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设计类课程“艺工融合”模式的探索与教学实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3591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类课程“艺工融合”模式的探索与教学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设计类课程“艺工融合”模式的探索与教学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设计类课程“艺工融合”模式的探索与教学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2):53-58王宏飞模式的探索与教学实践.创意设计源艾茁设计类课程艺工融合姜康引用本文格式53设计类课程“艺工融合”模式的探索与教学实践王宏飞,艾苗,姜康摘要:梳理社会发展进程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特质及其发展变化,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指出技术对产品设计形式的影响。研究认为设计需立足技术才能体现时代感和时代精神,设计教育需融合当下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呈现方式。结合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电子元器件+创意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了一款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互动装置产品一一壮壮,并参与了展演活动,由此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关键词:“艺工融合”;文化创意;设计教育Exploration and

2、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gration of Art and EngineeringMode in Design CoursesWANG Hongfei,AI Zhuo,JIANG KangAbstract:The study examines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tsevolution and points out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form of product design from the

3、 perspective oftechnological evolution.The study argues that design needs to be based 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reflectthe sense of the time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and that design education needs to integrate the newtechnologies,techniques,and presentation methods of the present.In conjunction

4、 with the research andpractice of the course,the course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creative design,and an interactive product with a strong Chinese style,Zhuang Zhuang,has been designed and participated inthe exhibition,which has had a certain social impact.Key words:int

5、egration of art and engineering;cultural creativity;design education【基金项目】本文系2 0 2 1 年度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教研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课程艺工融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 0 2 1 J03)阶段性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的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染方式。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

6、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这一讲话着重强调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一是技术服务于艺术,技术的革新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新形式。二是在艺术创作中强调新技术的运用,利用新技术创新艺术形式。本文所研究的“艺工融合”即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艺工融合”被视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创意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艺工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艺术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或者说,新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表现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在当下设计教育领域,“艺工融合”再次被人们提起,是因为原有的教学模式

7、是在早期的技术背景之上建立的。现如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产品的更新迭代,使得设计教育需再次强调“艺工融合”这一教育理念,即结合新技术创作具有时代特点、时代精神的创意产品。“艺工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理论基础制造工具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制造54工具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原材料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最后获得设想中的产品。因此,制造工具就是技术在生活中的体现。在文化研究过程中,以时代的技术特征为基础进行的文化分类在学界颇有共识。1 8 3 6 年,丹麦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ChristianJurgensenTh

8、omsen)根据人类制作工具所用的材料,将人类的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创造了前技术(eotechnic)时代、旧技术(paleotechnic)时代和新技术(neotechnic)时代的术语;奥特加伊加塞特(JosOrtegayGasset)用宏大视野看事物的发展,论述了技术发展的三个时代,即机运(c h a n c e)技术时代、工匠技术时代和技师技术时代 2 。从社会发展视角来看,某一时代的技术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时代文化和艺术,进而孕育出具有该时代气息的创意产品。制造工具是人类智慧的显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特征,一切人类通过

9、技术来创造工具的文化是相同的。人类创造工具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解决物质生产生活中具体而紧迫的问题。比如,传统农业所需的各式各样的农具。二是个人情感的需要或社会治理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与仪式、政治、艺术、神话等相关的符号。比如,祭祀用品、宫殿、坛庙和室内展陈用品等。在工程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层面,奥特加伊加塞特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活得好是每一个人从事技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技术行为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活得好的愿望。”那些能够被我们称为技术的行为、手段和工具,正是起源于人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和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由此,他得出了人、技术与“活得好”的需求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一

10、致性的结论 3 。具体而言,“活得好”是每一个从事技术活动的人创造工具、改进工具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通过技术活动对物质环境进行改造,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结果。在人类社会,活得好”即是对“美”和“好”的追求,也是对艺术的追求。因此,在人类谋求生存发展的道路上,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终极追求,技术和艺术在这里获得了统一。(二)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发展渊源1.机运技术时代的为“艺工融合”在机运技术时代,借助偶然的好运气,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各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益的工具制造技术。在利用各种材料创造工具、改进工具的过程中,基于特定的环境,人类又从利已的角度找到了工具制造与使用的最优解,形成

