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精品文档黄芪的炮制3658农民网浏览次数:1568 上传时间:2007-5-15 9:22:53 技术种类:中药药材是指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的炮制。 (1)黄芪的现代炮制方法 净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 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炮制 A.蜜制: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黄芪片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到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100千克黄芪,用炼蜜25千克。 B.炒制:取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至黄色具焦斑或深黄色。 C.米制:取米置锅内炒黄,倒入净黄芪片拌炒至棕黄色,取出,筛去米,放凉。每100千克黄芪,用米20千
2、克。 酒制:取黄芪,加米酒拌匀,放1小时后炒之。每100千克黄芪,用米酒12.4千克。 盐制:取黄芪片用盐水拌匀,润透至盐水尽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500克黄芪,用食盐9克,水适量。 盐、麸制:取麦麸炒热后,加入黄芪炒热,筛去麦麸,加盐水喷匀,用微火烘干。每500克黄芪,用食盐186克,水与麦麸适量。 (2)黄芪的古代炮制方法 黄芪在古代处方中的用名:黄芪、绵黄芪、生黄芪、嫩黄芪、制黄芪、丸制黄芪。 炮制方法 A.净制:先须去头上皱皮,洗净,去芦头,去苗,刮皮。 B.切制:薄切,洗净,截成3-4厘米的段,捶破,细切,或以刀劈开揭薄。 C.炮炙 a.蒸制:先须去头上皱皮,蒸熟后焙干
3、。 b.蜜制 (a)蜜炙:先须掰开,涂密炙微赤色,切薄切,焙干,方入药用。 (b)蜜炒:捣碎,用密汤拌,慢火炒,然后微焙。 (c)蜜蒸:去芦,截成3-4厘米的段,捶扁,以蜜水浸润湿,盛在瓦器内,盖于饭甑上,蒸3次,取出,焙干,粉碎。 (d)蜜酒煮:去芦头,细锉,焙干,为细末,入白密1匙,好酒1升,煮成糊。 c.盐制 (a)盐焙制:洗净,打破,手撕成丝,以盐少许和水揉,然后焙干。 (b)盐浸:撕开,盐汤浸1夜。 (c)盐蒸:剔除虫蛀者,切成6-7厘米长,拍扁,以冷盐汤湿润,盛在瓦器内,盖甑,上蒸3次,焙干,研细粉用。 (d)盐炒:盐水拌炒。 d.酒制 (a)酒煮:细切,用米酒浸,夏季7日,冬季1
4、4日。 (b)酒炒:酒拌炒。 (c)酒浸:酒浸1夜。 e.炒制:略炙炒。 f.姜汗制:姜汁炙。 g.米泔制:米泔拌炒。 h.酒制黄芪:一是每50克黄芪用桂皮5克煎汤,用碗盛,饭上蒸熟;每500克黄芪用防风50克,先将防风用水煎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芪30分钟,湿透,以火炒干,再炮透再炒干,以汁干为度,再用北五味15克煎汤一大碗,再泡,半干半湿复炒之,火焙干用之。二是第55克黄芪用川芎50克,酒煎收入,去川芎。三是取黄芪1000克,洗净,切片,烘干,第一次用木通100克煎水泡1夜,晒干;第二次用升麻50克;第三次用牡丹皮120克,照前;第四次用北沙参165克,照前;第五次用玉竹230克,照前;第
5、六次用制附子50克,照前;第七次用五味100克,照前;第八次用防风100克,照前;第九次用蜜糖150克拌炒,制完蒸过,7日可服。每10克黄芪用水1杯,饭上蒸好,临时对酒少许服,渣再煎服。 中国健商 05*6孙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3月出生。先后师从于著名中医肾病学家邹燕勤教授、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肾脏病学家黑川清教授(国际肾脏病学会主席)等。先后任江苏省中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血瘀证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地区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孙伟医师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近20年,在中西医肾脏病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特别在运用补肾
6、健脾、清化湿瘀理论治疗肾炎蛋白尿、血尿方面以及运用补肾健脾、和络泄浊理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尤为擅长。对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尿酸性肾病、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经验。现在主要从事应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为主的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及应用免疫病理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近年来,在探索慢性肾病的治疗及改善慢性肾病长期预后的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一、同类药物选用 1.别直参、红参:同属五加科人参根,性平,味甘,微苦,同具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回阳固脱功能。别直参作用强,多用于肾衰危重抢救之际;红参略逊于别直参,慢性肾炎、肾衰以
