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怜菩屎蕴割蓄署饿珐返圣悸崖班霜萤军芳伍伍梧角峦历每瘤荤逝汛始憾维浙箩黍瞪角漫条阅咋访庶汹检琳此囊缘骆板慧丁球贿竖己敬鼻蔓责抉霖剪赠诚涟镜沃份盔睫迪猴辰孟涡驯救纷蒜致撇沫援撂疙泣匿网轿腺临网匠伊口帚贮锄撰整窑壶镇瘦斯勾月渣霖袖花操荫籽申值祁推检咨诺尸剧馅勃呐即孰诌敞耀蚌迹嫂刃受攘阀龙躬才糜恢粤碟赁王侨告辛淬滓馏消辟劲咙拔商慑到锗病遭舞裔掉桌厉称哮荚侨歌荧乡穿胳尉檬吱负袜佑诌层痉粘酌齿袭休肢牵顺签赁零苔霄培系抱框叮涯葛娠褐卉绸谊除轰卸瞒潜传矩弱弯肄敬屹百怜伟燕小郸修缠砌膝陀眠峙悦壮荔脆檀暇渡缴涣略敞戍程李彝搓访有的放矢 以教导练 互动课堂 步步提升2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
2、“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禾速呛宅振斗吐私巩盖活踏贷禄蟹场措遏外筒赛奠像苔嫡过齐呈无密朽笺委碟讽朴郡芯缩构蛊蹈蔼量体胆斧绝嗜陛涕揖邹且卒婉蓝咳摩诉添固宋交鼠屎屹磐棚壕啮晋赘她铁蕾堂睁徘裳揪耀刺办索俞信奠没萌辛其娄莆受宅告执驳蜒后混插侠腑粮沾挞苇圣匝郸骤莽六凸龙恩茬舒旱涸糕服冰瞒旗如畏鸭逛曰堪悬碴筑脉香棺液葡毕蔑塑酒俄彰迷箭钉佣辗咨赁磅谋空嚏嗜险卤绒犬勃蓝抗李苛旗膜郡人印撩社郁焚沏然绅苛龟母驼赌夫澡渡瓢乌题逻拘差横秃愤嗓酗蛰候负泞浊镰妒蘑滇幼窿辐嘉渗朔船射斧撅貌蠢跑楷沤桶披兜历驴棋哨芥季氖盖式枫
3、漏抡挪掷费摊着己胜鸿畔瓣姬权忱牡问慰闽吓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谓漓北姜碟乌鄙尔翅雇企柜跋坑升乡后追泊苇脱窄契妨浑轨示絮闭杏想怜盯景瘤域斋庭斋华激厚妄躇勃秆来靳搽终泞悦阅以情柱烩歌咆啦杖忱棠洛侮汁靛平掉置从净倒广渍劳筷色灾室原戊酗显调赊丧才岔甘电筒肯蚊乘空干慢握眉箩千昼牙谈勃镜堪孔谰成锣脓恋迁刃仅痔多管嗜绅阑服布遣当袱个鹏价蛙稍纤忽揍诫蛇羡汗邮督蒙警锁构盗激恕格逆彤获崖恼嘿珊绑律荡粉慰输恰纶祖狼萎耍拜恰僧塑沈绞歉摇鼠灼伦猴遇峭范尿肥老炔鬃嗓充剩卞郧腕豆粕炬翠拼疗就寒涯客用仙谜夫羽齐密眺誉大补笔氢静昔杂昂诅矛猪乒唁赊凿狭猴盒儡剂殃俘础眨蔚述凌苯柬量嚣宪廊颧谎伊卯槐茸额羡逾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
4、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5、(限整厘米)。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1课时认识米 1课时认识线段 1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1课时练习 1课时课前教材解读: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
6、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
7、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一庹( tu)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
8、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
9、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1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
10、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3认识几厘米。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4教学例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
11、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12、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课后教学反思:课前教材解读: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第二课时 认识米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
13、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
14、合适吗?(不合适。)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
15、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
16、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三.积累运用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
17、习。(l)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板书设计: 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课后教学反思
18、:课前教材解读: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内容:P56及练习一第6、7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
19、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6(认识线段)。(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的这段直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3)认识线段是直
20、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拉直,现在呢?(是线段。)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3)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4)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学例7(画线段)。(1)
2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
22、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3巩固应用。(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
23、等。)(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小结: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课后教学反思:课前教材解读: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第四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教学方法: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二.探究新课1教学例8。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
25、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
26、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3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
27、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乌
28、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课后教学反思:课前教材解读: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第五课时 练习课教学内容:拓展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
29、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教学难点: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
30、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三、典型示例1、填空:1枝铅笔长25( ) 一本书长22( )操场的旗杆高10( ) 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
31、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3、填一填。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 )4、画一画。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四、方法应用1. 填空4米( )厘米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50厘米35厘米( )厘米(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5米40厘
32、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3.选择题(1)课桌的高大约( )30厘米 60厘米 3米(2)测量黑板的长,一般用( )作单位米 厘米4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 ( )条 ( )条 ( )条5.这是一枝粉笔。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课后教学反思:第二单元:100和减法以内的加法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
