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园林设计教案
精品文档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园林有个正确的理解,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和外国园林的发展史,了解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和外国园林的发展史,了解西方现代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园林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西方现代园林简介
教学难点:现代园林发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讲解、采用幻灯
教学用具:教材、幻灯片
教学课时:知识点讲授4课时
参考书目:谷康 李晓颖 朱春艳 园林设计初步 东南大学出版社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二、园林概论
三、园林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四、西方现代园林简介
五、现代园林发展的多样性
六、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1.1 园林概论
1.1.1园林的定义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性质也称作园、圃、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等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Garden
目前学术界对园林这一概念尚无定论。依据篆体“园”字理解的含义为:“口”表示围墙(人工构筑物);“土”表示地形变化;“口”是井口,代表水体;“衣”表示树木的枝杈。可以看出,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
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
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
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娱乐、居住的环境。
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在内)一般称之为造园或园林。
“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如果对园林作更深入的分析,园林虽然都以“供人们进行观赏、游憩、娱乐、居住等休闲活动”为主要功能,但在实现这一功能时,各个园林在提供休闲功能的价值上是有区别的。普通的宅旁花园之类的园林,仅仅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即只有生境(富有自然界的生命气息)和画境(园林要素具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艺术布局)两个层次。而像拙政园、网师园等我国的许多优秀园林,它们不仅具有生境、画境,而且还能通过诗情画意的融入、景物理趣的构思,表达出造园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及其理想追求。其园景除了具有一般外在的形式美之外,还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在思想内容。这类园林产生了第三层次的境界意境。具有第三境界层次的园林称为狭义的园林。
1.1.2园林的发展史是“人与自然”密切发展的历史
古代传说,不论是西王母的“瑶池仙境”,基督教的“伊甸园”,还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根据人间的优美自然环境加以理想化的塑造而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境域。它们经过口头流传到形诸于文字描绘,令人神往。人们最早在布建祭祀场所时追寻探求,继而拥有权势的人在其生活的空间中加以效仿,即使是一般的大众也在生产、生活的空间中尽其所能利用自然因素改善自己的现实生存环境。
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其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美的渴望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人们首先须满足衣食住行等低层次的需要,故园林的产生迟于建筑是肯定的,但比语言和文字要早。
远古的人们栖居于林木之间、岩洞之中时便开始懂得用壁画来装饰自己的环境。当他们建立起一个个村落、集镇和城市时,他们毫不怀疑自己正在营造礼貌(civility)文明(civilization)、文雅(urbanity) (在西方这三个词与“城市”有着相似的意义)的场所。
园林起初的形态在不同的民族、地域中不尽相同。中国园林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可以考据的是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园、囿、圃、庭”等字;所谓“囿”,《初学记》定义为“养禽兽曰囿”;《淮南子本经训》:“有墙曰苑(园),无墙曰囿。”早在黄帝时代据传就已经有了毓草林、牧百兽的园囿;夏代有了“池囿”;殷纣王时有了“园囿、池沼、鹿台”等形式;民间也有了圃园。我们可以看出,最早的园林是与游猎、观天象与祈祷、种植与养殖、休闲游憩娱乐等人在自然中的活动相结合的,是人对自然的适应过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在咸阳大建宫室,“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记录。汉武帝刘彻则开创了园林史上真正的苑囿时代。自此也开始了体现在园林中人对自然的改造。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受佛教和文人士大夫的田园思想影响,园林的设计风格在继承古代“一池三山”的传统下,开始了崇尚和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的营造,这种风格也一直影响到唐宋的写意山水园。此时,私家园林和宫殿园林都逐渐形成了“效法自然,高于自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风格,并在明清时得到兴盛。
