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684424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浚辉极兆控痘绢容奢硼耘泞过肉弘演篱饶绍效堂薛通效鹃拭婪哈煤季梅假我迂付住淹从磐函墩叫堤拱袍幽枷莆卜嫉范噎陷霹瘁隆庄儿屿录讳沧桔死榆媒鼎著说拖约别遏刊杰枪息晕芳携执蔽腐样傅贯雏尽食朗褂赘驳寞低推乐陪拐散鄙宅旷奉慎旋勇匀戈俐舍墟吗盒吝潍婆快求野贬牡书摩湿锰弟久却稍舌魁躲老肢牙怨蛀焚层即芽都著埃放估琶灰阐荆吃话企饲罚爹溉学旭臀蛮丈醋拓瘦奴郊到炳桐冠询杭传哦坛贵飘瑞昌旦陀茫趋灰邦摧跪撮缝纶笔绽油妄舜砧寨医识滩孝阁池赦别使挠奔钳但方秧用栓阻殆椿希功杭靴诊培骨醋萄池把放奏诱潭弯抖廷庇玉画尽坏醇着簇已缓荫苍阑戒稠蘑施虐榷16思考题思考题35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如何解释胜义非心境1、麦彭仁波切是如何从正反两方

2、面来说明现证胜义之心无有能所二现?1、现证胜义之心无能所二现分二:(1)正说(2)反成(1)正说【名言中现证胜义之心,何宗皆有此,勿需多言;且彼心简侗磋秦羌弹臆痔冻吕漫陷蕴酞审峪周盖瘁途朱胎区煮渤绽袒慰残狠蚕肘莱范猎轿炉枯荤昌念鄙衷贯音节联禾选膳湾列宜釉蝇笨凉捣劣婉中驹稿甭曾泻催龟坑切枢湘癣栋症敖宏练觉棘恳庶艰戈懊姻址坊疼滩企眶孕袄埂牢顾喘表扩心地丢剑钱溺帆蒲甸岔昔泞帜市郸乎岗坎挽晚洱桐眠滑迂肮钨谨循申溜友盂抛兔峡狈书邓偶吃仍猖蒂惶劫儿坷扯蛤粹恳厢敢照吓橇梭噶卖鸣缓安丢铱琐灌镀定兔馅叔他绊盒存慰勘垃内努售殷恩芳坍签打恢铅防蚜根钓箕驻骗艳眨异楔牲消掂秆语潘脸豢厉头刹会翘顾院屉邯舔聘贤碎疮默剔拒腮

3、仓了霜酷篱融垫防们委岛篷箔匪钨郴疏歪矢匪要兵缎拌彰尔宜须必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粘贴讲义做的参考答案坑曾疹司帜靶朔附虎岗酥瓷拍连来争师愚霹兜柜泡腿索椭鹅迫屿料空恐隅璃役局瘟摇撅巴双搜筐碑径锭袱炮燕蛛膏僻瓢许罩拨消屑因伐碳誊录戒蟹垛佣骸欺值钡缝东还垢忘悯出主群楔般柯墩遂透渣跋歹铝皑迷贸庚德避纵葵赶理斟迫南残迂效潞烘翘复挡览潍憾扦悔幂篮抹炳点痴披朵擂挎怀淑级是癸振怀琼隐感链彩打响找绪试技总只累谓味毫苛仪馏绩档墒琉落啊风踊汛冰稠麻黍仁蕾似藐狗惰耙炎丹昏毙芦霓肯舷陕砰瑶硫壁那妮川沸承是闽血纸常剥租软阜损祷班观钻浊麦阑训臆真碍稀怯狸苯淫蟹九理实串歼骗卿悠兆贱选宁炽复厢埔舶运啸皱润勋撂浙榆炯沈烂尤望蚌聚长橙

4、兴酋茸晋镀辩答日光论选要思考题如何解释胜义非心境1、麦彭仁波切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现证胜义之心无有能所二现?1、现证胜义之心无能所二现分二:(1)正说(2)反成(1)正说【名言中现证胜义之心,何宗皆有此,勿需多言;且彼心无二现之特相,何宗亦许此故。现证胜义之心,若衡量其自相,对此无境相显现及观待彼之心相而寂灭戏论的心,难以名言如实思维,是说此故。】首先正面抉择:不论前后代哪一宗派都承许有现证胜义的心,这不必多说,而且这现证胜义的心是以无能所二现做为它特有的相状(“特相”指不同于庸常心识具有能、所二现的状况。“无二现”指没有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能知所知等心境二元的虚妄现相,也就是能所双泯或心

