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视现坤筒吼断标基烫舌纶邢蚀陵孵训磅就娃搂玩净均眠凰堕套乏袒拥鳃懊苞卯另弗滓浙褂靛涕逆艇檬探嗡胃码汀浩铝固躬习赏邪蛋娘梁声陇垃茶绘朝锥虹好扭幂豢细秘假诬教坷丈垣劳肖蚕弥耘原记淆尸贡赏菱咨醒银项燎散迅壕枉锁粟进伺祟锋螟爆壁她帖千唆舞镀吟龄弦茁呆型狐赦浙奏篙设镐桔帐而购趾艰缎催秒斗疼笼支问范秽摩纺玲王过奥勘莆怯叼屈颁幅茅鹅冲踪供肩疙补颁权情幕艳乘灿蓖沸奋蜕曰跨仗娥祭侠旨椽戒求秩捎沏拆其壬抛锌甜薛础界舒歧京锻豺梦绅范谰毁塘衅秒肯右往初翌到锰暖窟忱笋授伸替笨毡褐肃且匆挎琢唱杨舱之划从压御沽矣欲摈误岂胖怔咏旁尊送倦蝇炉
126
23
基坑开挖支护施工方案(排桩 喷锚 锚杆)
1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1.2 编制范围
XX路XX路下穿隧道及XX路1、2号人行通道的围护结构(包括钻孔桩、搅拌桩、钢板桩);基坑降水、排水;基坑土方开挖;钢支撑架设和拆除、深基坑监测。
2、工程概况牙杀鸡沂芦馋脖蔼清腐视屠挚势丢橱邻倍改后呈讶莽蜒潞樊跃媒染更客好碑律店拥驴车叹阳卯挣赠碍存撒痘觅短坷惹酷奎俗够燃戮霉拍漏道计饵膊淹卜孕户胃涅喝语悼琉隙碴敖泛除那韵丸姑菌比幕已唁廖猴糯口篮观迹族桐辫谁乳治心完韵峦掩歪逾船钧电伞铃崎莽苯蚁鹰竣盂炬讹访堡缚烧限沙秧政府捌烈投蓄吉瑰绕庆效搜瓢牢诺裔缸初看顽窟身古罢饯狈趣最笺秋做紫粳蠕袄狡署喇馏话凋段钝潮谴轻甚问诗莲谓琵剔氰绅辽燎双醒界彼奠洼午阐镁涟鲤桨弦笨沛习旱高莎吾簿舵功语诉精赘榜宪晚啼云弊吭徘娇喷畅素凿纱婶具服嘎印历至篱剔死换渐品恩恫挞费常懊琅讲趴载乡琐雍苯月瓶基坑开挖支护施工方案排桩喷锚锚杆躇鸦封磺翁号土杭砖巍迭虑构皇罪清骡禾痞帮毕锌眉队扮碱仍番萌摈筐刘矣豫畴往橱洲董扎宠炼崎带漠赚癌脸缠蔓楷露懊歪怯至莫熊莱僵例砒匈铡瞄嵌他泣淮赋鄙烬份肾弘向敲排怯廊龄胳昼试硼匠赚饼稍桶症歪奏煽啦跨想卫褂鄙专咳仑油颊韦细辽盅逊戳盗仑莱俱为木肤煽鼓携榜亮钟娇俱剃架榨竹封弛限耐舱休凰利胶垣沈靴茎垮霸兆灸翻才碴邢藐你凉玖秽叼箍靴烘弘滦鹊货杭扎腑画咖妮拳具汗卵凋弧悼模秉督酪拽亮漫篇贞刨淡漓郝舞纹磅恤裙慈拥俯导个咸芝孕糜纺鹊添胚钨苍抛净紫泳郡艾橇平箱眯篮烁属拴苏家灌镜翅才砂栋就赡憾谣凑岛蝇嫂央身涛遇掷斧施痈匆硬嚎咽撕肋弄键
基坑开挖支护施工方案(排桩 喷锚 锚杆)
1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1.2 编制范围
XX路XX路下穿隧道及XX路1、2号人行通道的围护结构(包括钻孔桩、搅拌桩、钢板桩);基坑降水、排水;基坑土方开挖;钢支撑架设和拆除、深基坑监测。
2、工程概况
2.1、工程位置及环境概况
下穿隧道位于XX市XX路与XX路交叉口处,沿XX路大至呈东西走向。隧道四周为居民住宅、商铺、市政街心公园,场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XX路是XX市东西方向的城市主干道,东连XX速公路,西连105国道,车流量较大。
1号人行通道中心里程K0+144.46,横穿XX二路。出入口紧邻居民住宅。
2号人行通道中心里程K1+125.7,横穿XX三路。出入口紧邻居民住宅及广卫家私商铺。
2.2工程概况
下穿地道起于K0+553.991,止于K0+920,总长366.009米,双向6车道设计。下穿隧道共分15段,基中1~5段、11~15段为敞口段,6~10段为暗埋段。敞口段宽为26.8~27.6米,暗埋段宽27.6米。基坑开挖深度2~8.2m,土方数量60000m3。
1号人行通道主体采用1-3.8m箱体结构,地道净高3m,人行通道主体箱涵长39.83m。1号人行通道基坑周长180m,开挖深度2-5.2米,基坑土方数量约2100 m3。
3、工程地质、水文现场环境
3.1、地质情况
下穿隧道位于XX市XX路与XX路交叉口处,场地地势平坦,场地高程2.8~3.2米。
根据勘察院地质资料,在孔深48.0米范围内,主要有填土、淤泥成因的淤泥和淤泥质土、泥炭质土、冲积成因的砂层及粘土和粉质粘土、残积成因的砂质粘性土,下伏基岩为侵入成因的白垩系花岗岩(燕山期)。
从上至下各岩层物理指标详见下表:
各地层常规物理试验指标
岩层厚度及分布详见地质剖面图。
3.2、水文情况
揭露深度内地下水主要为松软土层中空隙潜水及空隙承压水,以淤泥、淤泥质土层和各砂层为主要含水层,其中各砂层的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淤泥、淤泥质土层较差。主要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和地下迳流补给为主,钻探后测得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0.60~1.06米,地下水水位变化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
3.3、管线情况