7、肾元亏虚者用之。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能保护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升压,抗休克,增强造血功能,调节免疫功能。 2.潞党参、太子参:均有补益脾胃气阴作用。潞党参性平,味甘,微苦,偏温补,侧重于培补脾肾之气,并兼有养血作用,用于慢性肾炎肺脾肾三脏气虚、血虚者。现代研究认为:党参能增加红血球及血色素,促进小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及抗衰老作用。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有补气生津、健脾养胃作用,用于肾炎具有气阴两虚症状或兼有心气亏虚者。现代研究认为太子参具强壮、生津、升白、促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3.白炒参、生晒参:为人参不同的加工,采集后直接洗净晒干或烘干者称“生晒参”;
8、经沸水浸烫后,浸入糖汁中,取出晒干者,称“白炒参”,又名“糖参”。二者均有补气生津、养阴清热功能,用于慢性肾炎、肾衰早期肺脾肾三脏气阴两虚较重者,其力弱于西洋参,强于太子参。 4.南沙参、北沙参:两药均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功能。南沙参尚有止咳祛痰作用,用于急、慢性肾炎,肾衰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余邪犹未清除、肺气已虚、咳嗽痰黄者;北沙参养阴生津功能强于南沙参,故肺肾阴虚、咽干口燥者尤佳,临床常用于代西洋参。现代研究认为南、北沙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前者还有强心、祛痰之功,后者还具解热镇痛之效。 5.生黄芪、炙黄芪:生黄芪达表固表;炙黄芪甘温补气,用于表虚自汗。水肿用生黄芪或黄芪皮,配防风、白术固卫实表
9、,常为预防感冒的主要方剂;配防己、茯苓、泽泻益气利水,是治疗水肿的常用方。炙黄芪补气升阳是脾胃肾之要药,故肾病兼有脾胃气虚或以蛋白尿为主者均以此为君药,常与潞党参同用,治疗各类肾病具有气虚者。现代研究认为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细胞衰老,具保肾利尿之功,并有类激素样作用,对肾炎蛋白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黄芪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机制为促进患体的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其临床表现。 6.苍术、白术:两药性能相同,均具有祛湿健脾作用。苍术辛苦温燥,既能内化湿浊,又能外祛风湿,为治湿要药。白术甘苦,性温,重在益气健脾、补益脾胃,并有化湿利水作用。用于肾炎水肿以生苍术为宜,苔厚腻脾运不健者
10、宜选制苍术,苔薄腻则用炒白术。 7.生薏仁、炒薏仁:薏苡仁甘、淡,微苦,功能利湿、健脾、舒筋、排脓,而利湿健脾尤是其长,其性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是一味清补利湿之品。生薏仁渗湿利水,用于肾炎水肿;炒薏仁健脾止泻,用于肾炎脾虚、大便不实或溏泄者。 8.茯苓、茯苓皮、猪苓:三者性味甘、淡,性平,同具有利水渗湿功能。茯苓为利水渗湿常用药,其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其健脾之功,亦是其利湿之结果。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同茯苓,其利水消肿优于茯苓,而茯苓健脾胜于茯苓皮,猪苓渗利者作用较茯苓强,但无健脾、补脾功能。现代研究认为茯苓、茯苓皮、猪苓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他们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
11、水、电解质的重吸收。 9.川桂枝、肉桂:二者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肉桂用树皮,桂枝用嫩枝,均为辛甘温热之品。桂枝走表,温通经脉,发汗利水,用于风寒引起的肾炎水肿、尿少者,常与麻黄、浮萍、防风及四苓配伍,加强发汗解肌利水作用。肉桂温补肾阳,以肾病阳虚水肿为宜,常与附子同用,以加强温阳利水功能,但不宜久用。现代研究认为肉桂可以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并有抗补体作用。 10.鲜生地、生地黄、熟地黄:地黄一物,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有三种之别:新鲜者称鲜生地;烘干则叫生地黄,又叫干地黄,简称生地;生地黄蒸熟后称熟地黄,简称熟地。鲜生地长于清热凉血生津,由于条件所限,临床较少运用;干地黄长于凉血滋阴;熟地则性由
