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津临港经济区渤海五十六路(海河南道-辽河东道)、渤海十七路(黄河道-淮海道)、珠江二街道路排水桥涵工程
深基坑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编制单位:天津市管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日 期:2017年 月 日
目 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2
1.1主要参建单位 2
1.2工程主要内容 2
1.2.1 概况 2
1.2.2 .基坑周边环境、地下水位与地质概况 3
1.2.3深基坑施工方案及支护方案 3
第二章 编制应急预案目的和依据 8
2.1编制应急预案目的 8
2.2编制依据 8
第三章 危险源分析及预防措施、应急预案 8
3.1危险源分析: 8
3.2 预防、应急措施 9
3.2.1基坑坍塌滑坡预防及应急预案 9
3.2.2支护桩侧向位移预防及应急预案 9
3.2.3基坑坑底隆起预防及应急预案 10
3.2.4 涌砂涌水预防及应急预案 10
3.2.5高空坠落预防及应急预案 11
3.2.6火灾事故预防及应急预案 11
3.2.7 人员伤亡事故 12
3.2.8 重大施工机械设备事故 13
3.2.9 自然灾害 14
3.2.10 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15
第四章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 16
4.1项目应急组织机构 16
4.2应急预案机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度) 16
4.3 现场安全事故的紧急预案措施 17
4.4安全事故处理程序(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17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主要参建单位
1
工程名称
天津临港经济区渤海五十六路(海河南道-辽河东道)、渤海十七路(黄河道-淮海道)、珠江二街道路排水桥涵工程
2
建设单位
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3
设计单位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4
勘察单位
天津华北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5
监理单位
天津津齐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6
施工单位
天津市管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1.2工程主要内容
1.2.1 概况
(1)工程概况
本工程珠江二街道路全长约为3.75km,起点接嘉陵江道,终点至黄浦江道。路面宽度为25m,含 4.5m(临时土路肩)、16m(机动车道)和 4.5m(临时土路肩)。拟建雨水管道位于道路设计中心线处,管径2.4m。此次涉及的深基坑区域范围为:道路里程 K0+510--K2+780 区域。
(3) 基坑开挖深度
现地表大沽高程2.88~3.55m。
按主体设计要求,管道基础下换填层层底标高为:-3.513~-3.652m。为确保安全,计算复核时槽底标高统一按 -3.652m考虑。
综合考虑基坑安全及后期施工需要,大面积卸土至大沽高程-0.3m(卸土土坡坡脚距离基坑侧壁大于3倍基坑开挖深度);考虑卸土高度后,基坑实际开挖深度如下:
标高及开挖情况一览表(表1)
勘察孔编号
原地表
卸土后地表标高
槽底标高
实际开挖深度
01
+3.55
-0.30
-3.652
3.352
02
+2.88
-0.30
-3.652
3.352
03
+3.30
-0.30
-3.652
3.352
04
+3.24
-0.30
-3.652
3.352
(4) 周边环境条件
施工现场周围为开阔地,地上没有建筑物;原场地为浅海地区经吹填真空预压而成;现状地势比较平坦。施工范围内没有池塘、积水情况。该工程基坑周围场地开阔,无建筑物、构筑物、重要管线等。
图1 总平面示意图
(5) 安全等级
按照相应规范、基坑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等情况综合判定:本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
1.2.2 .基坑周边环境、地下水位与地质概况
依据天津华北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应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如下:
(1)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属滨海冲积平原,地貌单一。拟建场地原为浅海,经吹填而成陆地。现场地地形有一定起伏,孔口大沽标高一般为2.88~3.55m。
各层土的土质特性及分布规律描述如下:
各土层分布情况简表(表2)
时代成因
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
土层厚度(m)
层底高程(m)
土质特征
分布情况
Qml
1-1
杂填土
1.1~2.1
0.78~
2.14
杂色,松散,主要由碎石子、碎砖块等建筑垃圾组成,含少量粘性土。
分布连续
1-2
冲填土
(细砂)
1.9~3.7
-1.80~
-0.76
灰色,松散,属低压缩性土。
仅在01孔附近缺失
1-3
冲填土
(粘性土)
3.10
-1.55
灰色,软塑,含贝壳,属高压缩性土。
仅在01孔附近有揭示
1-4
冲填土
(淤泥质土)
5.2~6.5
-7.42~
-7.00
灰色,流塑,含贝壳,属高压缩性土
分布连续
Q42m
6-1
淤泥质粘土
5.4~7.7
-15.22~ -12.55
灰色,流塑,含贝壳,属高压缩性土
分布连续
6-2
粉质粘土
1.9~4.4