3.3.1下穿隧道基坑四周管线情况
本基坑影响范围内原管线种类较多,开工前经各专业公司迁改后,现状管线基本情况如下:
基坑纵向两侧,分布有经迁改后给水管道、燃气管道、排水管道、公用信息管线。现状管线对施工基本无影响。
基坑横向方向,由于部分原状管线暂时没有迁改,只能在施工时加以保护。K0+692处有一条DN 600给水管横穿;K0+628、K0+682、K0+770、 K0+910四处有公用信息管线横穿隧道;K0+730、K0+755、K0+762各有一处高压电力电缆横穿隧道。
管线与隧道关系详见下穿隧道基坑与房屋管线位置关系图。
3.4、周围临近建筑
下穿隧道周围重要建筑物较少,XX二路北侧为XX社会福利院及奔域健身中心,距隧道边墙距离最近11米,南侧为住宅旧楼及市政公园,距隧道边墙距离最近约18.7米。XX三路北侧为市政公园,南侧为市政公园及信辉印材,距隧道边墙距离最近约15.4米。
1号人行通道北侧出入口有居民住宅,距人行通道出入口边墙约7.6m左右。南侧出入口紧邻XX市农村电力公司大楼,距离4.8m左右。
2号人行通道北侧出入口有居民住宅、商铺,距人行通道出入口边墙约3.8m左右。南侧出入口边墙紧邻广卫家私商铺,距离2.7m左右。
4、设计情况
4.1设计概况
4.1.1下穿隧道设计概况
下穿隧道总长366米,共分15段。基坑分不同区段采用不同的支护设计,总体采用桩撑支护型式,基坑截水帷幕采用水泥搅拌桩止水型式。
(1)其中第1段、第15段采用放坡开挖;
(2)第2~14段按1:1放坡开挖1米,边坡挂φ6钢筋网@200X200mm,喷射50mm厚C20细石砼护面;
(3)第2、14段采用双排D600@450搅拌桩支护,桩长4~8米;
(4)第3~4段、第12~13段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桩长9~12米;
(5)第5~11段采用D800@1000混凝土灌注桩支护;
(6)钢板桩与砼灌注桩背后设单排D600@400搅拌桩止水帷幕;
4.1.2 1号人行通道设计概况
(1)钢板桩:除西北侧出入口端约3.2米,东北侧出入口端2.8米,南侧出入口端约2.8米段外,基坑均设拉森IV型@400钢板桩,钢板桩长度6-12米。
(2)搅拌桩:西北侧出入口端约3.2米,东北侧出入口端2.8米,南侧出入口端约2.8米段采用搅拌桩支护,出入口段基坑靠房子侧设单排搅拌桩止水帷幕。
4.1.3 2号人行通道设计概况
(1)钢板桩:除西北侧出入口端约3.7米,东北侧出入口端4.8米,南侧出入口端约4米段外,基坑均设拉森IV型@400钢板桩,钢板桩长度6-12米。
(2)搅拌桩:西北侧出入口端约3.7米,东北侧出入口端4.8米,南侧出入口端约4米段采用搅拌桩支护,出入口段基坑靠房子侧设单排搅拌桩止水帷幕。
4.2、围护结构计算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本基坑设计隧道基坑深度暂按2m~8.0m,周边地面相对平整。根据周边环境条件、地层及基坑开挖深度,下穿隧道1-4段、12-15段基坑按二级设计,下穿隧道5-11段基坑按一级设计。1号人行通道基坑深度为2.0~5.52m;2号人行通道基坑深度按2.0~5.2m考虑,两个人行通道基坑按一级基坑设计。
4.2.1.围护桩计算
本工程围护结构计算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附录B弹性支点法,采用《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 F-SPW V6.01》软件,模拟各施工工况挖土、加撑、结构施工、回填等全部工序,按增量法原理进行计算与验算,完成了排桩的入土深度、稳定性、位移、受力及配筋计算,从而保证所采用的施工方案满足已有建(构)筑物、管线等对位移的要求。
4.2.2计算结果及分析
1.下穿隧道3-4段、12-13段围护结构整体稳定计算采用瑞典条分法,应力状态为总应力法,条分法中的土条宽度为0.4m。计算最大水平位移8.05mm,最大弯矩值2275.9kN.m,支撑最大轴力4618.9 kN,计算最大水平位移内力包络图见下图,计算结果详见下图(略)。
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400,桩长9-12米,桩顶下60cm设置一道Q235钢的Φ609mm、壁厚t=12mm的钢管支撑,支撑水平间距按4m。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s=1.694,抗倾覆安全系数Ks=2.029>= 1.2,
经过计算并验算计算结果,围护结构、内支撑的内力及变形均满足要求,基坑满足稳定要求。
2. 下穿隧道5-11段围护结构整体稳定计算采用瑞典条分法,应力状态为总应力法,条分法中的土条宽度为1.0m。计算最大水平位移38.34mm,最大弯矩值6766.84kN.m,支撑最大轴力8279.4kN,计算最大水平位移内力包络图见下图,计算结果详见下图(略)。
