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心得 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心得:行走在教学与研究之间 张娟 济水一中 这18节课有人教版的,有苏教版的,有北师大版的,文体有小说,有文言文,有说明文。每一个讲课的教师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地市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每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在这两天半中向南阳市枣林中学的学生和各地市的教研员及上千名教师,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关注文本 在这次听课中,我看到以前为让课堂形式多采用花哨的声光电少了,多媒体的应用大多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比如出示学习要求、问题,而不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读书的声音多了,老师们更多的目光关注在学生身
2、上,真正地、努力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不由地让我想到老师手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这就是我们最原始、也是重要的工具。 一节好课需要严格依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以解读文本为根本,细读文本,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讲出学生感爱到又读不出的东西,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以课标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解读。这样,既紧扣课标,又体现文本的特性,同时又张扬了个性。 二、关注课堂设计 比赛的课是课本里教师们都讲过的,大都很熟悉,就是那么个内容,就是那么个问题,但是当作为一节比赛课时,平常的教法就有些普通了。老师要精心设计,才能吸引。当然如果平时老师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自然也能吸引
3、学生了。开封教师讲的看云识天气,导入很巧,50年前作者接到任务,给孩子们写一篇说明文。老师问学生:”你想看到什么样的说明文?”学生答:”简单明了”,”科学准确”,”生动有趣”,接下来老师就从这个方面来讲。虽然这个老师是第一个讲课的,但她的分数还是很高的。 商丘老师苏玮老师讲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她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抓住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抓住了典型的比喻句,将重要的句子以小诗的形式表现,便于学生理解。还有的老师板书设计新颖别致,让人眼前一亮。许昌王松老师讲的是最后一片叶子,她将板书设计成一片叶子。安阳李富华老师讲的是苏州园林,他将板书设计成一个”画”字,扣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4、有的老师设计的课堂导入和结束语让人难忘。驻马店谢云老师的导入是,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入冰箱,哪个先冻上?学生答:热水。老师说:热水。老师又问,风吹沙丘,沙丘是顺风向下吹还是逆风向上吹?学生答:顺风向下。老师说:逆风向上。这一来学生就被吸引了,在惊奇和疑惑中进入了课文。安阳郭燕玲老师讲的三棵枸杞豆结束语是,一个小人物,两件小事情,三棵枸杞豆,以小见大,表现出博大而深远的生命意义。这巧妙的话语给很多人留下了印象。 三、体现个人素质 来自不同地区的18个老师都展示出了自己最高的素质,面对上千个听众,他们沉着冷静,谈吐机智。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能做到一丝不乱,始终把最美的微笑呈给所有的人。有的老师
5、善于鼓励学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敢于提出问题的很棒,敢于回答问题的也很棒。”“我很佩服你。你读懂了作者,走进了文本。”相信这些鼓励会让学生记很久甚至一辈子,虽然那个老师与他(她)只有一面之缘。有的老师循循善诱,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学生朗读有了进步。信阳魏凯老师讲的是马说,他范读得抑扬顿挫,底气深厚。他一范读完,老师们就开始给他鼓掌。有一个女生在他的指导和感染下,加上手势,又读了一次,读得有起有伏,赢得了台下老师的掌声。 有的老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指导,学生回答得更全面更完善了。有的老师给设置的问题加以提示或方法指导,不使学生走弯路。有的老师在面对陌生的学生素质不高,不予配合的情况下
6、仍能保持镇定,坚持上完40分钟。商丘的聂智讲的是核舟记,一开始上课,所有的人就发现学生连课文都不会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耐着性子不紧不慢地教学生读准字音,当然这花了不少时间。由于学生课前对课文预习不够,本身素质也不高,跟老师配合不上,所以课讲得很艰难。在讲到一处时台下老师鼓了掌,大概是对他表示理解吧!到40分钟结束时,他下了课。但是很明显他的课没有讲完,但在整个课堂中,他没有表现出一点慌乱,这着实让人佩服。 本次听课,我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学习的心去的,目睹了优秀教师的风采,深感自己的不足,心里暗下决心,我以后一定会认真对待我的语文课,认真备好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收获知识,享受
7、语文的美。 但我也有几点疑惑: 1.18节课中有4节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核舟记、落日的幻觉、苏州园林,平时我们讲说明文,是一定要讲说明方法和作用的,可这4节课都没有涉及。我问了市教研员张效锋,他是这次比赛的评委之一。他给出的答案是一堂课时间太紧,来不及讲。可我还是疑惑,如果组里有人参加赛课,讲的是说明文,要不要讲说明方法和作用。可是目前没有人可以告诉我。 2.18节课有说明文、小说、文言文、散文,几乎每节课都有赏析语言。我又疑惑了,所有的课都要进行语言的赏析吗?我又问教研员张效峰,他没有给我明确的答复。我只好疑惑在心中了。 一节课40分钟结束了,并不意味着这一节课结束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8、室董琦给出了一个案例记承天寺夜游,先是读白文,就是读准字音、节奏,接着是其他环节”不可不了解的张怀民”,还有”同一时期的作品研读”、”当代相关作品研读”,通过学这一篇短文,不光让学生会读、背、理解这一篇小短文,还让学生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许多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及至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这些都是语文教师要做的,一个或两个课堂40分钟的背后,得有多少个课前40分钟来支撑呀? 所以,老师要行走在教学与研究之间,一边教学一边研究,研究新课标,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新动向,研究一切值得研究的。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不断前行,才能看到沿途变幻多姿的风景。 孤儿泪观后感(一