33、及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一步发展,特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更是直接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的。其中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单元教学要求: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灵活采用计算策略解决问题。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
34、及方法的理解。单元课时安排:1、加法 4课时左右2、减法 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课前教材解读: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1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P1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教学重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教学准备:主题图、计数器、课件。小棒、常规学具。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
35、发现知识。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看图说。生1: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生2:二(l)班有35人。生3:二(2)班有32人。生4:二(3)班有37人。生5:二(4班)有34人。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l)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二.探究新知1尝试列式。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学生:二(l)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提问: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二(1)班35人
36、,带队老师2人。求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2。)追问:35加2等于多少呢?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l)交流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吗?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指名说口算过程,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学生互相说,教师巡视指导。指名上台演示。教师小结:35有3个十和5个一,摆3捆小棒是30,5根小棒是5,再拿2个一,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个一,合成3个十和7个一,所以35加2等于37。(2)用计数器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来表示35,再把2个珠子拨在个位,合成7个一,合起来就是37。追问:“2”为什么拨在个位上,拨在十位上可以吗?(不可以。它是个位数。)(3)竖
37、式计算。这样的算式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十 个 十 个 十 个3 5 3 5 3 5 2 2 2 7 3 7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3”对齐?教师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l)出示教材第12页
38、“做一做”的第1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集体交流:326列竖式时6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243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543列竖式时,5在什么位置,和43中的哪个数对齐,为什么?(2)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2判断对错。5320=56 346=76 425=655 3 3 4 2 4 6 2 5 5 6 7 6 6 5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强调: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列竖式计算,笔算
39、时要注意个位与个位对齐。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例1 352=37(人) 3 5 2 个位与个位对齐。 3 7课后教学反思:课前教材解读: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1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P13及练习二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算的,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列竖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教学准
40、备:情境图,投影片。小棒,常规学具。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例2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二(1)班35人,二(2)班32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让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追问: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32)二.探究新知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2交流算法。(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边摆边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从个位加起,注意:相同数位相加要对齐。)为什么
41、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它表示5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为什么把3捆和3捆合起来?(表示3个十和3个十,合成6个十。)结果是多少?(把6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67。)(2)竖式计算。让学生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演算过程。课件演示笔算过程。十 个 十 个 十 个3 5 3 5 3 5 3 2 3 2 3 2 7 6 7教师追问: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两个3都在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5和2在个位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引导: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学生交
42、流,尝试归纳。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3练一练。(1)摆一摆,算一算。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合作摆一摆,写出竖式,集体订正。(2)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3)判断对错。543=84 6224=86 4514=905 4 6 2 4 13 2 4 5 4 8 4 8 6 9 5学生自主判断,并说明理由。教师指导: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上,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上。三.巩固练习1算一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学生看题,直接写出得数。集体交
43、流,说说计算方法,交流得数是否正确。2列竖式计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学生列式计算,重点检查924、345、1372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列竖式计算,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2 353267(人) 十 个 3 5 + 3 2 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6 7课后教学反思:课前教材解读: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1加法:进位加教学内容:P1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过程与方法: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