措施主要包括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等。撒切尔主义是一股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撒切尔主义非常明显的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在“撒切尔主义”的指导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的不平等地位,撒切尔主义的改革使英国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好转,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如造成严重失业,英国工业基础萎缩,在1990年的大选中失去了任职11年之久的首相职位。二、简

24、答论述。1、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1) 外部原因: 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大力扶持,在经济上,日本从美国获取了大量资金、原料,军事订货和技术设备等,有力的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日本是美国的同盟国,追随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托庇于美国的核保护伞下,使日本长期以来军队支出甚微。 五、六十年代国际环境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第一,发展中国家为日本提供了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投资市场;第二,五、六十年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日本提供了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有利的世界经济环境;第三,战后的几十年是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日本科技的进步起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25、。2) 内部原因:直接原因: 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a、依靠经济专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利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c、以“行政指导”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度重视科技,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 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扩大对外贸易间接原因: 战后和平环境为其经济在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战后格局长期稳定,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 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扫清了道路; 优良的全民教育制度,为日本向现代化迈进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和高水平的科技队伍。2、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原

26、因:(1)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2) 战后推行的对外侵略扩张战略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3) 美国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进入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时期。3、美国经济实力下降的变现:(1) 美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较慢;(2) 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3) 美国对贸易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严重下降;(4) 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第七章一、简答题。1.苏联解体的原因。(1)制度性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2)少数民族与知识分子对解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3)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集团路线的错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4)历史文化原因是苏联解体的深

27、层因素。二、论述题。1.论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国际政治中最引人注目、影响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世界主要战略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造成了剧烈的震荡和巨大的冲击。(1) 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战后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整个世界加速走向一个多极化的新格局。(2) 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战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东西欧对峙,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趋势,东西欧开始走向一体化。(3) 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原有的凝聚力下降,美、欧、日矛盾激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4) 苏联解体后,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明显下降,中间地带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对阵,受西方国家干涉和控制的危机加大,南北矛盾和发

28、展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5) 苏联解体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它也推动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思考和改革。2、美苏争霸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1)两国状况: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2)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29、。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3)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4)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1)苏联状况: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

30、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土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2)美国状况: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

31、79年同中国建交。(3)争霸表现: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4)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条约。苏联的扩张到19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土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

32、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1)美国状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2)苏联状况: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严重困难,甚至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

33、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土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3、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列举题)背景:(1)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2)世界大战的促进作用。(3)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特别是军备竞赛刺激了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生产关系,特别是普遍出现了国家垄断贵本主义,它能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规模大、耗资大、利润低而风险大的尖端科研项目及基础研究项目,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5)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与发展的

34、重要动因。(6)另外,二战后全世界基本上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资源的短缺迫使人类开发新的替代产品,战后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也是重要原因。特点:(1)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2)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3)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4)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影响:(1)使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

35、的变化,从而使生产率显著提高。(2)它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酝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3)它加速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4)它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5)它促进了武器的急剧变革和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6)它也推动文化艺术和教育现代化的急剧变化。(7)它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4、美国全球外交战略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全球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政策”)在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为后盾,大力扶植、援助西方的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遏制,妄图称霸世界。

36、其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进攻性、侵略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社鲁门主义。(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杜鲁门上台后,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重大障碍,终止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根据朝鲜战争后世界的形势,美国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一些调整。(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进入60年代,肯尼迪上台,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更为灵活的“和平战略”,试图通过和平与战争的两手策略,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第二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

37、代末的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1970年2月,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尼克松正式提出了尼克松主义作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伙伴关系、实力后盾、谈判手段”。(2)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福特继任总统,他在对外政策上延续了尼克松主义。(3)卡特时期(19771981年)。卡特政府上台后,在延续尼克松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美国意识对世界的影响,将恢复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作为对外战略的突破口,提出“世界秩序战略”。第三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38、的战略推进阶段。(“新遏制战略”或“超越遏制”战略)(1)里根时期(19811989年)。里根上台后,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放弃了前任的缓和与利用均势的战略,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制定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战略”、“星球大战计划”。(2)布什时期(19891993年)。布什的总统任期跨越了冷战前后两个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战略扩展和单边主义阶段。(“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1)1993年1月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的摸索,1994年1月,克林顿比较清晰地描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

