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责任分散效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教学内容.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760658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责任分散效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教学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责任分散效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教学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责任分散效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教学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责任分散效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教学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责任分散效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教学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好资料“责任分散”效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摘要: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难以得到学生的广泛参与和谈论,甚至出现的是同学的“集体沉默”,同学们似乎并不愿意自己参与课堂和教师进行互动,而是寄希望于班级中的其他人,让他人与教师响应。基于这样的推测,本文试图从“责任分散”效应来解释课堂沉默的现象,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责任分散、大学生、课堂沉默、课堂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增加,课堂氛围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闷,幼儿园的孩子在上课时会跟着老师手舞足蹈,小学生在上课会积极举手发言,到了初中和高中,课堂变得越来越单调,但是当老师提出问题希望得到同学的回应时,依然会有不少同学的声

2、音,但是到了大学,课堂上同学的回应似乎也要消耗殆尽了。就浙大而言,在专业课上还能听到几个同学与老师的互动,而通识课上,很多场合都只是老师的独角戏,老师们在讲台上把PPT念得不亦乐乎,同学们在台下睡得或者水得是十分欢乐;偶尔老师丢出几个问题,也是自讨没趣无人应答。有人分析课堂愈发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有老师和同学双方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老师讲课水平不足、照本宣科,以致同学听了昏昏欲睡,也可能是有些同学自身认真听课,但是不愿意发言。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为什么大学教师、小学中学教师同为教师,而小学教师的课堂偏偏比中学和大学要活跃呢?即便小学课堂上也存在不认真现象,但活

3、跃的总是大多数。因此我认为,在沉默的课堂中,起主要原因的是我们同学自身。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智不断发展,内心变得越来越成熟,而这种成熟,导致我们在课堂上,越来越认为有别人会替我们回答老师的问题,有别人会与老师产生互动,有别人会与老师呼应。我们意识到回答问题的责任并不全在自身,而是由全班同学共同承担,因而会变得越来越沉默。当课堂提问指向的对象是某个特定学生个体时,该个体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提问指向某个小组或整个班集体时,群体的责任压力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多少责任压力,而且互相依赖,产生推诿,由于第一责任在小组或集体上,第二责任才

4、在每个个体身上,从而产生“我不回答,别人会回答”的心理,就会出现“集体沉默”的局面,学生的集体沉默造成了课堂的冷场,伴随着的是老师的无奈和叹息,反观学生则是一副从容自得和事不关己的神情,此种现象即“责任分散效应”在课堂提问中的典型表现。所谓责任分散,就是由于有他人在场,从而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或任务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的现象。心理学对责任分散的关注,起源于1964年美国的一起凶杀案: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

5、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当某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会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疾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但是,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

6、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对于责任分散现象,前人曾做过许多相关的研究,心理学家们认为“责任分散”效应导致了许多诸如“社会堕化”、削弱个体极化的结果,包括下列实验:1981年,Latane通过实验验证了责任分散是造成社会惰化这一现象的原因。实验中,他要单个、两人、三人或八人被试拉绳,并通过拉力计测量每个被试力量,如果被试一起拉绳时和单独拉绳时所用力量是相同的,那么一起拉绳的合力应该是各人单独拉绳的力的总和。但是结果发现前者要小于后者,并且差距会随着人数的增多而不断扩大。在Latane随后的研

7、究中,他发现在不同场合下都会有这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是跨文化的。基于他的研究,Latane认为社会惰化是由责任分散引起的,单独工作的人通常认为自己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然而,集体工作时,这种责任感就扩散到其他人身上去了。1975年,Mathes和Kahn通过实验发现,被试在个人和群体两种条件下,被试行为和观点的极化量是不同的。当被试为一个人时,那么他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会更大,从而在行为和态度上表现出较少的极端性,而被试以3人为一个群体时,并且他们都知觉自己有共同的行为标准时,那么他们会对自己行为有更小的责任感,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出现较少极化。2002 年,Forsyth, Zyzniews

