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3期引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三大国家战略之一,自2014年提出至今,三地在产业对接、交通互通、公共服务分享等方面协作成效显著。然而,三地城市在产业成熟度、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使其在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增长等方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已有研究表明,人才集聚对解决各地区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创新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河北省众多城市对人才吸引力较弱,近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溢出的人口资源并未流向河北,而是流向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人才的缺失,使河北省众多城市在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上受到阻碍。目前既有研究广泛探讨了城市对人才产生吸引力的因素。部分学者从综
2、合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指数分析等方法,通过构建经济、生活、教育、文化和科技等维度指标,综合考察城市发展状况,以此作为评价各城市人才发展环境的标准。也有部分学者考察城市某领域发展状况对人才产生的吸引力。张所地等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方法,得出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田浩然等经检验得出高等教育是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关键动因。扈爽等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证实城市舒适物对人才存在吸引作用。综上,目前研究主要围绕评价体系构建,聚焦于分析单个变量的独特“净效应”。现实中,促成人才流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立足于现实需求,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组态视角,
3、整体性地探究京津冀城市对人才产生吸引力的因素,揭示因素背后的共同作用机制,为提高河北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助力城市转型和发展。一、文献综述(一)关键因素选择探究城市对人产生吸引力的因素。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认为,人产生迁移行为是由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所致,推力和拉力反映的是两座城市的发展差距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王宁学者认为,推-拉理论适用性在中国遇到挑战,据此,其提出了四因素模型,在推力和拉力的基础上,又增加黏力和斥力维度。认为推力和拉力主要属于经济、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的范畴;而黏力和斥力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在社会文化风俗保持高度一致性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产生
4、人才集聚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则被归因为受到物质生存条件范畴的影响。在迁移群体中,对于拥有丰富知识、掌握一定技术的人才,其深知自我价值,则对城市发展状况以及各项资源要求更加全面。据此,学者们在探究京津冀城市对人才产生吸引力的因素时,其考虑更加整体与全面。孙铁山等经研究得到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主要受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以及对外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阮佳等提到产业转移和人才转移是最终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人才结构优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必由之路,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医疗卫生、教育和生活环境的优劣对人才转移与否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兵等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驱动要素,
5、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驱动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主要因素。田楠运用WRSE方法评价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4座京津冀中心城市的人才生态环境,得出经济发展环境对技术技能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基础性影响作用,人才保障环境具有京津冀城市群人才集聚组态路径分析宋长生宁亚慧摘要:基于组态视角,选取京津冀城市2015年和2021年的截面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科技发展和交通状况的角度设定人才集聚组态模型,分析要素组态与人才集聚的集合关系,构建京津冀城市群人才集聚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两条人才集聚组态路径,一为经济-交通主导下的居民生活驱动型路径,二
6、为经济-交通主导下的科技发展驱动型路径;存在三条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且与人才集聚组态路径呈非对称性关系;经济发展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人才集聚和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中,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人才集聚;组态效应;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河北地质大学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资助“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吸引路径分析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项目编号:KAZ202204;河北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KAZ202204。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112DOI:10.19885/ki.hbqy.2023.03.0252023年第3
