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第 期总第 期黑龙江高教研究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吴叶林,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徐 涵,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凌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吴叶林,徐涵,高凌希(西南大学,重庆)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是培育“大国良师”和落实国家强师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引导力量。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服务家国的教育使命、仁爱高尚的教育情怀、树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变革创新的教育行动,具有理想性、国家性和人民性特质。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全过程遵
2、循情感逻辑、实践逻辑和知识逻辑,具有强化未来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增强未来教师多维领导力等多重功能。立足教育家精神融入的逻辑与功能等,有必要从目标、动力、内容和载体等多个维度尝试构建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可能模式。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师教育;逻辑;功能;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到 年,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并持续出台教师队伍建设专门政策,如“强师计划”“优师计划”等,高强度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人才、科技事业,教育优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
3、理性选择,落实教育优先战略的关键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有灵魂的教师队伍,兴国必先强师。教育家精神是一种崇高理想,具有人民性和国家性,是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高度升华和凝练,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将在深层次引导和塑造教师的教育理想,唤醒教师的教育情怀,打牢教师的教育能力。立足教育家精神的内在属性和特质,探索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教育家精神融入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并厘清其可能路径具有现实意义。一、教育家精神释读:内涵与特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家群体有不同的职业信仰和追求,教育家精神与社会形态、国家形态高度相关。毋庸置疑,教育家精神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这种共性的实质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核。为了更好促进教育
4、家精神与高校教师教育的融合,我们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厘清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关键特质。(一)何谓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在从事教育研究、追求教育理想、践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教育的态度情感、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它决定了教育家对教育的看法和行为取向”。教育家精神既是显性的知识理论,也是一种隐性的情感特质,更是教育家的素养、能力、经验与品性的综合表达。樊晓旭认为,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包括热爱学生、心系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坚持思考和学习的态度并勇于创新,在前行道路上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王世忠和蓝汝英将教育家精神概括为对学生具有无私的爱、具有坚定的教育目标、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以及
5、具有创新精神;沈小燕认为,教育家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张云鹰将教育家精神解读为挚爱、智慧与责任;吴刚认为,教育家精神具有无差别性、真诚性、导引性和反思性。可见,教育家精神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家精神也应与时代紧密相关。我们认为服务家国的教育使命、仁爱高尚的教育情怀、树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变革创新的教育行动是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当代阐释。服务家国的教育使命教育使命是教育家对教育的责任感以及价值追求的体现,是教育家精神的动力与源泉。教育家心系家国、兼济天下,以实现国家复兴和民族振兴为己任,躬身于教育。当代的教育家精神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使命,加快实现
6、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DOI:10.19903/23-1074/g.2023.04.013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仁爱高尚的教育情怀拥有仁爱高尚的教育情怀,意味着教育者热爱学生,始终以仁爱之心育人之才,以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意味着教育者以教育为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撑,具有远离世俗、超越功利的教育境界,不在于追求物欲,而是享受“育英才”带来的精神愉悦;意味着教育者对教育信念的坚守,对献身教育的承诺,以自身的生命价值指引学生的精神成长。树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是对教育的判断力,知道正确的教育价值
7、取向,能够思考教育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在面对复杂环境时能够作出符合当下教育价值的正确选择,将灵魂的塑造、人格的健全、人性的成长放在教育的首位,做好“经师”,又为“人师”。二是对教育的探索欲,不断探索教育的本真内涵,寻求并遵循教育的本真规律。真正的教育要与生命的特性及其生成规律相契合,按照人性生长的逻辑构建教育的法则。变革创新的教育行动变革创新的教育行动包含三个层面,即对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创新。教育家精神的本质首先就是一种实践智慧,来源于实践、走向实践。通过教育实践,既能够创生出教育理论,又能验证已有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育家在实践中反思,在行动中批判,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思考教
8、育的发展方向。反思与批判催生了对教育活动的创造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方法、新理念,引领教育走向变革,探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二)教育家精神的特质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其精神特质与职业属性、使命以及时代需求相呼应,审视教育家群体的精神谱系与形成机理,理想性、国家性和人民性是这一精神凝练的重要特质。理想性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理想是教师职业群体精神的高度升华和凝练,源于教师职业精神,高于教师职业精神,在实践中能够达到教育家境界的教师是少数精英,是激励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动力,教育家精神在教师教育中是一种处于顶层的引导力量,是教师教育的理想状态。教育家精神的理想性在教育实践