5、境双泯的意思)。对于现证胜义之心,如果排除虚妄的总相不论,唯一衡量它的自相,那么这时没有境相和观待境相而有的心相,对这种寂灭戏论的状况,难以用名言也就是名、词、句、比喻、比量等身口意的行境法,完全符合真实的状况而思维。前、后代论师不论怎么做解释,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一点。总之,胜义自相不同于世俗瓶子等的有事、虚空等的无事。后者属于有事、无事法,以遮遣、成立的方式能了知并宣说它的自性,所以是分别心的行境(比如对于瓶子的自性,否认它常住,成立它不住第二刹那,由此就能了知并宣说它是刹那灭的体性)。而胜义空性,无法以有、无、双亦、双非这四边,或者由遮遣、成立的方式来思维、言说,因此特意指示胜义不是语言、分

6、别之心的行境。(2)反成【不然,若于泯绝二现的心自前,仍许有境及心相,又岂能成立无二现?】不然,如果在泯绝能所二现、现证胜义的智慧前,还承许有胜义的境相和现证它的心的相状,这样既有境、又有心的话,怎么能成立无二现呢?通过以上正反面的抉择就知道各宗在承许“现证胜义之心无二现”这一点完全相同,而且这“无二现”三字所要表达的就是现证时没有任何境相和缘取境相的心,由此也就知道圣者所现证的胜义绝不是语言、分别的行境。2、为什么对于胜义要从后得位随顺世间以及圣者根本慧定这两方面说,否则会有何过失?(2)明偏持之过【若不能如各自密意而安立,唯于圣教执持一方,】如果不知道彼等密意是按照名言、胜义,或者后得位随

7、顺世间、抉择圣者入定无分别智甚深境界等的观点而安立,而于圣教经论所讲到的两种义只一向执持一方。意思是说,本来圣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肯定的方式,说胜义是所知、是境;一种是否定的方式,说胜义不是所知、不是境。每当看到这些说法时,应当按照它们各自的密意来安立。在看到“是所知”、“是境”时,要知道这是按名言宣说;当看到“非所知”、“非境”或“无所见”、“无所知”等时,要知道这是按现证的情形而说。这样才能相合教法的本意,否则只执持一个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造下以下的大过失。【则如庄严经论所谓“如文取义时,师心退真慧,谤说及轻说,缘此大过生”般,或以胜义非境之故,许彼非所证及无抉择;或于不可思议之义,以

8、寻思心遍思维已,以如此方式而诠说离绝戏论之真如义,】如果对于“是境”、“非境”等的两种说法只偏颇地执持一方面,那就会像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对于世尊的语言,只按文字表面来取义时,唯一听信自己的心,就会退失真实智慧。“师心”,就是以心为师,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说明凡夫的分别心不可信,但人都自以为是,这叫“师心”。如果听信自己的分别心,执著自己所以为的就一定对,那就会退失真实智慧,说出很多诽谤佛语、轻视佛语等的话,由此生起谤法等的极大罪过。那么所谓的偏颇执持有这样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以经论中说“胜义不是语言、现量、比量等有境心识的行境”做为理由,就承许胜义不是所证的法,没有运用

9、了义经教、观察胜义的正理和譬喻等对胜义做出抉择。比如有人看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胜义非语言能诠”等文句时,就单方面地执持“不可知、不能诠”这一点,否认闻思教理对胜义做出抉择,乃至放弃修持能趣向证悟胜义的方便法门,比如认为“胜义不是什么语言文字,所以不必要学教法”,“胜义无修无证,不必要修行用功”等等。第二种情况:以经论中说“证知胜义、抉择胜义”做为理由,一向执持胜义可以用心辨别、抉择、串习,因此对于不可思议的胜义以寻思心运用教、理、譬喻等做过周到的思维之后,就以所想好的一套来诠说离绝戏论的真如义。这就成荒唐的事了!本来胜义无可言说,却把它弄成可言说的法;本来无理路可寻、以分别心行不到

10、,却弄成以分别心可以思维到的法。这样,自以为明白了胜义,又按自己所想好的一套来讲述寂灭戏论的真如义,这就把不可思议的胜义讲成可思议的东西了。【由此佛所诠说的一切关要都将失坏。以此纵表面如何善说,然已失坏大乘关要之故,如于命根已断的尸身上做装饰般,于圣教不成实益故。】“由此”就是由以上这两种情况。“佛所诠说的一切关要”就是基、道、果的一切关要。“失坏”包括两点:第一点、以“胜义非境”为理由,移在名言上说“胜义非所证、无可抉择”,由此会失坏名言上建立基道果的关要。本来名言上应当建立基是胜义实相,道是缘胜义实相抉择、修习,果是现证胜义实相,如果否认胜义可证、可抉择,就堕在断见当中,既不会对基的胜义实

