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精品文档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马克思说过,“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可见,人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批判。”“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规定:学生要具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下面,本文就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谈谈我的几点建议。一、树立评价历史人物
2、的正确标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牢牢把握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们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二、遵循历史人物评价原则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例如,清朝
3、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等,政绩斐然,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不能因为功绩显著就完全对其大兴文字狱的过错视而不见、全盘否认。我们必须根据其在位时期的作为,一分为二地评价他。当然瑕不掩瑜,最后总体上我们还是认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鞅变
4、法不值得被后人赞赏。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不能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去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却在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坚决抗击,决不妥协,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5、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接下来,我以秦始皇为评价对象,作一个示范。首先,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我们按照“一分为二”的原则,将评价内容分成“功绩”和“过失“两个部分。其次,根据教材所学或材料信息,先在头脑中搜索秦始皇的相关活动、事迹,如统一六国、派人开凿灵渠、修筑万里长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 增加赋税、
6、增重徭役等等。再次,根据评价的原则,用科学标准作为判断准绳,对其历史活动逐一考察,分清哪些是功绩、哪些是过失。例如:对于“修长城”,过分地役使了民力,使得很多人妻离子散,这自然是不好的。但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匈奴人时常向南侵扰,夺取沿边汉人的财富,严重干扰了中原人民的正常生产活动,破坏了经济发展。秦帝国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缀起来,成为一条统一的防御线,保证了中原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因此,筑万里长城应该是秦始皇的功绩。最后,根据评价的标准,“焚书坑儒”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比较其得失,这一活动就应该归结在过失当中。然后,就是“
7、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分别评述功绩和过失。先写出主要活动,再对这一活动作简单评价。例如,在功绩方面,写出史实“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再对其简单评价:“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心愿。”最后,就是用简单的一句话总结性地评价历史人物。例如,在功绩和过失都分别叙述、评价完之后,比较功过得失,最后总结得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评价历史人物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记忆和理解的情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运用之中出现的问题相比,本文仅仅是比较浅显地谈了谈皮毛,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