12、凉转温,质更粘腻,长于补血滋阴。鲜生地、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生津,用于急慢性肾炎肺肾阴虚、虚火内盛而有血尿、咽痛者。熟地黄微温,以养血补肾益精为主,多用于慢性肾炎肾精亏虚者。现代研究二者均有滋补作用,而生地还有利尿、止血、免疫抑制、对抗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熟地则在抗氧化、延缓衰老、耐缺氧、保护肝肾、降血压等方面有优势。 11.生大黄、制大黄:大黄苦寒,具清热泻火,泻下活血功能,用于急性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湿热、热毒、血瘀为主者。大黄因其制法不同,有生、制、酒、炭之分。生大黄清热泻火、泻下力强,以大便干结为宜;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火邪上炎之症;制大黄泻
13、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若热毒深蕴营血、齿鼻衄血者则用制大黄或大黄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2.车前子、车前草:两者为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全草,性味甘寒,均有利水通淋功能,临床常用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尿少不畅者。车前草清热解毒作用强,尿少灼热淋痛者多用。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有抗炎、利尿作用,临床还常用于肾性高血压患者。二、 常用药物配伍 1.黄芪、淮山药:黄芪味甘,性微温,益气补肺,利水消肿;山药性味甘平,补脾胃,益肺肾。两者相伍,补脾益肾,为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用于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有降血糖、尿糖作用。 2.杜仲、川断、狗脊:三味均为补肾要药,性味甘温,具补肝肾,强筋骨之效,用于肾病以
14、肾虚腰痛为主者,多同时配伍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药。现代研究认为三者均可提高免疫功能,抗菌止血,杜仲还有利尿作用。 3.巴戟天、肉苁蓉:巴戟天辛、甘、温,功能补肾壮阳,强筋骨;肉苁蓉甘温,补肾壮阳。二者合用,温补肾阳,润而不燥,常用于慢性肾炎、肾衰属肾阳虚者。但肉苁蓉有润肠通便功能,以大便干结为宜。 4.仙茅、仙灵脾:二者均具补肾壮阳、强筋骨作用。仙茅辛、热,有小毒,还可祛寒湿;仙灵脾辛、甘,温,具有祛风湿之功。二者只可用于慢性肾炎肾阳不振、命门火衰而致腰酸冷痛、足膝无力、阳痿遗精及伴有阳虚见证的高血压病,若无虚则不用。因为本草纲目明确其“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虚怯者宜之。若体壮
15、阳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现代研究认为二者能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并是协助撤除激素的要药。 5.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蒲公英还有清利湿热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淋证有较好的功效;紫花地丁尚有凉血功能。二者合用,常用于急慢性肾炎热毒偏盛,有咽痛、肌肤疮疡湿疹者。现代研究认为二者都能抗病原微生物,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其中蒲公英还有利尿作用。 6.苦参、土茯苓:苦参苦寒,清热燥湿、利水杀虫,常用于湿热之症,是皮肤病常用药;土茯苓甘淡,具有解毒、除湿之功。二者合用,常用于因皮肤感染而引起的急慢性肾炎,以皮肤搔痒、化脓为主症,亦用于治疗急性尿路感染、小便热涩刺痛者
16、。然苦参性寒,久服可致腰重,乃苦寒利湿太过伤肾所致。本草汇言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乃年高之人,胃气虚弱,非所宜也。” 7.昆布、海藻:二者均咸寒,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功效。用于痰湿引起肾炎水肿以头部肿胀为甚者,多与祛风降气利水剂同用。现代研究认为二者都有提高增强免疫功能、抗凝、降压的作用,海藻还有止血作用,并能充当血浆代用品,较大剂量海藻有比较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8.荠菜花、白茅根:荠菜花性平,味甘,具清热利水止血作用;白茅根性寒,味苦,具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常用于肾炎热甚而以血尿为主者。荠菜花
17、入肝,有降压作用;白茅根入肺,有清肺止咳功能,故肾性高血压者选用荠菜花,兼有肺热者选用白茅根。二者还有利尿、止血、降压功能。 9.知母、黄柏:知母性寒,味甘、苦,具清热泻火、滋阴生津润燥之功;黄柏苦寒,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二者合用,滋阴降火,用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核之尿频灼痛、血尿者,也可用于阴虚阳亢头昏痛、潮红、盗汗等症。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能抗炎杀菌,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且能降血糖。知母还有较强的抗皮质激素作用,对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人激素的撤减有很大的帮助。黄柏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10.玄参、麦冬:玄参性寒,味苦、甘、咸,具清热凉血、解毒滋阴、利咽作用;麦冬性寒,味甘、微苦,
