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设计助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马鞍山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7879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助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马鞍山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设计助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马鞍山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设计助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马鞍山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包 装 工 程 第 44 卷 S1 期 272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3 年 4 月 收稿日期:20230131 基金项目:2021 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02102199025)成果;2020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0szsfkc0153)成果;2021 安徽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以服务地方为视角的品牌策划与管理教学改革探索”成果;2023 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安徽城市红色文化可持续设计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婷(1987),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品牌设计。设计助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 路径与策略研究以马鞍山为例 邓婷(

2、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 243000)摘要:目的目的 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背景,红色文化为研究方向,展开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路径和策略研究,引导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多元融合,推动红色文化现代化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原动力。方法方法 通过理论背景阐述,城市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分析,提出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观点,以安徽马鞍山城市为例,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价值转译、红色文化记忆塑造、红色文化功能优化的角度进行路径构建和策略分析。结论结论 通过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创新转化,推动红色文化的大众科普、文化教育、艺术欣赏和产业化等功能提升,以立体化和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将城市红

3、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创新转化与活态化传承。关键词:红色文化;城市文化生态;多元融合;创新转化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S1-0272-05 DOI:10.19554/ki.1001-3563.2023.S1.042 城市是当代社会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现代化城市建设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积极探索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城市环境不断发展,城市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随着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扩大,城市红色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红色文化的创新转化、社会功能提升和产业价值塑

4、造等研究亟待推进。1 相关理论阐述 1.1 城市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的观念1,开创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过程2,城市是环境与文化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生态环境产生特定的城市文化3,文化生态的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城市文化与地域文化、政治、经济、制度、自然地理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城市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依存。大规模城市开发导致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导致城市文化趋 同5,城市文化生态模式的构建,能够保护和促进城市文化发展6,城市中不同文化的沟通、学

5、习,能够促进城市文化的创造力7,城市原生文化具备独特的价值和特色,多元融合的城市文化生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展开与呈现8。可见,文化生态的异质化选择,地方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是续接城市文脉,构建活力自足的文化生态系统的源泉。文化生态学为构建城市文化多样性、城市文化创造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研究基础。城市文化生态是不断发展并且动态平衡的系统,融入城市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市文化生态理论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城市环境等元素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1.2 红色文化的理论背景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定时期的特色文化,国内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主

6、要从文化价值内涵、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文化区域化、文化建设等视角展开。红色文化的开掘整合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精神,是建设中国城市精神文化的诉求9,通过红色文化带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地方文化名片的建设,尤其是对于中小城市打第 44 卷 S1 期 邓婷:设计助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马鞍山为例 273 造文化品牌,带动文化旅游起到了重要作用10。随着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新兴技术和大数据思维,采用可视、可达、可感的技术方法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11。红色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既存在着反哺与传承的逻辑关联,又体现着文化自信与社会认同的价值要义12,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融入市民教

7、育、指导城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13。现有文献研究突出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和积极含义,围绕红色文化价值建设、红色文化的现代化开发与应用产生了不少理论与观点,强调了红色文化对城市文化生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综上,现阶段红色文化的研究在文化内涵建设,文化保护和开发,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呈现了较为广泛的理论成果,随着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扩大,从多元化角度研究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对红色文化的生态系统研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作用,然而,相关理论研究对于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匹配、文化共性和融合机制停留在浅层意义解析,缺乏红色文化生态路径构建和创新转化路径与策略研究。2 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生态

8、的多元融合路径构建 2.1 城市文化生态的深入解读 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推动城市发展与转型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形象识别系统视角来看,城市文化体现在理念文化、行为文化与视觉文化中,物质是城市文化的承载基础,精神是城市文化的价值核心,行为是城市文化与市民的互动和沟通力;从城市发展视角来看,城市文化不仅包含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还涵盖了城市建设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城市建筑、文化场馆、公园等物质内容,以及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城市精神等非物质内容;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媒介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包括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介渠道,和当下

9、广泛使用的移动媒体、网络媒体、交互装置等数字媒介渠道;从城市文化的功能视角来看,城市是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中心14;从城市文化空间的视角来看,城市文化空间具有多元化特征,包括现实文化空间和虚拟文化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多样化的文化形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功能和体验15。因此,城市文化的建设是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福祉为目标,挖掘城市文化精神和内涵,避免同质化和模式化复制,在城市精神文化与文化空间匹配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进行挖掘和重塑16,构建能够凝聚居民文化记忆和文化共识的城市文化体系。2.2 新时期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谋求