未揭穿层底
灰色,软~可塑,含贝壳,属高~中压缩性土。
分布连续
注:1、表格中底板标高为大沽高程数据。
勘察报告中给定的基坑支护设计所需土性参数如下表所示:
各土层γ指标平均值、C、φ剪切指标标准值(表3)
岩性
重度
(kN/m3)
固结快剪
C(kPa)
(度)
1-2冲填土(细砂)
20.0
(5.8)
(28.8)
1-3冲填土(粘性土)
18.9
(20.9)
(12.6)
1-4冲填土(淤泥质土)
17.4
14.9
7.0
6-1淤泥质粘土
17.5
14.9
7.0
6-2粉质粘土
20.0
12.9
20.5
注:1、表格中“()”内数据为勘察报告提供相应标准值的建议值;
2、表格中重度指标为平均值,其余数据均为标准值;
3、勘察报告仅提供了固结快剪数据,在计算时,对1-3、1-4、6-1、6-2土层的固快标准值根据邻近工程项目经验折算用作直快剪标准值使用。
各土层其他物理力学指标表(表4)
层序及岩性
W(%)
e
IL
Ip
N
1-2冲填土(细砂)
20.8
0.636
\
\
[8.4]
1-3冲填土(粘性土)
[32.4]
[0.905]
[0.66]
[17.7]
[3]
1-4冲填土(淤泥质土)
48.1
1.360
1.15
18.4
[1.3]
6-1淤泥质粘土
46.8
1.320
1.13
19.4
[2]
6-2粉质粘土
23.9
0.697
0.64
10.5
[5.3]
注:1、表格中数据均为标准值。
2、表格中“\”代表勘察报告尚未提供对应数值。
3、表格中“[ ]”内数据为勘察报告提供相应数据的平均值。
(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勘探期间实测场地地下水位如下:初见水位埋深不明显;稳定水位标高1.68~2.05m。计算时按稳定水位1.90m取值使用。
场地浅层地下水属于孔隙潜水类型,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蒸发形式排泄为主,水位随季节而变化。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多年变化平均值在0.5~1.0m左右。
各土层渗透系数K值详见下表。
室内试验土层渗透系数K值统计表(表5)
层序及岩性
K∥(水平)
cm/s
K⊥(垂直)
cm/s
渗透性
1-2冲填土(细砂)
\
4.9*10-4
中等透水
1-3冲填土(粘性土)
4.4*10-7
2.8*10-7
不透水
1-4冲填土(淤泥质土)
8.7*10-7
2.8*10-7
不透水
6-1淤泥质粘土
2.6*10-7
2.4*10-7
不透水
1.2.3深基坑施工方案及支护方案
根据深基坑设计方案,结合场地软弱土层埋深较深的特点,经市场调研和计算复核拟采用15m长拉森四号钢板桩。
(1)开挖与降水
1) 土方开挖
1、根据基坑设计方案编制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并通过市建委科技委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
2、钢板桩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基坑相应土方开挖。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
3、为防止超挖及挖土对坑底土体的扰动,机械挖土至距坑底30cm左右时,人工挖除剩余土方,混凝土垫层直接浇捣至支护桩边。尽量减少基槽的暴露时间。
4、挖斗不得碰撞支护桩;机械挖土应留有不小于35cm的空隙,用人工清除表面土体。机械挖土时需注意加强对桩头保护工作。
5、土方开挖应在降水达到要求后进行。
6、基坑边严禁大量堆载,地面超载应控制在15kPa以内,并严格控制不均匀堆载。土方开挖,随挖随运,严禁坑侧堆土,重型车远离坑边。
7、土方开挖和外运过程中,应做好测点的保护措施。
2)降水
1、根据降水方案,和勘察报告中提供的资料,拟采用坑内布设明沟降水。
2、明沟。明沟截面0.4mх0.4m。
3、降水期间,要求基坑四周布设集水箱,抽出的水体应先汇于水箱中,待逐次沉淀后再排入市政管网。同时应做好各种记录,并与监测单位密切配合,遇有情况应立即上报建设、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及时协商解决。
4、基坑周边区域地面应采用混凝土封闭。
(2)监测
1)监测技术要求
1、本工程应加强信息化施工,施工期间应根据监测资料及时控制和调整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
2、监测仪器的选型,要考虑最大可能需要的量程并根据基坑工程只在地下施工期内使用的性质选用满足安全监测要求、合适的仪器。
3、仪器安装埋设前要进行检验和率定,绘制监测点安装埋设详图,并按照方案和埋设要求作好埋设准备。
4、仪器埋设时,核定传感器的位置是否正确,埋设的准备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按监测的位置和方向埋设传感器。
5、所有监测点安装埋设完成后,及时绘制测点位置图,并加强对现场测点保护,以防监测测点被破坏。
6、监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加强监测。监测数据未达到报警值期间,应向设计单位每周提交一次书面监测结果(包括每天的监测数据及周报),监测材料上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工况平面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相关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
7、监测数据如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工程进展顺利。
8、对原始数据要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后方可进行计算,并绘制观测读数与时间、深度及开挖过程曲线,按施工阶段提出简报。监测工作贯穿基坑工程始终,待全部资料备齐后,应提供完整电子版监测数据、监测时程曲线图及监测报告。