8、ki 和 Giammanco 让被试分别在 2 人、4 人、6人和8人的条件下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并给与任务成功或失败的反馈,然后用问卷调查被试认为自己和同组成员在完成任务时所承担的责任,结果发现不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反馈的情景下,不论是被试自己还是同组成员所承担的责任都随着群体的变大而变小,而且,从2人群体条件变化到4人群体的条件时,个人和同组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减小的幅度是最大的,之后就会变得平缓。但是在失败情景下,被试还是将更多的责任分担给同组成员。2005年,Blair,Thompson和Wuensch三位学者通过实验验证了网络中的责任分散现象。实验中,400名大学生收到了来自实验者伪造的求救

9、信,内容是希望被试告知一篇英文文献的下载地址,同时,收件人一栏中会分别填上1, 2,15或50个人的电子邮箱地址,也就是说分别会有人相信只有他一个人收到了邮件,或者相信还有另一个人收到了这封邮件,或者还有另外14个人收到了这封邮件和还有另外49个人收到这封邮件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回复求救信的可能性是随着收件人数的增加而递减的。以往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性事件中,随着承担责任的主体数量的增加,群体中的个体在事件中作出的响应会趋向减小,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小的责任感,导致集体的总的响应小于、甚至大大小于每个个体单独作出的响应之和。尤其是在事情失败之后,个体认为该负责任的并不是自己,即便是一件严重的事

10、情,被分担到自身的责任也不足以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在大学生的课堂中,虽然“课堂沉默”不如“社会堕化”、削弱个体极化,降低个体响应的后果要显得更严重,但是大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的反应与“社会堕化”现象极其相似,都是由于群体的扩大导致群体总的效应之和小于个体之和的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大学生课堂沉默是一种与责任分散效应相关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了研究大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责任分散效应对课堂沉默造成的影响,我采用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网络发布问卷链接,调查了大学生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看法,共获取了117份有效问卷。问卷详情以及数据统计如下:1、您所在的大学是否存在课堂沉默现象?选项小计比例是109与此同

11、时,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对大学生创业采取了政策倾斜: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但此项优惠不适用于建筑、娱乐和广告等行业。 93。16%小饰品店往往会给人零乱的感觉,采用开架陈列就会免掉这个麻烦。“漂亮女生”像是个小超市,同一款商品色彩丰富地挂了几十个任你挑,拿上东西再到收银台付款。这也符合女孩子精挑细选的天性,更保持了店堂长盛不衰的人气。否8 6。84%(2)物品的独一无二本题有效填写人次据统计,上海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03全年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250.81亿元,按可比

12、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第三产业的增速受非典影响而有所减缓,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增长8%,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1172、价格“适中化”2、3、 人民广场地铁站有一家名为“漂亮女生”的饰品店,小店新开,10平方米不到的店堂里挤满了穿着时尚的女孩子。不几日,在北京东路、淮海东路也发现了“漂亮女生”的踪影,生意也十分火爆。现在上海卖饰品的小店不计其数,大家都在叫生意难做,而“漂亮女生”却用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和魅力吸引了大批的女生。老师要求您参与课堂互动时,你是否有过不愿参加的情况?4、“体验化” 消费选项10、如果学校开设一家DIY手工艺制品店,你希望小计比例是84 71

13、。79%(一)对“漂亮女生”饰品店的分析否1、荣晓华、孙喜林消费者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33 28。21%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174、 你有过以下哪些课堂沉默的行为?选项小计比例坐在教室的后排,或远离老师的地方67 79。76%老师提问时避免和老师有眼神交流67 79。76%对老师的提问漠然、无动于衷41 48。81%老师提问的时候发呆、走神38 45。24%上课睡觉避免参与课堂35 41。67%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同学应该参与课堂讨论,所以不参与课堂互动10 11。9%本题有效填写人次845、 您认为您的课堂沉默现象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么?选项小计比例有105 89。74%没有12