11、了系列制造工具的相关准则,并由此形成独属于人类的技术与艺术。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与艺术获得了统一,这为后来的工匠技术时代、技师技术时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参照标准。2.工匠技术时代的为“艺工融合”工匠技术时代即手工艺时代,工匠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的变化制造了各类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工匠是设计工具的主体,也是生产工具的当事人。工具的设计与制造融入了工匠的思考,是技艺合一的产物。先秦时期记载古代工艺的典籍考工记中提及:“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的“良是对手工艺制品的评价,不仅强调制器造物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生产环境,而且强调主观层面的选材与工艺,强调材美工巧

12、,如此才能达到“良”的境界。由此可知,古人对“良”的追求也是对“美”的追求,强调造物制器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相融。此外,技艺合一是手工艺时代的生产方式。3.技师技术时代的为“艺工融合”工业革命之后,产品设计与制造开始分离,人类进入技师技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衍变为技师,即工程师和设计师。产品的制造主要由机器完成,这使得设计成为生产的标准。设计师、工程师会根据使用需求、制造工艺提供设计方案,设计图纸成为产品的生产制造标准,生产商再依据图纸选用原材料制造标准的产品。在整个过程中,设计师、工程师和生产设备供应方之间需通力合作,设计师提供想象力和创造力,工程师制定实现产品生产的各种细节,生产设备供应方提

13、供与设计图纸相匹配的生产工艺以实现产品的量产,保证成品的质量。从产品研发到成品,整个过程本身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4.后工业时代的为“艺工融合”在工业社会早期,劳动分工促使艺术与技术在某一阶段走向分离。在现代化社会中,再次提及“艺工融合”是因为市场将不同的个体联系在一起,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中参与交换(4。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庞大性与复杂性,使每一个个体在当下的环境中都做出对自己最有益的选择,即在有限的生命中,结合自身智慧来培养相对优势。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基于现有条件,充分培养某一方面的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达成相对优势,以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环境中,艺术与技术开始相对分离,艺术家专注于艺

14、术创作,工程师致力于技术和工艺的研发,两者之间愈行愈远。在工业社会后期,以福特主义为代55表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标志着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出现,社会发展由生产型社会过渡到消费型社会。在各种力量的驱动下,社会发展的重心由生产转向消费,消费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日常消费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经济重心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使用性消费转向服务性消费,由传统的勤俭、节约、克己转向注重炫耀享乐,再向审美和个性化方向发展1 5 。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艺术也能以多样的、丰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展示自身的消费型属性。现如今,装置艺术、互动艺术、光影艺术等现代艺术形式,皆是现

15、代科学技术与艺术家的想象力相融合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与此同时,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的新理论、新技术也需在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一是通过售卖新产品,收回研发成本、获取利润;二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在这样的需求环境下,艺术与技术又走到了一起。艺术家和设计师有想象力与表现力的相对优势,工程师有工程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这使得社会还需一类既懂技术又具备艺术修养的人,能够整合艺术家与工程师的相对优势,设计出能将人类智慧转化为普通大众都能受益的产品。(三)未来美好生活需要“艺工融合”从人类使用的能源形式来看,工业革命以前的设计以人力和畜力为能量源,使用的材料皆为生产生活中容易获得

16、的自然材料或粗加工材料,设计者所定义的操作形式决定了产品样式,产品样式在视觉上也容易被理解。这些因素使产品以单件的形式进行生产,短时间内产量有限。工业革命以后,新型材料、新型工艺为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尤其是电能作为产品能量源,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产品设计的重心也由功能性设计转向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各种功能的整合、多种材料的配合使用,以及产品结构的复杂等多重因素,使设计师的设计对象由传统的视觉上容易被理解的产品变为视觉上不容易被理解的产品,整个产品在材料选用、外观造型、人机交互等方面追求艺术化的表达。“艺工融合”对设计师知识结构的新要求从远古时期的粗制石器、陶器到当下精细