9、监测方案须得到设计单位的认可,监测得到的数据必须及时提供给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施工单位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进度和施工工况,以保证本基坑工程的信息化施工。
2) 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内容
本次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的具体项目如下:
1、桩顶位移;
2、坑外地表沉降;
3、坡顶位移。
3)观测要求:
1、在支护结构施工前,须测得初读数。
2、在基坑降水及开挖期间,须做到一日一测。在基坑施工期间,可监测数据变化情况适当调整。
3、测得的数据应及时上报业主、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
4、报警:若测试值达到报警值须及时报警, 以引起各有关方面重视, 及时处理解决问题。监测数据报警值如下表所示:
监测报警指标(表6)
监测
警戒值
项目
日变化量(mm)
累计变化量(mm)
桩顶位移
3
30
坑外地表沉降
3
30
坡顶位移
3
30
若监测值达到上述界限须及时报警, 以引起各有关方面重视, 及时处理。与此同时,现场应加强巡视工作。
现场巡视工作主要内容为:
1、坡顶是否存在变形开裂现象;
2、坡面状态(是否完好,是否存在开裂现象);
3、桩顶及周边区域变形情况;
4、支护桩、圈梁、支撑焊接情况。
第二章 编制应急预案目的和依据
2.1编制应急预案目的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循“保护人员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的蔓延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达到防范事故,控制事故,有效地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应急预案。
2.2编制依据
《天津市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道路工程部分)》 (DB29-74-2004)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DB11/T1073-2014)
《天津市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规程(排水工程部分)》(DB29-76-2004)
《城市排水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DB29-52-200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3-201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12)
勘察、设计文件。
第三章 危险源分析及预防措施、应急预案
3.1危险源分析:
1、违规违章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缺陷,基坑发生坍塌滑坡。
2、支护桩侧向位移
3、受到应力的影响基坑坑底隆起。
4、地质复杂发生涌砂涌水。
5、基坑渗水与漏水事故
6、高空坠物
7、火灾事故
8、人员伤亡事故
9、重大施工机械设备事故
10、自然灾害
11、基坑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3.2 预防、应急措施
3.2.1基坑坍塌滑坡预防及应急预案
1、安全预防措施:
① 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技术交底施工、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
②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基坑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积水坑,并派专人抽水值班,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砼保护。
③ 在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少开工作面的形式,避免暴露太多的基坑工作面。
④ 坡顶严禁堆积荷载,
⑤ 基坑四周设置砼排水沟;分层开挖,层间设台阶,每层开挖边坡坡率根据地质情况按规定放坡,必要时坡面喷射砼保证稳定。
⑥开挖期间加强监测频率,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总结。
2、应急预案:
① 出现险情时,现场人员从安全通道有序疏散,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的人员进行疏散。
② 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
③ 会同相关部门对影响到的周边道路进行调整和交通疏解。
④ 在具备条件和不危及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补强支撑,并对坡脚处进行土方回填。
⑤ 尽量减少动载、进行坡顶卸载。
⑥ 杜绝任何流入基坑边坡内的水源。
3.2.2支护桩侧向位移预防及应急预案
1、安全预防措施:
① 基坑开挖过程中,边开挖边架设钢支撑,支撑连接处要可靠,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设计深度,确保支撑体系稳定。
② 施工时严格控制钢支撑各支点的竖向标高及横向位置,确保钢支撑轴力方向与轴线方向一致。
③ 在基坑开挖期间要加强对支撑的观察、每班要有专人巡察、当支撑轴力超过警戒值时,立即停止开挖,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④ 开挖期间加强监测频率,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⑤ 支撑施工要严格按设计要求架设。对支撑材料要严格把关,杜绝使用有缺陷的支撑材料。