9、活动中有诸多体现。一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教育家在教书育人活动中,始终坚守对教育真理的追求,用行动彰显其求真意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革新就是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有学者认为这种对真理追求的理想是教育家实践行动的根本动力。此外,作为一项育人的事业,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强化德性塑造,教育家的善与美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是职业要求,相比其他职业,教育家对德性和美的向往更加显著。二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家精神形成的根基所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教育的理想愿景为教育家所坚守。人的发展具有不确定、不完善以及未完成性,因此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最高理想。康德认为,教育不是以人当前的状况,
10、而是以人将来更佳的状况为准进行的,通过教育实现人性中自然禀赋的完全展现,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理想的教育家是这种最高理想的实践者。国家性教育家始终将教育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教育情感中始终交织着民族意识与爱国之情。一方面,教育家对国家的前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肯定教育的社会作用,期望通过教育来使国家复兴、民族振兴。如蔡元培视教育为救国之唯一法门,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陶行知一生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教育之路,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教育家坚持教育能够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振兴祖国看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正是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家躬耕教育大地
11、,探索出一条又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教育道路。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与国家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国家性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家精神的国家性侧重巩固君王统治、求得社会稳定;民国时期教育家精神的国家性注重改变旧社会现状、救亡图存;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家精神的国家性在于肃清旧思想、探索新道路。立足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国家内涵更加鲜明,那就是适应新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塑造动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铸牢根基。人民性教育家精神具有人民性,即教育家在教育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
12、祉。一方面,教育家坚持立学为民,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办教育。晏阳初平民教育就是为了争取“人民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为了“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为了“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的新型教育”;李大钊批判资本主义教育的虚伪的人民性,提出“在教育上、文学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去应一般人知识的要求”,强调让全体人民接受平等的教育,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孔子有教无类、孟子民贵君轻也都体现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家精神中朴素的人民性。教育家精神的人民性体现为教育根植于人民,代表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人民利益,服务于人民,指向人民幸福。另一方面,教育家在
13、教育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的民主地位,重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中依靠人民。教育家办教育和教书育人需要人民的支持,人民的认同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同时教育需要依靠人民的智慧,集思广益进行教育改革创新。二、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逻辑基础推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具有时代意义与育人价值,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有迫切性,然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是否合理,其逻辑路线需具体厘清。(一)情感逻辑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实践,教师教学的本质也是情感劳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能够培育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引起师范生的情感共鸣,鼓励师范生追求教育理想,激发师范生的教育热情,
14、优化师范生的情感劳动能力。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是教师情感的凝结。教育家是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和最佳典型,本质也是教师的一分子,因此教育家精神实质上也是教师情感的高度凝结,是推动教育家成长的内在力量源泉。教育家精神体现出教育家作为教师对生命意义、教育价值、教育信念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能够与师范生的教育情感产生联结,并共生发展。教育家精神是从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凝练出来的,不仅蕴含着教育家对生命、对教师角色定位、对学生的理解,还有对教育价值、教育伦理与道德以及教育文化观念的诠释,师范生能够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在未来教师专业角色中的位置感、认同感,通过移情等实现情感的转移和扎根。当情感联结产生
15、时,教育家精神所透露出的教育家风骨、担当、气质能够逐渐内化镶嵌师范生的个人特质,帮助师范生形成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风格特征与精神风貌。教育家精神通过与师范生产生情感联结,可以融入教育体系及其制度设计进而影响师范生情感与教育观念形成,积蓄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二)实践逻辑教育家精神源于实践,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凝结。实践逻辑是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依据。一方面,教育家是历史形成的、实践锻造的,他们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始终下沉至教育实践中,重视实践,服务实践,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教育家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构建起教育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进而修正理论、完善理论。也因此教育家精神实质上是
16、一种实践精神,能够促使师范生将自己的教育理想、理念体现在实践之中,做到“以教育家精神为纲,以生活感悟实践为绳”,知行合一,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现实的教育,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能够培育师范生扎根实践的定力,增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具体言之,教育家精神能促使师范生在教育实践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反思与创新,在实践中获得理论升华与自身专业成长。教育家精神既源于现实,又是超越现实、对现实的自觉反思。教育家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办学思想,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或者教育主张。将教育家精