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到规整的宫殿式皇家园林,再到面向人民大众的以公园为主的现代城市绿地,园林的设计与营造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密切发展的过程,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妙极自然”的过程,是伴随城市化发展和注重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
1.2 中国古典园林
1.2.1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连续五千多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其中,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园林对外国园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史载,在唐朝,中国的造园艺术已随文化传入朝鲜、日本。18世纪中叶,通过传教士传人欧洲,在欧洲造园的实践活动中掀起并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精深、完善的园林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中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对它的发展规律作一个较全面、完整的了解,有助于在今后的园林设计和创作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1.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起来的,与同一阶段的其他国家的园林体系相比,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是一种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别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以及园林的隶属关系,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这类园林多出现于城镇内的平坦地段上.在喧闹的城市环境中创造出点点绿洲,同时又不失天然野趣,故也称之为“城市山林”。
由于在人工山水园的造园要素中,基本都为人工创造,造园所受的客观制约条件很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造园手法和园林内涵,所以,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对于基址的原始地貌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做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再配以花木和建筑。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基址的选择,即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若选址恰当,则能以少量的花费而获得远胜于人工山水园的天然风景之真趣。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园等。
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凡属与皇帝有关的起居环境诸如宫殿、坛庙、园林乃至都城等,莫不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气派和皇权的至尊。皇家园林尽管是摹拟山水风景的,也要在不悖于风景式造景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显示皇家气派。同时又不断从民间的园林汲取造园艺术的养分,从而丰富皇家园林的内容,提高宫廷造园的艺术水平。由于具备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财力,一般皇家园林的规模都较大,耗资甚巨。同时为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皇家园林又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之分。大内御苑位于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供皇帝日常游憩。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则建置在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短期或长期居住、处理朝政。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藉中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由于受到封建礼法的制约,私家园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
建置在城镇里的私家园林,多为“宅园”依附于邸宅,是供园主人日常游憩、交友、会客、宴乐、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也有少数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的“游憩园”。“别墅园”是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供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规模一般比宅园大一些。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寺、观建置独立的小园林一如宅园的模式,也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的。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甚至选占于山奇水秀的名山胜境。如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等。
