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管子半自动CO2焊接工艺评定.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722172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0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子半自动CO2焊接工艺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管子半自动CO2焊接工艺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管子半自动CO2焊接工艺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管子半自动CO2焊接工艺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管子半自动CO2焊接工艺评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1 绪 论31.1 焊接技术的发展状况31.2 低合金高强钢的发展31.2.1 国外发展概况31.2.2 国内的发展概况72 低合金高强钢的物理性能及焊接性分析82.1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物理性能分析82.1.1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定义与分类82.1.2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物理性能92.2 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性92.2.1 金属的焊接性92.2.2 影响焊接性的因素102.3 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性的分析方法112.3.1 从金属的特性分析焊接性112.3.2 从焊接工艺条件分析焊接性122.4 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防止措施122.4.1 焊接接头的焊接裂纹122.4.2 焊接接头

2、的脆化和软化183 50D管子CO2半自动焊对接焊缝的焊接工艺制定的分析193.1 CO2气体保护焊的特点193.1.1 CO2气体保护焊的优点193.1.2 CO2气体保护焊的缺点193.2 CO2气体保护焊的适用范围193.3 CO2焊接时材料的要求204 低合金高强钢在焊接时的焊接要点和工艺214.1 低合金高强钢中的主要强化机制214.2 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要点224.3 低合金高强钢焊接工艺235 焊接工艺的拟定255.1 焊接方法的选择:255.2 母材的选择:255.3 焊丝的选择255.4 焊前准备:255.5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266 焊接工艺评定指导书(WPS)277

3、焊接工艺评定287.1 焊接工艺评定的目的和意义287.2 焊接工艺评定的一般过程287.3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29结 论35致 谢36参考文献371 绪 论1.1 焊接技术的发展状况焊接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传统基础工艺与技术,在工业中应用的历史并不长,但它的发展却是非常迅速的。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焊接已在许多工业部门中为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各个重要的领域如航空航天、造船、汽车、桥梁、电子信息、海洋钻探、高层建筑金属结构中都广泛应用,使焊接成为一种重要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专业学科,开创了焊接技术的新篇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焊接已从简单的构件连接方法和毛坯制造手段发展成为制造行业中

4、一项生产尺寸精确的产品的生产手段。因此,保证焊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成为焊接生产发展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焊接技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的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焊接基础理论及焊接工艺设计、焊接标准化、焊接制造技术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的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我国焊接件在寿命、使用性能、生产周期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的焊接件相比差距相当大。现代焊接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诸学科最新发展的直接影响与引导,众所周知受材料,信息学科新技术的影响,不仅导致了数十种焊接新工艺的问世,而且也使得焊接工艺操作正经历着手工焊到自动焊,自动化,智能化的过渡,这已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在今天焊接

5、作为一种传统技术又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一方面,材料作为21世纪的支柱已显示出几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即从黑色金属向有色金属变化;从金属材料向非金属材料变化,从结构材料向功能材料变化,从多维材料向低维材料变化;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变化,新材料连接必然要对焊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正从住处化,集成化,等几个方面对焊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突出“高”“新”以此来迎接21世纪新技术的挑战。1.2 低合金高强钢的发展1.2.1 国外发展概况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70年美国圣路易斯城附近一座横跨密西西比河的桥梁的拱形架(跨度158.5m)采用

6、了含铬1.5%2.0%的低合金钢。这种钢的抗拉强度大约为685MPa(70kgf/m),弹性极限大约为410MPa(6065kgf/m),1895年俄国曾用3.5%镍钢制造了“鹰”号驱逐舰。该钢的抗拉强度为590635MPa(6065kgf/m),屈服强度在355MPa(36kgf/m)以上,伸长率大于18%。稍后,这类抗拉强度为685MPa(70kgf/m)的镍钢用于制造大跨度桥梁。国外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大体上课分为三个阶段,即:本世纪20年代以前,2060年代和60年代以后到现在。本世纪20年代以前,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用途是有限的,主要用于桥梁和船舶。由于结构物尺寸的增大,低碳结构钢或所谓

7、软钢的性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迫切需要提高钢的强度,以减小断面,降低自重并且又不减少承载和运输能力。早期研制和生产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种的设计是以抗拉强度为基础的,碳含量比较高,在0.3%左右。合金元素都是单个采用的,如铬、镍、硅、锰等。每一种合金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通常以轧制状态供应试用。比较典型的是上面提到的铬钢和镍钢。可能是由于碳含量和合金含量较高的缘故,用铬钢的桥在施工时,在制造所要求质量的钢件中碰到了困难,因此这种类型的钢没有得到推广。镍钢虽然性能很好,但是镍的成本高,资源有问题。系统的研究各种不同钢种的力学性能表明,镍钢所具有的力学性能也可以在较为便宜的钢种中得到,因而后来放弃了

