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秧苗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精品资料水稻秧苗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近年来,随着南方水稻机械栽插的普及,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做好机械栽插的关键是育好秧苗,而秧苗立枯病就是造成死苗缺株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摸清水稻秧苗立枯病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做好病害防治是机械栽插取得水稻高产的关键。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是水稻旱育秧苗期的主要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为1030%左右,重发年份可高达50%以上,在盐碱土壤地区发病更为严重,在整?苗期都可能发生,控制不当易造成大面积死苗。发病的主要是因为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素质差等原因引起。发病的过程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有
2、的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有的则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1 发病环境条件 1.1 菌源数量 病原菌数量和侵染能力常受到环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数量的影响,水稻立枯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浸染种子胚根而发病,病菌数量越多越易发病;同时,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抵抗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1.2 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
3、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1.3 种子质量和生命力 一般种子自身带菌或种子质量不好的易发病,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命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1.4 苗床条件与苗床管理 一般苗床土壤粘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管理措施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2 病害现象症状 2.1 芽腐 秧苗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在叶鞘上有褐斑或扭曲,大发病后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状分布。 2.2
4、针腐 多发生于种子立针期到幼苗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发病叶片不展开,茎的基部变成褐色,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用手拔苗时茎与根容易脱离,且茎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2.3 黄枯、青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3 预防方法 3.1 床土配制及土壤消毒 床土要选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为了消灭土壤中多种
5、病原真菌,适度进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可用30%恶霉?甲霜灵15克对水30公斤,均匀喷洒;如酸度不够,采取调酸措施,可选用一些重茬剂产品与床土进行混拌进行调酸,在土壤调酸前先进行土壤酸度测试,PH值为66.5的地块,每平方米施用土壤专用调酸肥3040克,PH值为6.57的地块,每平方米施用土壤专用调酸肥4050克,于播种前1天与床土充分混合,确保使床土酸度调至4.55之间。 3.2 苗床管理 苗床要尽量做得高一些,以高出地面50公分为宜,加强苗床排水能力,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控制苗床温度白天应控制在2028、夜间为1015,同时要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
6、生。 3.3 种子处理 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可用强氯精或咪鲜胺1000倍液浸种68小时,再用清水洗干净晾干后进行播种;播种量要适宜,一般每平方米苗床播种量为250300克。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选择地势平坦、通风透光、无病种子田块进行育苗,同时减少种子带菌量;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提倡稀播旱床育秧,控制温湿度,防止徒长,1叶1心期保持温度在2530,2叶1心后开始半拱膜,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要开膜降温,严格控制苗床水份,苗床不干(床土发白说明床土已干)不浇水,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 4.2 药剂防病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可用枯萎必治1+1复配生根剂15克,每盒对水15公斤,均匀喷雾,同时,在用药后5天,再轮换使用蒜?碘?恶霉灵20克复配生根剂15克对水15公斤,均匀喷雾,效果更佳。 (作者单位:332600江西省都昌县农业局)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