17、、复杂的电子产品,人类创造的工具呈现出复杂化、精密化和艺术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新型产品的开发对设计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设计教育注重产品样式及其社会隐喻的表达,现代设计教育注重整合技术与需求。传统设计表达出一定的阶级性,现代设计倾向以需求和消费为导向。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艺工融合”在设计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现代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人们带来繁荣的消费市场,现代技术与艺术想象力的融合又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文化消费品。除去基本的生存需求,人们的其他需求都是个人全面发展所需,但人的发展又受制于艺术想象力。如同古代社会中人类的想象力所造就的神话、传说、故事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想

18、象力和技术的融合同样会再次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在现代社会,“艺工融合”中的“艺”指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和生活需求而提出的一种产品概念,又或是生活场景;“工”指技术实现方式,即工艺,应用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以完成对提出的概念产品的实现。人类生活的发展需求决定着产品设计的知识体系。在制陶时代,工匠只需掌握陶坏的成型、晾干、上釉及烧制步骤;在青铜时代,工匠除了要掌握制陶相关的技艺,还需掌握金属冶炼、铸造技艺;在机械时代,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已不足以掌握人类社会总结出的技艺知识,劳动分工成为一种必然。作为工业制造中劳动分工发展的直接结果,现代设计的观念及支持它的工序取代了传统装饰艺术,

19、造就了传统装饰艺术的手工艺工序。大众消费文化的出现也要求设计师承担新的商业任务。因此,设计衍变为一种新活动,或者说是一种活动的新组合1 6 。对设计师而言,除了想象力,更需懂得应用现有的工业技术、依托现有的工艺,创造出具有想象力的产品、构建出新型的生活应用场景。当下的设计教育需要超越侧重产品形式的传统设计教育,应当融合当下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呈现方式。三、“艺工融合”楼模式下的教学实践(一)教学实践的背景与意义设计的目的是为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结合新技术、新材料创造新产品,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反映在教学上,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进而习得解决复杂

20、问题的能力。设计与科学技术如影随行,一方面,科学技术为设计的实现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法;另一方面,设计所表现出的创作力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开拓的空间。在农耕社会,手工艺设计往往局限于工具,手的制作能力和人的体力局限于材料和动力;在工业社会,新的56动力、新的材料、新的生产工艺拓展了设计的想象空间和实现方式;在信息社会,传感器、伺服电机、芯片等电子元器件模块为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反映在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会相应地发生变革。在早期,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侧重视觉设计、设计结构、人体工程学等。而现在,人体感应装置、语音识别技术、智能控制模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之前设计教育的基础

21、训练难以适应当下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时代,产品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需要及时自我革新。因此,笔者提出“电子元器件模块+创意设计”的“艺工融合”模式课程教学。这种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能将成熟的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设计实践中,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为问题提供多种可能性的设计方案。对学生而言,在课程教学中能及时掌握先进工具与先进方法的使用,培养了科学素养,提升了设计能力。(二)教学实践的思路与方法在教学设计层面,设计类课程教学在“艺工融合”模式下采用“电子元器件模块+创意设计”的教学方案有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将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智能技术模块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现代智能产品的技术特性与设计特点。二是

2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将学生从传统的只注重创意、想象的设计思维训练中解脱出来。三是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现代设计的本质是集成创新、解决问题,强调各类相关工程技术知识的应用,强调在课程训练中培养学生整合资源、整合技术的能力。在教学方法层面,“艺工融合”模式下采用“电子元器件模块+创意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有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引导学生了解现有的相关工艺知识,如CNC(一种由程序控制的自动化机床)加工、3 D打印、激光雕刻等。二是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如基于Arduirno(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的开发、各类传感器的应用、

23、伺服电机的控制等。三是鼓励学生掌握新型数字工具,如数字雕刻工具、数字三维模型搭建等。此外,在想象力培养层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神话、传说、民俗等书籍了解古人的信仰,通过查阅古代器血图样、人物图样、装饰图样等传统造型元素了解传统造型方法,培养能够创造出具有超强感染力造型的能力。(三)教学实践的过程与内容这次课程的目的是设计一款应答装置,该装置需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外观上形象生动,视觉上有楚美术造型的特点,且特征鲜明。二是能借助传感器识别靠近装置的客人,并发出问候。三是能与观者进行招手、转身、播放欢迎辞等简单互动。针对产品的设计要求,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与内容主要包括形象设定与造型设计、应用场景与功能设定

