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数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打开数学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例题,一道道练习题。虽然逻辑严密,也有色彩鲜艳的插图,但却是“冰冷的美丽”。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无声的“数学课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1、采撷“生活实例”,引入新知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乘法的估算
2、”导入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让学生“估一估”,首先让学生估计一本数学书的页数,再估计指定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最后例举现实生活中的估算现象。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了许多实例:建筑房屋时,要估算需要多少材料?爷爷生日,爸爸要估算来多少客人?买菜要花多少钱?做衣服,要估算需要多少米布?通过估一估和举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估算”的必然性,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也并不神秘。2、联系“生活画面”,理解概念学生生活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教师有意识地在生活
3、中寻找与数学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沟通已有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在“熟悉的风景”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在循环小数这一内容,学生对“循环”一词的理解是一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这一词语,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拍一拍:拍打这一节奏5次,生在拍打节奏过程中感受了有序有限地重复;摆一摆:按规律摆图片:红黄兰红黄兰红黄兰使学生在操作中知道了照红黄兰这样的顺序一直往下摆,能摆出无数组这样的图片,同时感知了有序无限地重复,既“循环”一词的含义;听一听:用媒体播放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
4、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讲一讲:抽生继续讲这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循环”一词的理解。找一找:找出生活中的“循环”现象。3、创设“生活情境”,展开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教学厘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课始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有的量出5根半火柴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长。学生们生疑
5、了: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由于他们经历了测量的这一过程,自己就悟出了是这些材料的长短不一样造成的,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了在生活中常看到和用到了尺子,进而再探究厘米的相关知识。4、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能让学生领略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在学生认识了圆后,我对学生说:“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歌唱,这语言的音符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再让学生利用圆、三角形、长方形、线段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品。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物,充分发挥想象,用以上图形摆出了许多物体的基本几何图形。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数学素养,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