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 -未来潜力TOP25城.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3715577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10.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 -未来潜力TOP25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3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 -未来潜力TOP25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23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 -未来潜力TOP25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23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 -未来潜力TOP25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23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 -未来潜力TOP25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序 言未来产业是面向未来社会需求、由当下尚未成熟的技术突破驱动、将可能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大国博弈的竞争焦点,是塑造未来世界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制定产业长期发展战略,谋划前沿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均出台重磅的产业创新战略,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国内来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了未来产业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近两年,国内有关省市也陆续提出布局未来

2、产业,出台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或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方案。近期,国家工信部也进一步明确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出台国家层面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然而目前来讲,国内对未来产业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还比较薄弱,各方对于未来产业内涵、标准的认识也并未达成共识,各地未来产业谋划方向、发展路径也尚未清晰。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产业的内涵、标准,客观评价各地布局发展未来产业的潜力,以国内GDP排名前25名的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分析指数,对国内重点城市发展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评价,形成“未来TOP25城”排名,以供各地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提供参考。CONTENTS总体框架指标体系1.2.1 选择原则指标体

3、系与指数构建1.2.2 具体指标1.3.1 权重设定1.3.2 数据处理1.3.3 指数合成1.3.4 指标数据的有关说明指数计算方法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创新策源能力指数2.2.1 优势学科:城市分布差异较大,京沪遥遥领先指数分析2.2.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布呈现明显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京沪合三座城市2.3.1 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上海、武汉并列第一2.3.2 行业发明专利:硬核产业发明专利北京一骑绝尘2.3.3 战兴产业产值占比:苏州、合肥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占比排名前二2.3.4 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上海位居第一,苏深竞争激烈,合肥表现突出产业硬核能力指数2.2.3 R&D经费投

4、入强度:北京持续领跑,长三角城市创新投入力度相对较大2.2.4 专利授权量:北京高等院校研发溢出效应显著,沪深创新能力突出2.2.5 创新人才规模:京沪持续释放虹吸效应,广深宁汉人才基础优势较为明显2.3.5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京沪遥遥领先02040708120303030405050509101011111313141415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2.4.1 潜在独角兽企业:京沪数量全国遥遥领先,25城分布两极分化明显2.4.3 初创企业专利数量:沪京深领跑,未来能源与未来智能领域创新成果数量喜人2.4.2 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25城相关企业整体较少,多数城

5、市尚未集聚相关企业2.6.1 声量:北京未来产业关注度最高,各城市最关注未来智能2.6.2 营商环境:上海得分居全国首位,东莞后来居上2.6.3 新型算力供给度:京津冀、长三角以及川渝和广州等区域算力发展处于领先水平指数分析CONTENTS2.5.1 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北京及长三角区域领先,注重开展孵化器提质增效工作2.5.2 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超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投资活跃度高,合肥排名第六2.5.3 风险投资金额:深圳高于北京、上海,西安获风险投资金额在西部城市领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城市画像161922262728293031323334351717182020212

6、32324重庆 宁波 无锡 长沙 青岛 济南 东莞 常州 福州佛山 郑州 南通 泉州 综合结论 主要建议 城市画像综合结论与建议CONTENTS西安天津附表: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指标体系构建说明525453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总体框架指标体系指数计算方法 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1.1 总体框架基于对未来产业的理解和认识,本报告尝试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指数,对全国重点城市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评价重点城市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最终形成未来产业潜力TOP10排名。指数构建分为一个综合指数和五项分指数,综合指数是“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五

7、个分指数分别为: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重点衡量城市在面向未来前沿技术的创新和策源能力。创新策源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基,未来产业发展非常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突破和前瞻引领,只有相对丰富的基础研究的底蕴和资源、大量顶尖技术人才的支撑和原创科技成果,才能够形成一个城市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创新策源能力指数重点衡量城市在当前产业基础上可以向未来产业延伸的基础能力和潜力。未来产业尽管是技术尚未成熟的前沿领域,但是也具有明显的根植性和延伸性,并非空中楼阁,与一个城市当下的产业基础紧密相关,尤其是硬核产业的基础,因此,产业硬核能力也是