2.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始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它的发展表现为极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生长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
a 周武王灵囿
b 汉上林苑建章宫
殷 、周为奴隶制国 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官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后。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逐渐形成。相应的,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宏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生长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主要以建筑为主,如台、楼、阁、亭等。此时园林的代表作品是上林苑建章宫等。
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土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代表作品:铜雀园、芳林苑、华林园等等。
3)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时期。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在前一时期中诸家争鸣的基础上形成儒、道、释互补共尊。但儒家仍居正统地位。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从这个时代,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有过的何等闳放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代表作品:兴庆宫、华清宫、西苑等等。
4)成熟前期
相当于两宋到清初时期。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代表作品:拙政园、寿山艮岳等等。
5)成熟后期
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清代的乾隆皇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光、咸丰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人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代表作品:圆明园、颐和园等等。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人,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现代园林的阶段。
1.2.2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同林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它的各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共性。从这些个性和共性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同林的构成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自然,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即本于自然而义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把山、水、花木等其他造同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诗画的情趣
园林是综合时空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即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4.意境的蕴涵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来,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体现可通过浓缩自然山水创设“意境图”、预设意境的主题和语言文字等方式来体现。
1.3 外国造园发展概况
1.3.1 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有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这四个亚非文明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他们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出现了巨大的建筑物、灌溉系统、城市等,并开始有了造园的活动。
在西亚一带如波斯和阿拉伯大部分地区,由于长时间干旱少雨,烈日当空,人们需要水泉、树荫作为调剂,还需借助庭园绿化得到情感的安宁和满足观赏的要求。因而,出现了最早的有范围的经营绿地。在公元前3700年埃及出现了最早的园林金字塔墓园。在公元前3500年靠近幼发拉底河岸就造有花园。
1.古埃及的造园