2、应急预案:
① 出现险情时,现场人员立即从安全通道有序疏散,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
② 在失稳的钢支撑旁加设钢支撑,进行坑底加固,如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提高被动区的抗力,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是否有支撑松弛,如果发现有支撑松弛,应立即采取加固措施。
③ 如由于支撑失稳已经引起基坑坍塌,立即对基坑坍塌处回填土方,并清理基坑周边的超载,如果围护结构背土发生土体流失,要立即填充砂或砼,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是否有支撑松弛,如果发现有支撑松弛,应立即加垫木楔,防止失稳现象扩散。
3.2.3基坑坑底隆起预防及应急预案
1、安全预防措施
① 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基底隆起监测,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② 地基加固、周边设降水井降水等措施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③ 基坑周边防止过多的超载。
④ 开挖前对围护质量摸底、详查,对可能会发生渗漏的部位进行注浆封堵处理。
2、应急预案:
① 立即疏散险情现场作业人员,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
② 发现坑底隆起迹象,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应立即加设基坑外沉降监测点。
③ 回填注浆或回填土,直至基坑外沉降趋势收敛方可停止回灌和回填。
3.2.4 涌砂涌水预防及应急预案
1、安全预防措施
① 开挖过程中对围护结构桩间等薄弱部位设专人监视。
② 若发现出现少量渗漏,应及时处理,先堵漏后开挖,防止渗漏点扩大。
③ 加强量控监测、对量测数据进行审查对比,密切关注围桩的变形情况。
④ 监测信息围护结构变形超过允许范围时,必须立即加密支撑,防止变形进一步扩大,遇薄弱环节错位开裂,出现渗水通道时,及时处理。
2、应急预案:
① 立即疏散险情现场作业人员,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人员进行疏散。
② 在涌砂处打设Φ42 注浆孔注浆加固;在涌水处采用M10浆砌片石围堰,边用抽水机将突水排出,然后回填干砌片石,注浆加固。
3.2.5高空坠落预防及应急预案
1、安全预防措施
① 以预防坠落事故为目标,对于易发生坠落事故的特定危险作业面,在施工前,制订防范措施,并应在日常安全检查中加以确认。
② 凡身体不适应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高处作业。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要按规定进行体检和定期检查。
③ 严禁穿硬塑料底等易滑鞋、高跟鞋作业。
作业人员严禁互相打闹,以免失足发生坠落危险。
进行悬空作业时,应有牢靠的立足点并正确系挂安全带。
各种架子搭好后,项目经理必须组织架子工和使用的班组共同检查验收,并向监理单位报验,验收合格后,方准上架操作。使用时,要检查架子是否稳固,发现问题及时加固,确保使用安全。
施工使用的临时梯子要牢固,踏步300~400mm,与地面角度成60~70度,梯脚要有防滑措施,顶端捆扎牢固或设专人扶梯。
作好基坑四周围闭工作,在基坑坡顶和基坑边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护栏安全网;
为防止地面杂物吊入基坑,在基坑周边护栏下缘设置踢脚板。
2、应急预案: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的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尽量减少颠簸。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
3.2.6火灾事故预防及应急预案
1、安全预防措施
①在施工现场和主要作业场所或易发生火灾事故的场所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消防栓、沙箱、灭火铲等;
②在施工现场配备消防水源,其供水量能满足消防的要求,施工过程中保持供水正常;
③责令施工总包单位成立义务消防队;
要求施工单位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学会“两会”,即施工人员会扑灭初期火灾,会逃生;
设立专门的消防通道,施工过程中随时有人监督检查,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显要位置设立导向牌和灭火器;
熟悉现场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的布置,学会使用各种消防设施;
所有临边、洞口进行相应的防护,确保安全可靠。
2、应急预案:
①就地应急:火情发生萌芽、初始阶段,作业点施工班组长组织作业人员就地扑救,同时立即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②紧急号召:项目施工现场安装紧急火灾警铃,发生火灾时鸣铃示警,义务消防队听到警铃后在第一时间内集合,托人扑救。
③紧急增援:如果现场火势较大,应急小组立即拨打119向当地消防大队请求增援。
紧急疏散:当施工现场火情较为严重,应急小组及时下达紧急疏散命令,及时撤离施工现场无关人员到指定的安全地点,做到有条不紊、临危不乱。
紧急救护:义务消防队员全力以赴在火灾点寻找救护伤亡人员,及时救离火场就近送医院救治,或致电120急救中心到现场协助救护和送医院治疗。
3.2.7 人员伤亡事故
1、事前准备工作