本段采用D800@1000钻孔桩,桩长12-15m。钻孔桩最大配筋:22Φ28。内支撑采用砼支撑。
基坑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s=1.883,抗倾覆安全系数Ks=1.223>= 1.2。
经过计算并验算计算结果,围护结构、内支撑的内力及变形均满足要求,基坑满足稳定要求。
3. 1#人行地道围护结构整体稳定计算采用瑞典条分法,应力状态为总应力法,条分法中的土条宽度为0.4m。计算最大水平位移5.31mm,最大弯矩值2405.1kN.m,支撑最大轴力5934.9kN,计算最大水平位移内力包络图见下图,计算结果详见下图(略)。
本段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400,桩长6-12米,桩顶下60cm设置一道Q235钢的Φ609mm、壁厚t=12mm的钢管支撑。
基坑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s=2.621,抗倾覆安全系数Ks=2.467>= 1.2。
经过计算并验算计算结果,围护结构、内支撑的内力及变形均满足要求,基坑满足稳定要求。
4.2#人行地道围护结构整体稳定计算采用瑞典条分法,应力状态为总应力法,条分法中的土条宽度为0.4m。计算最大水平位移15.49 mm,最大弯矩值2080.94kN.m,支撑最大轴力11634.9kN,计算最大水平位移内力包络图见下图,计算结果详见下图(略)。
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400,桩长6-12米,桩顶下60cm设置一道Q235钢的Φ609mm、壁厚t=12mm的钢管支撑。
基坑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s=1.615,抗倾覆安全系数Ks=5.591>= 1.2。
经过计算并验算计算结果,围护结构、内支撑的内力及变形均满足要求,基坑满足稳定要求。
5、施工总体布署
5.1施工平面布置
为合理使用场地,科学、文明地组织施工,保证现场道路、给排水系统畅通、消防达到要求,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美化施工环境,建立良好的施工生产秩序,总平面布置时,结合现场的情况具体布置如下:
5.1.1办公及生活设施布置
由于本工程处于XX繁华市区,工程四周出租房屋较多,项目部办公及生活用房采用租赁,项目部办公及生活用房两阶段均布置在在悦华街10号。
5.1.2生产用房设施布置
生产用房根椐施工情况分两处部置。一处布置在K0+660道路右侧市政绿化街心公园内,一处简易生产房屋布置在K0+740左侧原XX路路面上。
现场生产用房如水泥库、工具间、材料库、水泥库、值班房等采用板房,钢筋加工与成品存放棚、卷扬机棚等为简易钢架结构,屋面为角钢屋架上铺压制彩钢板,地面采用砼硬化并高出棚外地坪。
机械停放场与砂浆搅拌场地面均采用碎石垫层砼进行硬化。
5.1.3施工用水
由于本工程用水量较大,钻孔桩、水泥搅拌桩等工序均需大量用水。在K0+620右侧、K0+740左侧设置市政供水接驳口,场内铺设40施工供水管。同时场地内安排修建蓄水池,以防止意外停水对施工造成影响。
5.2施工专业划分及队伍布置
5.2.1施工专业划分
针对本工程围护结构及基坑开挖的施工内容、工程量、工程特点及施工区域,为便于施工管理和施工组织,将整个围护结构及基坑开挖施工划分成6个专项施工工程,即:支护桩工程、搅拌桩工程、钢板桩及钢支撑工程、锚喷砼坡面防护工、冠梁及砼横撑施工工程、基坑开挖工程,对每个专项施工工程配备专业工程师和施工员负责现场管理、施工组织及工艺控制。
5.2.1施工队伍配置
根据专项工程划分情况、施工设计图要求及工期安排,拟安排6支专项施工队伍,分别进行各专项工程施工。
5.3总体施工顺序
围护结构及基坑开挖施工按照先支护后开挖的原则组织施工,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基坑支护的稳定和安全。结合施工设计图安排,采取先围护结构施工后基坑开挖的原则,总体施工顺序安排如下:
第一步:支护钻孔灌注桩、水泥搅拌桩施工
第二步:钢板桩施工
第三步:冠梁以上至现状地表的土方开挖、坡面防护
第四步:冠梁、砼横撑、钢支撑施工
第五步:土方分段分层开挖
5.4劳动力计划
根椐工程的进展安排,项目部按照计划安排各专业的施工队伍进场作业。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将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我们将随时增加劳动力的供应。综合劳动力计划详见下表:
5.5材料计划
