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建校长在长安大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0年1月5日 统筹规划 科学定位 协调发展 持续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长安大学校长 马建(2009年12月29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隆重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学校2009年的主要工作,明确2010年的工作任务,审议长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求真务实,持续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 现在,我代表学校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我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
2、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全力做好2009年“十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校作为第二批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单位,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从2009年2月开始,集中在全校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精心制定方案,以“改革创新谋发展,强化特色上水平”为活动载体,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活动主题。从抓好调查研究入手,先后征求意见和建议1605条,确定了
3、11个调研专题,由校领导分别领题调研,着重查找了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提出了要修改完善的69项规章制度、要着力抓好的51项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大事、要集中力量解决好的37项突出问题、要切实办好的师生员工迫切希望解决的28件实事。同时对整改方案进行了责任分工细化,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时限要求。 学校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一了认识,凝聚了人心;找准了办学定位,明确了发展思路;集中解决了机关作风建设、校园综合治理、毕业生就业、新校区管理、教职工待遇等一批影响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师生员工密切关注的实际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211工程”
4、和学科建设顺利推进 学校进一步理清了学科建设思路,瞄准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和城乡建设三大行业科技战略重点,突出行业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充实学科队伍,打造坚实的学科平台,积极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统筹“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交通运输部“交通人力资源支持保障体系”专项经费及学校自筹的配套资金,投入5600万元,重点建设了“特殊环境公路建养科学与技术”、“道路交通运用工程与装备”、“道路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和“西部地质资源与环境灾害”四大学科群。 持续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策划建设了一批面向行业服务的大型科研、测试平台。完成了动态伺服液压沥青混合料试验系统等一批大型设备购建任务,
5、学科平台条件进一步改善。道路加速加载试验中心土建工程竣工,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水力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和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新增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校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7个。 围绕学科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聘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蔡宜长教授担任我校“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达到2位。积极开展创新团队申报,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以“长江学者”陈洵洪教授为带头人的“旱区地下水资源
6、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三)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强 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校务会、校长办公例会专题研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配套奖励及年度考核中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作用,加强教学过程监管。在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投入450万元用于质量工程项目配套及重奖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GPS原理与应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新增“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7、和“交通工程”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生源质量继续提高。2009年各省本科生录取分数线与往年同比普遍提高,在陕录取分数线比重点线高出17分。2009年招收本科生6154名,硕士研究生1595名,博士研究生174名。校园文化和学术科技活动空前活跃,2009 年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中成绩喜人,获得奖励107项,其中国家奖励40余项。实验教学设备购置经费保障到位,连续三年年均投入设备购置费20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教学实验实习条件。 研究生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修订、制定了长安大学研
8、究生学籍管理规定、长安大学外聘博士生指导教师酬金暂行规定等6个研究生培养和指导教师管理方面的制度。实施研究生培养经费改革,形成较为公平合理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鼓励和支持导师及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资助研究生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和参加各类竞赛。 学生就业率保持稳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保证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到位。学校自筹资金200万元设立了100个毕业生离校见习岗位,设立200个科研项目助理岗位,实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补贴,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并缓解了学校部分单位
9、人员紧缺状况。充分发挥“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的作用,巩固与传统行业用人单位的关系,并带动了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积极落实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制度,加大面向基层就业毕业生奖励力度。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下,200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学校被评为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积极策划并鼓励教师申报国家“973”、“863”和国家基金项目等高层次项目。组织申报自然科学基金157项,获得资助27项,显示了我校在做大做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基础研究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全年新签科技合同600余项,科研经费增至3.6
10、亿元,比去年增长15。 积极组织国家科技奖申报,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30项。继2006、2007、2008连续三年获得6项国家科技奖励之后,2009年有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已经通过公示。专利成果持续增加,授权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论文被SCI、EI收录比例增长迅速,被SCI收录论文103篇,EI收录论文331篇,ISTP收录论文60篇。 人文社科研究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项目91项,其中国家、省部级基金类项目27项。获得人文社科省级成果奖11项。配套完善了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办刊质量继续提升。我校编辑出版的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再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
11、刊”称号,可喜的是,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也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五)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加大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09年,我校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为双聘院士。通过网络、校友和国际人才交流会,积极联系有关人才交流组织和国外著名大学,向学校推荐高层次人才。学校从各学院推荐的10名人选中,向教育部遴选报送“长江学者”候选人4名。 积极实施“千名博士工程”。在0809进人年度中,接收了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博士10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7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上升至33.7%。学校修订完善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在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增加SCI、EI检索