10、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斗争中产生的,是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思想17。习近平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8。党的十八大提出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智慧,党的二十大强调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形成了文化自信建设思想和坚持人民立场的文化自信精神定力,为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焕发生机与活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从红色文化本质上来看,红色文化是站立在以人民立场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红色文化是社会需要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实践为动力的文化19;从红色文化当代价值来看,红色文化的开

11、发与传播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留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下,红色文化具有可塑性强、传播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提升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要重新定义红色文化的现代内涵,促进红色文化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重红色文化的互动体验和交互媒介资源开发,推动红色旅游新项目等产业价值提升。2.3 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首先,从发展目标来看,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二者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人民的需要,以人民的立场进行文化的建设、传播与创新。其次,从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方向来看,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二者

12、都是建立在资源挖掘和整合发展的基础上,以传播交流和创造性发展为主要方向。第三,从文化的形态上来看,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都兼具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属性。第四,从文化的功能角度来看,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都具备文化教育、文化欣赏、文化科普、公益宣传等社会功能和商业性、产业化等经济价值。随着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扩大,从全方位和多视角研究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对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发展战略具有直接作用,推动了城市文化、红色文化、城市生态环境的融合交织与多边互动。探索红色文化所依托的自然与人文空间,挖掘红色文化的融入路径,一方面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再塑,凸显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影响力;另一方

13、面充实城市文化生态理论,用红色文化丰满城市文化生态的多元化,丰富城市文化结构,推动城市文化生态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原动力。因此,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具备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体现了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和一体化发展趋势。在文化政策引导、媒介与技术辅助、文274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化功能启发、产业价值驱动等的支持下,通过理念融入、形态融入、社会融入、产业融入的路径有效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探讨城市环境下红色文化生态系统,尝试对红色文化进行现代化保护与传承,赋予文化权益,激发居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唤醒居民的文化热情和文化担当,使在地居民真正成为实际受益方和积极参与方

14、。2.4 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的路径 从城市文化生态的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资源分类,从红色理念文化、红色形态文化、红色社会文化、红色产业文化四种路径进行深入探讨:1)红色文化理念融入 首先是以城市地方红色文化为基础,挖掘红色文化的地方化意义,深入红色文化对地方城市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拓展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红色记忆、红色精神入心入脑,将党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事迹融入市民文化教育中。其次,是将红色文化精神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用红色理念引导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地方红色文化理念的现代化转译。第三,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进行特征化提取和视觉设计,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数字空间,通过公共展示

15、,移动宣传,专题展览的形式将红色精神进行海报设计、创意设计等表现,通过红色文化精神的可视化表现,推动地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提升。2)红色文化形态融入 红色物质文化:加强红色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场馆的观览体验,红色场馆导视设计,用视觉设计、数字媒介设计、交互设计的专业方法和数字手段促进红色物质文化形态的具体化、符号化,促进红色文化空间的建设。红色非物质文化:以红色故事,红色英雄,红色纪念仪式等非物质形态为基础,挖掘新素材、充实新内容、完善新方法,让红色故事“走”出来、“动”起来,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采取声像融合、形象直观的方法手段,让红色故事生动鲜活起来,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

16、化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通过参与式互动和交互式体验带动红色文化数字空间的建设。3)红色文化功能融入 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活跃性,加强红色文化科教、文化欣赏价值和趣味体验,通过红色文化科普设计,红色文化交互设计,红色文化数字设计,加强红色文化展演、红色文化宣教研学活动,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等,促进红色文化的大众化社会服务功能。4)红色文化产业融入 培养红色文化融合出版,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数字产业,红色影视动漫等文化消费市场。重点以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塑造,以新视角重新定义红色文化的内涵,同时结合时代特征阐明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以红色旅游开发为重点开发项目,推动红色精品旅游路线,促进城市特色文化

17、旅游资源的融入,以红色文旅带动旅游产业、红色助农、红色影视、红色出版等产业开发。3 马鞍山红色文化资源调研 马鞍山地处安徽省东部,与南京、芜湖相邻,辖区横跨长江,抗战期间是联系苏南、皖南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先后发生了西梁山战役、凹山大会战等重要战役。现存黄山游击队旧址、马鞍山市江东地区第一党支部遗址、当涂县护河镇抗日遗址祝氏祠堂、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驻地遗址、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塘南阁、小丹阳战斗遗址、夜袭刘公山战斗遗址、横山事件遗址 8 个红色遗址;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濮塘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纪念设施 6 个。红色文化不仅存在于建筑物、纪念碑、街区、地标等有形的空间、场所和物体中,同时也