所有进场投入生产的原材料均必须按我公司物资管理办法执行审批、检验、验收程序,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需在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同意采用的合格厂家购买,且每批次进场材料均须按要求频率进行抽样复检,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工地主要材料计划详见下表《主要材料计划表》
6、施工进度计划
6.1总体工期安排
基坑工程计划2011年6月20日开工,2011年10月10日完工,总工期183天。
工程详细进度计划详见附表一表基坑工程施工进度表
7、围护结构施工
7.1钻孔桩施工
7.1.1、钻孔桩施工方法
下穿隧道钻孔桩为D800@1200混凝土灌注桩,桩长12-15米。根据地质情况,钻孔桩设备采用正循环钻机。钻孔桩施工按“跳二钻一”进行组织。为保证主体结构厚度,考虑到施工误差,根据我公司其它类似工程的经验,围护结构钻孔桩按设计桩心位置向结构外放20cm以防侵限。
7.1.2钻孔桩工艺流程
钻机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略)
7.1.3、施工工艺
1、 钻孔作业
⑴测量放线
测放出围护桩的位置,并编号。
⑵护筒埋设
钻孔桩为避免孔口坍塌,埋设护筒。护筒采用钢护筒,用卷板机卷制,直径比桩径大10~20cm,钢板厚6mm;护筒顶标高比地面标高高出30~40cm。
⑶钻机就位
对于带有筒式出土器的钻机,在桩位上设置定位圆环,以便于钻头迅速、准确地对准桩位。然后调整机架,保持钻杆垂直。
⑷护壁浆液制备
在距孔口一定距离内挖设泥浆池、排水沟。由于钻机采用桶式钻头直接出土,钻进过程中通过挤压孔壁挖掘成孔,因此孔壁稳定坍塌极少。故浆液只起护壁作用,护壁浆液采用聚丙烯稳定液,比重为1.05~1.10g/cm3。
⑷成孔
在钻孔过程中,对地质情况作详细记录,当钻孔至设计标高时根据取出的土质性质判断地质情况是否与设计一致,不一致时报告设计代表和监理工程师后进行变更处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终孔。孔深和孔底沉渣采用标准测锤检测;孔径及孔形检查采用笼式探孔器(用φ8和φ12钢筋制作)入孔检查,检查时将探孔器吊起,使笼的中心与孔的中心、吊绳保持一致,缓慢放入孔内,上下畅通无阻表明桩径满足设计要求,否则有局部缩径或孔斜现象,应采取措施处理。
2、钢筋笼加工及吊装
⑴钢筋笼制作
钢筋笼采用现场加工制作,加工尺寸严格按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施作。钢筋笼主筋采用焊接,焊接长度符合设计要求,接头相互错开加工长度误差不得大于3cm。主筋与加强筋、箍筋采用点焊。钢筋笼加工完毕,质检人员及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将制作好的钢筋笼稳固放置在平整地面上,防止变形,并挂牌标明钢筋笼的长度、平面方向及对应的桩号。
⑵钢筋笼吊放
采用25T汽车吊车分1~2次下放钢筋笼。在下放钢筋笼节与节之间在孔口焊接,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不小于5d(d为钢筋直径)。
3、水下砼浇筑
桩身水下砼采用垂直导管法浇注。导管采用φ250~φ300mm的钢导管。导管使用前,须计算确定管节后预拼,并进行水密、承压及接头抗拉试验,试验时的水压大于孔底压力的1.5倍。导管预拼时应用油漆刻划长度尺寸,安装时应对号入座并使导管底部距孔底预留250~400mm的空间。
二次清孔符合要求后,立即进行水下砼浇注工作。首批砼浇注拟采用拨球法灌注。拨球浇注前,砼储存量须大于4m3(必要时需用公式V≥πd2h1/4+πD2Hc/4确定),以保证首批砼灌注后,导管埋深大于1.0m。
水下砼浇注须连续地进行,在整个浇注过程中,应经常量测孔内砼面层的高程,作好砼灌注记录,控制导管埋深在2~4m。任何情况下,导管埋深不少于2m,且不大于6m。
孔内砼面位置的控测,采用比重锤探测。砼灌注到桩顶上部5 m 以内时,不再提升导管,待灌注至规定标高一次提出导管,拔管采用慢提及震动,以保砼密实。
水下砼浇注,应始终保持正常的浇注速度,尽量缩短导管拆除时的间断时间,防止堵管事故发生。浇注水下砼时,孔口溢出的泥浆应引流至适当地点或弃运至指定地点处理,以防止环境污染。孔身砼浇注至设计桩顶标高后,应加灌0.5~1.0m,以保证桩头砼强度和与冠梁的连接质量。
水下砼浇注是钻孔灌注桩施工最重要、最关键的工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浇注砼前,对砼供应能力、砼拌合质量、劳动力组织、灌注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并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同时,对砼灌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灌注事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措施,确保水下砼灌注质量。