24、、实现方法与手段,以及样机制四个阶段。1.形象设定与造型设计阶段针对楚美术造型这一视觉形象特征,在形象设定与造型设计阶段需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展陈的各类楚地文化遗存,了解楚美术造型的特点。还需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湖北木雕、湖北石雕、湖北银饰、湖北阳新布贴等湖北民间美术作品,收集相关造型元素。此外,在周围人群中开展访谈调研很有必要,通过访谈调研了解人们对应答装置的设想、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感性体验以及这些神话传说对日常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在文献调查中,设计团队发现楚美术具有复合造型的特点,这种复合造型反映出一种较为原始的思维方式。楚美术复合造型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同质的

25、自然形体的复合,第二种是异质的自然形体的复合,第三种是同质的自然形体取其局部加以派生或复制,复合成怪异的神灵。此外,楚文化圈中流传的远古神话是楚人艺术思维的图像仓库(7)。结合上述调研,设计团队决定以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楚帛书中所记载的壮神形象(见图1)为基础进行创新设计。尔雅释天将壮神描述为:“所附神像兽面,面红色,吐舌;鸟身,两足,爪细长如鹤,脊上有毛。”(8)以古书记载为参考,设计团队对壮神形象进行了构思。为使壮神形象贴近生活,在设计上融合了部分家畜的造型元素,重构手法的运用使壮神形象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鲜感。在色彩上采用了青、黄、赤三色,花图1 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楚帛书中所

26、记载的壮神形象57分别呼应自然景象中的天空、大地和太阳。在传统神像的塑造中,古代匠人为表现神像的力量感,通常将神像塑造得特别严肃,张牙、吐舌、舞爪的形象较为常见,这与古人的世界观紧密相关。在现代社会,以理性为主导的科学解释成为主流,神话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因此,壮神被团队赋予了新的形象,表现出可爱、憨厚的一面,以匹配时代文化消费的特点。2.应用场景与功能设定阶段在应用场景和功能设定上,团队将重新设计的壮神拟定为一款简单的应答机器装置,并取名为“壮壮”。该装置内置红外传感器,通过温度识别到附近的人之后能主动调整身体的角度,面向观众,播放欢迎辞同观众打招呼。此外,还通过操控自身的控制设备播

27、放内置的音乐和故事。壮壮被设定为问候者、故事讲述者和音乐播放者。总之,它有一颗热情、好客的心,这是设计者根据用户需求赋予它拟人化的含义。图2 壮壮的三维数字模型染图3.实现方法与手段以及样机制作阶段为达成造型设计与功能设定,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知识。技术层面的教学共分三个部分:一是材料准备,二是硬件技术模块原理讲解,三是Arduino程序语言设计。在教学方案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在技术实现层面,课程重点讲解了Arduino开发板、伺服电机、声音传感器、触摸传感器、人体红外感应模块、光敏电阻传感器模块和超声波模块的工作原理、用途,以及应用方法与技巧。在造型实现层面,课程借助数字雕刻软件对壮

28、壮的形象进行了三维数字模型染(见图2),并通过3 D打印机输出了实体模型。在模型的后期处理中,受限于实验条件,课程组对壮壮的实体模型进行了手工连接、打磨和喷涂,最后组装成成品。在装置互动设计层面,壮壮体腔内置有5 个伺服电机,这些电机受写入Arduino开发板程序的控制。壮壮整体被放置在具有太湖石视觉特征的镂空雕刻底座上,底座的隐蔽处置有数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当观众靠近它时,预先写入的程序会激活伺服电机,进而使电机转动带动壮壮的眼球、手臂、扬声器等相关部件开始工作。4.作品演示与社会影响设计团队携作品壮壮参加了“2019武汉国际创客艺术节”的展演活动,荣获了7 2 小时高校工作坊“超级战队”称