18、存在于文化记忆中,包括对红色遗址、红色设施等加以保护、修复和再造,要完整地、系统性地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信息,如重要人物、年谱、各种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书籍、音视频文献等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价值转化不仅停留在单纯的文化建设与宣传,更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社会生活、城市文化教育中去,推动红色文化聚民心、展形象、兴文化的使命和任务。马鞍山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与现代资源整理如下,马鞍山红色文化资源见表 1。表 1 马鞍山红色文化资源(截至 2022 年 8 月)马鞍山红色文化资源 具体内容 红色文化精神 渡江精神、新四军精神、凹山大会战精神 追认烈

19、士数 1486(数据来源于中华英烈网)革命遗址 黄山游击队旧址、马鞍山市江东地区第一党支部遗址、当涂县护河镇抗日遗址祝氏祠堂、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驻地遗址、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塘南阁、小丹阳战斗遗址、夜袭刘公山战斗遗址、横山事件遗址 纪念设施 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濮塘革命烈士陵园、和含抗日根据地革命烈士纪念园、当涂护河烈士陵园、桃园烈士陵园、横山抗日英雄纪念碑 烈士墓 胡业桃烈士墓、陶家才烈士墓、费明龙烈士墓、张智锦烈士墓等 第 44 卷 S1 期 邓婷:设计助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马鞍山为例 275 续表 1 马鞍山红色文化资源 具体内容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 马鞍山市博物馆、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市城乡规划展示馆、马鞍山市和县西梁山烈士陵园、濮塘革命烈士陵园 红色出版 中国共产党马鞍山简史 19212021 江流北去 红色影视 全媒体系列活动百年印记马鞍山党史故事 电教片皖东星火马鞍山第一个党支部 纪录片渡江战役第一枪西梁山战斗 纪录片含和支队 影片马鞍山红色踪迹巡礼红色记忆 红色社会活动“红色小板凳”“红色志愿者”“红色文化讲座”等 马鞍山籍中国好人 100 余人(包括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等的道德精神)马鞍山文明家庭 全国文明家庭 2 户、省级文明家庭 4 户 红色先进典型 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

21、年”刁兴宇、安徽好人刘祥明、和县乌江镇濮集留守儿童活动站创始人王加胜、安徽美德少年金安琪、“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周克武等 马鞍山红色文化资源相较于安徽省其他地方来 说,资源内涵并不出众,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现代化价值转化不足,红色社会活动针对的市民群体范围不够广泛,红色文化的创意转化,与城市文化、城市资源和城市环境的结合不够深刻。红色活动和内容存在特色缺乏、创新不足的现状;城市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红色文化精神的吸取和内涵建设不足;缺乏结合马鞍山本土地理优势、文化特色、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方向等重要内容进行地方化特色塑造;红色文化建设与传播方式存在自上而下的单一性传播,缺乏自下而上的红色文化塑造方法

22、,以及形成红色文化的官民互动和群众互动。4 马鞍山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 1)以“城市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发挥马鞍山地方优势文化的引领作用,带动红色文化的全面系统发展,文化共享理念与地方特色文化进行资源联合与文化互动,打造长江红色文化、长三角红色文化、红色工业文化、廉政文化、红色诗歌文化等,将红色文化与马鞍山的优势资源进行结合,为城市文化现代化发展注入红色基因。2)以“红色文化记忆构建”的目标,加强红色文化空间与红色文化数字空间的建设,加强红色文化数字化信息建设与推广,开发红色文化展示场景,依托数字化改革,打造红色文化展示新模式。通过媒介互动推动红色文化的体验,用数字化传播与沉浸

23、式体验促进红色文化空间的多层次立体化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基因库,促进红色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培养红色文化情怀。3)以“科教研学深度合作”的契机,加强红色文化纪念馆与院校合作模式,深化社会教育实践,开展红色文化创意研学项目,将马鞍山地方非物质文化、诗歌文化、传统技艺等进行主题融合,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视、可感、可交互的教育资源。4)以“红色文化创新创意”的方式,通过官方引导,文化机构协同,大众参与的方式,鼓励以红色文物、事迹、故事等的创意开发与应用,鼓励红色故事、红色文艺作品、红色艺术作品、红色现代艺术、红色创意设计等作品的宣传和传播,活化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中。5)以“全民短

24、视频社交”的前景,增强红色文化短视频平台建设,以短视频社交让红色文化以碎片化方式融入大众生活,增强红色文化认知与学习。6)以“城市礼物”的对外窗口,推进高铁站、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地方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提升马鞍山地方文化的对外交流与文化宣传优势。马鞍山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的思路以城市多元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以构建红色文化记忆为目标,通过寻求科教研学深度合作与红色文化创新创意的路径,推动红色文化的多元化媒介传播动力和数字化创新模式。5 马鞍山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的设计策略 1)打造“西梁山渡江战役第一枪”“马鞍山市江东地区第一党支部”的红色文化品牌。加强红色文化物质形态建设,从视觉、