8、衡量未来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维度。产业硬核能力指数重点衡量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拥有的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潜力。由于未来产业的技术尚未成熟,布局未来产业的企业大多处在初创或成长期,但是这些企业具有明显的创新属性和内在的创新动力,大量前沿技术领域初创企业的集聚,往往意味着这个城市蕴含着巨大的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企业成长潜力指数重点衡量城市培育未来产业加速成长的能力和潜力。未来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产业化前景也不完全明朗,更需要政府培育孵化和资本市场的投资支持。一般而言,一个城市孵化培育空间越充足、孵化生态越丰富专业,风险投资活跃度越高,越有利于孵化加速未来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孵化加速能力指数重点衡量城

9、市的产业生态环境与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匹配度。未来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具有较高要求,同时对数字新基建需求明显,区别于传统产业对于一般性硬件基础设施的依赖。一个城市必须遵循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律,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才能推动未来产业突破发展。综合环境生态指数02 独特性。研究报告整体突出未来产业对创新、产业、企业以及生态环境反映内容和要求的独特性,区别于一般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报告,因此,在指标选取上体现面向前沿、聚焦重点、突出特色,力图体现较强的未来感。科学性。研究报告紧紧围绕未来产业的内涵和特征,从创新策源、产业硬核、企业潜力、孵化加速、综合环境五个维度科学选取指标、科学设定

10、权重、科学进行数据处理和指数合成,力求客观反映各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可比性。潜力指数需要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报告在指标选择时充分兼顾各城市统计可比体系,对指标进行筛选调整,在充分考虑指标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确保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时间区段、计算方法相对统一。1.2.2 具体指标根据指数构建的思路,未来产业潜力指数由5个分指数(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构成。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1.2 指标体系1.2.1 选择原则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在原始创新、研发投入、创新人才和原创科技成果的支撑能力。其中,原始创新主要通过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总

11、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指标来衡量;研发投入用R&D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这一常规指标进行评价;创新人才通过R&D人员数、两院院士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规模进行综合反映;创新成果通过城市近三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进行衡量。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主要领域发展基础和潜力。考虑到未来产业很多是基于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延伸和升级,采用各城市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战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两个指标反映未来产业的发展基础;科创板基本属于智能、健康等硬核产业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衡量产业硬核能力和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产业硬核能力还反映在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上,重点通过国家级

12、企业技术中心数以及未来产业相关行业发明专利数进行反映。企业成长潜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拥有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数量和发展情况。考虑到未来产业市场主体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为主,重点通过城市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融资排行榜前列的初创企业数、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孵化加速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能力。其中,通过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反映孵化培育未来产业的空间、能级和专业服务水平,通过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两个指标反映风险投资的活跃度和对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综合环境生态指数:重点衡量一个城市的产业生态环境与未来产业发展的匹配性,选取的指标除

13、了各城市综合营商环境排名外,还结合未来产业的特点,引入未来产业关注度(声量大数据,重点体现一个城市对未来产业的重视程度、顶层设计能力和布局推动力度等)这一指标;同时,考虑到未来产业各个领域对芯片、算力等方面的基础性需求,引入“新型算力供给度”这一指标来反映数字新基建等方面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03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对一级指标,课题组基于对未来产业的理解,并邀请各方专家讨论论证,认为五大维度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应一视同仁,因此课题组对五项一级指标赋予等值权重,即五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均为20分。对二级指标,课题组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对于重要性指标或综合性较强的指

14、标,适当调高权重;对于一般性指标,或具有关联性的若干指标,则赋予相对较低的权重。25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标权重一级指标权重(%)序号二级指标权重(%)创新策源能力指数201优势学科102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3R&D经费投入强度304专利授权量205创新人才规模20产业硬核能力指数206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207战兴产业产值占比108科创板上市企业309行业发明专利2010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企业成长潜力指数2011潜在独角兽企业4012融资排行榜前列的初创企业3013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30孵化加速能力指数2014国家级孵化器数量4015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3016获得风险投资金额30综合环境

15、生态指数2017未来产业关注度3018营商环境4019新型算力供给度301.3.1 权重设定1.3 指数计算方法041.3.4 指标数据的有关说明由于各个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和数量级不尽相同,各个指标之间不能直接用于相互比较,也不能直接进行综合分析,必须采用某种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解决各指标数值不可比较性和不可综合性问题。对各指标的标准化方法初步考虑采用min-max方法。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上、下限阈值)主要是参考25个城市相应指标最大值和中位数,目前指标均为正向性可量化指标,转化公式为:当0 指标值 中位数时:指标得分=指标值/中位数*60;当中位数指标值 最大值时:指标得分=(指标值