17、神融入教师教育中,能够鼓励师范生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潜心探究教育问题,做好行动研究,总结教育经验,从而生产出有力量的教育知识,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不仅能塑造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滋养情感意识、塑造教育品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还能以实践经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参考。(三)知识逻辑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家的素养、能力、经验与品性的综合表达,既是显性的知识理论,又蕴含着隐性的情感特质。这些知识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不断为学生所吸收利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专业成长。一是知识的社会化,即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传递和转化的过程。虽然教育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技能技
18、巧以及教育经验等隐性知识难以直接呈现给学生,但可以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实践等方式吸收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对提升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知识的外化,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教育家的教育情怀、教育使命、专业(职业)认同感等心智模式以及创新能力、艰苦奋斗的品质也属于隐性知识,在教师教育中可采用人物传记、新闻通讯、电视电影等形式使其显化,从而感染和影响着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三是知识的组合化,即显性知识间的交流与整合。显性知识的系统整合主要依靠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换和创新,如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显性知识,都能够以传授、讲解、交流等方式传递给师范生
19、,丰富和完善师范生的教育理论体系。四是知识的内化,即通过显性知识的应用获取新的隐性知识。教育家拥有的理论性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进行系统整合,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思考形成规范标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隐性知识,并转化为教学技能和经验内化于个人知识体系。三、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功能“新时代,教师教育应该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以国之大者的战略眼光走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我国高校教师教育对国家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响应不够充分,高校师范生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教育情怀与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培养还需要长期的精神养成。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将有益
20、于此类问题解决。(一)强化未来教师教育立德树人能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重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立德树人在高校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全过程,尊重教育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通过引导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师范生在未来职业中立德树人的能力。具体而言,教育家精神的融入就是要求师范生能够深刻体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感悟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想,将教育家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立德树人的要求转化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土壤与营养,形成与教育家
21、精神高度契合的人文素养,更加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家精神的融入既是师范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为师范生走上岗位后其立德树人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强化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具有“倍增效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师范生吸收和运用教育家精神,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反思、责任感与文化理解相结合,成为既能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养成又能胜任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二)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是指“具有国家教育情怀与信念,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实践模式与理论,并能在未来教育改革中发挥示范与服务作用的领导型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融入
22、高校教师教育,能够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双重支撑下,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成为必然趋势。面对诸多亟待解决的时代难题,教育家型教师须同时具备指向自身教育实践的教育智慧和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的变革与创新能力。其一,教育家精神助力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家精神富有创造性,激励教师展开独立思考和实践反思,不断发展教育理性。在情感上,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培养教师在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以及师爱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上,教育家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智慧,能够促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和体悟,并能灵活掌握教育时机、及时且正确地引导学生。其二,教育家精神助力培养教师的变革与创新
23、能力。为适应国家发展全局之深刻变革,教师还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变革与创新能力,从而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此外,古往今来的教育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和教育问题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方案。高校师范生通过吸收和运用教育家精神,有助于为未来解决教育难题、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基础。(三)增强未来教师多维领导力作为教师核心素养之一,教师领导力是教师主体地位和教育影响作用的再发现,主要由道德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科研领导力、社会领导力等构成。教育家精神通过引领高校教师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对这些维度施加影响,从而增强师范生
