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时规范特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 下列争辩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 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 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C. 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解析:梧桐山的鸢是由单一的物种鸢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答案:A2. 2021南通模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亲热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A. 捕食关系B. 竞争关系C. 种内斗争 D. 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解析:依
2、据题意,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A、B、C三项都与种群密度相关,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3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各种藻类间存在竞争关系B. 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 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 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解析:由题意可以得出,藻类种类很多,各种藻类间存在竞争关系;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大,藻类种数先增多后削减;若没有滨螺,藻类之间存在激烈竞争,有可能导致某种藻类死亡,那么藻类多样性会降低;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
3、高。答案:B4.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争辩种群是争辩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争辩的问题就是争辩群落的丰富度D. 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行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解析: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争辩的问题是群落中有多少个种群,哪些种群数量上占优势,各个种群间的关系、分布以及群落分布的范围和边界等。群落水平上争辩的问题除丰富度外,还包括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答案:C5.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A. 裸岩苔藓地衣草本植物B. 裸岩地衣草本植物苔藓C. 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D. 裸岩草本植物苔藓地衣解析: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为:裸岩地衣苔藓
4、草本灌木森林。答案:C6. 下列属于次生演替现象的是()A. 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形成了13种差别很大的地雀B. 退耕还草还林C. 火山岩上形成森林D. 大面积种植转基因高产农作物代替相应传统作物解析:A选项属于进化,由于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只是新物种的形成,没有形成新的群落;C选项属于初生演替;D选项中没有新群落的形成,不属于演替。答案:B7. 某生物课外爱好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争辩,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争辩。结果发觉,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
5、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 甲乙 B. 甲乙C. 甲乙 D. 无法确定解析: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的多少,甲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8种,乙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5种,故甲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于乙地。答案:B8. 2021揭阳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获,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B.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 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D. 在群落水平上争辩草原,要争辩草原的范围和边界解析: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获,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
6、偏高,A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增长,不转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C错误。群落水平争辩的问题有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范围和边界,D正确。答案:D9. 2021山东济南模拟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 由于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C. 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D.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表现为明显的分层现象
7、,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玉米这一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其合理密植不属于利用群落的分层现象。答案:B10. 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试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 金属筛网阻挡小动物向下移动D.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解析: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挡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答案:D11. 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
8、,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化为一个森林B. 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C. 演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程度渐渐减弱D. 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打算性因素解析: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的程度渐渐加强,群落的结构趋于简洁。答案:C12. 2021安徽安庆二模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确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 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 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
9、很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三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答案:B13. 2021云南省其次次统一检测下图表示某一区域甲、乙两种动物的摄食状况,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甲和乙可能处于同一养分级B. 若b0,甲和乙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C. 若ab,一段时间后该区域可能只有乙存活D. 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甲和乙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学学问和解读曲线的力气,要求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推断。据图可知,a表示甲动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数,b表示甲、乙两种动物摄取相同食物的种类数。由于图中曲线显示甲、乙动物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推想它们可能处于同一养分级;若b0,
10、则甲和乙不摄取相同的食物,但甲和乙也可能由于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若ab,则甲摄取的食物种类都包含在乙摄取的食物种类之中,乙摄取的食物种类多于甲,一段时间后,由于乙的摄食更广泛,可能毁灭只有乙存活的现象;若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甲和乙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会增长,但不行能呈现抱负条件的“J”型增长,生物的生存还受到除食物以外的各种生态因素的制约,最终仍会毁灭“K”值。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2分)14. (13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试依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
11、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增多有关。(3)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而净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固定并贮存的能量,统计数据表明在由针叶林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有下降趋势,试解释可能的缘由:_。解析:(1)表中数据表明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由灌草丛开头的,因此,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表现出层数增多,群落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2)生态系统的截光率1漏射率,因此,依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随着群落演替的
12、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增大,这可能与群落中植物种类增多、分层增多有关。(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数量的增加,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特殊是动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总量增加,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下降。答案:(1)次生演替渐渐增加(2)增大分层(3)随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全部生物的总呼吸量不断增加,而绿色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15. (9分)探究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冷却至室温后,在大烧杯中加入3/4容积的干稻草溶液,取一滴
13、溶液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看,将观看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将此烧杯放置在一个不受干扰、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让它滋生大量的细菌。放置3天后,用池塘水加满烧杯,混合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比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看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量一下你的样本中每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看结果记录下来。每隔3天,用滴管分别取烧杯表层、靠近烧杯侧壁的表层以下、烧杯底的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比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看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量一下你的样本中每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看结果记录下来。当你观看到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可结束试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回收溶液。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1)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个群落的演替?_。(2)你观看到的这些生物来自哪里?_。(3)请你猜想一下,烧杯中的群落将如何演替?_。解析:群落中的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演替;能观看到的生物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随着水体中有机物的消耗,异养型的原生动物数量会越来越少,最终趋于消亡。答案:(1)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2)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3)原生动物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