16、-中位数)/(最大值-中位数)*40+60经标准化处理后,每个城市每个指标的取值在0100之间。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1.3.2 数据处理1.3.3 指数合成采用国际上最为通用的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指数合成,该计算方法具有直观性、透明性和易操作性的特征。即:其中,各指标的评价值是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测评值。据此,可利用二级指标及权重,计算出五个分指数;再根据分指数的权重分布,计算出总指数。指标权重各指标的评价值评价指数未来产业潜力指数以国内GDP排名前25名的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不同指标特点样本时间上略有差异,如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以及风险投资金

17、额等指标选择近三年的累计数,比2022年一年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可更好地反映一个城市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基础潜力;优势学科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行业专利数量、国家战兴集群数、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国家级孵化器数量等指标则选择截至目前的累计数;R&D经费投入强度、城市营商环境、新型算力供给度等指标当年的时点数据即可反映总体水平,选取2022年或2021年一年数值进行分析。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对于官方发布的统计指标,如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国家战兴集群数、国家级孵化器数等指标,主要通过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际科技部等部委网站,各省市相关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各省市相关部门

18、的工作年报以及公开发布数据进行梳理。对于机构发布的榜单指标,如创新人才规模、潜在独角兽企业数、营商环境、算力供给度等,引用权威机构的数据并根据报告统一规则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型指标,如行业专利数、融资排行榜前列的初创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等,与专业数据机构合作,进行大数据挖掘并梳理汇总。对于个别城市部分指标数据缺失的,进行个别处理,用历史数据估算缺失年份数据等,用全省平均水平进行调整代替城市数据等等。05综合指数创新策源能力指数 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 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数分析2.1 综合指数

19、各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情况从25个城市综合指数排名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排在前三位,其中北京以96.0高分排在首位,上海次之,得分达到89.5,两者遥遥领先,深圳得分接近80。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七个城市属于第二梯队,指数得分均高于60,反映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剩余15个城市属于第三梯队,指数得分均在60分以下,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潜力差距较为明显,本身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分化,比如西安,作为具有丰富创新资源的城市,在分数上尽管处于第三梯队,但总体能力上与第二梯队非常接近,而国内一些传统的制造强市,如宁

20、波、东莞、常州、佛山等,在未来产业的潜力方面与第一、第二梯队还有一定差距,也说明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还有较大空间。一是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呈现梯度分布指数得分居于前10的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占据5席,反映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发展潜力领先。其中上海、杭州分列第2和第5位,苏州、南京紧随其后,排在第6和第7位,合肥因产业硬核能力靠前,总指数排名位列第10。珠三角深圳、广州两个城市分别排在第3和第4位,未来产业潜力不容小觑。相对而言,京津冀地区仅北京排在首位,天津位列第12位。中西部城市中,武汉、成都跻身前10。二是排名前10城市中一半位于长三角对比25城市的GDP排名和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发现,GD

21、P排名前10位的城市(除重庆外)基本包揽了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排名前10位,只是在具体名次上略有变化。GDP排名第11-19位的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均略低于GDP排名位次。而GDP排名在20-25位的城市(除南通外),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位次均高于GDP,其中合肥、西安两座城市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1、12位,均比GDP排名高出11位,未来产业潜力可期。综合来看,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关度较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各城市还是要遵循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律,着力拉长板、补短板,力争在未来产业战略发展中抢占先机,为城市发展构筑未来竞争优势。三是部分城市指数排名与GDP位次背离07未来产

22、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GDP排名城市GDP(亿元)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指数排名1上海44653.089.522北京41611.096.013深圳32387.777.734重庆29129.050.7135广州28839.069.746苏州23958.367.167成都20818.061.598武汉18866.462.289杭州18753.068.7510南京16908.063.7711天津16311.052.81212宁波15704.349.61413青岛14920.845.61714无锡14851.048.61515长沙13966.148.21616郑州12934.733.12317佛山126

