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0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活页规范训练-5-12-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799230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活页规范训练-5-1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0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活页规范训练-5-1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0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活页规范训练-5-1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12社论两篇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谛听(d)寰宇(hun)永载史册(zi) 举世瞩目(zh)B响彻(ch) 夙愿(s)壮志难酬(chu) 不屈不挠(ro)C濠江(ho) 沉醉(qn)兵戎相见(rn) 高瞻远瞩(zhn)D华裔(y) 一刹(ch)巍然矗立(wi) 鉴往知来(jin)解析A项中“载”应读zi;B项中“挠”应读no;C项中“浸”应读jn。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宣告麻烦五州四海扬眉吐气B谛听巍然积贫积弱百年胜事C夙愿瞩目恢弘气度欢欣雀跃D神洲庄重

2、壮志难酬迎刃而解解析A项,州洲;B项,胜盛;D项,洲州。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心刚昨晚代表影协表演了配乐诗朗诵,虽然年岁已大,但他器宇轩昂,吐字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往昔岁月。B利比亚驻华大使馆门前的国旗已经改弦易辙,换成了反对派的国旗。穆萨迪把国旗降了下来,面对记者采访他感动地喊:“玩耍结束了!”C除了每周精选的三场英超赛事直播外,我们还为您预备了精彩的竞赛点播,浓缩精华的竞赛集锦、令人拍案叫绝的进球、让你捧腹不已的搞笑花絮。D在中国人的眼里,君子和小人是泾渭分明、判若云泥的两类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话语,经常消

3、灭在各类道德文章之中。解析A项,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B项,改弦易辙:比方转变原来的方向、方案、方法等。此处不合语境。C项,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格外观赏。D项,判若云泥:凹凸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答案D4分析下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缘由。要求:语言表达精确、简明;结论和缘由均不超过25字。(6分)(1)结论:_(2)缘由:_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力量。答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细心争辩图表,精确捕获信息,包括比较对象、目的,数字的变化趋势等;最终对图表中数字认真比对,发觉规律,精确得出结论。缘由的得出也应当立足对图表信息精确而全面的分析

4、。答案(1)结论:铁路开通后,客运量超过大路、民航,成为出行首选。(2)缘由:铁路出行比大路速度快,比民航费用低。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中“在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决不能遗忘,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一部分,回答问题。5所选文段在结构上有何特点?(6分)答:_解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宏观上,第一行文字与下面三段文字是总分关系。微观上,这三段文字间又有并列关系。答案宏观上,段落间存在总分关系,即后三段都在说中国人民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而且这三段按时间挨次组织;微观上,这三段分别就古代、当代、将来三个方面共同阐释这条不平凡的道路,构成并列关系。6中

5、国人民走过怎样的不平凡的道路?(6分)答:_解析找到答题区域,即后三段。然后,将各段内容稍加概括。最终,按大事发生的时间先后挨次整理出答案。答案(1)封建社会,很多中华英雄儿女进行斗争,但终因国家贫弱而失败。(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步步实现了香港的回归。(3)虽然取得了成就,但我们仍必需靠努力进一步实现澳门和台湾的统一。7香港顺当回归的缘由有哪些?请据文段加以概括。(5分)答:_解析要从多种因素去考虑。从国家方面,经济实力增加,这就奠定了基础;从人民方面,中华儿女有众多优秀的品质及坚韧的抗争精神。答案(1)经济实力不断增加。(2)中国人民的团结意识、抗争精神和坚韧品质。8本文重点写香港回

6、归,为什么又谈到澳门回归和台湾回归?(8分)答:_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应结合社论的特点。政策性和指导性是社论的显著特点。香港回归只是中国统一大业的一个阶段,我们仍需坚持“一国两制”,进一步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答案(1)香港回归只是中国统一的一部分,澳门和台湾回归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大业。所以,说到香港回归,很简洁想到澳门和台湾问题。(2)香港的顺当回归为澳门和台湾的回归供应了范例,通过文中相关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统一澳门的期盼和信念。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912题。赖宁雕像的回归8月18日,备受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址山西太原东仓巷。次日,当地还进行了回迁仪式。假如没有社会舆论的介