8、使用昂贵的镍钢。含硅量1.25%的钢种在20世纪初已被推荐使用。研究表明,当抗拉强度相同时,硅钢的塑性比碳素钢要好一些,而且弹性极限较高。但是由于硅钢的性能对各种工艺因素比较敏感,因而也没有的到推广。由于铜被证明对耐大气腐蚀性能有良好的作用,这样含铜低合金高强钢开始获得了应用。本世纪20年代以后,在制造金属结构时,日益广泛地采用焊接技术,给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焊接技术在节约金属、减少劳动量和简化工序等各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同时带来母材因受焊接热影响所产生的硬化和开裂以及整个焊接部位的延性恶化等弊病。焊接热影响区的硬化程度,主要取决于母材的化学成分和焊接后的冷却速度

9、。化学成分中影响最大的是碳,而所有合金元素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钢的淬硬性。降低碳含量是发展焊接性能最好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合金化方面,也要选择淬硬倾向小的元素,并且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其用量越低越好。因此,趋向于多元素合金化,从开始添加一种,然后添加二种合金元素的低合金高强度钢,转变到添加三、四种甚至五、六种合金元素的钢种。此外,由于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用途越来越广,用量越来越大,因此钢种的经济性(首先是采用较为便宜的合金元素)问题提上日程。锰和硅是提高强度最便宜的元素,因而锰钢和锰硅钢在各国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欧洲各国的St52、英国的BS968、美国的ASTM和日本的JIS标准中的

10、许多钢种都属于这一类。锰硅系钢种,当碳含量在0.20%以下,在热轧状态下可以得到抗拉强度490590MPa及屈服强度在315MPa以上,而且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较典型的是德国的St52钢。自1923年E.Boshardt发表了所谓的“朋友钢”的专利以后,知道1936年E.Schulz等才进一步开发了以锰和硅为基加入铜、铬、钼的建筑钢的专利,从而开发了以St52为代表的锰硅低合金高强度钢。为了改善它的韧性,加入少量的铝,研制成功了细晶粒St52F以及高纯度的细晶粒钢St52FS。在此基础上,利用0.022%0.03%N或少量碳化物形成元素钒或钛,在正火状态下,可以成产出屈服强度达到390MPa以

11、上的钢板和型材。镍、铬虽然属于比较稀缺而昂贵的合金元素,但是由于能够赋予低合金钢更加优良的性能,在开发钢种时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例如美国的Mayari,Corten,Yoloy等多元素低合金钢,由于铬、镍、铜、磷等的有效配合,不仅保证了所需的强度,而且还具有优异的耐大气腐蚀性能。前苏联于30年代,用哈里洛夫斯克产地的铬镍铜铁矿石炼制的生铁,以此为基础研制了CXJI系列钢种。其中CXJI-1钢长期用于铆接或焊接桥梁结构、车辆及其他工业及民用设施;CXJI-4钢一直用于军用船体制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船舶的破损事故都是由于用作船舶结构的材料的缺口敏感性所引起的。停战以后,世界各国便集中力量

12、致力于研究开发缺口韧性更好的结构材料。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淬火回火的低碳钢是一种强度和韧性匹配比较理想,焊接性能良好的材料。为了保证足够的淬透性,钢中必须含足够的铬、镍元素。为了避免回火脆性,还需加入一定量的钼。美国的HY-80,前苏联的AK-25高强度高韧性钢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不仅有高的强度,还有优异的缺口韧性,足以经受在可能爆炸性袭击下发生的结构变形,因而被采用来制造潜艇耐压壳体和航空母舰夹板。与此同时,一种民用的T-1钢也由美国钢铁公司研制成功。主要被推荐用于制造压力容器。这是一种低碳多元素低合金钢。用锰和硼代替部分镍、铬来保证足够的淬透性,加入少量的钒来提高回火稳定性,同时应用淬火加

13、高温回火工艺,从而把低碳低合金钢的综合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本世纪60年代以后到现在的40多年中,低合金高强度钢的产量不断上升,品种也不断增加,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微合金钢的开发和生产工艺的革新是这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征。虽然人们早就注意到了钒、铌、钛等合金元素对提高和改进低合金高强度钢性能方面的有益影响,但是只有在对这类钢中的组织和性能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以后,才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50年代,Hall和Petch在对力学性能和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以后提出了著名的Hall-Petch关系式。该关系式表明,随着晶粒尺寸的d的减小,钢的屈服强度将提高。Petch的进一步研究又发现,