23、98.434.52218福州12308.235.52119泉州12103.017.32520济南12027.543.11821合肥12013.060.01022西安11486.559.41123南通11380.031.52424东莞11200.338.51925常州9550.137.92025城市GDP排名与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对比注:红色箭头表示该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远高于GDP排名,黑色箭头表示该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远低于GDP排名。082.2 创新策源能力指数该指数从优势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授权量、创新人才规模五个指标衡量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

24、的创新策源能力,权重设置为1:1:3:2:2。从总体得分情况来看,25座城市中有10座城市的创新策源指数分数均超过60分,占比达到40%。其中,北京在创新策源方面处于全国标杆地位,得分最高(100分,五项指标均处于首位);上海、深圳和西安处于第二梯队,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能力得分均达到70分以上;第三梯队为武汉、南京、杭州、广州、合肥、成都六座城市,作为省会城市,与同省市的其他城市相比,创新资源相对集聚,得分在60-70分之间。指数分析指数分析城市创新策源能力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092.2.1 优势学科:城市分布差异较大,京沪遥遥领先优势学科是指“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通常是围绕国

25、家重大项目和地方重大研究问题建设的引领发展方向的学科,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从各城市与未来产业领域相关的一流学科数量来看,城市间分布极不均衡,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一流高等院校,相应的一流学科数量也最多(68个),涉及领域也最全面,其中,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未来产业相关一流学科就分别有18个和17个,二者其中之一的一流学科数量就超过了除上海、南京外的其他22座城市;上海拥有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一流学科41个,主要分布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主要涉及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与工程类学科;南京则以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首,拥有国家一流学科23个;之后是广州、武汉、杭州、西安、成都、长沙与

26、合肥7座城市,国家一流学科数量均在10个或以上,与京沪宁相比仍有差距。创新策源能力指数102.2.3 R&D经费投入强度:北京持续领跑,长三角城市创新投入力度相对较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面向科技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和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物质基础,具有集聚顶尖科技人才、汇聚区域创新要素、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重要“磁力”效应,是衡量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建成后还需长期稳定运行来进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因此对于承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科创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分布呈现明显的集聚态势,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国家科学

27、中心,从指标得分来看,三座城市分别获得100、97.14和85.71的高分,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过10座;70-80分之间的城市只有武汉一个,得分71.43,拥有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5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0-70分之间的城市有成都、东莞、广州、杭州、青岛等10座城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数在1-3个之间;其余城市则尚未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2.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布呈现明显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京沪合三座城市R&D经费投入通常被视作城市“对未来的投资”,预示着未来经济格局中的潜力,而相比金额,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投入与GDP的比值”)更能反映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是城市愿意为科技

28、创新投入多少资源的直观体现之一。从得分来看,北京以6.53%的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第一(100分),延续了多年领跑全国的势头;深圳与西安紧随其后,2021年R&D经费投入强度均超过5%,该项得分分别为87.58和83.88;上海由于GDP总量全国第一,导致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稍稍落后,目前以4.21%的投入强度位居第四;东莞、苏州、杭州、天津、南京、合肥等9座城市得分在60-70分之间,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18%,表指数分析创新策源能力指数现尚可。区域分布来看,南方城市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城市的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高,该项得分超过60分的城市以南部城市为主,占比达到70%,长三角区域城市占比达到

29、54%。112.2.5 创新人才规模:京沪持续释放虹吸效应,广深宁汉人才基础优势较为明显专利授权量是用来反映区域研发投入后的技术成果转化情况的指标之一,对于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创新投入以及创新成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得分来看,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创新主体,技术成果产出和转化实力突出,2019年-2021年的发明专利授权总量接近20万项,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深圳与上海,二者均拥有众多科创类龙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10.24和7.98万项,得分分别为78.27和73分;60-70分区间内的城市最多,占比达到40%,包含杭州、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苏州等10座

30、一线城市或强二线城市,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约为3.77万项。合肥与长沙两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均突破2万项,表现尚可。2.2.4 专利授权量:北京高等院校研发溢出效应显著,沪深创新能力突出创新人才规模可直观地反映城市人才数量,直接体现城市创新人才基础水平和竞争力。从25座城市得分来看,北京和上海位于第一梯队,凭借全国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成长环境和人才吸引财力物力等优势,形成人才“虹吸效应”,得分分别为100与90.56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位于第二梯队,创新人才规模得分在在70-80分之间,在人才基础规模和人才净流入方面的优势较明显;60-70分区间内的城市有西安、成都、杭州、苏州、长沙