18、具养阴清火、生津之功,二者合用,清热解毒、滋养肺肾,治疗肾炎属肺肾阴虚者,症见咽燥红痛、皮肤疮疡等。现代研究证明玄参、麦冬均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 11.荔枝草、白花蛇舌草:荔枝草性寒,味甘、涩,具清热利水之功;白花蛇舌草性寒,味苦、甘,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常配合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及肾病兼有湿热、皮肤疮疖者。现代研究证明二者均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12.六月雪、玉米须:两药均具有利尿消肿降压作用,多用于肾炎水肿或尿少、肾性高血压。六月雪尚有泄浊健脾止泻功能,故用于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玉米须除利尿外,尚有消蛋白尿作用,多与黄芪、菟丝子配伍。 13.益母草、泽兰、路路通:益母草性微寒,味苦而辛,入心
19、肝二经血分,是妇科经产诸证常用之品。本经言其“功专行血”,且有“行血而不伤新血”之特点,故有“益母”之称。利水消肿是其又一功效。近代用其治疗急慢性肾炎,尤其对急性肾炎,利水消肿作用较著。泽兰微温,味苦辛,归肝脾经,具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作用,常用于治疗浮肿、腹水,又因其活血之功,故血瘀气滞而见水肿者尤宜。路路通苦、辛,平,有祛风止痛、利水通经作用,常配伍茯苓皮、桑白皮、冬瓜皮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三者常配伍用于肾炎水肿、蛋白尿,具有血瘀证候或病延日久者。 14.茅根、芦根:白茅根甘寒,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芦根甘寒,有清热生津止呕之功。二者常合用于急、慢性肾炎热在肺胃之证,症见口渴舌红、尿少
20、而热者。白茅根凉血止血力强,血尿者每多用之;芦根清热生津力量尤甚,还常与石膏、麦冬、天花粉等配伍用于消渴病证。现代研究认为芦根能使血压短暂下降,并能降低血糖。山萸肉治脱证效胜参芪学习张锡纯经验之心得 Post By:2007-8-26 19:40:46张锡纯先生(18601933)是我国近代一位著名中医学家,他一生脚踏实地、勤于实践,救死扶伤,堪为大医。先生治学严谨,集毕生医疗实践之经验,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容精湛丰富,在学术上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对临床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对脱证的治疗别出心裁,效果卓著,令人折服。笔者认真研读,受益匪浅。中医学所述脱证,系病情发展,阴阳气血严重耗损,不相顺接,甚
21、而即将离决之时的综合表现,可表现出神识不清、汗出、肢冷、目开口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神气虚脱的严重症候,属临床危急重症。中医临床,自古每每以参附、独参之属予以抢救,而张锡纯于丰富临证之余,细心体味,悟出重用山萸肉治脱之法,可谓独辟蹊径,颇多成功。张锡纯先生对于脱证的认识首先从肝论治。说:“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因人之脏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气将脱者,但因肝脏疏泄太过”。基于张锡纯先生的这些认识,故在治疗脱证时,主张以敛肝补肝为法则。认为“山萸肉
22、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痛,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是以本经谓其逐寒湿痹也”,他说:“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愚初试出此药之能力,以为一已之创见,及详观神农本经山茱萸原主寒热,其所主之寒热,即肝经虚极之寒热往来也,特从前涉猎观之,忽不加察,且益叹本经之精当,实非后世本草能及也”。通过山萸肉治疗脱证屡屡应用及显著效果,张锡纯先生得出结论,“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救脱之力十倍于参芪也”,并说“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
23、”、“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并慨叹山萸肉为“救脱之圣药”,其“功用之妙,真令人不可思议矣,”可见张氏于临床脱证治疗时对山萸肉的无比厚爱和推崇。张锡纯先生的这些结论,不是主观臆断,空泛之谈,而是来之于“临床数十年屡次实践中”,“因屡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倾刻之间也”。观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其治脱医案可谓不胜枚举。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霍乱门中曾载治疗霍乱暴脱证一病例。“刘氏妇,年近四旬,得霍乱暴脱证”,“病因:受妊五六个月,时为壬寅秋令,霍乱盛行,因受传染,吐泻一昼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自觉精神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家人急延张氏诊视,“证候:适愚至欲为诊视,则病势大革,殓服已备,着