14、断裂应力与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类同于屈服强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而且冲击性能转折温度随晶粒细化而降低。60年代初,Morrison和Woodhead以及其他研究人员的大量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低合金高强度钢中可以形成一定体积分数的尺寸为纳米(nm) 级的碳氮化合物粒子,因而获得较强的沉淀硬化效果。晶粒细化强化和沉淀强化两种机制成为开发新型低合金高强钢或所谓微合金钢的重要依据。冶金工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顶底复合吹炼、炉外精炼、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方面的革新引发了一批新型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竞相问世。顶底复合转炉吹炼和钢包二次精炼技术可以获得低的和超低碳含量,不仅可以改善钢的焊接性能,提高塑性断裂能量和

15、降低氢致裂纹的敏感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微量元素的作用。相继出现了微珠光体、无珠光体、针状铁素体钢、超低碳贝氏体钢及无间隙元素(IF)钢等。低的和超低硫含量以及夹杂物形态控制技术解决了钢中的层状撕裂的问题,从而开发成功一代新的近海石油平台用Z向钢。降低终轧温度能改善钢的性能这一点事实虽然早已被人们看到,但是由于低温轧制需要轧机承受较大的负载,一次未被推广采用。由于微量铌对奥氏体再结晶的强烈抑制作用,使得含铌钢可以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有效地进行控制轧制,而且控轧的效果十分显著。这不但促进了含铌钢的推广,而且是控制轧制得以有效的应用。80年代初,还证实了钒和铌在控制轧制中的有益作用,创造了高温再结晶控

16、轧工艺,解决了需要较长的道次间隔及严重影响轧机寿命和生产效率等问题。轧后加速冷却或所谓控制前的奥氏体晶粒长大,从而进一步减小晶粒尺寸。它还能控制转变前的奥氏体晶粒长大,从而进一步减小晶粒尺寸。他还能控制析出强化的强度,而且在较快的速度时带来某些位错强化效应。由于控制冷却能充分运用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两种强化机制,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改善钢的韧性,使得可以用较低的碳当量来获得所需的强韧性匹配,既节省了合金元素,又改善了钢的焊接性能。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对开发新一代的管线用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70年代末双相钢的研究成果为开发具有优异成形性的低合金高强度钢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两相区退火或轧后适当速度冷

17、却,可以得到铁素体基体和马氏体以岛状均匀分布的铁素体马氏体(F+M)双相钢。这类钢的性能特征是低的屈服强度和高的加工硬化率,从而成为冲压件的理想材料。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铁素体贝氏体(F+B)双相钢或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多相钢除具有双相钢的性能特征外,还有良好的深冲性能。此外,传统的淬火高温回火钢采用两相区淬火,可以取得良好的韧化效果,已经用来开发高韧性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例如刚强度低温钢。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多次低合金高强度钢方面的专题会议。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有197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微合金化75”,1983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HSLA83”,1984年在澳大利亚沃伦召开的“低合金高强

18、度钢会议”,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高强度低合金钢会议”和1990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低合金高强钢工艺、性能、使用会议”。在这些会议上系统地、全面地报导了60年代以来的30年之间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理论研究,新钢种、新工艺的开发及应用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且讨论了低合金高强度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前进的方向。1.2.2 国内的发展概况我国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生产和研制起步较晚,当时国际上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试制成功St52钢(即现行标准中的16Mn钢)是我国发展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开端。随后,1959到1960年间,以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

19、东风”号万吨轮壳体要求为目标,开发了造船用16Mn钢和屈服强度390MPa(40kgf/m)级的15MnTi钢,并在平炉大生产的规模上探讨了微量元素铝、钛对强度和韧性的影响。(137页,金属学与热处理)1959年,在国内研制并吸取国外相关标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低合金高强度钢第一个颁布标准YB13-59,即“低合金高强度钢钢号和一般技术条件”,它包括屈服强度为295390MPa(3040kgf/m)的低合金高强度钢和钢筋钢两个刚类的12个钢号。实践一段时间后,经过修改补充,改名为“低合金结构钢钢号和一般技术条件”(YB13-63)。到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我国资源特点,并且能够适应对外开放