7、期明显的影响作用。本文选择京津冀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为小样本的研究设计。QCA方法在条件选择上讲求有限多样性,选择解释现象的因素越少,越能反映其中的因果关系。综上,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并基于数据可收集性,选择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科技发展以及交通状况来作为影响京津冀城市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二)人才界定众多学者对于人才有着不同的界定标准。陈淑云等选择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来体现人才集聚的规模。贺勇等定义人才为区域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所有就业人员数的百分比。孙健等在人才集聚的描述中用本地区软件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百分比来衡量本地区软件人才的集聚程度。杨帆等在其文中以高技术行业中的四类服
8、务业就业人数反映高端服务业人才集聚程度。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姜兴等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人才的选择和引进,应以产业链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已有学者的人才界定标准,结合京津冀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本文选择将从事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教育业的从业人员作为本文所界定的人才。二、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一)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由社会学家Ragin率先发展。Q
9、CA方法力求整合定性(案例导向)和定量(变量导向)两种分析方法的长处。案例导向体现在采用整体性的分析视角,认为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系列属性所构成的复杂组合。变量导向体现在,QCA方法可以更归纳地从案例中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运用集合理论,开展定量分析。QCA方法根据条件变量数据类型的不同,分为三种应用类型: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用于处理二分变量,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法(mvQCA)用于处理多值变量,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用于处理难以归为二分或多值的变量。(二)模型设定1.条件变量度量。本文条件变量为影响京津冀城市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具体度量方式如下。经济发展:乔锦忠等经研究证实
10、,城市所具有的高速发展的经济、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能显著提高人才流入概率。因此,本文把GDP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二级指标。居民生活:研究表明提高工资水平、拥有良好的区域环境以及加强子女公共教育对人才有着强大吸引力。因此,本文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和普通中学的数量作为二级指标。科技发展:城市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其资金投入以及研发的产出有着密切关联。本文把R&D经费内部支出、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反映城市科技发展水平的二级指标。交通状况:本文以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出租车总量以及年末实有道路面积来反映城市交通情况
11、。2.结果变量度量。人才集聚作为本文的结果变量,具体度量方式为以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教育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反映城市人才集聚程度。3.数据收集与处理。(1)数据收集。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的13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沧州、保定、秦皇岛、廊坊、承德、张家口、邢台、邯郸和衡水。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实质发展期。据此,本文数据收集的起点为2015年年末。根据各城市统计年鉴的出台状况,本文选择数据收集的终点为2021年年末。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统计年鉴。(
12、2)数据处理。本文指标结构如表1所示。具体处理分为两步:第一步,以二级指标2021年数据的熵权值反映一级指标的发展总量,以二级指标2021年与2015年数据差值的熵权值反映一级指标的增量。对二级指标进行总量和增量处理,目的在于可以同时反映城市发展现状、发展潜力、人才聚集程度和人才吸引程度,更加真实贴近研究案例。第二步,以总量权重80%、增量权重20%来反映一级指标。孙铁山等在其研究中提到,城市规模对人口集聚有着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资源规模和人才规模是影响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同时,当城市的资源和人才集聚具有一定的体量后,由于基数大,其在增量计算上不占优势。因此,结合已有学者研究,当设置总量权重占比
13、80%、增量权重占比20%时,更符合城市现状。4.模型设定。基于以上分析,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即探究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科技发展和交通状况这4个条件变量间的组态效应所形成的人才集聚路径。人力资源 1132023年第3期条件变量人才集聚组态路径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H1H2NH1NH2NH30.9380.9780.6080.496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科技发展交通状况一致性原始覆盖度唯一覆盖度解的一致性解的覆盖度0.9290.5260.0870.9280.5200.0810.9640.2880.1290.9530.2220.0640.9500.2060.133变量一级指标条件变量经济发展总量增
14、量居民生活总量增量科技发展总量增量交通状况总量增量结果变量人才集聚总量增量二级指标GDP总量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普通中学的数量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R&D经费内部支出专利申请授权量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出租车总量年末实有道路面积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教育业集合模糊集校准描述性统计人才集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科技发展交通状况完全不隶属10.8215.7420.373.858.86交叉点13.5619.2529.836.3710.77完全隶属24.1426.9234.629.2321.46最小值1.4911.8512.161.615.95
15、最大值94.1093.8181.6687.5765.94均值22.0925.6330.7514.5719.26标准偏差23.6321.4917.7324.1018.88条件变量结果变量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居民生活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交通状况交通状况人才集聚0.740.340.570.490.610.480.730.46非人才集聚0.240.830.430.630.440.650.460.73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组态效应居民生活交通状况人才集聚图1人才集聚组态模型设定三、实证检验(一)变量校准与描述性统计采用QCA方法需要对上述处理完的数据再进行校准,将其转化为集合隶属度。而变量校准就是为研究主体赋
