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_曾庆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6487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9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_曾庆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_曾庆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_曾庆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萍乡学院学报 2023 年 6 第 40 卷第 2 期 萍乡学院学报 2023 年 4 月 Vol.40 NO.2 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Apr.2023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曾庆亮,王华政(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摘 要: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作出的最新概括,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彰显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美丽中国建设是让国民享受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和谐相处以及永续发展之美。在新的征程中

2、,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浓厚氛围、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着手,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最终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23)02-0006-06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只是追求物质水平的提高,还追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防治环境污染,建设一个蓝天、碧水、净土的美丽中国,这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3、:“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1。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的最新表述,是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为现阶段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等表述就不断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为千年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4、从文献脉络来看,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就不断涌现。(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与启示方面的研究。王睿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是系统的和深刻的,其思想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2。孙慧明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借鉴价值3。严金强与夏碧英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对于生态环保理念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经历了从微观层面的生态保护到宏观层面的

5、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系统的绿色发展理念4。(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问题研究。周光迅与郑玥认为,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显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指导5。徐延彬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6。黄志斌和高慧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理论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国际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7。(三)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与现实困境的研究。孙丽霞从美丽中国的自

6、然之美、和谐之美、发展之美和责任之美等角度深入阐述了美丽中国的内涵8。秦书生和胡楠认为,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其本质要求9。当收稿日期:2023-03-20 作者简介:曾庆亮(1970),男,江西吉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党建。第 2 期 曾庆亮,王华政: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7 然美丽中国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赵晓毅等指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立足于我国生态实际、独具特色,但建设过程仍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与实践行动、制度保障与法律监督等之间的矛盾依

7、旧突出10。蒋笃君认为,美丽中国建设存在长期的经济粗放式发展、生态法治建设与生态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公民生态修养普遍较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1。当前,部分学者就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柳兰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路径12。于天宇指出,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必须依靠生态生产力的发展13。温宗国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14。通过对上述文献梳理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

8、思想对当下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阐述、现实意义和面临的困境等方面,但就如何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缺乏。为此,文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期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人们不再只追求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转向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建设美丽中国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

9、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整体。(一)自然环境之美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也是人类发展的家园。美丽中国的核心要义就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期,为了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引进大量资源密集型企业,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该类型的企业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例如大肆砍伐树木导致地表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部分地区雾霾天气,水污染等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入21 世纪,党和国家开始逐步重视生态环

10、境的保护。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态状况稳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们享受蓝天、绿水、净土,享受自然环境之美。(二)社会发展之美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经济的大发展必然会破坏环境,更有甚者认

11、为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持有这种观点也无可厚非。新中国成立至 21 世纪初,我国经济长期的粗放式发展,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盲目增加资本以及资源投入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损害生态环境。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那就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并不冲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可能,而美丽中国建设更需要经济的良性运行。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前提,否则就无所谓美丽可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但经济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而经济繁荣但环境污染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都要抓,缺一不可

12、。人们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经济不断发展,国强民富后又能反作用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让人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享受经济社会发展之美。(三)和谐相处之美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中首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不仅生产生活离不开大自然,还无时无刻不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实践证明,人们能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就会反馈人类,与人类和谐相处;反之,大自然

13、 萍乡学院学报 2023 年 8 则会反噬人类,如暴发雾霾、山洪、泥石流等,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他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们对自然界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愿意投入、只知道利用自然界而不愿意建设人类家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和造福人类16。人与自然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个体而存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大多通过线上,人们生活在一个虚

14、拟世界中。因此,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待人真诚,与人为善,唯此,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人作为个体,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社会也要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断完善社会机制,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使和谐的社会关系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才能共建美丽中国,共享和谐相处之美。(四)永续发展之美 美

15、丽中国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福祉。美丽中国建设不仅要惠及当代人,其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资源消耗量巨大,其中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如果我们肆意开采,不加以保护,终有一天将会消耗殆尽,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资源可用,这不仅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不符合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期待饮用水更健康,食品更安全,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重不断提高,说明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越来越密切,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问题。保护环境,推

16、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在。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17。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党和国家有信心,也有能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18。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广大民众共享生活之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要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

17、设,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发展之路,使美丽中国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三、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依旧存在,建成美丽中国仍然在路上。(一)生态制度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制度、法制、执行和监督方面存在欠缺,生态环保领域问题频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从生态环保立法来看

18、,虽然有众多针对环保的法律法规,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环保问题中,却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其次,从生态保护源头看,相关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以及归属划分不清晰,甚至出现权责混乱。这些不仅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会导致市场失灵。再次,从经济制度层面来看,面对企业主体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没有健全的惩治体系,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同时缺乏对于生态正义与公平的制度设计。最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过程出发,各级政府、市场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不明确,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中追责机制不完善。(二)绿色发展理念尚未深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理

19、念在当今社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理念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基础。想要充分发挥先进理念的作用,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努力,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实践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首先,党中央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会受到第 2 期 曾庆亮,王华政: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9 重重阻碍,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 GDP 的高增长,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其次,社会生产模式落后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使得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显得十分迫切。除上述问题之外