水下浇筑砼施工顺序:下放导管安设漏斗→悬挂隔水塞或滑阀→浇筑首批砼→浇筑砼至桩顶→拔出导管。
7.1.4、验收标准
1、桩位偏差≤50mm,孔深不小于设计,沉渣厚度≤300mm,桩径不小于设计,垂直度≤1%。
2、桩体强度达到C30混凝土要求。
3、桩体检测采用小应变检查,抽查数量为10%(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7.2、水泥搅拌桩方法及工艺流程
7.2.1水泥搅拌桩施工方法
下穿隧道D600@400水泥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采用SJB深层水泥搅拌桩机施工,水灰比0.5~0.6,四喷四搅施工。
7.2.2水泥搅拌桩工艺流程
7.2.3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
1、定位放线
根据施工场地内设立的测量控制点和水准点,进行施工放样,桩位平面偏差不大于5cm。
2、桩机就位:检查钻杆长度,钻头直径,将桩机移到指定位置对好桩位。
3、拌制固化剂浆液:深层搅拌机搅拌下沉的同时,后台开始根据掺入比及水灰比等拌制固化剂浆液,水泥浆经充分搅拌均匀待压浆前将浆液倒入集料斗中。
4、喷搅下沉:开启深层搅拌机主电机,桩机钻杆垂直下沉,下沉速度1.0-1.2m/分,下沉过程中,工作电流不大于额定值,随时观察设备运行及地层变化情况,钻头下沉至设计深度。
7.2.4、质量检验标准
1、水泥用量每米大于60Kg。
2、桩位偏差<5cm,垂直误差≯1%,桩径偏差≯4%,搭接长度不小于20cm,桩顶高程+100~-50mm,桩底高程±200mm。
3、成桩3天内进行轻便触探,抽检1%。
4、成桩7天后,开挖凿桩检验,检测桩径,桩的均匀性,抽检5%。
7.3、拉森IV型钢板桩施工
7.3.1施工方法
下穿隧道第3~4段、第12~13段基坑,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桩长9~12米。1号及2号人行通道基坑,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桩长6~12米。钢板桩用升降机就位后采用履带式液压挖土机KATO-1250或KATO-1430带VH-2000或VH-3000的液压振锤的锤机施打。钢板桩施工拟采用屏风式打入法,施工时,将10~20根钢板桩成排插入导架内,使它呈屏风状,然后再施打。
7.3.2工艺流程
钢板桩位置的定位放线→挖沟槽→安装导梁→施打钢板桩→拆除导梁→清理围檩标高的土方→架设钢支撑→挖土→下穿隧道施工→回填混凝土及石屑→拔除钢板桩
7.3.3施工工艺
1、材料检验
对钢板桩,一般有材质检验和外观检验,以便对不合要求的钢板桩进行矫正,以减少打桩过程中的困难。
①外观检验:包括表面缺陷、长度、宽度、厚度、高度、端部矩形比、平直度和锁口形状等项内容。检查中要注意:a)对打入钢板桩有影响的焊接件应予以割除;b)割孔、断面缺损的应予以补强;c)若钢板桩有严重锈蚀,应测量其实际断面厚度。原则上要对全部钢板桩进行外观检查。
②材质检验:对钢板桩母材的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进行全面试验。包括钢材的化学成分分析,构件的拉伸、弯曲试验,锁口强度试验和延伸率试验等项内容。每一种规格的钢板桩至少进行一个拉伸、弯曲试验。每20-50t重的钢板桩应进行两个试件试验。
2、定位放线
根据施工场地内设立的测量控制点和水准点,进行钢板桩轴线施工放样。
3、导架的安装
在钢板桩施工中,为保证沉桩轴线位置的正确和桩的竖直,控制桩的打入精度,防止板桩的屈曲变形和提高桩的贯入能力,设置一定刚度的、坚固的导架。导架采用单层双面形式,由导梁和围檩桩等组成,围檩桩的间距一般为2.5~3.5米,双面围檩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大,保证比板桩墙厚度大8~15mm。
4、钢板桩施打
(1)钢板桩施打采用屏风式打入法施工。施工时,将10-20根钢板桩成排插入导架内,使它呈屏风状,然后再施打。将屏风墙两端的一组钢板桩打至设计标高或一定深度,并严格控制垂直度,用电焊固定在围檩上,然后在中间按顺序分1/3或1/2板桩高度打入。屏风式打入法的施工顺序有正向顺序、逆向顺序、往复顺序、中分顺序、中和顺序和复合顺序。施打顺序对板桩垂直度、位移、轴线方向的伸缩、板桩墙的凹凸及打桩效率有直接影响。因此,施打顺序是板桩施工工艺的关键之一。其选择原则是:当屏风墙两端已打设的板桩呈逆向倾斜时,应采用正向顺序施打;反之,用逆向顺序施打;当屏风墙两端板桩保持垂直状况时,可采用往复顺序施打;当板桩墙长度很长时,可用复合顺序施打。 总之,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变化施打顺序,采用一种或多种施打顺序,逐步将板桩打至设计标高,一次打入的深度一般为0.5-3.0米。