24、于身将舁诸床,病家辞以不必入视。愚曰:此系暴脱之证,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视之,气息若无,大声呼之亦不知应,脉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诊断:此证若系陈病状况,至此定难挽回,惟因霍乱吐泻已极,又复流产,则气血暴脱,故仍可用药挽救,夫暴脱之证,其所脱者元气也。凡元气之上脱必由于肝,当用酸敛之品直趋肝脏以收敛之。即所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再用补助气分之药辅之。虽病势垂危至极点,亦可挽回性命于呼吸之间”,“处方:净杭萸肉2两、野台参1两、生怀山药l两,共煎汤一大盅,温服”,“方虽开就而药房相隔数里,取药迫不及待,幸其比邻刘翁玉珍是愚表兄,有愚所开药方,取药二剂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钱,遂急取来暴火
25、煎汤灌之”。“效果:将药徐徐灌下,须臾气息稍大,呼之能应,又急煎渣灌下,较前尤明了。问其心中何如,言甚难受,其音惟在喉间,细听可辨。须臾药已取到,急煎汤两茶杯,此时已自能服药。俾分三次温服下,精神顿复,可自动转”。此例“若初次即服所开之方以治愈此证,鲜不谓人参之功居多,乃因取药不及,遂单服萸肉,且所服者六钱即能建此奇功”,由此可知“山萸肉救脱之功,实远胜人参”。张锡纯用山萸肉治疗脱证,不只主张用山萸肉,且其于救脱之时常常重用,每每用至二两以上。如张锡纯先生所言,“得一救脱之圣药,即山萸肉一味大剂煎服也。”在选药上注明生用且干净去核者,“用时务须将核去净”,因“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药房酒浸蒸
26、黑用之,其敛肝固气之力顿减矣,”可见张氏对山萸肉的认识和运用可谓了如指掌,何等精心!综上,张锡纯先生运用山萸肉治疗脱证的经验,皆来自于实践,切合于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在急救方面的学术内容,对后世也有较高的借鉴价值。笔者业医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基层门诊的机会多一些,曾遇几例危重症患者在即将出现气脱证时,师学张锡纯重用山萸肉之法,颇有效果。今天,在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国粹”、“振兴中医”的今天,我们当进一步整理、继承、发扬医学先贤的宝贵经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力争使祖国医学大放光彩。固涩药转帖 Post By:2007-8-21 14:48:48帖子顶楼顶部广告位 招商:13616483375 Q
27、Q:741778688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用于治疗各种耗散滑脱证候的药物,叫做固涩药。凡以固涩药为主而组成方剂,叫做固涩方。本类药物大多性味酸涩,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止嗽等作用,故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足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咳虚喘,以及崩漏带下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滑脱证候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而收敛固涩属于治标应急的方法,不能根本消除导致滑脱诸证的病机,故临床上常与补益药同用,以期标本兼顾。还应根据具体的证候和病机,有选择的配伍应用。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当分别以补气方药或养阴方药同用;脾胃虚弱,久泻不止或带下,应与补脾固肾方药
28、同用;肾虚遗精,遗尿应配补肾药;属肝肾虚的崩漏出血,当配以补肝肾,固冲任的方药;久嗽不止,应配以补肺益肾、止咳化痰之方药。凡属外感邪实者,应当禁用或慎用,以免留邪;而虚极欲脱之证亦非收敛药所能凑效,治当求本。一、固涩药(一) 五味子本经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入药生用,蒸用或密炙用。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处方用名:五味子、北五味子、南五味子。药用部分;成熟果实。性味:酸、甘、温。归经:入肺、心、肾经。功能;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主治与应用:1用于气虚津伤所致的体倦汗多,气短心悸、口干等证,以及气虚喘咳。如生脉散,以之与人参、麦冬
29、配伍,用于气津两伤,汗多体倦,虚喘久咳、短气痰少,以及气阴不足,心悸脉虚等证。2既能补益肺肾,又能敛肺气而止喘咳,故除适用于肺虚喘咳外,还适用于肺肾不足之喘咳。常与山茱芋、熟地等配伍,如郁气丸。3用于体虚自汗、盗汗、遗精、尿频、久泄不止等滑脱不固的证候,本品有收敛固涩之功。临床应用时,须分别配伍适当的药物。如治虚汗证,常与柏子仁、牡蛎配用;治疗遗精、尿频,常与桑螵蛸、益智仁配用;治疗久泻不止,常与补骨脂,肉豆寇配用。用量:39克。使用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均不宜用。参考资料:含五味子素、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维生素C、脂肪油、挥发油、糖类、树脂等。北五味