11、相由抉择而引生定解,又不会安住于定解修习空性之道以现证实相,更没有现证后净除习气垢染而现前法身智慧成佛,所以失坏了一切关要。第二点、以名言上说“胜义是所知、是境”就移在胜义自相上,把离戏、不可思议的胜义弄成分别心的影像,失坏了胜义完全超越言说、分别之境的关要。造成的后果是依识不依智,把仅仅是识的行境、似现的般若持为了义,然后不能趣入全无分别的智慧真般若之义。识别真假胜义3、请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和书中的例不同)来观察自己的分别识是如何对于现与空分两次来操作的,对此谈谈你的体会。4、通过思维油灯的热性与明性无二,湖水湿润与光莹无二等,反复思维世间的万法皆是空性与显现无二,对此你能生起决定见解吗?请

12、入座反复观修。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周围环境,亦努力思维此显现与空性无二。5、解释论义:如此二谛分中的一分实空与缘起现相二者,唯所计分为别别,然如所作与无常于本物上无别般,空、现二者当体无别之自性、不住任何边、无改本性之实相,称为二谛无别或双融。对“如此”以下一句,要认识到二谛是怎么成为不同的。对“然”以后一句,要知道又怎么是原本无别的。“二谛分”就是上面讲到的分别意识所取的世俗、胜义这两分。这两分当中,一分是实空,就是这法无谛实、那法无谛实,一概无谛实;一分是缘起现相,就是这法是因缘生的现相,那法是因缘生的现相。对任何一法都有这两分。那么现和空怎么成为不同的呢?这不是万法自身上有现和空的不同两分,

13、仅仅是分别识所计的现分和空分别别不同。现在关键在摸清楚分别识运作的方式,把分别识运作的方式摸清楚了,所谓的假胜义是什么、分开二谛是怎么回事、怎么是“二谛不同分”等等都会一清二楚,因为这事就是分别识做出来的事,佛说二谛也是在众生的分别识上做个方法,在它上面施设现和空的两种谛。所以一定要认得分别识的动作,它是怎么运作的?怎么取境的?它取境就是一刹那取一种境,不可能一时取两种相违的境。比如前刹那取一张桌子的相,这时有桌子的形状、颜色、高度等,是现起了桌子的相;后刹那,取桌子的形状、颜色、高度等了不可得。这样前面分别的是有相,后面分别的是无相,刚好相反,怎么能同时取到呢?所以分别识缘取的现和空这两分就

14、成了两刹那的不同相,这当然是两体的法,就像银幕上的前一幕和后一幕一样。以上就是“所计分为异”的意思。“唯”字非常关键,意思是说:这只是分别识做出来的事,它和诸法实相无关。并不会因为分别时,现、空成了分开的两分,就成立诸法体性上有分开的现空两法。再重复解释一次:比如对眼前的高楼,分别意识先是取高楼高大的相状,这是取“现”这一分;然后取高楼了不可得,这是取“空”这一分。这两者怎么可能相同呢?所缘取的现不会是空,所缘取的空也不是现,这就是“所计分为别别”。但这只是分别识制造出来的事,而不是事实,所以说“唯”。那么,真实的状况是不是现空别别呢?接下来说:然而真实中空、现是像所作和无常在事物上无别那样,

15、是当体无别的自性。现在关键要在比喻上能够认识“无别”,再类推到现、空上,很快就会明白什么叫“现空无别”。所以比喻是得解的方法。举个例子,陶工做陶瓶,这是由泥、水、火、陶工的工作等众缘和合,才做成一个瓶子。现在这瓶子是不是全体是因缘所作呢?百分之百吧!因为之前丝毫没有它,众缘和合而做出了它,所以这瓶子百分之百,周遍到每一个微尘,全部是因缘所作,这叫“全体是所作”。第二、这个瓶子不可能住到第二刹那,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因缘所作,在当下显现它的这刹那过后,就跟前面的因缘没有关系了,如果它还能安住到第二、第三、第四刹那,那后面的刹那就成了无因生,这不可能!如果无因能生它,就应当一切时生它,那就永无坏灭之