埃及气候干旱,处于沙漠地区的人们重视水和绿荫。尼罗河谷园艺发达,公元前3500年就出现了有实用意义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一般庭园呈矩形,绕以高垣,中庭植树及设池,后院有蔬菜园或葡萄园。可从埃及公元前古墓壁画上,看到庭园的方直平面的布置。同时古埃及人相信现世成就之物在来世也能享用,所以陵园、神庙也是非常重要的园林形式,园林建筑以规则、对称式布局为主。
2.古巴比伦的“悬园”
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土地肥沃,森林植被茂密,园林以自然风格为主,以狩猎为主的森林猎苑是其园林的最初形式。公元前7世纪的“悬园”是历史上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由一座金字塔形的数层露台构成。顶上有殿宇、树丛和花园,山边层层种植花草树木,并用人_丁将水引上山,作成人工溪流和瀑布,远观有将庭园置于空中之感。
3.希腊的造园
公元5世纪的希波战争因希腊大获全胜而使其进入太平盛世,希腊人把果蔬园进一步建成装饰性庭园,植以花木栽培,发展为住宅内规则、方整、柱廊园形式。大多数园的中间部分设祭坛或神庙的建筑,还创造了各式水景、水池设在花丛中,种植果树,观赏花木,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活跃,促使希腊造出了运动场、运动场边宽大的林荫走道和路边塑立哲学家头像的“哲学家小径”以及圣林(神庙四周的树林)等公共园地。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热爱自然的希腊人的庭院开始向屋顶花园发展:渴望宁静的哲学家也开始在城外建造别墅,在那里可以广收门徒,传播自己的思想。
希腊人爱好培植珍木异卉,试验驯化大量的外来植物。重视灌木修剪技术,把厅堂都用花卉植物装饰起来。
4.古罗马的造园
希腊被罗马统治以后,达官贵族羡慕希腊人的生活.争相建造私人别墅(图1一14)。由于古罗马人不热爱体育比赛,所以古罗马的造园不同于希腊,出现了作为美术品陈列所的公共集会广场,那里限制奴隶和工匠进入。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经济实力雄厚,文化艺术繁荣,历史上盛极一时。帝国第一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进行了大规模的罗马城市规划。
意大利半岛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树花繁茂,有丰富的花岗岩、石灰岩、大理石等石料,加上从各地掠夺的财物,为造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发展享乐生活,达官显贵,争相造园,极为兴盛。公元408年。北方异族侵入意大利时,罗马城区内有大小庭园的第宅多达1780所。这种贵族的宅邸,常以房围之,设庭于其中,一般呈几何形状,利用雨水水道为喷水、流泉,以花坛、剪饰、迷阵或盆栽植物及大理石制作的雕像装饰之。建造在郊外的别墅,大多数选择山麓、海岸自然风光优美之地.建以华丽建筑,植以奇树珍卉,成为当时显贵生活之风尚,盛极一时。这些别墅规模较大,林木浓郁,有规整的道路、场地、刈剪的树丛、精美的雕像、喷泉,都与建筑融为一体。
5.波斯的天堂园
西亚造园始自波斯,波斯是名花异卉发育最早的地方,以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处。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天堂园”,四面有墙,墙的作用是和外面隔绝,便于把天然与人为的界限划清。
从8世纪被伊斯兰教教徒征服后,波斯庭园开始把平面布置成方形“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水池,以象征天堂。在西亚高原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的情况下,水是庭院的生命,更是伊斯兰教造园的灵魂。
从公元6世纪起,西班牙就有希腊移民,以后又是罗马属地,故造园仿罗马中庭样式。公元8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又接受伊斯兰造园传统,公元14世纪前后兴造的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经营百年,由大小六个庭院和七个厅堂组成,以1377年所造“狮庭”(Court of Lions)最称精美。庭中植有桔树,用十字形水渠象征天堂,中心喷泉的下面由十二石狮圈成一周,作为底座,因此以狮名庭。各庭之间以洞门联系互通,隔以漏窗,可由一院窥见邻院。这种扩大空间的手法,在中国园林中是常见的。在阿尔罕布拉宫内,几乎感受不到伊斯兰宗教凛然不可犯的气氛;尽管布局T整严谨,而幽闲静穆,倒与中国古典园林近似。植物种类不多,仅有松柏、石榴、玉兰、月桂,杂以香花。建筑物色彩丰富,装饰以抹灰刻花做底,染成红蓝金墨.间以砖石贴面,夹配瓷砖,嵌饰阿拉伯文字。
在印度河流域,居住着约四千年前古印度民族的雅利安人,后来他们移居到恒河流域,并在那里催开了古印度文明之花。构成古印度庭园的主要元素是水,水居首位。而水常被贮放在水池中,具有装饰、沐浴、灌溉多种用途。
水池既是荡漾着清新凉爽气息的泉池,也是进行沐浴净身宗教活动的浴池,还是培育浇灌植物用的贮水池。除水池之外,凉亭在庭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与水池一样,兼有装饰与实用的功能,在炎炎烈日之下。它是绝好的凉台,也是舒适的庭园生活的休憩场所。南于是热带气候,故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寻求凉爽的强烈愿望,尽管水及凉亭等的使用也实现了这一目的,但他们还在庭园中创造更多的绿树浓荫。因此,作为庭园植物的绿荫树也倍受重视,而不用花草造园,他们只在水池中种莲花,似乎还特别喜欢开花的树木。比这种古代庭同更正统的印度庭园。到1l世纪左右才与其他古代印度文化一起繁荣起来。阿拉伯人在l000年左右再次侵入这个国度。
接着在印度国内出现了伊斯兰教徒的各个王朝,在整个印度疆域内移植了伊斯兰文化,在伊斯兰王朝之后的莫卧尔帝国时代,这两种文化就完全融为一体了。在历代国王中,沙·贾汉时代的印度建筑最为发达,开始产生并完成了伊斯兰建筑样式。与沙·贾汉王有关的庭园有很多,泰姬陵(Taj Mahal)是世人瞩目的印度伊斯兰式建筑和庭园的力作。它是一座优美而平坦的庭园。该园的特征就是它的主要建筑物均不位于庭园中心,而是偏于一侧。这种设计方法是前所未有的,即在通向巨大的圆拱形天井大门之处,以方形池泉为中心,开辟了与水渠垂直相交的大庭园,迎面而立的大理石陵墓的动人的形体倒映在一池碧水之中。就象建筑完全对称建造那样,庭同也以建筑物的轴线为中心,取左右均衡的极其单纯的布局方式,即用十字型水渠来造成四分同,在它的中心处没有建筑物。而筑造了一个高于地面的白色大理石的美丽喷水池。在设计中,即便从人口的大门不能看见整座平台。但却能将主体建筑尽收眼底。