31、、天津、东莞7座城市,与北上广深等老牌人才集聚地区相比,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弱,但城市发展潜力较大,未来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将逐渐增大。指数分析创新策源能力指数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12上海、北京超一线城市凭借各类要素资源优势,产业硬核能力位居前两名,得分均超过90分,远超其他城市。深圳、合肥、苏州位居第二梯队,得分均超过70分,尤其是合肥,以72.9分位居第四名,这得益于合肥近年来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智能语音、半导体、新型显示等硬核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量子科技领域全球城市排名中仅次于纽约位居第二,企业数、专利量均居全国城市第1,3家企业位居全球前20强。杭州、武汉、成都、广州

32、、西安五个省会城市,分别位居第6-10名,得分均超过60分,处于第三梯队,其中成都、西安是唯二的位居TOP10的西部城市。说明这些城市正处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一些传统制造强市得分并不理想,未来产业发展实力偏弱,得分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城市产业硬核能力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指数分析2.3 产业硬核能力指数13指数分析产业硬核能力指数2.3.2 行业发明专利:硬核产业发明专利北京一骑绝尘上海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武汉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器件,分别以4个集群数量并列第一。北京、深圳、合肥分别拥有3个产业集群,其中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拥有昌平生物制药、大

33、兴生物医药两大集群。2.3.1 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上海、武汉并列第一北京凭借高校、科研院所、硬核科技企业集聚优势,硬核产业发明专利数远超其他城市,量子科技、绿色能源、人工智能、元宇宙、6G通信等领域均位居全球城市TOP10。上海位居第二,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强于北京,量子科技、元宇宙等领域亦位居全球城市TOP20,而合成生物研究基础雄厚,早在2015年成立了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凯赛生物成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化第一股。深圳主要得益于企业发明专利,未来智能、未来材料表现突出,6G、扩展现实等领域优于上海;南京、广州、杭州、武汉

34、、西安得益于高校院所优势,发明专利指数得分位居第3-8位,与其他城市形成差距,其中南京、广州在未来材料、未来健康领域位居沪深之后;杭州在元宇宙领域实力突出,位居全球城市TOP10,次于北京,优于上海;武汉在未来能源(尤其是新型储能)以及深海探采领域位居全国第三;西安作为中国航空航天研究第一城,在未来空间(空天利用)领域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三。14指数分析产业硬核能力指数苏州和合肥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均突破56%,其中苏州不仅在工业规模上实力突出,超过2万亿元,在发展质量上也极为突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等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合肥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

35、元,基数小但结构优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78%。郑州、西安指数得分超过85,紧随其后,与合肥类似,得益于基数小但高端制造实力突出。常州、杭州、深圳得分超过75,南京、上海得分超过65,为第三梯队,尤其常州作为普通地级市,该指标得分位居全国第5,得益于常州近几年充分享受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红利,动力锂电池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新能源之都”正成为现实。2.3.3 战兴产业产值占比:苏州、合肥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占比排名前二截止2023年3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共计509家,上海拥有79家,位居国内城市第一;北京68家,紧随其后。苏州(49)、深圳(

36、40)、杭州(26),位居TOP5,苏州与深圳竞争激烈,2021年末深圳还以29家科创板企业位居第三,但截至2022年7月底,苏州已经与深圳持平,截止2023年底,苏州已经反超深圳;杭州凭借近年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挤入前五。合肥虽然综合经济实力25城位居21,但科创频频“出圈”“霸榜”,“黑科技”层出不穷,带动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不断上板,以17家位居全国第六,省会城市第二。TOP10城市中,长三角占6席、珠三角占2席,成都是唯一进入的西部城市。重庆仅有1家,与城市硬核科创实力不符,预计2023年上板企业将呈现大幅增长。郑州、泉州正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尚无科创板上市企业。2.3.4