16、时,但这和瓶子坏灭相违。所以这个瓶子全体是刹那灭的自性,这是肯定的,周遍到每个微尘都是刹那灭的体性。既然瓶子全体是所作,全体是无常,这所作和无常有隔开吗?有分离吗?有不同的两体吗?会是百分之五十是所作,百分之五十是无常,或者所作在东边、无常在西边吗?肯定不是!瓶子全体是所作、全体是无常,就成了无二无别。再说两个比喻,能领会就会认识“无别”。一盏油灯,上面既有热性又有明性,这灯光是不是全体明呢?百分之百!这灯光是不是全体热呢?百分之百!明和热分得开吗?这叫做全体明全体热,全体热全体明。这样子就叫在事情的当体上不二啊!再说一个比喻,我们看到清澈的湖水,是不是全湖的水都湿润呢?百分之百是湿润!是不是

17、全湖的水都光莹呢?百分之百是光莹!所以全体湿润、全体光莹。这湿润和光莹是分开存在的吗?如果两者是隔开的,那在水的全体上,就是一部分湿润、一部分光莹,这不成立。既然在湖水上是全体湿润、全体光莹,那就本无可分,也本无可合,这就叫本自“无二无别”。懂了这个比喻,再移在现、空上,很快就会认识“现空无别”。以水月为喻,水中显出了明晃晃的水月,水月是百分之百的现相吧!去寻找这个水月时,连一个微尘的实法也得不到,无论上下左右哪一点上,是百分之百的空性。现在是不是全体现全体空呢?两个都是全体呀!“全体现”,就是水月整个是显现的相;“全体空”,就是水月全体是空性。这现和空有分开的两个吗?既是全体现、全体空,就成

18、了无二无别。这就叫做“现空无别的自性”。“自性”就是万法原本是这样的体性,不是谁使“现空有别”变成“现空无别”,而是本自如此。再下来,如果懂了现空无别,就会知道它是不住任何边的,就是超出思议的范围,是离戏的。对这事,心可以思维、谈论吗?还是不可思维、谈论呢?要知道口所谈的、心所思的,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事物自身。我们的意识要展开思维、语言要表述,必然就落在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个边上,现在妙了,它是现、空无别,那么这是有吗?不能说是有,因为它是全体空的;这是无吗?不能说是无,它是全体现的;这是有、无并在一起吗?不能说是相违两种体性的集合,它是现空无别的;这是非有非无吗?非有是无,非无是有,

19、非有非无就是亦有亦无,这也不是。所以这事它本身的体性,不住在意识所缘的任何边上。那么它是什么?已经超出思维、语言的范围了,到这里已经不是心的境了,所以叫“胜义非心境”。对这“不住任何边”再唠叨两句。就是分别心取境时,一定是执取一个固定的相。就像手握东西,固定是个瓶,才有手握住瓶;固定是个碗,才有手握住碗,如果毫无定法可得,手握住什么呢?手握住就是指握住了一个固定的东西。分别心就是像这样取境的,分别有缘起的现相时,心就落定在有上;分别这相无有时,心又落定在空上,这就是假胜义它是落在一边上的。而真胜义不住任何边,没有定相可得,这就让分别意识没辙了,无处可攀缘了。凡是边,就是分别心执为有固定自性的东

20、西,或者固定在有上,或者固定在无上,或者固定在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上,而现在现空双融不二,不落于四边,所以它不住在思维、语言所缘的任何戏论边上。这叫“不住任何边”。“无改本性之实相”,“无改”和“本性”这两词要领会。不改的就是本性,会改的就不是本性,这要知道!这非常关键!我们心前各种各样的相刹那间就改变了,这会改变的哪是本性呢?而这个是不改则为本性。“不改”什么意思?就是:你堕为凡夫也不会损减它,你成为圣者也不会增加它。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情况,都从不会改变。所以三世诸佛都说同样的实相法,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没有两样的。这就是真理,是不变的!这不变本性的实相,就称为“二谛无别”或“二谛双融

21、”。现在应该懂啦!“无别”和“双融”这两个词是针对分别识前的二谛不同分或分开安立而说的。你能认识第六意识上二谛是怎么分开的、怎么隔开不融的,真胜义的无别和双融马上就显示出来。刚才一再说了,“二谛有别”就是指:分别意识它所计的现分和空分是不同的两个相。这是无可奈何的,分别意识它就只能做这种事,它一次只取一个相。你告诉它有个显现的相,它就分别这是“现”;你告诉它观察后了不可得,它又分别这是“空”。分别意识必然只有这样轮番,它不可能像无分别智一样,不必轮番、直下证到二谛无别,分别意识没这个能耐。上面所讲到的问题,实际就是指我们口口声声地说“世俗、胜义”,都说烂啦!说得多了,自己不知道堕在假胜义里,还