30、子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并使之趋于平衡,故能提高工作效能减轻疲劳。能调节心血管系统而改善血液循环。对呼吸有兴奋作用。又能调节胃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以及兴奋子宫、降低血压。五味子乙素四种成分能明显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动物谷丙转氨酸升高,并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临床上常以之作丸,散剂,用于无黄疸型及迁延性慢性肝炎。(二) 金樱子蜀本草为蔷薇科常绿攀缘灌木植物金樱子的成熟果实。产于广东、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地。入药擦去刺、剥去核,晒干备用。别名:刺梨子、糖罐子、灯笼果、野石榴。处方用名:金樱子。药用部分:成熟果实。性味:酸、涩、平。归经:肾、膀胱、大肠经。功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31、。主治与应用:1本品有固精缩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引起遗精小便频数,遗尿等证,可与芡实同用。也可单用熬膏,持续服用。或配入菟丝子,桑螵蛸之类。2能固肠止泻,可用于脾虚久泻,常与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等同用。此外,金樱子对脾肾不足的白带证,也可用上述配伍方法,有止带功效。用量:618克。参考资料:本品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消化,但能使肠的分泌减少。故有止泻作用。据报导,用10金樱子浓煎液内服,治疗轻度子宫脱垂有一定效果。作体外试验,金缨子1:3200的稀释水溶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五) 山茱萸本经 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同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产于浙江及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入药生用,或蒸熟用
32、,或加酒拌蒸。别名:山萸肉、萸肉、枣皮。处方用名:山芋肉、净萸肉、枣皮。药用部分:果肉。性味:酸、涩、甘、温。归经: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敛汗固脱。主治与应用:1补益肝肾,用于肝肾亏虚,精关不固引起的遗精,盗汗、尿频、腰痛、眩晕、崩漏及内风萌动等证,如六味地黄丸。2敛汗固脱,用于大汗亡阳,阴虚阳浮,或阴阳俱虚等引起的暴脱证。因药力较缓,重证宜用较大量,并与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同用。用量:612克。亦可重用至30克。参考资料:有利尿和降压作用。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线疗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抗菌试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某及些皮肤真菌有抑
33、制作用。(六) 桑螵蛸本经为螳螂科昆虫螳螂的卵鞘。我国南方育蚕区较多。俗名螳螂窠。入药蒸,或入沸水浸泡后晒干,多采用或麸炒用。别名:刀螂子、老鸹脓、螳螂子。处方用名:桑螵蛸。药用部分:卵鞘。性味:甘、咸、涩平。归经:肝、肾经。功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主治与应用:1本品能补肾固精及缩尿,主要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遗尿,小便频数及遗精早泄等证,尤常用于小儿遗尿,常配益智仁、菟丝子、黄芪等同用。2有补肾助阳作用,常配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治疗肾虚阳痿之证。用量:39克。使用注意:本品助阳固涩,故阴虚多火,膀胱有热而小便频数者忌服。(七) 麻黄根别录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麻黄,木贼麻黄的根。
34、处方用名:麻黄根。药用部分:根。性味:甘、平。归经:肺经。功能;止汗。主治与应用:本品专用于止汗,阴虚盗汗均可应用,如牡蛎散;治阴虚盗汗,常配五味子,柏子仁,牡蛎等;治产后虚汗,常配黄芪,当归等;气虚自汗则常配以黄芪、白术。用量:39克。使用注意:本品功专止汗,有表邪者忌用。治阳萎早泄效果相当好 Post By:2010-11-24 10:16:58再发一方子,对男性朋友来说可是福音,治阳萎早泄效果相当好,也是不分型,不辩症,没有副作用。 白蒺藜5 白芍3 水蛭0。5 鹿茸0。5 人参0。5 五味子0。5 肉苁蓉0。5 前两位制成浸膏,后五位研成细粉,晒开后装成胶囊,每服3到4克。每日三次,这个方子见效挺快,可以临床一试便知分晓。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