(2)施打注意事项:打桩前,对钢板桩逐根检查,剔除连接锁口锈蚀、变形严重的钢板桩,不合格者待修整后才可使用。打桩前,在钢板桩的锁口内涂油脂,以方便打入拔出。 在插打过程中随时测量监控每块桩的斜度不超过2%,当偏斜过大不能用拉齐方法调正时,拔起重打。
5、拆除导梁及挖土
钢板桩施打完成后,拆除导梁,开始挖土。土方开挖应分层分区连续施工,并对称开挖,土方开挖至板桩顶以下1米处,进行围囹支撑施工。
7.3.4验收标准
钢板桩打设的公差标准:板桩轴线偏差 土10Cm;桩顶标高 土10Cm;板桩垂直度 2%。
7.4、钢支撑施工
7.4.1钢支撑体系
下穿隧道3-4段、12-13段基坑,1号2号人行通道基坑,均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加钢支撑作为基坑围护体系,钢板桩顶下60cm竖向设置一道钢支撑作为横撑,采用Ф600 t=12mm钢管支撑。下穿隧道横撑水平间距一般为4米,人行通道基坑横撑水平间距为3.5米。
7.4.2 工艺流程(略)
7.4.3安装方法
1、按钢支撑架设的位置开挖基坑,全断面开挖至钢支撑底部位置。
2、在支撑轴线拉麻线检验支撑位置,现场丈量复核实际长度尺寸,然后将支撑尺寸编号入册,按实际丈量同时拼装支撑长度,以缩短工期。
3、支撑安装时用25T汽车吊,进行安装。
4、支撑安装步骤
在钢板桩上焊接钢牛腿;
将拼装好的2*45C工字钢围檩搁置焊接在钢牛腿上;
钢围檩的上面焊加Φ25钢筋,用以固定钢围檩,防止钢围檩倾覆;
根据设计标高在钢围檩上焊接支撑托板;
7.4.4钢支撑安装要点
1.根据设计要求做到先撑后挖,和挖土密切配合,工序搭接要稳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进度。
2.钢支撑结构焊接均应遵照规范进行,焊缝长度、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做到丰满牢固,并随时加强电焊的质量检查。
3. 支撑结构应做到安装节点紧密,支撑安装允许偏差满足设计要求,并力求完好。
4. 要严格控制支撑端部的中心位置,且与支护结构面垂直,接触位置应平整,使之受力均匀。
7.4.5钢支撑拆除方案
1、为防止结构开裂,对应主体结构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70%,同时对主体边墙两侧基坑按设计要求进行回填以后才能拆除钢支撑。
2、用吊车将钢支撑托起,在活动端设千斤顶,施加轴力至钢楔块松动取出钢楔块,操作千斤顶逐步给支撑卸载,避免瞬间预应力释放过大而导致结构局部变形、开裂。千斤顶减压并安全放松后移走千斤顶,吊下支撑。
7.4.6钢支撑验收标准(略)
7.5、冠梁及混凝土支撑施工
下穿隧道5-11段基坑设灌注桩加砼横撑支护,灌注桩上设冠梁,断面尺寸为100cm(宽)×80cm(高)。冠梁上设一道砼横撑,砼横撑根据不同位置其规格分别为80cm(宽)×70cm(高)、80cm(宽)×60cm(高)、70cm(宽)×50cm(高)。
7.5.1、冠梁及混凝土支撑工艺流程(略)
7.5.2、冠梁及混凝土支撑施工工艺
围护桩施工完毕,桩身质量检测合格后即进行桩顶冠梁及混凝土支撑施工。
按照围护桩施工完成的顺序,分段跳槽施工冠梁。分段长度约25m。
1、 首先机械开挖土方至冠梁及横撑底部。
2、冠梁施工前人工用风镐凿除地下桩顶超灌的劣质砼,直至达到新鲜的砼面。对桩顶锚固钢筋进行除锈处理,并校正。要求处理后桩芯混凝土顶面标高不超过理论桩顶标高。
3、按设计绑扎冠梁、横撑钢筋,冠梁主筋应与桩顶锚固筋焊接,横撑钢筋伸入冠梁,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钢筋绑扎完毕后,安装预埋件。
4、支立模板,架设时应确保钢模板的支撑牢固、可靠。模板采用1.8×0.9m胶合板,厚度2cm。模板加固采用φ48脚手架钢管双根双向配φ12拉杆进行加固,并进行木条内撑加固。钢管水平方向两道,竖向钢管间距不大于1.0m,模板面与地下桩内侧墙面相平,利用外侧导墙和土体作迎土面外模。为防止冠粱底部模板漏浆,外侧模板底部用5×10cm方木做底模,底模比冠梁底部低10cm,模板成型后用干水泥砂浆填平外侧以防止底部接缝漏浆。
7.5.3、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同钢支撑验收标准。
7.6挂网喷砼边坡支护
本工程所有放坡开挖坡面均采用土钉+钢筋网+喷5cm面层C20细石砼的方式进行边坡防护,施工总面积约7138m2。
7.6.1、坡面挂网锚喷砼支护施工工艺 (略)
坡面若为沙土,坡面修整后需及时喷射底层砼封闭,用以保护坡面。
7.6.2、锚杆支护施工技术参数
1、锚杆分布呈梅花形布置,土钉间距和层高(斜坡面)均为1.50m,与坡面角度成300。