16、予集合隶属度的过程。根据已有学者研究,本文将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数据的75%、50%和25%设定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3个锚点。某城市在某条件变量或者结果变量的校准值为0.5时,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修改为0.49或0.51。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表2校准与描述性统计(二)单个条件必要性分析单个条件必要性分析指本文所选择的4个条件变量中,当某条件出现,城市就能产生大量人才集聚;此条件不出现,城市难以产生大量人才集聚,则该条件为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标准为:条件变量所对应的一致性值达到0.9以上。本文的必要条件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数据显示,并无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值达到0.9。表明若城市仅在
17、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科技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某一领域发展非常突出,并不具备能够吸引大量人才的条件。表3单个条件必要性检验结果(三)组态充分性分析组态是条件变量的组合,本文条件变量为4个,产生的组态个数为16个。当一些组态的出现同时伴随结果变量出现,就得出这些组态是结果产生的充分条件。通过组态充分性分析,可以产生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复杂解与研究案例的组态一一对应,只是解释极个别的案例。中间解掺杂了一定的逻辑余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简约解是比中间解更为简化的解。QCA方法讲求解的适度普适性。本文采用中间解。在简约解和中间解中都出现的条件变量,是作为结果产生的核心条件,而仅在中间解中出现的条件变量
18、,则被认为是结果产生的边缘条件。将真 值 表中 一 致性 阈值 设置为0.8,PRI阈值 设置为0.7,将频数阈值设定为1。最终得到了2条人才集聚组态路径和3条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具体如表4所示。表4组态分析注:代表核心条件存在,代表核心条件缺失,代表边缘条件存在,代表边缘条件缺失,“空白”代表该条件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由表4可知,5条 路径 的一致 性分别 为0.929、0.928、0.964、0.953和0.950,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说明2条路径构成人才集聚的充分条件,3条路径构成了非人才集聚的充分条件。表1指标结构 人力资源1142023年第3期1.人才集聚组态路径分析。(1)经济
19、-交通主导下的居民生活驱动型路径(H1)。在该路径下,城市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作为人才集聚的核心条件,居民生活作为边缘条件。即当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便利的交通以及舒适的居民生活环境,便构成了人才集聚的充分条件。该路径形成的原因在于,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能为人才带来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便利的交通有助于贸易以及交通出行;同时,人才之所以选择某城市就业,不仅考虑经济机会,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更为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因此,此三条件的共同作用构成人才集聚组态路径。(2)经济-交通主导下的科技发展驱动型路径(H2)。在该路径下,城市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作为人才集聚的核心条件,科技发展作为边缘条件。该路径反
20、映出无论城市居民生活状况如何,当城市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时,拥有良好的经济和交通状况,也能吸引大量人才。2.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分析。如表4所示,构成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的条件并非与人才集聚组态路径条件的缺失一一对应,即人才集聚条件的缺失并不一定能形成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这一点也体现了QCA方法的特殊性,与传统分析法所讲求的对称性假设不同,它所讲求的是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即结果的出现与否包含着不同的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QCA完全根据案例情况进行分析,而结果的产生与不产生则体现的是不同的案例。在NH1路径中,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为核心条件,交通状况为边缘条件。该路径表明,纵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21、,若城市缺少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便捷的交通,将难以吸引大量人才,形成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在路径NH2中,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为核心条件,科技水平作为边缘条件。该路径表明,即使一个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科技水平较高,但缺少经济发展这个核心条件,也难以对大量人才产生吸引力。在路径NH3中,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为核心条件,居民生活和科技水平为边缘条件。该路径表明,仅有便捷的交通,而缺少其他三条件的存在,也难以吸引人才。经济发展状况作为核心条件,同时存在于人才集聚和非人才集聚路径。该现象表明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于能否吸引大量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四)稳健性检验参考相关研究,本文将PRI一致性由0.70提
22、高至0.80,其他处理方式不变,对产生人才集聚和非人才集聚的组态路径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分析发现,PRI一致性的提高对组态数量、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的分布排列均未产生实质性影响,新组态与原组态保持一致,说明本文研究结论较为稳健。四、结论与建议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城市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使其对人才产生不同吸引力。为探究影响城市人才集聚众因素背后的作用机制,本文采用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了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科技发展和交通状况与人才集聚间的组态关系,构建京津冀城市群人才集聚组态路径。研究有如下发现:第一,4个条件变量必要性分析结果表明,任何单一领域强势发展都不能够作为城市吸引人才的必