12、论文、发明专利的权重,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取得高水平的成果,进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2009年全校评审通过教授37人、副教授74人,其中公路学院32岁的青年教师郑木莲由于成果突出晋升为教授。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3%。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继续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教师国内名校进修计划”和“青年教师在职学历提升计划”,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交流,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进修。 (六)对外合作交流继续拓展 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2009年我
13、校与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9所高校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启动中德硕士项目,中澳本科、硕士项目,“长安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奖学金项目”,中韩、中日学生交换项目等。今年我校留学生规模突破了150人,比2008年增加了50%。承办了“欧亚国际地理信息论坛”、“第五届中日铺面技术研讨会”、“国际地下水科学高层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层技术论坛、第二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扩大了我校的学术影响。 (七)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 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加快。完成了校园网IPv6技术升
14、级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完成了数字校园公共服务三大基础平台的设计、开发、安装,启用了第二代办公自动化系统。顺利实施“一卡通”二期工程基础建设工作。教职工集资B、D、E点高层住宅楼、渭水校区专业基础课综合实验1号楼、道路加速加载试验室及交通检测技术中心土建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地质大厦、灾后维修项目基础课实验楼、信息学院加层及人行天桥加固等项目也已准备验收;校本部东院4号学生公寓、渭水校区16号学生公寓及校本部西院科技开发综合楼已开工建设,总建设面积12.4万平方米。投资520万元完成了校园环境整治、南院教工活动中心改造、朱雀校区停车场修建等项目。 (八)内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不断加强财务管理,积
15、极开辟筹资渠道。2009年争取到部拨修购资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等专项资金7800万元和其他资金1.88亿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加大监察、审计工作力度,特别是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的监督。 节约型校园建设进展顺利。继去年压缩5%行政办公费用,今年又压缩日常行政办公费用5%。完成了学生食堂污水处理、学生浴室洗浴系统改造、渭水校区供水系统改造及燃煤锅炉脱硫设备安装等节能减排项目,降耗节能工作进一步深化。 稳步推进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按照教育部要求对所属17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和资产划转,完成了资产经营公司的工商注册手续。出台了校办企业绩效考
16、核与分配制度改革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校办企业的管理。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一年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对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安全稳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又遇到了甲型H1N1流感,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面对困难和挑战,学校精心应对,投入很大精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稳定和甲流防控工作,确保学校大局稳定。同时,学校自筹3211万元为离退休老同志发放了09年生活补贴,完成了在职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工作,发放教职工福利和困难补贴280万元。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教育部的
17、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党政领导团结一致,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全力做好“十项重点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科技工作力度,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大家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相比,我们在诸多方面还有差距,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我们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创造高层次科研成果方面应该实现新的突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力度还要加大;教风、学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人
18、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创新,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提高和改进。 二、2010年工作重点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谋划制定之年。学校将从三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一是实施“三个规划”,在“三个规划”基础上,制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二是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好整改落实各项工作;三是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实学科实力、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
19、伐。 (一)认真研究制定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谋划学校未来发展 长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社会学科和基础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实施“两步走”战略,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学校建设。其中,第一步为2010年2015年,其阶段性目标是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格局。 2010年,学校要以筹备60周年校庆为契机,认真回顾我校60年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系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结合学校“三个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立足现实,找准差距,科学制定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未
20、来五年的分年度工作任务和进度安排。紧密结合“211工程”三期和四期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化办学资源,组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科研提升计划”,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实现2020年学校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继续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深化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常抓不懈。要在2009年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继续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21、,确保各项整改任务按时完成。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全面实施“52311卓越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点面结合的方针,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遴选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各5个、拔尖人才2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0名、青年学术骨干100名、教学名师10名。 继续实施师资队伍提升计划。切实做好“长江学者”招聘工作。大力推进“千名博士工程”,遴选100名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校工作,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在职学历提升计划”、“教师国内名校进修计划”、“学术骨干出国培训计划”和“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持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2、。 启动教师和管理人员任期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与续聘挂钩。教师队伍重在考核教学和科研业绩,管理人员重在考核德、能、勤、绩、廉。通过考核,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产生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成果,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2008年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基础上,出台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职级晋升办法,推动管理人员队伍和工勤技能队伍建设。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础保障能力 尽快完成渭水校区教学区的征地手续,进一步完善渭水校区配套设施。加快渭水校区学院区800亩土地征地工作进度,完成汉中地学实习基地的征地工作。完成地质大厦、地震灾后维修项目,确保渭水校区16号学生公寓、专业基础课综合实验2号