20、要求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系列,包括屈服强度295685MPa(3070kgf/m的以强度要求为主的高强度结构钢以及船舶、桥梁、锅炉、压力容器(低温及中温压力容器)、工程机械和原子能工业用的专业用钢;以耐蚀性为主的耐大气腐蚀钢;以耐磨性为主的矿用机械用钢等。在生产工艺方面,我国已经从生产一般的大量使用的低合金高强度钢发展到可以生产诸如低氢低硫的抗层状撕裂钢和超低碳的无间隙元素的超深冲性能钢。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在有条件的工厂中已经采用,为开发高强度管线钢和冲压用双相钢创造了条件。我国为何金刚的研制和生产还是比较早的,还是在60年代初,我国已经在工业化规模上生产了正火的15MnTi钢,后来又开发了热

21、轧状态使用的15MnV钢和热处理的15MnVN钢。微钛技术也用于生产舰艇壳体用钢,后来又推广到锅炉、容器等方面使用。随着控轧控冷工艺的引入,含钛钢也逐步进入角色。现已形成的包括06Ti,10Ti,15Ti,15MnTi等钢号的含钛钢系列和以09V,09SiV,09MnV为代表的含钒钢系列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 低合金高强钢的物理性能及焊接性分析2.1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物理性能分析2.1.1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定义与分类低合金高强度钢(HSLA,IlP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s)是一类可焊接的低碳工程结构用钢。关于高强度钢的定义,各国的专门机构和科学家学者的见

22、解不尽相同。美国钢铁学会(AISI,flIAmerican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曾对其定义为:“高强度低合金钢是一种专门类别的钢,在这类钢中,由于除碳而外,有意地加入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从而使力学性能提高,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这类钢通常以轧制状态,或根据焊接要求以退火、正火或消除应力状态,一般地以保证最低力学性能来供应。一日本的高强度低温用钢的焊接一书对高强度钢有如下的叙述:“高强度钢是考虑焊接性的抗拉强度490MPa(50kgf脚)以上的低碳低合金用钢。我国学者席与淦在六十年代所著的合金钢与优质钢中对高强度钢的定义是引用CLKobrin对钢

23、材料所做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按材料的屈服强度对高强度钢来进行分类:屈服强度在343MPa(35kgfmm2)以上,抗拉强度在50 kgfmm2,屈服比(ooh)大于70的钢定义为高强度钢。目前对于低合金高强钢我国一般采用下述定义,低合金高强钢是指低合金钢中包括C、Si、Mn在内的主要添加元素的含量不超过5,屈服强度大于500MPa的钢种,是在碳素钢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碳及合金元素的含量,并辅助一定的热处理工艺实现的。低合金高强钢的主要特点是含碳量低,可焊性好(含碳量一般低于045,P。md,于等于03),晶粒细化,屈服强度高,普遍采用Nb、V、Ti等合金元素进行强韧化。大多采用先进的冶炼工艺和热处理

24、工艺进行生产。低合金高强钢具有较高的屈强比(odob=065095),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这使得低合金高强钢成为近30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生产量大、使用面广的钢类。凡是合金元素总量在5%以下(一般的质量分数不超过3%),屈服强度在275Mpa以上,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耐蚀性、耐磨性和成形性,通常以板、带、型、管等钢材形式直接供试用的低碳结构钢种,称为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分类按合金成分分类:有单元素、多元素、微合金元素等。按轧制品种分类:有板、带、型、管等。按热处理分类:有非调质(包括热轧、控轧、正火)和调质钢等。按金相组织分类:有珠光体铁素体钢、贝氏体钢和低碳马氏体钢等。按使用环境和

25、性能分类:有高强度高韧性刚、可焊接高强度钢、冲压用高强度钢、耐大气腐蚀高强度钢、耐海水腐蚀高强度钢、耐高温高强度钢、耐低温高强度钢、耐磨损高强度钢等。按用途分类:有建筑用钢、桥梁用钢、船舶用钢、锅炉用钢、压力容器用钢、车良用钢、石油天然气管线用钢、工程机械用钢、农业机械用钢等。2.1.2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物理性能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不仅强度高,而且综合性能也优于碳素结构钢,使这类刚得以在许多重要工程结构中大量应用。国家标准中规定,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分为8个牌号,Q295、Q345、Q390、Q420、Q460、Q500、Q550、Q620、Q690;由于质量不同分为A、B、C、D、E等级。19世

26、纪末,在低合金高强度钢发展的初期,钢种的合金设计只考虑抗拉强度。钢中加入较高含量的Si、Mn、Ni、Cr等某一合金元素以改善某一方面的使用性能,但获得高强度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赖于较高的含碳量。随着钢结构由铆接向焊接发展,为了提高钢的抗脆断性能,逐步向降低钢中含碳量和复合合金化的方向变化。目前,新型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以低碳(0.1)和低硫(0.015)为主要特征。常用的合金元素按其在钢的强化机制中的作用可分为:固溶强化元素(Mn、Si、Al、Cr、Ni、Mo、Cu等);细化晶粒元素(Al、Nb、V、Ti、N等);沉淀硬化元素(Nb、V、Ti等)以及相变强化元素(Mn、Si、Mo等)2.2 低合金高强