24、未来职业领导力,为其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奠定基础。在道德方面,教师道德领导力既体现在教师对自身道德的约束,又体现在对学生的引领、关心学生、助其成长的为师之道,这与教育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教育家精神通过增强师范生的政治坚定力、人格感召力和敬业示范力,推动师范生未来道德领导力的提升。在教学方面,教师教学领导力具有带动教学革新,积极提升教学品质的能力。教育家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增强师范生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研究能力,使师范生具备更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在科研方面,教育家精神的融入有利于引领师范生科研能力提升,帮助师范生更好地感知和应对教育变革,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
25、应用,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推动力、影响力。在社会方面,教育家精神强调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使命,有益于培养未来教育者整体思维和开放思维,多维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进而增强其社会领导力。(四)唤醒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在多重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教育领域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僭越使得教育面临本体性威胁,人们过于关注教师的外在性,而忽视了教师的内需性成长,导致教师在师德伦理、人文精神和自我关怀上出现缺失和异化。为解决上述困境,我们须从师范教育阶段着手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整体质量的现实需要。教育家精
26、神能够从社会、学生和自身等三个向度深刻地影响师范生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培养师范生超越功利的教育境界和享受教育带来的精神愉悦。从社会向度来看,教育家精神蕴含着坚定的教育使命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师范生始终秉持着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教育伦理意识,具备教书育人的爱国情怀、教育志业的人格尊严、学术诚信的自由存在和至善教育的大爱之情;从学生向度来看,教育家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未来教师学会关爱学生、涵养学生的品性以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仁爱之心促进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自身向度来看,教育家精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神强调教育者对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创新,强调教育
27、者的主体性,呼吁师范生在为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需通过自我关怀实现自身感情的依赖、价值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四、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具有高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将融入的构想落地,创新性地构建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一)目标转换:从精神象征走向群体培育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家更多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发展的精神符号,是极少数个体为社会、国家或政党所赋予的荣誉,对于教师队伍而言,其精神激励价值大于教师队伍建设本身。推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在目标上将会发生转换,也即从形而上的精神象征走向实实在在的教育家型教师群体培育。教
28、育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生涯和发展阶段中的最高境界和目标,是教师队伍的“头部力量”,成为教育家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的发展具有激励性,然而在实践中,能够到达教育家境界的教师凤毛麟角,因此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应寻找对教师的激励性与实际发展可能性的平衡点,即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致力于具有教育家潜力的精英人才培养,鼓励大多数教师走向卓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体而言,国家要将眼光瞄准“群体培育”这个基点,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实现教育家群体,乃至更多卓越教师的培育。各师范院校要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培养培训各环节,开发多层次、可实践的教育培养方案。教师教育者要做到用教育
29、家精神发展自身与浇灌学生并行,精耕、深耕教书育人的实践。(二)动力生成:政策引导和问题驱动协同推拉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动力可以借鉴“推拉”理论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推力是指促使个体脱离当前状态的消极因素,而拉力是吸引个体向目标状态发展的积极因素。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受到国家政策导向的拉力牵引。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改革正在逐步开创教育家引领的新局面。在教育强国战略指导下,政府发布“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国培计划”、“强师计划”等顶层设计,多次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教育家”“教育家型教师”,因此教师队伍新发展目标的实现急需教育家精神的指引。政策引
30、领拉动教育家精神有效融入教师教育,这既是对国家战略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强烈回音。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推力来源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之症、现实之殇。在当下所处的时代,工具理性、技术崇拜、功利主义的冲击导致教师队伍也面临着道德风险与价值冲突,但教师作为唤醒人类灵魂的开悟者、思想指引的先锋者,必须率先破局。教师系统的现代性风暴是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的推力,教师能从得道之人的精神中汲取营养,重新得到开化,从而打破教师队伍浮躁、急功近利的局面,重构教育情怀,提炼教育智慧,涵养知识底蕴。(三)内容创新:瞄准教育家核心素养的习得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究其实质是促进
31、教育家所具有的核心素养进入师范教育场域,融入课堂、环境、文化、制度等各要素。教育家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家在持续改革、反思和专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素养积淀,包括多个要素,如科学精神、教育变革意识与能力等,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要强化学习内容创新,进而引导素养传承和教育。一是注重师范生科学精神教育。教书育人需要经验参与,但从深层次看是一项以科学为支撑的事业。教育家精神蕴含科学精神,如怀疑精神、批判思维、冒险精神等都应该成为师范生能力要素,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二是注重教育变革意识与能力习得。学生在教书育人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提出教育科学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培养方