23、要条件。该点证实了本文研究初衷,即城市各发展领域间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对人才产生吸引力;第二,组态充分性分析产生了两条人才集聚组态路径,体现了城市吸引人才作用路径的不同;第三,非人才集聚路径与人才集聚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同时,经济发展这一条件变量作为核心条件同时出现在人才集聚和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中,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研究结果来看,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科技发展以及交通状况或作为核心条件或作为边缘条件都对京津冀城市人才集聚产生着影响,本文的建议如下。1.基于城市资源要素禀赋,找寻合适的城市对标学习。处于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的城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对比位于人才集聚组态路径中具有相近资源
24、背景的城市,进行学习和创新,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从而形成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人才集聚组态路径。2.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推动自身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以核心条件身份同时出现于人才集聚组态路径和非人才集聚组态路径中,体现了该条件的重要性。因此,城市在建设发展中要始终秉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在必要性分析中,经济发展变量并不是人才吸引的必要条件,即一个城市仅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并不能产生人才集聚。因此,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同时,也要推动自身全面发展,至此,才能构成人才集聚的充分条件。3.根据产业需要,精准引进人才。由于河北省众多城市目前发展现状较为落后,城市全方面提高也需要
25、一定时间。因此,为了增加人才流入效率,以满足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河北省的各城市应出台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精准引进所需人才,通过政策的支持来人力资源 1152023年第3期助力人才流入。参考文献:1董晓宏,孙拥军,武星.创新型人才与高技术产业共轭驱动高质量发展以京津冀为例J.经济与管理,2022,36(04):29-35.2孙久文,王邹.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难点与路径J.河北学刊,2022,42(03):142-151.3张莉娜,倪志良.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空间溢出与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J.软科学,2022,08(24):1-11.4葛李情,胡昊.人
26、才集聚、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9(05):35-41.5孔紫琦.人口集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探讨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8):8-9.6司江伟,陈晶晶.“五位一体”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02):27-30+57.7乔锦忠,汤亭,沈敬轩.20132018年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经济评论,2021,6(06):84-108.8萧鸣政,朱玉慧兰.区域人才发展环境指数研究基于广东省21个地市的调查样本J.行政论坛,2022,29(03):131-138.9张所地,闫昱洁,李斌.城市基础设施、人才集
27、聚与创新J.软科学,2021,35(02):7-13.10田浩然,李清煜.人才是会“流失”还是“集聚”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实证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01):92-105.11扈爽,朱启贵.城市舒适物吸引了人才吗基于我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06):28-41.12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06):155-167.13王宁.劳动力迁移率差异性研究:从“推-拉”模型到四因素模型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05):112-119.14孙铁山,李国平,卢明
28、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08):956-966.15阮加,李欣.从产业转移与人才转移的互动机制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J.中国行政管理,2011(02):71-75.16刘兵,曾建丽,梁林,等.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J.技术经济,2018,37(05):86-92+123.17田楠.京津冀产业转移中技术技能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3):77-88.18刘兵,曹文蕊,梁林.京津冀人才配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9):41-46.19王春
29、超,叶蓓.城市如何吸引高技能人才?基于教育制度改革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56(06):191-208.20陈淑云,杨建坤.人口集聚能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吗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05):45-51.21贺勇,廖诺,张紫君.我国省际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J.科研管理,2019,40(11):247-256.22孙健,尤雯.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8(03):177-178.23杨帆,杜云晗,徐彬.西部地区创新发展、人才集聚关联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J.软科学,2022,05(14):1-11.24姜兴,张贵.京津冀人才链与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J.河北学刊,2022,42(02):170-176.25李作学,张蒙.什么样的宏观生态环境影响科技人才集聚基于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05(14):1-9.26张立峰,宋长生.京津冀知识型员工城市舒适物偏好研究J.河北企业,2016(02):88-90.人力资源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