27、钢的焊接性 2.2.1 金属的焊接性概念:根据GB/T3375-1994焊接术语关于焊接性的定义是:“材料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求的能力。焊接性受精炼技术、轧钢技术和微合金化、材料、焊接方法、构件类型及使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金属的焊接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艺焊接性,主要是指焊接接头产生工艺缺陷的倾向,尤其是出现各种裂纹的可能性;二是使用焊接性,主要是指焊接接头在使用中的可靠性,包括使用中力学性能和特殊性能(如耐热。耐蚀性能等)。金属这两方面的可焊性可通过估算和试验方法来确定。2.2.2 影响焊接性的因素过去40年,低成本、高性能是钢铁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发

28、展方向,从焊接性的角度来看,影响最大的是精炼技术和轧制技术,另外还有材料、设计、使用和工艺等因素。1)精炼技术的影响 焊接热裂纹、液化裂纹曾经是低碳钢、低合金钢焊接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铁水预处理、碱氧炉炼钢、钢包精炼、真空精炼等精炼技术的采用,钢中S、P等杂质元素的含量越来越低,热裂纹、液化裂纹发生的频率已降得非常低。以管线钢为例,目前的超纯净冶炼技术能够达到如下水平:(P:2010-6,S:510-6, N:2010-6,O:1010-6,H:1.010-6)此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模铸已逐渐被连铸所代替,2001年我国的连铸比已超过90%,高均匀性连铸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铸坯中间偏析。

29、一方面,S、P等杂质元素的含量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杂质元素的偏析程度越来越小,因此,HSLA钢焊接性评定中已不再进行热裂纹、液化裂纹敏感性评定。2)轧钢技术和微合金化的影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广泛应用的结构钢就是C-Mn钢,钢材的强度主要靠提高C的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含量来实现,强度越高,冷裂纹敏感性就越大。控制轧制的应用始于六、七十年代,控制轧制与正火处理相结合,能够降低钢的碳当量,提高钢材的抗裂性能,同时HAZ的韧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采用热输入焊接,如造船业,焊接效率是加快制造进度、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而对于轧制原有状态和正火状态钢而言,热输入焊接使得HAZ晶粒

30、变得粗大,同时在粗晶区形成韧性很差的上贝氏体组织,针对这一技术问题,确立了Ti处理技术(1975年之前):根据钢中存在的氮(N)量,适当加入Ti,使TiN成细粒状均匀分布,TiN能够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促进晶内铁素体的形核。基于同一机理,微合金化技术得以发展,利用Nb,V,Ti等微量元素形成细小的碳氮化物生产的细晶粒钢,能够适应较热输入焊接。3)材料因素材料是指用于制造结构的金属材料及焊接所消耗的材料。前者称为母材或基本金属,即被焊金属。后者称为焊接材料包括焊条、焊丝、焊剂、保护气体等。材料因素包括化学成分、冶炼轧制状态、热处理状态、组织状态和力学性能等。其中化学成分(包括杂质的分布与含量)是

31、主要的影响因素。碳对钢的焊接性影响最大。含碳量越高,焊接热影响区的淬硬倾向越大,焊接裂纹的敏感性越大。也就是说,含碳量越高焊接性越差。除碳外钢中的一些杂质如氧、硫、磷、氢、氮以及合金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锰、铬、钴、铜、硅、钼、钛、铌、钒、硼等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钢的淬硬倾向使焊接性变差。若焊接材料选择不当或成分不合格,焊接时也会出现裂纹、气孔等缺陷,甚至会使接头的强度、塑性、耐蚀性等使用性能变差。4)设计因素设计因素是指焊接结构在使用中的安全性不但受到材料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结构形式的影响。例如结构刚度过大或过小,断面突然变化,焊接接头的缺口效应,过大的焊缝体积以及过于密集的焊缝数量,都会

32、不同程度地引起应力集中,造成多向应力状态而使结构或焊接接头脆断敏感性增加。5)工艺因素工艺因素包括施焊方法(如手工焊、埋弧焊、气体保护焊等)、焊接工艺(包括焊接规范参数、焊接材料、预热、后热、装配焊接顺序)和焊后热处理等。在结构材料和焊接材料选择正确、结构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工艺因素是对结构焊接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6)使用因素使用因素指焊接结构的工作温度、负荷条件(动载、静载、冲击等)和工作环境(化工区、沿海及腐蚀介质等)。一般来讲环境温度越低钢结构越易发生脆性破坏,承受交变载荷的焊接结构易发生疲劳破坏。2.3 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性的分析方法 2.3.1 从金属的特性分析焊接性1.化学成分1)