32、案开展系统训练,促进师范生行动研究力提升。三是强化职业理想与信念教育。职业理想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就的保证,师范教育中要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创新评价机制,真正遴选有意将教师作为志业且有教师职业理想的学生进入后备队伍,也要科学引导,让学生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矢志成为新时代优秀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不仅如此,成为教育家意味着教师要在教育改革一线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理念、新模式,这需要我们的教育系统创造宽松的、可以试错的、创新的成长环境。(四)载体创构:探索“三位一体”的教育路径 以课程创新为载体教育家精神既是一种显性知识,也是一种隐性知识表达,课程是知识的载体,通过课程建构能有效促进教育家
33、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全过程。一是在显性课程上,开设专题必修课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评价形式,突出教育家精神中蕴含的情感、意志、创新力等考察,抑或将教育家精神作为选修课程,对立志从教、追求卓越的教师开展引导,促进其成长。二是在隐性课程上,系统开展活动课程,在与教育家的对话和研讨中成长,开展相应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多维融入学生的教育过程。三是促进教育家精神融入学科课程。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在实践中需要具体到每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如物理学科教师教育、化学学科教师教育等,着力培养不同学科的教育家型教师,引领各学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教育家精神教育与课程思政内在契合,可以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
34、育:逻辑、功能与模式同向同行,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师培养的核心课程,尤其是结合学科自身发展中涌现的教育家,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等的设计上融入教育家精神的相关要素。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文化是涵育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形态,通过文化载体搭建,促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各要素。活化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壁画、雕塑以及各种教育家文化活动等形式宣传和展示教育家事迹、成就,让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教育家精神、理解并悟透教育家精神内涵。二是将教育家精神与教师教育的学科文化相融合,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学科文化建设,促进师范生吸
35、收和内化相应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情感价值,增强师范生的学科文化素养和学科教育智慧。三是融入教师教育课堂文化。课堂是教师培养主阵地,先进的课堂文化有益于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文化、目标文化、内容文化和评价文化着手,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塑造和重建教师教育课堂文化,将课堂转变为教育家精神弘扬主阵地,在沉浸式的课堂环境中促进教育家精神在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中扎根,真正达成“以文化人”的目的。以平台搭建为载体为进一步打通教师成长路径,在教师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政府及院校层面需大力搭建教师多元发展平台。一是为师范生打造智慧学习空间。建设网络课程、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向师范生
36、提供专门渠道了解教育家的经典事迹、教育智慧、教育革新等知识,学习教育家的著作、思想和精神。师范生也可通过网络讨论、平台互动等方式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碰撞。二是为师范生搭建线下成长平台。由政府统筹,在各地建设教育家纪念馆、开展教育家主题展览,让师范生亲身感受教育家的思想、精神和风范,与此同时,在学校开设教育家讲坛,分学科、分类型开展教育家讲演活动。三是搭建教育家引领平台。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家型教师走进师范生课堂,或作为兼职教师或赋予指导教师身份,教育家型教师既是教育一线的实干家,也是师范教育的宝贵教师资源,课堂引领、管理引领或创新引领是教育家精神弘扬的重要路径。参考文献:王 翠,刘 娣 教
37、育家精神与教师精神长相的塑造教育评论,():樊晓旭 教育家的成长路径探究 以李吉林为例现代教育科学,():王世忠,蓝汝英“文化人”假设与教育家精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李俐均,代俊华 面向:推进“学”“育”方式再变革 来自“现代学校改进新思维暨陶行知教育思想新实践研讨会”的思考 中小学管理,():张云鹰 行进在教育家的路上 基础教育参考,():吴刚 教育家与教育精神 教育发展研究,():韩延伦,刘若谷 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 教育研究,():金生鈜 以教育为志业:教育家的精神实质 中国教育学刊,():朱新卓 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 教育研究,():,杨建朝 教育家办学的
38、精神特质论析 教育发展研究,():吴向东 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 教学与研究,():李长伟 康德实践教育学:在“理想”与“科学”之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林良夫 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第 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孔懿 人民性:人民教育家的根本属性 以晏阳初和他的“平教同志”为例 江苏教育研究,():江 峰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团结报,郑晓静 论大学的人民性 中国高等教育,():马多秀 论教育家的情感特质 教育理论与实践,():李西顺 情感联结: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 当代教育科学,():王长纯 教育家二题
39、:教育家精神与教育家办学 以傅任敢先生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汪颖慧 以教育为志业:论教育家的使命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鲍成中 适应与超越:教育家成长规律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靳 伟,廖 伟 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与成长路径 教师教育研究,():李贵安,白 玉 聚焦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基点、特质与路径 中国大学教学,():王立峰,杜玉波 视角下 构建研究 电化教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育研究,():,王 江,金占明 隐含经验类知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南开管理评论,():单 娴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策略探析黑龙江
40、高教研究,():游旭群,等 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有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确保立德树人统领地位 ():陈 林 我国教师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功能及其建构路径 当代教育论坛,():王玲玲 浅析智慧型教师的内涵与生成 现代教育科学,():文 雪,林叶舒 教育智慧的内涵理解 教育理论与实践,():邵建东 高职教师领导力:内涵、价值及发展路径 江苏高教,():肖凤翔,张明雪 教育情怀:现代教师的核心素养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伍雪辉 教育家型教师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 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