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李雪山先生全面梳理了甲骨文中有关方国、封国名称,用青铜器铭文等材料与甲骨文对勘,以及卜辞同版或关联的记载推定方国、封国的具体地方;通过对甲骨文中所见的侯、伯、公、男、田、卫、亚、子、妇等诸称是否为爵称的缜密分析,推断封国应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2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由神
2、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3 据冯天瑜著中华文明史记载,南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占临安城区居民总数的23%左右;从事工商业的居民总数达20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谕还有各行业艺人也占临安城区人口的格外之一。以下推断正确的是A作者文中数据可能来自东京梦华录B南宋社会生活世俗化程度较低C南宋商品经济的进展已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造成严峻冲击D南宋兼具“官僚社会”、“文人社会”、“市民社会”的风貌特征4 中国学者倪学勇解读雅典民主时说: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气,在需要
3、的时候,它以确定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咆哮蓿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作者强调雅典民主政治A广泛影响社会生活B利于集中力气办事C简洁形成集体暴政D代表着确定的真理5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峻的灾难。”由此可见A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B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C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D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6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
4、月革命的成功是在彼得格勒打算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安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毁灭集中说明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7 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把握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A西方世界三足鼎立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
5、种挑战C两极格局宣告结束D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逆境8 刘泽华先生评述说:“他的理论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在这种高度抽象的图画中,既确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又为这些关系涂上了一道釉彩,显得温情脉脉。”这里的“他”很有可能是指A韩非 B墨翟 C孟轲 D庄周9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毁灭在A秦国后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宋朝前期10 在历史进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辞“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老子憧憬的抱负社会屈原追求的“美政”抱负罗马法的基础雅典
6、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BCD11 假如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当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12 佛教主见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开头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毁灭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见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进展了儒家思想13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
7、动。这里的“反动”可理解为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丢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提倡“自由”“公正”思想14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当然成果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阅历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B有很强的封闭性C求善而不存真D落后于西方国家15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认为:“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法的要求,必需是楷法遒劲。”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缘由之一是A.统治者
8、对书法的偏爱B.人才选拔制度的推动C.书法家艺术修养的提高D.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转变16 (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是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进展的重要特征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D绘画艺术留意景物的逼真摹写17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进展的趋势是A渐渐奇怪化B渐渐贵族化C渐渐平民化D渐渐宗教化18 出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那时候,天下滔
9、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行能提出一种更好的宗旨。假如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上是: A指出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B批判了近代洋务派 “中体西用”的思想C确定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确定了“中体西用”在当时具有乐观作用19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扬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心情”的影响有: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号召民
10、众反对君主立宪激励有识人士探究救国救民的道路AB CD20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 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B生疏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C欲从传统思想中查找价值D思想渐渐趋于保守21 1925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富强,而期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转变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见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
11、有所调整22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进展轨迹是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独立B.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C. 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D.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23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气的确大为减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气,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气,但是它的进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进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进展的必定性”上述毛
12、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B.井冈山时期C.延安时期D.过渡时期24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化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B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冲突与问题而形成的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D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依据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25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头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
13、话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指明白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7分,28题15分。)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行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行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清静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
14、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材料六: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生怕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置相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3分)(2)依据材料二中
15、四幅图片的挨次,说明古代儒家思想进展演化的四个阶段。(4分)(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4)材料五、六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2分)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2分)(5)材料六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指哪些大事?(3分) (17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
16、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 “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毁灭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
17、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嘉奖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毁灭“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6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3分)(2)
18、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缘由。(8分) (3)列举三项史实论证材料五的观点。(6分)27 (15分)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简洁相互发觉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生疏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终方能体会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生疏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依据所学学问回答下列回答问题: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受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分别指什么历史大事 ?(4分) (2)试分析反映三个层面的大事毁灭的历史背景。(9分) (3)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化,
19、“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高二12月月考历史答案27(17分)(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3分)(2)缘由: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随着商品经济进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加;印刷技术进步,书籍增多,廉价易得;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宋代训练进展,书院训练兴盛;家庭训练重视文化。(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8分)(3)宋词富强;话本毁灭;书法艺术连续进展,追求个人风格;画学兴起,宫廷画院活跃,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制造进展。(6分)28(15分)(1)物质层面:洋务运动; 制度层面:戊
20、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心态层面:新文化运动。( 每点1分, 共4 分) (2)物质层面:清政府面临其次次鸦片战斗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刺激,洋务运动试图用先进科技(器物变革)维护晚清统治;(2分)制度层面:(政治)甲午战败,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资本主义进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思想)维新变法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4分)心态层面:(政治)袁世凯独裁专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进一步进展,民族资产阶级力气加强;(思想)民国初年,民主缺失,尊孔复古逆流猖獗。 (3分)(3)变化:由宣扬民主与科学到宣扬马克思主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