37、 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上海位居第一,苏深竞争激烈,合肥表现突出15指数分析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北京、上海均超百家,位居前两位;天津、成都、合肥均超过50家,得分超过70,居于第二梯队;武汉、青岛、重庆等8城市得分均超过60,位居第三梯队,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老牌强市明显占据优势,天津、青岛、重庆产业硬核能力排名均位居10名以后,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进入TOP10。2.3.5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京沪遥遥领先城市企业成长潜力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162.4 企业成长潜力指数该指数从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

38、、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三个维度衡量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成长潜力,权重设置为4:3:3。整体来看,GDP前25城在企业成长潜力分指数的表现分化较为明显,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较大,此外还呈现以下3个特点:一是北京、上海、深圳的企业成长潜力保持领先。从此项得分来看,上述三座城市企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成长潜力,得分均在80分以上,其中北京、上海得分更是分别高达99.14和93.00分。二是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潜力相对较高。除京沪深以外,在得分60分以上的7座城市中,有5座城市均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余两座非长三角地区城市为广州第7位、成都第8位),其中江苏占3席且排名整体较为靠前(苏州第4位,

39、南京第5位,无锡第9位),浙江占2席(杭州第6位,宁波第10位)。安徽省会合肥市得分59.62,在余下15座60分以下的城市中也排在第一位。三是近半数城市企业成长潜力低于平均值。GDP排名前25的城市当中,有12座城市企业成长潜力指数低于平均水平(46.95),其中8座城市得分不足30,泉州更因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和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两项指标表现不佳,得分较低。下一步,如何充分结合本地产业优势特色,集聚更具成长空间的优质企业,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活跃的市场氛围,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培育“领头羊”,注入“新活水”,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数分析指数分析17潜在独角兽企业是

40、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军,从注册资本、融资规模、成长潜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维度对企业进行评选。作为新经济企业的典型代表,潜在独角兽企业在引领新赛道、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其本身基因中富含前沿性和颠覆性,因此也是行业领域中最具朝阳气息和技术驱动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2022年,全国共有595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榜单,其中,GDP前25城占543家。具体来看,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占总量的42.86%,分别为143家和112家,位列全国前二,是第三、四名所占数量的2倍左右(分别为苏州60家和深圳59家)。除上述四座城市外,其余21家

41、城市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少于50家,其中,19座城市少于20家,15座城市少于10家,城市分布两极分化明显。此外,关于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和所在领域还有以下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合肥、无锡增长态势强劲,北京、上海新增数量较多。对比2021年和2022年数据,合肥、无锡新增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别为14家和11家,占各自存量的82.35%和78.57%西安和郑州均是从0到1,绝对值偏小,因此不计入比较。而北京上海得益于其基础雄厚,因此虽新增占比仅在50%-60%之间,但从数量上看依旧位列前二(北京新增81家,上海新增70家)。二是25城潜在独角兽企业多集中于创新药械、集成电路、数字企业、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领

42、域。其中,创新药械共121家,集集成电路58家,后两个领域分别为40家和30家。具体到城市来看,上海、苏州潜在独角兽企业也多属于创新药械领域,北京主要集中于数字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医药、自动驾驶等领域,深圳则以数字企业、集成电路、机器人为主,与各地产业导向较为吻合。企业成长潜力指数本报告所称的“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是指在未来产业领域成立三年内(2020年-2022年)且成功获得融资的企业。融资能力体现了市场对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度,也是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以来,25城在五大未来产业领域共有新设企业2446家,其中在2022-2022年间成功获得融资的企业仅有60家,位于25

43、城的企业为53家,从数量来看整体较少,与近年来资本市场整体大环境有关。53家企业中,北京、上海分别有15家和11家,占25城总量的50%左右。但从融资金额来看,广州、宁波虽分别只有22.4.1 潜在独角兽企业:京沪数量全国遥遥领先,25城分布两极分化明显2.4.2 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25城相关企业整体较少,多数城市尚未集聚相关企业指数分析18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家企业获得融资,但单个企业融资额占据榜单前两位(分别是未来智能领域的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33.46亿以及未来健康领域的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3.30亿)。相比之下,上海11家企业融资总额仅约为31.96亿元,苏州、深圳融资总额