23、楼及校本部西院科技开发综合楼工程顺利进行。为确保2010级新生入住,校本部东院4号学生公寓工程必须在2010年8月31日前交付使用。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公共服务平台、校内应用平台和公共数据库的建设。完成IPv6新一代校园网技术升级工作。完成“一卡通”二期工程建设。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库,进一步发挥网上教学功能。 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优化图书、期刊、电子文献的购置比例,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3.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全方位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按照责
24、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突出教师在学术事务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以绩效为主的新型收入分配体系。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校务公开。进一步发挥教代会职能和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畅通党外人士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渠道,保障师生对学校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公开办事流程,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着力建设服务型机关,提升管理干部的工作执行力。 4.广开渠道筹措资金,破解办学经费不足难题 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统筹资金使用,积极化解债务,规避财务风险
25、。强化预算管理,充分发挥预算的杠杆和引导作用,重视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控。逐步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稳步改善学校财务状况。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学,强化节约意识,严格控制办公经费、会务经费;严格执行出差审批、差旅费和接待费报销制度。积极推进节能减耗工作,进一步降低后勤运行费用。集中有限财力,支持重点项目。 完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资源有偿使用改革,最大限度提高各类资产的使用效能。择机出台校属各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及相关制度。改革学校公用房管理体制,合理、高效地使用公用房,进一步缓解供需矛盾。规范校办产业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提高产业对学校办学经费的贡献度。 (三)紧密围绕特色鲜
26、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推进学科结构优化 围绕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这一目标,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结合“211工程”三期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突出学科群建设。在“211工程”三期建设四大学科群的基础上,适度拓展“211工程”支持的学科领域。策划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67个学科群,进一步促进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领域主干学科协调发展,强化行业优势与特色。 遴选出5-7个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博士点,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增强学科实力,进行新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积极组织第11批学科点的申报工作,实现学科点建设新的突破。
27、 加大学科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以“长江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水平高、组织与协调能力强、学风严谨、有良好科学道德与强烈竞争意识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争取每年都有“长江学者”进校工作。鼓励跨院系、跨学科组建高水平学科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凝聚学科团队合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继续加大投入,推进学科平台建设。成立以主管校领导牵头的重点科学研究平台申报工作组,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基地。2010年上半年要策划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申报计划,完成申报材料起草工作,努力实现国家级学科平台零的突破。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
28、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持续改善教学条件。继续投入2000万元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持续增加。做好新一轮本科培养计划修订工作,优化培养方案,逐步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科研基本能力训练,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毕业的科技成果要求。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被SCI、EI等检索系统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或取得发明专利等知识成果;鼓励或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应有期刊、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或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论文
29、,或取得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落实选苗子、定课题、给资助和组建导师小组等措施,积极培育“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人选。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纠正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稳定学生规模,调整办学结构,实现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相对稳定本科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争取2010年全日制研究生达到5600人。拓宽招生渠道,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使留学生人数有较大增长。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调动全校力量,总结、宣传、完善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措施,全力以赴促进学生就
30、业,将我校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3.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瞄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三大行业的科研重点领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全方位、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进一步扩大科研规模,力争科研经费增长10%以上。着力提高科研层次,在进一步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基础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争取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方面取得新突破。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0年学校将投入1600万元,重点支持6个校内科技创新计划: 一是基础研究支持计划,二是技术创新研究支持计划,三是科技奖励计划,四是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五是人文社科研究支持计划,六
31、是助研科研项目计划。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有关部门科技项目。加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力度,保证申报200项以上。积极承担行业重大工程技术研究项目。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施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鼓励跨学科联合攻关和跨校科研合作,确保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项以上,争取国家和部省级纵向课题数量年增长20%。 继续完善科研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水平专著、申报发明专利。精心组织好科研成果报奖工作,确保获得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的数量增长和实现国家科技奖励新的突破。 各位代表,同志们!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扬“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为把我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