33、碳当量法钢材中的各种元素,碳对淬硬及冷裂影响最显著,所以有人将钢材中各种元素的作用按照相当于若干含碳量折合并迭加起来,求得所谓的“碳当量”(Ceq),以Ceq值的大小估价冷裂纹倾向的大小,认为Ceq值越小,钢材的焊接性能越好。碳当量公式没有考虑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没有考虑板厚、结构拘束度、焊接工艺、含氢量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用碳当量评价焊接性是比较粗略的,使用时应注意条件。2)焊接冷裂纹敏感系数除碳当量外,考虑到焊缝含氢量和接头拘束度2.利用物理性能分析金属的熔点、导热系数、密度、线胀系数、热容量等因素、都对热循环、熔化、结晶、相变等过程产生影响3.利用化学性能分析铝、钛合金与氧的亲和力较强,

34、在焊接高温下极易氧化因而需要采取较可靠的保护方法,如:惰性气体保护焊,真空中焊接等4.利用合金相图分析主要是分析热裂纹倾向。依照成分范围,查找相图,可知道结晶范围,脆性温度区间的大小,是否形成低熔点共晶物,形成何组织等5.利用CCT图或SHCCT图分析 2.3.2 从焊接工艺条件分析焊接性1)热源特点各种焊接方法所采用的热源在功率、能量密度、最高加热温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使金属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焊接时显示出不同的焊接性;电渣焊:功率很大,能量密度很低,最高加热温度也不高,加热缓慢,高温停留时间长,焊接热影响区晶粒粗大,冲击韧度下降;电子束焊、激光焊:功率小、能量密度高、加热迅速、高温停留时间段

35、、热影响区窄、没有晶粒长大危险;2)保护方法:保护方法是否恰当也会影响金属焊接性的效果;3)热循环的控制:正确选择焊接工艺规范控制焊接热循环同时预热、缓冷、层间温度也改变焊接性;4)其它工艺因素焊接前应彻底清理坡口及其附近区域,焊接材料应烘干、除锈,保护气体要提纯、去杂质后使用;另外还要合理安排焊接顺序正确制定焊接规范。2.4 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防止措施 2.4.1 焊接接头的焊接裂纹一、冷裂纹:低合金高强度钢由于含有强化钢材的C、Mn、V、Nb等元素,在焊接时容易淬硬,这些硬化组织很敏感,因此,在刚度较大或拘束应力高的情况下,若焊接工艺不当,很容易产生冷裂纹。而且这类裂纹有一

36、定的延迟性,其危害极大。1)冷裂纹的分类:冷裂纹一般分为延迟裂纹(这种裂纹是冷裂纹中一种普遍形态,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在焊后立即出现,而是有一定的孕育期,具有延迟现象)、淬硬脆化裂纹(它完全是由冷却时马氏体相变而产生的脆性造成的,这种裂纹基本上没有延迟现象,焊后可以立即发现,有时出现在热影响区,有时出现在焊缝上)和低塑形脆化裂纹(某些塑性较低的材料,冷至低温时,由于收缩力而引起的应变超过了材质本身所具有的塑性储备而产生的裂纹)。2)冷裂纹的特征:容易出现冷裂纹的钢种:冷裂纹常产生在中、高碳钢,低合金高强钢和钛合金等金属材料焊接接头中。这与钢种的淬硬倾向有关。淬硬倾向越大的钢种,冷裂纹倾向越大。形成

37、冷裂纹的温度:冷裂纹是在材料的马氏体转变点(Ms)以下。冷裂纹的延迟特征:冷裂纹可以在焊后立即出现,也有时要经过一段时间(几小时,甚至更长)才出现,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并扩展。冷裂纹的开裂形式:冷裂纹多出现在焊接热影响区,有时也出现在焊缝。冷裂纹的断裂与热裂纹不同,它是既有沿晶、又有穿晶开裂的复杂断口。3)冷裂纹的形成机理钢种的淬硬倾向:钢的淬硬倾向越大,就容易产生裂纹。钢种的淬硬倾向主要取决于化学成分、板厚、焊接工艺和冷却条件等。焊接时,钢种的淬硬倾向越大,产生裂纹的倾向越大。其原因为:一方面,形成脆硬的马氏体组织对裂纹和氢脆的敏感性很大;另一方面,淬硬会形成更多的晶格缺陷,钢种的淬硬倾向越