7、入,“失踪”了好几个月的赖宁雕像,生怕仍将处于“失踪”状态。今年5月,和东仓巷居民朝夕相处20年的赖宁雕像,无声无息地消逝了。8月上旬,热心的居民开头自发地四处查找雕像的下落,随后,当地媒体也加入查找队伍。后来得知,雕像是街道办事处移走的,由于雕像所在的干休所要进行整修,本打算将雕像摆进学校或公园,但均遭到拒绝,只好将其放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如今,对这样的安置当然可以说是“临时寄放”,但若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许雕像永久“临时寄放”于偏僻的山村也未可知。赖宁,曾经是很多“70后”、“80后”的学习榜样。1988年3月13日,年仅14岁的赖宁为了爱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平安,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

8、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同年5月,共青团中心、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赖宁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赖宁的事迹进入了课本,照片也被挂在了中学校校内,赖宁快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是否该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社会上开头有了不同的声音。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爱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英雄少年”赖宁见义勇为的精神不再被提倡,赖宁的照片被从校内的墙上摘下,其英雄事迹也从教科书上悄然消逝。2006年颁布的中学校幼儿园平安管理方法中,未成年人类似赖宁救火的英雄举动,已被法律禁止。这些都被很多人理解为赖宁只是一个过去时代的精神符号,赖宁精神已经过时。但也有人针锋相对

9、地指出,不管赖宁的精神是否应当提倡,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赖宁雕塑的被“冷落”,正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过分追赶物质和功利的结果。现在,虽然赖宁雕像回归了,但是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当结束。赖宁雕像到底有没有永久性的价值?回答是确定的。对于众多“70后”、“80后”的人来说,赖宁作为童年岁月中贵重的记忆或许永久无法抹去。河北传媒学院大二同学齐玲玲告知记者,即使是作为一名“90后”,她也期望人们能够重新看待赖宁精神,“重拾赖宁精神对于当下这个超男超女盛行、信仰迷失到竟为侵华日本开拓团立碑的社会行径会是糊涂的一击”。很多公园和学校拒绝接受赖宁雕像,他们事后遭到了社会舆论的

10、责怪。事实上,他们都是依据当今的主流价值观看待这件事,这种思想行为,只是当今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表现而已。时至今日,不鼓舞未成人见义勇为、做无谓的牺牲,成了新的主流价值观,赖宁之所以成为英雄的价值基础发生了转变,但是如何看待赖宁照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今年3月,西安儿童公园面临改造,赖宁雕塑是否保留一度引起争议。缘由是“这个英雄少年是由于救火而牺牲,如今提倡爱护少年儿童,不提倡少年儿童见义勇为”。幸运的是,在众多市民和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雕像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在一片树木掩映中,这个1974年诞生的少年,还是他14岁牺牲时的样子,挥着树枝奋力扑火,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向前的力气。三三

11、两两的孩子从“赖宁”身边走过,或蹦或跳,或停下观看,或视若无睹地走开。而赖宁仍旧站在那里,悄悄地做着扑火的动作,奋力向前。(有删改)9请说明题目中“回归”与第一段中“失踪”的含义。(5分)答: 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力量。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句和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从全文看,“回归”在文中既指赖宁的雕像被重新放回原地,又指他的精神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回归”。第一段中“失踪”指有关单位在事先和事后都没有告知居民的状况下,偷偷移走赖宁的雕像。答案“回归”指赖宁的雕像被重新放回原地,他的精神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失踪”指有关单位偷偷移走雕

12、像,事先和事后都没有告知居民。10其次段写居民们自发查找雕像,目的是什么?(4分)答: 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力量。本题重在要求考生从内容方面来分析作答。本段文字重在说明群众照旧记得赖宁,他们对有关部门偷偷地移走雕像的行为表示不满。正是这些群众的坚持,才使赖宁的雕像有了着落。答案说明群众照旧没有遗忘赖宁;群众对有关部门移走雕像的行为表示不满。11赖宁雕像回归了,但作者为什么说“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当结束”?(5分)答: 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力量。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其次要找准答题区间,即第五至八段;最终,从中筛选出关

13、键信息点,简要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对于如何处理赖宁雕像、照片的问题,目前照旧有分歧;对待赖宁自我牺牲精神的问题,应持怎样的态度,如何去评价,照旧存在着不同的生疏。所以对此的思考不会停止。12最终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为新闻述评,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答: 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探究的力量。文章最终一段流露出作者对赖宁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社会漠视赖宁精神的伤感与困惑。其次问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考生要结合文本及现实生活,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表现了作者对赖宁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以及因当前社会漠视赖宁精神而产生的伤感与困惑。示例一:这样写合适。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感染读者,唤起人们去纪念英雄;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对读者起到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鼓舞爱护集体、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示例二:这样写不合适。新闻媒体应当给公众对赖宁精神的价值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不应赐予太多的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