14、10。2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176、 您认为教师造成课堂沉默最主要有一下哪些原因?选项小计比例教师授课方式呆板、缺乏个人魅力79 75。24%教师和学生关系不熟或不协调44 41。9%教师的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不感兴趣85 80。95%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同学8 7。62%教师提问后给出的思考时间不够18 17。1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057、 您认为课堂沉默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么?选项小计比例有110 94。02%没有7 5。98%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178、 您认为学生方面造成的课堂沉默最主要的有一下哪些原因?选项小计比例已经养成了被动听讲的习惯94 85。45%学生只注重书面知识,认为课堂

15、讨论没有必要24 21。82%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发言说错丢脸57 51。82%别人都不参与互动,为了不显得突出从而也不参与56 50。91%性格内向,不愿当众发言23 20。91%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10统计数据表明,超过90%的被试在课堂上均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课堂沉默”现象,超过70%的被试不愿意参加课堂互动,接近80%的被试选择坐在教室后排,并避免与老师有眼神交流,半数被试对老师的提问无动于衷,有10位被试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同学应该参与课堂讨论,因而不参加互动。分析数据可知,超过9成的被试都认为应该参与课堂互动,但是为什么绝大部分的被试都没有执行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拒绝了课堂讨论呢?在造

16、成“课堂沉默”的原因上,90%的被试都认为,既有教师也有学生的原因,教师原因方面,最主要的便是授课方式呆板、师生关系不熟以及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在学生原因方面,被试认为是自己养成了被动听讲的习惯、对自己没有信心、别人都不参与互动因而为了不突出自己也不参与,在这个问题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仅有不到25%的被试认为课堂发言没有必要或者自己内向而不愿意发言。也就是说,被试认为在造成课堂沉默现象上,教师和学生各有责任,但是我们回到开头部分的内容,大学、中学、小学教师同为教师,授课难度都是与学生匹配的,凭什么大学课堂就非得比中学和小学的课堂沉默呢?显然,变化的是学生的心态,经历了多年的成长,学生意识到了

17、某些课堂的枯燥型,意识到了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非得由自己回答,有同班同学一起承担回答问题的责任,即使最终造成了沉默,也是全班同学共同的责任,分担给自己的责任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既然对自己没有信心,既然别人都不参与互动,那么自己就没有必要争着与老师互动,反正自己坐在教室的后排,老师看不到。 因此为了避免“课堂沉默”现象,需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氛围,教授与学生相匹配的知识,并需要考虑学生中的“责任分散”效应,将问题、任务下达至个人,或者通过学生中的负责人,逐级将任务下达,避免任务或者问题分散给群体,造成“责任分散”效应,还可以采用激励方式,对课堂中回答问题

18、的学生加分奖励,变“责任分散”为“奖励分散”;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主动跳出“责任分散”的思想,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而非把责任抛给同班同学,共同化解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结论:本实验着重考虑了在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中学生方面的原因,对于教师直接导致的课堂沉默,因为不在“责任分散”效应中,故没有进行讨论。但是由于“责任分散”效应的存在,在课堂上大学生的个体责任被群体分担并弱化,导致在课堂互动上,每个个体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大大减小,即便教师授课有方、内容丰富,也难以摆脱“课堂沉默”现象。需要从教师和同学两方面努力,共同破解“责任分散”效应,从而得到互动性更强、更热烈、

19、更精彩的课堂。参考文献:章志光,金盛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17;: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63;:坎特威茨,罗迪格,埃尔姆斯著。郭秀艳,杨治良译。实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Eugene W. Mathes,Arnold Kahn.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extreme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5,31: 881-886;:Donelson R. Forsyth, Linda E.

20、Zyzniewski & Cheryl A. Giammanco. Responsibility diffusion in cooperative collectiv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2,28:54-65 ;:Carrie A。 Blair, Lori Foster Thompson & Karl L。 Wuensch。 Electronic helping behavior; The virtual presence of others makes a differenceJ。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5,27:171-178;更多精品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