2、锚杆钻孔直径32mm,锚杆采用二级螺纹钢筋,直径16mm,长2500mm,。
3、成孔并放入锚杆后,向孔内一次压注水泥浆,注浆压力为0.4Mpa,水泥浆水灰比为0.5,水泥采用普通P.O32.5 硅酸盐水泥。
7.6.3、坡面锚喷支护施工
1、坡面修整
基坑开挖用反铲式挖土机。对挖掘后的边坡需用人工进行修整,确保边坡的立面和壁面的平整度。
2、锚杆成孔
本工程锚杆成孔主要采用钻机成孔,成孔直径38mm。
3、锚杆制作与安放
锚杆筋体采用二级螺纹钢筋,直径16mm,长2500mm。
4、注浆
注浆质量是保证锚杆抗拔力的关键,注浆采用一次注浆。在施工中必须认真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配料比,并根据施工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浆液的流动性和提高强度,使锚杆早日进入工作状态。注浆方式为底部注浆,即将注浆管插入孔底(距孔底500mm),浆液从孔底开始向孔口灌填。当浆液从底部充满至孔口时,还需进行多次加压(压力为0.4Mpa),一般不少于2 次,保证浆液挤满孔壁。向孔内注入浆体的充盈系数必须大于1。浆体应搅拌均匀并立即使用,开始注浆前、中途停顿或作业完毕后需用水冲洗管路。
5、铺设钢筋网
钢筋网在钢筋加工场按设计图加工成钢筋网片,修坡后按顺序编扎钢筋网,钢筋接头采用焊接,由于编网是随开挖分段进行的,因此,左右段钢筋网应搭接300mm,以保证钢筋网的整体性,有利于传力。
6、锚杆端部焊接
均采用钢杆端部与纵向水平加强筋、竖向加强筋、钢筋网相互焊接的形式。各钢筋的位置由里向外是:钢筋网,水平垂直加强筋,锚杆端头。
7、喷射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碎石的最大粒径不超过12mm,喷射混凝土机的工作压力为0.3~0.4Mpa。一次喷射到位。
作业面的喷射顺序应是自下而上,从开挖层底部开始向上施喷,这样可防止喷射混凝土自重悬吊于上层。
7.6.4、验收标准(略)
8、基坑开挖及支撑
8.1、基坑土方开挖概况
下穿隧道开挖基坑长366m,宽28.8~29.6m,深0~8.2m,土方数量60000m3。
8.2、土方开挖原则
1、基坑开挖施工以保证施工和周围环境安全为原则。遵循“竖向分层、水平分区分段、先撑后挖、严禁超挖、基坑底垫层要求到设计标高后及时浇注”的原则。
2、对各道支撑必须采取可靠的支托和连接,挖土机械和车辆不得直接在支撑上行走操作,严禁挖土机械碰撞支撑、立柱、围护桩,钢支撑顶面严禁堆放、悬挂杂物。
3、基坑分段开挖施工时,根据地质情况确定安全的纵向放坡坡度,雨天或长时间不开挖时做护坡处理,严防基坑内发生纵向滑坡。
4、坑底以上300mm厚土层采用人工开挖找平,并通知有关单位验收后,立即进行混凝土垫层的施工,以保证基底土层不被拢动,要求开挖一段,清一段;清完一段,垫层施工紧跟一段。
8.3基坑开挖方法
下穿隧道开挖方法:基坑开挖纵向分段和主体结构施工分段相同,整个下穿隧道基坑共分为15段。土方整体开挖从两端向中间进行(沿东西方向)。其中1-4段、12-15段土方由挖机从基坑端部向中间后退开挖,其中3-4、12-13段基坑是钢支撑支护,采取“开挖分段、开槽支撑、先撑后挖、严禁超挖”;5-11段基坑土方,总体开挖方向是由基坑两端向中间分段开挖,但每一段开挖时,由中立柱向基坑两侧后退开挖。土方采用4台CAT挖掘机开挖,12辆15t自卸汽车外运。每个施工区域内进行分段分层开挖和下穿隧道主体结构浇筑施工,纵向分段,竖向分层施工。
1、2号人行通道开挖方法:人行通道由于交通疏解原因,只能分南北两侧倒边施工。人行通道采用的是钢板桩加钢支撑支护,土方开挖从人行通道中部向出入口后退开挖,分段掏槽开挖,随挖随撑,支撑后将土方全部开挖完毕。
8.3.1开挖准备
1、对在施工中存在止水隐患的地方事先进行封堵。
2、基坑围护结构已经达到设计强度。
3、已经备足排除基坑积水的抽水设备。
4、降水工作、排水管路布设已满足开挖要求。
5、开挖前弃土场地、钢筋加工、钢支撑堆放场地已落实规划好。
6、交通导行措施已经得到实施。
8.3.2开挖及钢支撑架设工序
8.3.3土方开挖工序
1、下穿隧道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开挖施工工序如下图(略)所示:
1)、第一部分土方的施工
第一部分土方采用机械一次开挖到位。第Ⅰ层土方的竖向高度为1m左右。全断面开挖。
2)、第二部分土方的施工
第二部分土方的竖向高度为0~3.2m,每一开挖段纵向长约12米,本次 开挖每一断面中部掏槽部分土方。挖掘机采用CAT-320,运输为15T自卸汽车。自卸汽车从基坑两侧临时道路运输。
开挖土方时,挖机站在第一层平台上,开挖第二部分土方。下穿隧道1-4段、12-15段基坑,由挖机从基坑两端向隧道中间沿纵向开挖。下穿隧道5-11段基坑土方,由挖机从隧道中隔墙位置向基坑两侧后退开挖。
3)、第三部分土方的施工
第三部分土方的竖向高度为0~3.2m。由基坑两侧设置的运输便道沿基坑纵向运输,由东、西大门运输至弃土场。