25、听觉、触觉等感官层面,利用视觉艺术设计打造“渡江战役第一枪”和“江东地区第一党支部”文化品牌,加强红色文化展览展示设计、推进红色文化场馆导视更新设计,优化红色文化视觉设计,着重投入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加强红色文化展馆的数字媒体开发与数字交互体验,深度开276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发“数字科技+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场馆的参观体验感和红色文化的多媒介立体传播。2)开发红色研学精品线路,打造“长三角红色科教智慧研学路线”。让红色文化通过“好看”“好听”“好玩”的方式创新宣传与演绎形式,向中小学学生宣传长江红色文脉和马鞍山红色文化特色,通过红色绘本、红色动画、红色交互装置、红色

26、互动游戏、红色文创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受众,让红色文化元素浸染心灵。3)打造“长江红色文化数字博物馆”,结合线上线下展览展示,打造地方特色红色数字藏品,让红色文化遗产可视化,丰富文化传播与普及形式。推动红色数字公众号、小程序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借助新媒体营销策划,让红色文物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固有模式,让红色文化传播从被动转变为主动。4)打造“红色文化科普短视频平台”,通过官方鼓励与引导,培养一批优秀短视频创作用户,激发普通大众用户投入红色文化短视频的创作、浏览与互动转发,推动马鞍山红色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推出一系列红色文旅、红色故事、红色微课堂等系列短视频

27、,借助流量优势与优质内容高效精准触达潜在受众,助力马鞍山红色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传播平台。5)加强红色文化精神、文化理念的视觉提取与创新设计,用多视角艺术风格和创新构思,适应时代的解读视角,将马鞍山红色文化转译并服务于公共文化墙、公共橱窗、社区宣传栏等地方的传播与应用。推动城市“红廉”城市公共海报与移动新媒体设计,加强红色文化融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红色文化融入群众文化生活,通过教育引导、文艺创作、宣传展示、文化熏陶等方式,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推动红色文化作品走进群众。马鞍山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的设计策略以深度挖掘马鞍山地方红色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基础,强化渡江战役第一枪、江东第一党支部等地方红

28、色文化特色,通过视觉设计、交互设计、新媒体设计等技术手段推动红色纪念场馆、红色故事和文化精神等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全面提升马鞍山红色文化传播效能和红色文化话语权,激发红色文化的创意与活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红色文化形象。6 结语 红色文化与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是多元文化互相滋养和浸润的重要渠道,是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开拓社会功能、促进产业转化的有效路径,是丰富城市文化生态,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马鞍山为案例,推动地方红色文化创新转化有助于塑造城市红色文化氛围,引导红色文化的科普、教育、欣赏、互动和商业价值,营造城市红色文化生态,实现地方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和

29、现代化价值提升。参考文献:1 JHSteward,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C.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2 Lewis Mumford.The Culture of CitiesC.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70.3 Jerry Pournelle.From KLM to Corona:A Birds Eye View of Cultural Ecology and Early Me

30、sopotamian Ur-banizationC.Los Angeles:UCLA Press,2007.4 Federica Appendino,F Giliberto.Towards a Cultural Ecology in Urban Environments:New Challeng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J.Seminar of the Italian Society of Property Evaluation&Investment Decision,Springer,Cham,201.5 傅守祥.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文化生态保

31、护与文脉接续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6.6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31(5):15.7 聂勇.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4):5.8 潘飞,李建革.试论中华文化传统与当代城市文化生态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5(1):6.9 张群喜.开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提升中国城市文化精神J.城市发展研究,2012(5):4.10 孙向荣.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J.中国商界,2010(2X):2.11 葛思坤.融媒体环境下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影响力提升研究

32、以广州市红色史迹的传播现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2):4.12 赵彩雯.西安红色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逻辑关联与价值要义J.传播力研究,2019,3(32):2.13 段光达.哈尔滨红色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学理论,2021(7):3.14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 杜澍,周君,赵坤,等.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进展,趋势和应用建议J.中国名城,2022,36(3):7.16 高元,王树声,张琳捷.城市文化空间及其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9(6):7.17 周煜.简论红色文化历史创建的三重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3):5.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19 林卓虹,高福进.新世纪以来红色文化发展及趋势研究评析J.红色文化学刊,2022(2):14-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