要求总包单位平时在现场配备若干担架,急救箱等常用的卫生医疗用品。
2、应急预案:
① 施工队有专人担任医疗卫生员,并经过培训,懂一些常见的救治、包扎方法;
② 熟悉当地医疗机构地点、交通路线、联系电话,发生较严重的伤亡情况时,紧急护送就医;
③ 要求总包单位定期对进场作业工人,进行认真细致的安全教育、培训,做好三级教育,认真讲解“发生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和办法”;进入施工现场火灾施工过程中应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
要求施工单位为危险施工作业员工购买个人意外伤害保险;
监理组以最快时间内赶到事故现场,进行指挥、调度组织员工及时抢救伤员至安全地带,并进行止血急救措施,尽快护送去医院救治;
对出事施工现场进行警戒,保护现场,阻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以待调查;
发生安全事故后立即向公司或上级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人员伤亡情况,请求协助;
3、善后处理
① 协调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稳定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伤亡人员及家属思想能够稳定,大灾之后不发生大乱;
② 协调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护的跟踪工作,协调处理医疗救护单位的相关矛盾;
③ 协助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
慰问有关伤员及家属;
4、事后调查
① 保护事故现场;
② 对现场的有关实物资料进行取样封存;
③ 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教育、总结。
3.2.8 重大施工机械设备事故
1、安全预防措施
① 做好现场施工机械事故应急准备工作,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装、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② 对作业人员认真讲解所使用“机械设备的性能及特点”、“机械设备维修规章制度”及“发生紧急情况急救措施和报告办法”并做好记录。
③ 对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购买保险。
建立合格的设备租赁商、供应商名册,随时了解其货源情况,以备施工时之需。
2、应急预案:
2.1 发生重大设备事故后,立即报告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项目应急程序。
2.2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在第一时间内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工作。
2.3对于伤亡人员按3.2.7“人员伤亡事故”的应急规定进行处理。
2.4应急小组勘察现场,调查取证,根据机械设备损坏情况提出处理方案,报上级主管单位批准后实施。
3、回复生产
① 签署复工申请,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将损坏的机械设备撤出并清理施工现场。
② 施工单位应紧急调运相应的机械设备,以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3.2.9 自然灾害
1、应急范围
施工现场当地常见的自然环境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强雷电、疫情等等,如有突发的其它自然灾害则按国家和当地政府统一部署执行。
2、预防措施
① 要求施工单位设立专人收集气象信息(如台风和暴雨季节),并做好记录,张榜公布;
② 熟悉各种急救电话,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的联系畅通;
③ 对生产生活设施进行检查:台风、暴雨期间,项目部组织全体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生活区临时设施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对施工场区内外的排水沟道进行清理,保持畅通;对施工场区边坡、临边进行检查清理;对 “四口五临边”进行检查,将周边材料进行清理;对施工现场外架、马道等进行检查、加固处理;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机械设备、用电设备进行检查,台风、强雷电时期拉闸断电,并做好防雷接地装置检查。
生产、生活安排:台风、暴雨、强雷电期间不安排室外及高空作业,对生产人员提前进行妥善安排,统一调配管理。
3、应急预案:
① 电管理:台风、暴雨、强雷电期间,要加强用电管理,除了必须的生活用电外,工地实现用电管制,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启动电源。
② 人员疏散:台风、暴雨、强雷电期间,工地停工,人员有组织疏散到安全住地,并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③ 治安警戒:施工现场、生活区人员疏散的现场,应急小组留守保安队,并和当地警方联络沟通,做好工地、生活区的警戒工作,保护企业、员工的财产安全。
人员伤亡处理:如发生人员伤亡,则按3.2.7的“人员伤亡事故”应急规定处理。
4、回复生产
台风、暴雨、强雷电灾害后,项目部应急小组配合公司应急小组立即做好灾害损失统计,编制清单,提取物证,报监理、业主、当地政府部门。经监理、业主认同后,项目部立即清理现场,回复生产。
3.2.10 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根据业主提供的平面图及现场资料,详见后附图:《基坑及邻近建筑物平面图》,基坑周边有道路、高楼等建筑物,故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