1.3.2 中世纪欧洲的庭园
从罗马帝国的崩溃,直到14世纪一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约一千年的时间为欧洲的封建时期,亦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而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西欧的造园中,通常有两种庭园:
一种是装饰性庭院——回廊式中庭,由两条垂直园路把庭院分为四个区,园路交点通常设有水盘和喷泉,用于忏悔和净化心灵之用。周围四块草地,种植以花卉、果树装饰,作为修道士休息、社交的场所。
另一种是为了栽培果树、蔬菜或药草的实用性庭园。中世纪前期西欧的造园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修道院庭园;后期西欧的造园是以法国和英国为中心的城堡式庭园。
1.3.3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园
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佛罗伦萨是当时意大利经济最发达的一个城市。由于手工业和海上运输业的发展推进了市场贸易的繁荣,新兴的资产阶级崛起,他们热爱艺术,经常举行艺术家沙龙,佛罗伦萨成为文人艺术家活动的中心。
新兴的资产阶级推崇古希腊人。提倡古典文化艺术,渴望古代先贤的完美人格,向往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他们追求古罗马贵族豪华的生活和庄园别墅的营建。于是,富丽的庄园不断地在佛罗伦萨周围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其他城市中建造起来(图1—21)。庄园别墅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往往既是画家、雕塑家,又是建筑家、园艺家。佛罗伦萨建筑师阿尔伯蒂(L.B.Albeti)在建筑庭园时他把罗马过去的光荣和新罗马时代的成就组合在一起。在他所写的《庭院设计理论》著作中曾讨论到别墅和庄园问题。
16世纪文艺复兴以罗马为中心,代表人物有拉斐尔(Raffaell0 Santi)和布拉曼特(Bra—mante,Donato),这一时期代表作有波波利园(Giardino Boboli)、玛丹别墅(v.Madama)、兰台庄园。
兰台庄园是16世纪中叶建造的许多庄园中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名同之一。从平面图看,大抵分为四层台地,最下层台地是以绿丛植坛为主的前庭;第二层台地主体是别墅建筑;第三层和第四层台地是以理水为主题的主园部分。
到了16世纪后期,建筑艺术发展到巴洛克式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庄园的内容和形式也起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园林建筑上意大利台地园反映出巴洛克的特点:
1)立面特征
台地园由倾斜部分和平坦部分组成。
2)平面特征
严格的规则对称式布局,有明确的主轴线,副轴线与主轴线平行或垂直。
3)点线面结合布局
以小水池、圆亭、雕塑为点;园路、阶梯、树篱、瀑布为线;花坛、泉池、台地为面结合布局。意大利由于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把庄园筑在山坡上,恰当地运用了这一地形辟出台地,就产生了在结构上称作台地园的形式。各种形式的平台、登道、阶梯、别墅建筑等,由明显的中轴线贯穿、联结,并依着中轴线的两边对称布局。风景线的交点是局部的构图中心,其主体常是喷泉、水池、运河、雕刻品或壁龛等建筑小品。
理水技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水为主题的景色成为意大利庄园的一大特色。意大利台地园的成就最为突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其他各国均争相模仿效法。
1.3.4 17、18世纪法国造园
闻名世界的法国最大宫园是巴黎南郊的凡尔赛宫。17世纪的法国,达到了极盛时代,与德国、英国并驾齐驱争夺世界霸权。路易十四称霸全欧,为了满足他的虚荣,表示他的至尊和权威,建造了宏伟的凡尔赛宫苑。凡尔赛宫苑是法国最杰出的造园大师勒诺特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勒诺特(Andre NOtre,1613—1700)生于巴黎,出身园艺师家庭,学过绘画、建筑,曾到意大利游学,深受文艺复兴影响。回国后从事造园设计,耗费毕生精力于凡尔赛宫,又曾为法国贵族建造私人园林百余所。勒诺特的修养和成就提高了他的地位,博得“王之园师”、“园师之王”的美称。
勒诺特设计的园子,具有统一的风格和共同的构图原则,善于把园地与建筑结成一体,但又各具特色,富有想象力。初期曾好用意大利台地园的形式,但根据法国的地形条件和生活风尚,乃将瀑布跌水改为水池水渠,高瞻远景变为前景的平眺。由于他一方面继承了法兰西园林民族形式的传统,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外来的园林艺术的优秀成就。结合法国自然条件而创作了符合新内容要求的新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通常把这个时期法兰西的苑园形式尊称为勒诺特式。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最主要的代表是孚一勒维贡府邸(Vaux-le—Vicomte)花园和凡尔赛宫园。它们都是勒诺特设计的。凡尔赛宫苑全面积是当时巴黎市区的1/4,这个大花园,范围很大,围墙周长有45km,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长达3km,横轴范围也很大。其主题思想是要表彰法国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体现着达到顶峰的绝对君权。