38、大,组织的硬脆性越大,位错密度越大;空位和位错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移动和聚集,形成裂纹源裂纹乃至裂纹的倾向也越大。氢的作用:氢是引起高强钢焊接冷裂纹重要因素之一,并具有延迟特征,因此,在许多文献上把氢引起的延迟裂纹称为“氢致裂” (Hgdrogen induced Crack)。高强钢焊接接头的含氢量越高,则裂纹的敏感性越大,当局部地区的含氢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便开始出现裂纹,此值称为产生冷裂纹的临界含氢量Hcr ,产生冷裂纹的Hcr 并不是一定值,它与钢种的化学成分、结构刚度、预热温度及冷却条件等有关。钢中引起冷裂纹的氢含量是指钢中的扩散氢含量,尤其是当冷却到100以下时,焊缝中的扩散氢已不易向

39、外扩散逸出,而是向某个部位扩散集聚而引起裂纹。a.焊缝中氢的溶解与扩散:来源:焊接时焊接材料、坡口表面的铁锈、油污、空气中水分中的氢会熔入焊缝金属。溶解与扩散:氢在铁素体中的扩散速度要显著大于奥氏体中氢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小,扩散速度大;相反,氢在奥氏体中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小。b.氢在焊接接头中的扩散集聚:焊接低合金高强钢时,焊缝冷却时焊缝的相变点也总是高于母材(因为,为了改善焊接性,焊缝的含碳量总是低于母材),所以,焊缝中的H中冷却过程中要先从焊缝向母材HAZ区扩散,由于氢在HAZ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较小,不能很快把氢扩散到距熔合线较远的母材中去,因而在熔合线附近就形成了富氢地带。当滞后相变的H

40、AZ由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TAM),氢便以过饱和状态残留在马氏体中,促使这个地区进一步脆化,为延迟裂纹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如下图:焊接接头的应力状态:a.焊接热应力: 由于焊接属于不均匀加热及冷却过程,因此会引起不均匀的膨胀和收缩,焊后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残余应力。这种应力的大小与母材和填充金属的强度、热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刚度有关。强度越高、线胀系数越大及结构刚度越大时残余应力越大。对于屈服点较低的低碳钢,残余应力可达s的1.2倍。b.金属相变产生的组织应力: 由于相变时的体积膨胀,将会降低焊后收缩时产生的拉伸应力。c.结构自拘束条件所造成的应力: 这种应力包括结构的刚度、焊缝位置、焊接顺序、构件

41、的自重、负载情况,以及其他受热部位冷却过程中的收缩等均会使焊接接头承受不同的应力。上述三种应力的综合作用统称为拘束应力。焊接拘束应力的大小决定于受拘束的程度,可以采用拘束度R来表示。拘束度分为拉伸拘束度和弯曲拘束度,通常所谓拘束度常指拉伸拘束度。拉伸拘束度的定义:焊接接头根部间隙产生单位长度的弹性位移时,单位长度焊缝上所需要的力。 式中:-板厚 E母材的弹性模量(N/mm) F-拉伸应力(N/mm) L-拘束距离(mm)从上式中可以看出拘束度R与板厚成正比,而与拘束距离L成反比。因此,调节和L的数值可改变拘束度的大小。当L越小,增大时,则拘束度增大。4)防止冷裂纹的措施:控制母材的化学成分,母

42、材化学成分影响钢材的淬硬倾向,对裂纹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合理选择焊接材料,比如选用低氢和超低氢焊接材料及焊接方法,严格烘干焊条、焊剂,选用低匹配焊条,奥氏体焊条等。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焊接线能量过大将导致粗晶,过小导致淬硬;预热温度过高会恶化条件,产生附加应力;预热温度的选择一般按下式: 二、 热裂纹:1)热裂纹的主要特征:热裂纹出现时间一般在结晶后期,邻近固相线的温度范围内,焊后立即产生;结晶裂纹主要产生钢种:在含碳、硫、磷等杂质较多的碳钢、低合金钢焊缝中和单相奥氏体钢、镍基合金以及某些铝合金的焊缝中;热裂纹主要分布在焊缝中心、弧坑,有的分布在焊缝的柱状晶晶界,有的分布在热影响区的过热区