1、预防措施:
根据周边邻近房屋的具体情况,制定基坑支护方案。
基坑开挖前必须制定监测方案,内容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点的布置、观测周期、监控时间、工序管理和记录制度、报警标准及信息反馈系统等。
基坑开挖过程应进行加密监测,监测由第三方并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监测机构进行,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土体侧向变形、支护结构变形、支护结构侧土压力、支撑轴力、地下水位、建(构)筑物的沉降和倾斜、支撑立柱沉降等其成果必须及时上报施工、监理、设计、建设等单位。监测直至基坑回填后结束。
按设计要求采取排水方式,防止周边建筑物的沉降。
定期走访和了解邻近建筑物的情况。
2、应急预案:
开挖过程中,发现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出现沉降和位移,应立即停止基坑开挖,并即时上报监理、设计、建设等单位。
及时查明基坑邻近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阻止裂缝和位移的发展。
第四章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
4.1项目应急组织机构
1、组 长:杨瑞 联系电话:15320081997
全面负责本工程项目应急指挥和处理工作,负责指挥发生重大事故的救治和善后工作。
2、副组长:李艳霞 联系电话:138200982222
协助经理经理组织紧急救治和现场保护,同时负责本专业施工作业过程中应急情况的上报与预防。
3、组 员:
陈宝强 联系电话:13034390961
郑文刚 联系电话:17612205488
王玥 联系电话:13820889238
韩爽 联系电话:13920566568
王灵燕 联系电话:18622568485
罗启民 联系电话:15122268855
高媛 联系电话:18522043605
17路现场现场负责人:葛海力 15022574273
56路现场现场负责人:魏雪峰 13752478439
珠江二街现场现场负责人:陈连军 18622568485
各相关人员负责项目本施工专业内可能发生应急情况的提前预防工作,并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负责,发生应急情况能服从项目统一调配同时做好自已本职工作。
4.2应急预案机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度)
(1)建立救援机制:施工现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施工人员应迅速组织自救、互救,并保护事故现场,隔离切断危险源,有效控制事态蔓延;同时尽快查明事故原因。
(2)完善事故报告制度:要求承包人对事故有专人负责处理,并根据事故的大小按规定进行上报,并同时报告监理,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向公司进行汇报,并督促承包人保护好事故现场。
(3)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应监督事故单位的上报工作,对于事故单位隐瞒不报的,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将情况及时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施工安全监督部门。
4.3 现场安全事故的紧急预案措施
(1)监理工程师审查施工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包括组织的建立,措施的完备性以及报告制度的完善情况;
(2)与有关单位进行联系,了解工地附近医院、消防、公安、电力、交通、通讯、燃气单位等的地址和联系电话,以便发生事故时及时求助;
(3)普及现场自救、互救、急救常识,重视急救物资的准备;
(4)加强现场安全事故紧急处理的培训,进行抢救伤员、保护事故现场、隔离切断危险源、有效控制事故蔓延等正确方法的培训。
4.4安全事故处理程序(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1) 事故调查和处理的目的为了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和损失情况,最大程度地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项目监理机构应积极协助事故调查处理。
(2) 工程建设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必须以最快方式,将事故简要情况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施工安全监督部门,并在事故发生24小时内迅速出具事故快报。超过24小时未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施工安全监督部门的,属于隐瞒不报行为
(3) 安全事故处理程序
1、首先迅速抢救伤员,然后保护事故现场,以便于降低损失,尽快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
2、签发工程暂停或局部暂停令;
3、迅速成立安全事故调查小组;
4、事故现场情况调查;
5、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
6、确定事故的性质;
7、撰写事故报告;
8、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9、审核施工单位对事故的纠正措施方案和预防方案,并督促实施。
第17页 共17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