9、) 池旺松 本周我们观看的道德电影是孤儿泪。刚刚看了不到20分钟,眼泪便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在大同市福利院,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甚至好几十个弃婴。有些是因为残疾,有些是因为烧伤或是烫伤,还有些因为父母养不起孩子或想要男孩,把女孩扔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认为做这种不道德的违法的事情,都会受到心灵的谴责。 狠心的父母们把孩子装进筐子里、纸盒里、书包里扔到福利院门口,或是火车站。还有的父母,假装有事,让别人帮忙抱一下孩子,就这样把孩子放在别人的手中,然后一走了之,真是卑鄙!更让我气愤的是这样的事竟发生在了一名外国女留学生的身上。哎,我真为这些被心狠手辣的父母丢弃的孤儿们
10、心痛。 在福利院经常发生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一天,下着大雪,有一名女婴被父母放进纸盒里,扔在福利院门口,那时天还没亮。积雪几乎覆盖了小纸盒。太阳慢慢地升起来,积雪中的小纸盒被一位门房师傅发现,这位师傅也许是凭经验知道,小纸盒中有一个脆弱的小生命。门房师傅急忙抱着小纸盒送进福利院,福利院的保育员们不知道小纸盒里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慢慢地打开小纸盒,突然,听到几声尖叫,一些年轻的保育员转过身去,捂住脸,不敢再看了。原来,这是一个已经被烧的没有人样的女婴,头发、眉毛都烧没了,一只眼睛睁不开,一只耳朵也没了,右胳膊粘在了身上,又细又小的指头一碰就掉一个,一碰就掉一个。福利院的张院长,看到这样的场
11、面,没有多想,抱起小纸盒就向医院跑去,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一分,孩子就多一份希望!因为天还没怎么亮,路上又滑,还下着大雪,所以街道上几乎没有车。张院长在路上摔了好几跤,但是她也顾不得疼了。到了医院,医生什么话也没说,就赶快做手术。经过长达两天半的手术,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期,但这个孩子面临着的将是千百次的手术和痛苦。更让人难受的是,这个孩子不是刚烧伤就被扔了的,如果这样,孩子还好救些。是伤天害理的父母把孩子烧伤后,就扔在一边不管了,不给吃,也不给喝。时间久了,孩子连疼痛感都没了,哭的太多了,嗓子哑了,不会哭了。到这时候,父母认为孩子活不下去了,才把孩子扔掉。像这类事还有很多很多,比这件事还让人
12、惨不忍睹的事也很多 看完了这部电影,看到了这么多可怜的孩子,和那么多帮助收养孤儿的人,我懂得了许多。 与这些可怜的孤儿相比,我和我的同学们是多么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而且要向收养孤儿的好心人学习,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尽我们所能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把我们的幸福和他们共同分享! 孤儿泪观后感(二) 今天我们去神木电影院看孤儿泪这部电影。听说十分感人。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有个小宝宝刚刚生下来脚就残疾了,妈妈又去逝了,他的爸爸就把他抱到福利院门口。福利院的爷爷把小宝宝抱进去放在了婴儿床上。可是他太小了,没有办法,福利院只好给他找了个奶妈。奶妈把他养到六岁的时候给他到处去治病,因为太穷没有
13、钱,所以被人欺负。病还是治不好。他的亲爸爸发现后想把他抱回去,就到福利院办了领养手续。可是他在车上哭着要奶妈。他的爸爸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十二年里,她的奶妈每晚为他按摩脚,爸爸为他烧水,哥哥为他去古井里挑水。终于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他站起来了。他哭着跑到地上给养育他的爸爸、妈妈磕头。他的名字叫党生五三,因为他是当年第五十三个孤儿。 看得我和妈妈都哭了,太感人了。党生五三太可怜了。他的养父母真是好人哪! 无痕引领,让课堂更美好 赴桐城学习之心得 范平兰 望江县长岭中心学校 一、联系生活,积极拓展资源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4、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上,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先说说黄存兰老师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有了它,家庭充满温馨,有了它,生意兴隆荣耀;它使陌生者不再陌生,它是朋友间交流的暗号。它使劳累者疲劳顿消,它为失意者重燃希望的火苗;对悲伤者它有如太阳,比所有礼品都更有效。”黄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眼想象:此时,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那些生活中与微笑有关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生活中的画面,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一个个画面,将理性的领悟转化为感性的认知,降低坡度,既教给了学生一种领悟诗意的方法,又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再说说刘佩老师吧,为了让同学
15、们能更好地领会”怕”中的内涵,她先让同学们到文中的相关段落中去找”怕”,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怕”,再让学生反复地读这段话,说说从这四个”怕”中你读出了什么?不仅如此,她还进一步拓展文本想想她可能还怕什么?就这样,学生们有了一次与女运动员的情感之旅,真切体会了她的内心极为难过、懊悔、无脸见人。 二、复习词语,巧妙抛出问题。 上课不久,刘老师向同学们出示了一组词语,我原以为不过检查同学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罢了,谁知在学生读完词语之后,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心情不好”于是,老师因势利导,”那请你们认真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女运动员心情沮丧的部分”教学过程衔接自然、无痕,让我不得不叹服于老师高超的引导! 无独有偶,最近在凉泉希望小学听周婵娟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分钟,又再次感受到了这种”由词入文”教学策略的魅力。周老师依次向同学们出示了三组词语,由”多音字,引导学生正音”到”韵脚,感悟诗歌语言特点”到”反义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一步步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是的,在课堂上,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 此次活动真是让我获益良多。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