总体布局,采取明显的中轴线,以广大空间来适应盛大集会和游乐,以壮丽华美来满足君主穷奢极欲的生活要求。宫殿放在城市和林莽之间,府邸的轴线,前面通过干道伸向城市,后面穿过花园伸进林莽,这条轴线就是整个构图的中枢。道路、府邸、花园、河渠都围绕它展开,形成统一的整体。在中轴线上是一条纵向1560m长。横向长1013m,宽120m的十字形大运河,这条运河原来是低洼沼泽区,因此具有泄水蓄水的功能。水面的反光和倒影又丰富了环境景色。使宫苑显得宏伟宽阔,对增加轴线的深远意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主轴的左右两侧是称为“小园林”的12个丛林小区,每个小区,在密林深处,各有它特殊的题材,别开生面的构思和鲜明的风格。宫的南北两个侧翼,各有一大片图案式花坛群,在南面的称南坛园。台下有柑桔园、树木园。在北面的称北坛园。有花坛群,有大型绿丛植坛的布置和理水设计。
勒诺特创作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一方面继承了法兰西园林形式的民族传统,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外来园林艺术(意大利)的优秀成就。结合法兰西国土的自然条件而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法同古典主义园林。体现了“伟大风格”。追求宏大壮丽的气派。勒诺特继承自己祖同造同的优秀传统,巧妙地、大胆地组织植物题材构成风景线,并创造了各个风景线上的不同视景焦点,相互连贯成园景系统。这些不同的视景焦点,或喷泉,或水池,或雕像互相都可眺望。这样连续地叫面八方展望,视景一个接着一个,好似扩展、延伸到无穷无尽.这足勒诺特继承法国丛林栽植的造同优秀传统,并根据法国地势平坦的特点,采用这种在丛林中辟出视景线的方法。而组成了丰富的园林景象。
在理水方面,法国平坦的原野上是不能像意大利庄园那佯设置众多宏大的喷泉群,并用活水来不断形成跌落和瀑布,而且这种理水方式建造费用和维持费用浩大。因此,勒诺特采用继承本民族传统并巧妙运用水池和河渠的方式,川这种大片的静水使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更加典雅。
勒诺特园林形式的产生,揭开了两方园林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勒诺特同林风格也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台地园一样,风行全欧洲。
1.3.5 18、19世纪英国造园
16世纪后期,大不列颠已成为世界列强之一。到了17世纪,贵族地主们随着他们财富的积累和对欧洲大陆国家的宫廷生活的熟悉,开始醉心于风行一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和法兰西勒诺特式造园。
18世纪英国田园文学的兴起和自然风景画派的出现导致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形成。初期自然主义风景园林设计师不断摸索风景园的创作,企图能把握自然风景的特性,尽他们当时所有的一切艺术技巧来表现自然的风致:把直线条弃去不用,而代之以树丛和圆滑的弧线苑路。在风景式的园林中,除为了创造湖池等的需要而对地形有较大的变动外,通常都是随着本来的地形而设计,水和树常用以加强地形和地貌等;18世纪英国风景园追求自然的景色,并力求把园林处理得如同田野一般,把自然作为模型,这种自然风景园在英国风行一时,取代了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不仅在英国本土,并且欧洲大陆各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瑞士以及后起的美国,都曾受到影响。
1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曾经一度影响到英国造园,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自然风景园风格的形成。
18世纪和19世纪初俄罗斯的园林,由于受意大利、法国规则式园林的影响。许多宫廷花园的规划形式整齐庄严,这种规则式园林有明显的轴线,宽阔的绿化广场和林荫道。主体建筑前均有气魄雄伟的规则式露坛,喷泉群和水池、水渠,或雕塑。并注意到规则式向自然风景的过渡。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十月革命以后的城市绿化。这种规则形式的园林群体是18世纪俄罗斯园林发展的特征。18世纪后半叶,规则式风格有了显著的改变。在民间形成了一种富有民族风味的俄罗斯风情园,尽量保持自然景观,以俄罗斯建筑加强其风景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造同大师们逐渐地把规则式同林改造成自然风景式或在大自然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了新的园林布局。
俄罗斯风景园中水景占有重要地位,湖泊、池沼、河流和溪水等运用得十分广泛。
美同早期的园林,也是由住宅附近的庭园开始的。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是1858年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0lmsted)和沃克斯二人合作的著名的美同纽约市中央公园,设计者的意图是受英同自然式乡趣同的影响,能为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提供一个具有浓厚田同风味的游憩场所。
纽约巾央公园规划为自然式布局,曲线道路,不规则的草坪、树丛、湖沼和山丘,在自然式当巾也掺杂了整齐式,布置有一条大的林荫道及中央林荫广场,这里平坦、开旷。四周有足够的树荫,游人最喜欢停留。园内有专门供骑马和散步的小路。园中种植了大量的乔灌木,如今树木成林,整个公园被这些树木组织得十分优美。
纽约中央公园采用了回游式环路和波状小径相结合的园路系统。有四条园路与城市街道立体交叉相连,使游人在园内散步、骑马、驾车等活动与城市交通互不干扰。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群众的赞赏,继而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浪潮,席卷全美国。在此基础上,公园系统的思想开始萌芽,在波士顿市一大片不适宜建筑的沼泽地上,结合防洪排水和环境卫生工程,建设了第一个公园系统。