43、;其显微特征是产生具有沿晶开裂特征,它是沿原奥氏体晶界开裂,裂纹尖端圆钝,裂纹表面还多伴随有氧化色彩;热裂纹的产生与焊缝和热影响区中碳、硫、磷等杂质的含量及结晶后期硫、磷等在晶界形成的低熔点共晶有关。2)热裂纹的分类:a.结晶裂纹:焊缝结晶过程中,在固相线附近,由于凝固金属的收缩,残余液体金属不足而不能及时填充,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沿晶开裂,故称结晶裂纹。如图ab.液化裂纹:近缝区或多层焊的层间部位,在焊接热循环峰值温度的作用下,由于被焊金属含有较多的低熔点共晶而被重新熔化,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沿奥氏体晶界发生开裂。如图bc.多边化裂纹:焊接时焊缝或近缝区在固相线稍下的高温区间,由于刚凝固的金属中存

44、在很多晶格缺陷(主要是位错和空位)及严重的物理和化学不均匀性,在一定的温度和应力作用下,由于这些晶格缺陷的迁移和聚集,便形成了二次边界,即所谓“多边化边界”。因边界上堆积了大量的晶格缺陷,所以它的组织性能脆弱,高温时的强度和塑性都很差,只要有轻微的拉伸应力,就会沿多边化的边界开裂,产生所谓产多边化裂纹”。如图c 图a 图b 图c3)热裂纹的形成机理:结晶裂纹是在液态薄膜和拉应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液态薄膜是产生结晶裂纹的内因,而拉伸应力是产生结晶裂纹的必要条件,如下图:4)影响热裂纹的因素及防止措施:是否产生结晶裂纹取决于 1、焊缝金属的脆性温度区间TB的大小;2、脆性温度区内的最小塑性Pm

45、in;3、脆性温度区内应变增长率,4、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 从本质上看,影响结晶裂纹的因素主要可归纳为冶金因素和力的因素。冶金因素对热裂纹的影响:a.结晶温度区间的影响: 合金状态图中结晶温度区间越大,脆性温度区间也越大,结晶裂纹倾向越大;b.硫、磷的影响:硫和磷在各类钢中都会增加结晶裂纹倾向,这是因为硫和磷会使纯铁的结晶温度区间大为增加。c.碳的影响:碳在钢中是影响热裂纹的主要元素,不仅本身会显著增大结晶温度区间,而且还会加剧硫、磷的偏析。d.其他合金元素的影响:锰的影响 锰具有脱硫作用,同时也能改善硫化物的分布形态使薄膜状FeS改变为球状分布的MnS,提高了焊缝的抗裂性;硅的影响

46、 硅是相形成元素,应有利于消除结晶裂纹,但硅含量超过0.4%时,容易形成硅酸盐夹杂,从而增加了裂纹倾向;e.一次结晶组织形态的影响:焊缝在结晶后,晶粒大小、形态和方向,以及析出的初生相等对抗裂性都有很大的影响。晶粒越粗大,柱状晶的方向越明显,则产生结晶裂纹的倾向就越大。工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有害杂质偏析的情况及应变增长率的大小。熔合比增大,含杂质和碳较多的母材将向焊缝转移的杂质和碳元素增大裂纹倾向。2.4.2 焊接接头的脆化和软化1)应变时效脆化:焊接接头在焊接前需经受各种冷加工(下料剪切、筒体卷圆等),钢材会产生塑性变形,如果该区再经200450的热作用就会引起应变时效。应变时效脆化会使

47、钢材的塑性降低,脆性转变温度提高,从而导致设备脆断。PWHT可消除焊接结构这类应变时效,使韧性恢复。GB150-1988钢制压力容器中作出规定,圆筒钢材厚度应符合以下条件:碳素钢、16MnR钢的厚度不小于圆筒内径的3%;其他低合金钢的厚度不小于圆筒内径的2.5%,且为冷成形或中温成形的受压元件,应于成形后进行热处理。2)焊缝和热影响区脆化:焊接是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从而形成不均匀组织。焊缝(WM)和热影响区(HAZ)的脆性转变温度比母材高,是接头中的薄弱环节。焊接热输入对低合金高强度钢WM和HAZ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低合金高强度钢以淬硬,热输入过小,会出现马氏体引起裂纹;热输入过大,WM和HAZ晶粒粗大会造成接头脆化。低碳调质钢与热轧、正火钢相比,对热输入过大而引起的HAZ脆化倾向更严重。所以焊接时应将热输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3)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软化:由于焊接热作用,低碳调质钢的热影响区(HAZ)外侧加热到回火温度以上特别是Ac1附近的区域,会产生强度下降的软化带。HAZ区的组织软化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加和预热温度的提高而加重,但一般其软化区的抗拉强度仍高于母材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技术交底/工艺/施工标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