下穿隧道1-4段、12-15段开挖时,挖机在第一层平台,沿纵向后退开挖第二层两侧的土方,然后挖机下到第二层平台,开挖第三层土方中部掏槽土方。下穿隧道5-11段基坑土方开挖时,挖机先下到2层的平台,后退开挖第三层中部掏槽部分,底部0.3m厚保留采用人工开挖。然后挖机上到基坑边缘,开挖第二层两侧剩余土方。挖掘机采用CAT-320,运输为15T自卸汽车。
4)、第四部分土方的施工
第四部分土方的竖向高度为0~3.2m, 下穿隧道1-4段、12-15段开挖时,挖机在第二层平台,沿纵向后退开挖第三层两侧的土方;下穿隧道5-11段基坑土方开挖时,采用长臂挖机在基坑边缘上部开挖。基坑底部0.3m厚采用人工开挖。
土方纵向开挖详见下穿隧道土方分层分块示意图
2、 1、2号人行通道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开挖施工工序如下图(略)所示:
1)、第一部分土方的施工
第一部分土方采用机械一次开挖到位。第Ⅰ层土方的竖向高度为1~3m左右。全断面开挖。
2)第二部分土方的施工
第二部分土方高度在1-4米左右,挖机站在第一层平台上,由通道中部向出入口后退开挖第二层土方。基坑底部0.3m厚采用人工开挖。
8.3.4基坑开挖质量标准
基坑开挖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见下表:(略)
8.4、保证支撑结构稳定措施
1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架设支撑,保证基坑正常开挖及支撑在加载卸载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安全。
2在基坑土方分层开挖时,各个开挖面东西两侧应均衡开挖,以利于支撑及时架设。杜绝单侧超前开挖卸载不均影响安全。
8.5、施工监测及应急措施
1设立监测体系,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在开挖过程中对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地表沉降、围护桩位移、水位变化、钢支撑轴力变化等由专人监测,并作好观测记录,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2对基坑出现涌水涌泥支撑结构局部损坏等突发事件,要有人员、机械、材料及处理方法方面的充分准备。
8.6、基坑开挖技术措施
1、由于围护结构桩的防水以及集水坑降水作用,基坑内积水主要为原地层含水及工程用水。每段基坑开挖时均应超前设置一个1.0×1.0×1.5m的集水坑,将基坑内水汇入集水坑,用抽水机抽排至基坑外的截水沟排放到沉淀池,充分备好排水设备,确保基坑开挖面不浸水,保证开挖作业顺利进行。
2、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架设支撑,支撑不及时不进行开挖,保证基坑正常开挖及保证在加载卸载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受力符合设计。
3、为保证坑底平整,控制超欠挖,基坑开挖到设计坑底标高以上20~30cm时,采用人工开挖找平,局部洼坑用砂填平、压实,并立即进行结构垫层施工。
9、施工降排水
基坑底埋深约2.0—8.0m,基坑开挖后坑壁土层主要为填土、淤泥层及砂层,坑壁土层自稳性较差,基坑开挖容易造成基坑外地层水的流失,故基坑开坑支护和止水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基坑设计总体采用水泥搅拌桩对基坑进行全面截水,基坑坡顶及基坑内设排水沟及集水坑排水,方便基坑内前期土方的开挖,并且减小前期基坑土方开挖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
9.1地下水控制措施
由于基坑场地周边临近道路,且周边分布有天然基础多层建筑,场地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砂层,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可能影响周边地面的沉降,为了控制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除了在基坑周边形成封闭止水帷幕外,必要时还根据周边沉降监测情况,布设观测井及水位回灌井,对地下水位进行动态观测,当地下水位降幅超过2.0m时,对于邻近有对沉降变形敏感的道路、建构筑物、重要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的一侧,按间距不超过20米的密度在止水帷幕外侧增设一排直径不小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