29、号。此外,作品壮壮还得到了新华社、湖北日报和楚天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四)课程小结与学生反馈1.课程小结该产品设计课程除了教授传统的造型设计知识,还涉及与产品技术相关的工科知识,如基本的电路知识、编程知识和传感器应用知识,使用传感器探测附近的人和声音,进而通过程序实现电机的启动与关停。用电机的启动、调整与关停来控制壮壮身体部位的转向,电机的安放与内部线路的收纳又需要结合产品内部结构设计来实现。此外,产品的表面处理也是关键的技术要点,这直接涉及产品的视觉感官和使用者对产品的第一感性印象。从产品的设计思路来看,灯具、家具、陶瓷器血、金属器血等传统的产品设计结构简单,且视觉

30、上容易被理解的产品往往偏重样式设计。在现代生活中,家用电器的设计需考虑产品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和内部结构。对使用者而言,感受产品操控的意义要大于视觉造型设计的意义。将各类传感器、伺服电机和智能芯片应用到产品中,产品变得复杂,产品设计要素中的外形只是基本要素,产品的使用场景、功能设定、内部构造、制造方式、电子模块的应用等都是设计者应考虑的重要内58容,这也决定了设计者不仅要有艺术想象力,更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工科应用性知识。受限于工程技术知识,该课程在第一版的教学设计中,团队只应用了市面上成熟的应用模块,这些模块和前沿技术有较大差距。但作为引导性课程,所选用的应用模块足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培养学

31、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引导艺术类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用技术知识充实自己的作品,让自己的作品动起来、活起来,使作品展现出时代特点、体现出时代精神。2.学生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一致认为这种融合了艺术和技术的设计类课程获得感强,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体会到了艺术创意与技术融合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学生既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又亲手设计完成了一款具有现代感和科技感的产品原型,体验到了与自己设计的原创产品互动的别样乐趣。一个共性的深刻体验:优秀设计师应该兼具艺术与技术的实力,技术是实现想象的手段,“艺工融合”是设计教学的发展趋势。四、结语从打制石器、手工制陶到冶炼青铜器和铁器,人类制造

32、的工具在结构上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工业革命以后,复杂、精密的新型机械结构产品实现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使设计从手工艺走向了工业化。随着微电子技术时代的到来,电能成为产品的主要驱动能量,智能芯片、电路、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替代了部分机械结构部件,产品的工作原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使得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和扩展,也要求设计者的知识结构要与时俱进。一个时代的想象力建构在这个时代的艺术与技术之上,做时代的设计需具备该时代的技术知识。如今,陈列在博物馆的陶器、大型青铜器以及精美瓷器,曾是当时最先进技术的艺术表达,是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在2 0 1 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33、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指导思想,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融合也成为必然趋势。对设计创作而言,任何创作都应建立在技术、材料和工艺的基础上,无论是史前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依托技术、材料、工艺来表现文化、艺术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事实,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新技术为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现代社会,设计作品的新形式也是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思想相融合的产物。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科技创新与新经济发展局的负责人曾提道:“现在政府所要培育的文化产业更侧重文化科技产业,强调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信息平台创造文化数字产品,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

34、设计创意的初心与使命,美好生活是基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新生活,是富于文化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新生活。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能体现时代感的是科学技术。因此,对设计教育而言,“艺工融合”一直在路上,“艺工融合”课程具有长久的探索价值。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N.光明日报,2021-1215(02).2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M.何道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 9:2 2.3敬狄,王伯鲁.追求美好生活的技术:奥特加加塞特的技术实践伦理价值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 0 1 7,1 9(6):5 5 1-5 5 6.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M.郭大力,王亚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2 0:1 0 2.5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维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3:1 3 3.6彭妮斯帕克.设计与文化导论 M.钱凤根,于晓红,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3.7王祖龙.楚美术的复合造型及其艺术思维.齐鲁艺苑,2 0 0 8(5):1 8-2 3.8渔歌子说.科普文:楚帛书中的十二月令神 EB/OL.(2017-03-21)2022-09-19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