20、,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人们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都与绿色发展理念相违背。以上种种均表明绿色发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仍任重道远。(三)社会大众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大众生态环保意识淡薄。首先,一些工矿企业负责人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缩减成本,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私下偷排废水、废气、废料,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其次,部分市民环保意识淡薄,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不节约用水,饮食方面铺张浪费等都成为美丽中国建设道路上的障碍。再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农村产业结构也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业

21、为主,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村民大规模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此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村民素质相对较低,生态环保理念相对淡薄,从而导致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废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土地资源及水资源。以上种种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不利影响,也给美丽中国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四)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 据2021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综合来看,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相当严峻,具体表现在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水体污染严重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环保

22、问题,制定或发布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政策文件,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稳中向好,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环境差异较大等原因,治理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同时应该看到,受多种因素影响,生态治理的速度仍然赶不上退化的速度,生态问题仍然是影响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自然林总量呈下降趋势,草地退化依然严重,矿区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从长期看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新时代背景下美丽中国建设。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根据党中央战略安排,到 2050 年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

23、目标,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注入新的活力。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需要各方的协同努力。当下,可以从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营造浓厚氛围,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有了良法才能实现善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仍然艰难曲折,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首先,要加强生态环保立法,不断完善环保制度体系。科学划分自然资源类型,全面推进统一管理,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对于一些重要且不可再生资源要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构建以源头保护为主体,过程

24、节约和末端修复相互促进的生态环保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高达 40 多项,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和安排19。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和细化,通过更加严格的制度建设,形成结构严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次,秉承“谁污染、谁赔偿,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相关环保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于屡教不改者应加大惩处力度,进而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最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个文明建设绩效考

25、核和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不以 GDP 增长论英雄。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一环,迫使地方领导干部从思想上重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动自上而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各地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当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同时才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6、,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中国发展实际,也不符合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 萍乡学院学报 2023 年 10 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变革和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民众绿色消费,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1。一方面,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科学改进产业布局,推进

2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要大力引进环保企业,以低能耗、低成本创造高收益。当前,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加之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更要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浓厚氛围 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在社会中营造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1。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庞大的

28、系统工程,不是只靠一两个主要人物推动就能实现,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建成“美丽中国”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们在借助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的同时,还应利用抖音、快手、腾讯微视等新兴自媒体平台向社会大众宣传环保思想,借助传统和新兴媒介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让社会大众知道“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来。此外,政府有关部门或相关社会团体要适时举办一些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如“爱护环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系列主题活动,让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其中,公众通过亲身参与,不仅能够激发

29、公众的主人翁意识,还能够将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四)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环境主要由大气、水、土壤等要素构成,相应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构成了生态环境风险的主要内容。生态环境风险作为社会风险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阻碍了美丽中国的建设。面对此类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22。面对生态环境风险,党和政府需要增强公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和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首先,加强应对生态环境风险能力建设。在生态环境风险发生前,有关部门要

30、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及时发出预警和评估。其次,各地的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联合研判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救援的联合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并参与到救援中。最后,加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间的交流与合作。“习近平在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过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深化国际交流”2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需要各国参与,各国间互相交流风险防范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推动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国 家 而 团 结 奋 斗 N.人 民 日 报,2022-10-26(1).2 王睿.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13(1):5254.3 孙慧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J.学习论坛,2013,29(7):6063.4 严金强,夏碧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新理念研究J.理论探讨,2020(4):7782.5 周光迅,郑玥.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7):7681.6 徐延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J.红

32、旗文稿,2022(20):4144.7 黄志斌,高慧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理论集成J.社会主义研究,2022(3):5665.8 孙丽霞.谈美丽中国建设J.世纪桥,2013(15):6365.9 秦书生,胡楠.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分析与实践要求关于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的思辨J.环境保护,2018,46(10):912.10 赵晓毅,王慧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美丽中国建设探赜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47.11 蒋笃君.绿色发展理念下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6):119122.12 柳兰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美丽中国

33、建设的内在逻辑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4):2734.第 2 期 曾庆亮,王华政: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11 13 于天宇.生产力“促动效应”视角下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18(3):1721.14 温宗国,唐岩岩,王俊博,等.新时代循环经济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与方向J.中国环境管理,2022,14(6):3341.15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1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

34、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17 安洪.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4):5860.18 王学俭.十八大以来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7.19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2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 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2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二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79.2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

35、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46.23 谢鑫鑫.习近平关于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重要论述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39.责任编校:王中兰 The Basic Connotation,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Building Beautiful China ZENG Qing-liang,WANG Hua-zhe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0,Chi

36、na)Abstract: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 is a new 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latest overview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on the basis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peoples need for a better ecological environme

37、nt in the new era.It highlights China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s a great power.The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 enable the nation to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ocial development,harmonious liv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e new journey,there ar

38、e also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 promote the initiative,and we have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reate a strong atmosphe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solv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isks,and uphol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 as to 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Key words:beautiful China;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actical pa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