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设立国家公园的法案,并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同——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P.)。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包括国家公园、国家史迹公园、国家军事公园、国家纪念物、国家战迹地公园、国家河川风景地域、国家风景保护地等,在这个系统中,国家公园是最典型的自然公园。
1.3.8 日本造园
日本庭同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唐宋山水园和禅宗思想由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发展很快,并且结合日本国土地理条件和风俗特点,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日本庭园以幽雅、古朴和清丽取胜,表现出日本民族所喜爱的纤巧、秀媚、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东方风情,善于利用每一平方米的空问给人创造出一种悦目爽神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日本民族所特有的山水庭的主题是在小块庭地上表现一幅自然风景的全景图。这是结合自然地形地貌组织同林景观,并将外界的风景引入同林里来,是自然风景模型的缩小,是完全忠实于自然的,是自然主义的写实,但又富有诗意和哲学的意味,是象征主义的写意。
日本庭园在表现手法方面,如同书法那样分为真、行、草来表达。一般认为真(楷书)是端正的。草(草书)是豪放潇洒而风雅的。行(行书)则介乎两者之间。日本庭园形真、行、草样式的筑山式,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筑山庭
又称山水庭或筑山泉水庭,主要有山和池,即利用地势高差或以人工筑山引入水流,加工成逼真的山水风景。另一种抽象的形式,称做枯山庭。在狭小的庭园内,将大山大水凝缩,用白砂表现海洋、瀑布或溪流,是内涵抽象美的表现。
2.平庭
即在平坦地上筑园,主要是再现某种原野的风致。其中可分许多种:芝庭—以草皮为主;苔庭—以青苔为主;水庭—以池泉为主;石庭—以砂为主;砂庭—不同于石庭,有时伴以苔、水、石作庭;林木庭—根据庭园的不同要求配置各种树木。
3.茶庭
附随茶室的庭园,是表现茶道精神的场所。庭院四周用竹篱围起来,有庭门和小径,通到茶室.以飞石、洗手钵为观赏的主要部分,设置石灯笼,以浓荫树作背景,主要表现自然的片断和茶道的精神。
1.4 西方现代园林简介
1.4.1 西方现代园林的产生
西方的传统园林多是为上流阶层服务的,它是社会地位的象征。18世纪中叶,由于中产阶级的兴起,英国的部分皇家同林开始对公众开放。随即法国、德国等同家争相效仿,开始建造一些为城市自身以及城市居民服务的开放型园林。
自1850年起,美国也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公园。1854年,继承道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1815一1852)思想的奥姆斯特德在纽约修建了360hm。的中央公园,传播了城市公园的思想,影响深远。城市公园(Public Park)的产生是对城市卫生及城市发展问题的反映,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城市公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园林,它通常用地规模较大,环境条件复杂,要求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使用功能、大众行为、环境因素、技术手段等要素,有别于传统同林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说,19世纪欧美的城市公同运动拉开了西方现代园林发展的序幕。但城市公园运动尽管使园林在内容上与以往的传统园林有所变化,但在形式上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真正使西方现代园林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园林风格的是20世纪初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正是由于一大批富有进取心的艺术家们掀起的一个又一个运动,才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艺术形式,带动了园林风格的变化。
19世纪中期,在英国以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和莫里斯(WillamMorrs 1834—1896)为首的一批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工艺美术运动是由于厌恶矫饰的风格、恐惧工业化的大生产而产生的。因此在设计上反对华而不实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简单、朴实、具有良好功能的设计,在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
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又掀起了一次规模更大、影响更加广泛的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An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它反对传统的模式,在设计中强调装饰效果,希望通过装饰的手段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主要表现在追求自然曲线形和追求直线几何形两种形式。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以庭园为主,对后来的园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现代主义之前有益的探索和准备,同时预示着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