44、也仅有8.32亿元左右(苏州7家、深圳6家)。此外,从赛道分布来看,已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超五成集中于未来智能领域(28家),主要是拓展显示和智能计算等细分领域;资金流向趋势亦是如此,25城未来智能领域近三年融资总额约为98.32亿元,占总融资额的43.32%。综合分析判断,北京、上海资本市场更为发达活跃,初创企业也更容易获得融资。同时,又因为其产业基础十分雄厚,产业链条较为完善,更容易在细分领域出现小而美的企业。反观广州、宁波等地,仍处于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的阶段,因此更倾向于支持单个重点企业快速成长。本报告所称的“初创企业专利数量”是指在未来产业领域成立三年内(2020年-2022年)的企业在

45、审加有效的发明专利数量。数据显示,25城初创企业在2020-2022年共有在审加有效发明专利6151件。从数量来看,沪京深三地位列前三,与这些城市一直以来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枢纽节点地位比较吻合(上海747件、北京704件、深圳638件);前5城共有3145件,总量占比超过一半,专利集聚度较为明显。从领域来看,未来能源与未来智能两大板块专利数量最多,分别是2615件和1899件,未来健康领域专利数量居于末位,仅有387件;但从细分领域来看,6G技术领域专利数量仍为空白,非硅基芯材料领域专利数量仅为5件,25城在这些方向尚未有大量专利布局。2.4.3 初创企业专利数量:沪京深领跑,未来能源与未来智能

46、领域创新成果数量喜人城市孵化加速能力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192.5 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数分析孵化加速能力指数衡量的是一个城市孵化、培育新兴产业的能力,主要从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风险投资机构数量、风险投资机构年度投资额等三个维度衡量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孵化加速能力,权重分别为4:3:3。GDP排名前25座城市指标平均得分为55.4,其中,仅有8座城市在60分以上,占比达32%。得分在50分-100分区间的城市共有16座,占比达64%。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城市孵化加速能力差异较大。北京(96.6)、上海(86.8)、深圳(83.4)占据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第一梯队。

47、杭州、广州、南京、武汉、苏州等城市指标得分均高于70分,位列第二梯队。西安、合肥、长沙、重庆、常州、天津、无锡、成都处于第三梯队。其余9座城市处于第四梯队,在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潜力方面差距较大。二是长三角区域有望成为未来产业孵化高地。长三角区域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排名偏高。排名前八位的城市中,半数来自长三角区域,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排名分别为第2位、第4位、第5位、第8位。粤港澳地区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仅次于长三角,深圳、广州等城市排名分别为第3位、第5位,对佛山、东莞等GDP前25位城市中排名靠后的城市具有带动作用。环渤海区域孵化加速能力弱于长三角、粤港澳地区,除北京孵化加速能力排名

48、第1位以外,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的排名分别为第14位、第19位、第21位,区域内孵化加速能力差异较大。三是孵化加速能力排名与GDP排名存在较大差别。如西安、合肥、常州等城市虽然在GDP25城市后半段,但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却为第9位、第10位、第13位,这得益于这三所城市积累了空天、量子、能源等与未来产业相关的基础,同时西安、合肥等城市正在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对于城市未来产业的孵化加速方面也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青岛、宁波、郑州、泉州等城市的GDP排名虽然在中段或中后段,但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仅为21位、22位、24位、25位,体现了这些城市的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对未来产业

49、的布局明显滞后。指数分析20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指标可以衡量一座城市为未来产业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的能力,该项指标越高,孵化加速能力越强。从国家孵化器数量的指标排名看,北京位居第1位。北京拥有6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数量上领先2022年12月,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五部门印发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围绕服务前沿和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建设标杆孵化器,这体现出了北京对于未来产业领域孵化能力建设的重视。上海(96.1)、苏州(95.1)、杭州(91.2)、南京(83.2)、常州(64.9)分列第2位、第3位、第4位、第6位、第10位。上海

50、拥有62家国家级孵化器,在数量上仅次于北京,目前正持续引进标杆性孵化机构,重点引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加速器,并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核爆点”。苏州、南京、常州所在的江苏省优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常年位居全国首位,这得益于江苏省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作为服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这些国家级孵化器有望为未来产业提供有力的孵化支持。杭州提出建立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等举措也对未来产业孵化前验证形成较大促进作用。孵化加速能力指数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反映风险投资的活跃度,一座城市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越多,代表这座城市对未来产业的投资活动的活跃度越高,在这座城市的企业在发展未来产业时获得资本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