39、“一个目标、三大支柱”。“一个目标”是坚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把它定位为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2)1994年7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它的核心是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使21世纪仍然是美国世纪。(3)2001年小布什新政府上台,组成了一个有军工集团背景、保守色彩浓厚的执政班子。布什明确提出了“先发制人”的原财。美国的“单边主义”恶性膨胀成为小布什政府穷兵黩武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原因。 5、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1)“科技立国”战略,是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性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采取的是赶超

40、先进国家的传统战略模式,但又根据国际形势和本国情况进行了改革,狠抓带头工业的复苏和发展,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处于新的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革命之中,日本面对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技术较量,也对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和调整,制定了新的社会发展战略模式,即“科技立国”的战略模式。(2)所谓“科技立国”的战略模式,也就是以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世界加工工厂,以克服资源上的缺陷,从而保证经济大国的地位。 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大体可以表述为: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应用中模仿和吸收,并在此基础土改良和创新,进而开发“自主的”尖端科学技术,使科技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以推动

41、经济的高速发展。(3)具体来讲,日本的“科技立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把电子技术、软件技术、服务体系化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强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技术和空间、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使投资经费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建立高技术密集型的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多样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技术输出。(4)日本的“科技立国”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效。所谓科技立“国”,除了经济发展的内容外,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还提出了政治军事上的目标,即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与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同时,通过所谓的“综合完全保障战略”,扩

42、充其军事力量,使其从军事小国发展到拥有中上等军备规模的国家。通过上述方面的努力,日本为自己设定的总目标是,截至20廿纪末,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技术三位一体的头等大国。6、东欧剧变的原因与教训原因:东欧国家的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1)内部原因;在历史上,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制,采用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2)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其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以及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3)苏联长期实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

43、权的对外政策,庞大的军费开支与援外开支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也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实质: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训:(简答/列举)(1)在指导思想上,执政的共产党要善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国情、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2)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和监督机制。(3)在作风建设土,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坚持立党撞公、执政为民、勤政为民的原则,坚决反对败现象和既得利益集团出现;(4)在领导方式上

44、,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适应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研究执政的基本规律,断改进和完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5)在适应生产力要求土,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把握先进 生产力发展趋势和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国富民为己任。 (6)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慎重稳妥地处理民卷宗举等问题;掌握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处理好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7)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并得到人民拥护的外交政策。7、二十世纪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动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简答/列举)三次变动:(1)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欠战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英、法操

45、纵国联宰割过战败国。 (2)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形成了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的格局。(3)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三次国际格局变动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1)第一次变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共同支配之下。 (2)第二次变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

46、量。(3)第三次变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8、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的原因:(列举)(1)西方国家经济对美国的影响。(2)长期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反作用。(3)科技对经济的推动尚不明显。(4)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连续猛涨及由其带动的其他原料价格的上涨。(5)军事工业的兴旺阻碍了美国经济的正常发展。9、欧美盟国对德、日法西斯处置的异同及原因:相同点:组织国际法庭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一些法西斯分子得到应有惩罚;对德日采取占领方式不同点:1)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同。日本小于德国。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惩罚比较彻底全面,法西斯组织被

47、铲除,美苏英法密切合作;东京审判则由美占主导地位包庇一些日本战犯,对日法西斯的惩处并不彻底,一些法西斯分子逃脱惩罚,日军国主义的最大代表天皇不仅没有受到惩处,而且天皇制被保留。2)对两国领土占领方式不同:对德国实行的是分区占领,各国斗争激烈,最终导致德国分裂;日本则由美单独占领,保留了日本天皇制,美扶植日本,力图把日本发展成为美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政策的基地。主要原因:1)美要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的威胁,实现美统治下的和平,因此同意惩处日本战犯并促使日本进行各种社会改革,并按美“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2)美国要使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的基地,日本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美国把

48、日本打造成反苏反共的堡垒,为此美国为保持日本政局和社会的稳定保留了天皇制,并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扶植日本,这就必然造成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处理要寻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如东京审判既是正义的也留下许多缺憾和不尽人意之处。3)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惩处力度不同,造成的历史影响延至今日。10、简述从欧共体成立到七八十年代,西欧同美国的关系战后西欧的联合最初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美国出于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考虑,推出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合作。50年代中期,共同市场产生后,西欧经济一体化起步。西欧同美国的矛盾开始显现,法国戴高乐领导的第五共和国展开了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随后,6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又以另一种稍微温和的方式,拉开了西欧在外交方面同美国的距离,显现其独立性。经过506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和日本的实力在许多方面已接近和超过了美国。美、欧、日三极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