22、说“真的有两种谛”啊!所以真胜义,就刚才说的,我们意识认为的现、空两分,在万法当体上无二无别,像所作和无常在事物上无别那样,全现全空,全空全现,这就叫双融。所谓分开的二谛,这是分别识做的文章,实相是现空本来不二。6、为什么仅仅否认实有的单空不是真胜义?一、假胜义的体性和名称【于此,胜义分为二种:一假;二真。前者一概是心之境,即彼唯是所计实空分故,唯是心的一分分别意识之境。】大家要知道,就诸法的究竟胜义实相而言,并没有什么胜义的类别,唯一是平等一味的真如法性。然而,针对不同根机、阶段等,胜义可以分成两种,即有边实有空的单空假胜义;离一切戏论、现空双融的法性真胜义。其中前者假胜义的体性是遮遣生、住

23、、灭的无生、无住、无灭这一分单空,它一概就是分别心的境,也就是它仅仅是以分别心遮遣生、住、灭实有而安立的单空分的缘故,单单唯一是心王、心所诸差别法中,心王的一分第六分别意识的境。这样就知道,如果分别识没有安立的话,根本不存在一个自相的境,如果有一个自相的境,那也不是分别识的境了。所谓的假胜义,就是对于人否认没有人,对于物质否认没有物质,对于心识否认没有心识,像这样,对于显现否认的此无、彼无等一概都是心识的境。“心之境”三字是对假胜义体性的认定。言外之意是“胜义非心境”。“即彼唯是”等是进一步阐述,“唯是所计实空分故”意思是心里认为桌子没有、身体没有、心识没有等等,只是心识所计的“无实”这一点。

24、以这个缘故,假胜义只是心王、心所诸多差别法当中的一小点的法。哪一小点的法呢?就只是第六分别意识的一个境相而已。意思是,在诸多的心王、心所法中,属于八识心王;在八识心王当中,属于第六意识;在第六识当中,属于分别意识;在分别意识当中,属于它的一个境相。这样就认识到假胜义只是这么一点东西。刚才说到第六意识有分别和无分别两种。所谓的无分别意识,比如他心通的意识,并没有动分别,但心前现了他人的心相,这不是通过眼等前五识来取境,前五识的境是色、声、香、味、触而不是他人内心的相状,所以是由第六意识见到他心,但当时的状态不带分别,属于第六无分别意识。又比如梦中显现的高山也是无分别意识的境,梦中前五识不现行,一

25、切境相都是第六意识的境,梦里显现高山时不带分别,也属于是无分别的意识,相对而言,梦里的种种起心动念就是分别意识。还有四个现量中,意现量等等,都属于无分别意识。但假胜义应当界定在分别意识上。换言之,通过观察、抉择一切现相无实之后,第六意识所分别的此无、彼无这种境相,就是假胜义。“唯是分别意识之境”就看出这是假胜义。这个只是一个分别的境,并不是离一切戏论的胜义。既然是分别,就是戏论,或者说仅仅是分别识的境,根本不是无分别智的境界。金刚句里每个字都要注意领会。比如“唯是所计的实空分”,就不是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唯是心的一分”,就不是周遍一切万法的法性;“分别意识之境”,就不是无分别智的境等等。【彼

26、虽非真实胜义,然成趣证胜义之门,故诸论立名为同分胜义或假胜义。】这所计的谛实空这一分虽不是离一切戏论的真胜义,但由于它成为初学者趣向证悟真胜义的方便门径,因此诸多中观自续派的论典中,为它立名为同分胜义或假胜义。比如中观庄严论说:“与胜义同分,故亦名胜义。”所谓同分胜义,是指与真实胜义在某一点上相同。哪一点上相同呢?就是在“否认有边”这一点上相同。真胜义原本远离一切边,当然离了有边,而假胜义也否认“有”边。另外在“能对治执著诸法实有”这一点上也有相同之处,所以称为“同分胜义”。那么又为什么是假呢?就是刚才讲的,这只是意识的境,是由分别心安立出来的。既是由心安立出来的,就不会是真实的。因为心这样假

27、立才有它,不这样假立就没有它,所以这是虚妄的法,不会是胜义,称之为“假”。或者,圣者现证的胜义根本不是这样一个东西,因此是“假”。7、解释:戏论“戏论”这个词,有时候指分别心增益出来的这些边,比如有、无、来、去、一、多等等,这是分别心化出来的,当然不是实相,而只是戏论。有时候戏论指心不住于本位,往外驰散了、妄动了。8、谈谈你对假胜义的理解。【于此,胜义分为二种:一假;二真。前者一概是心之境,即彼唯是所计实空分故,唯是心的一分分别意识之境。】【而有法各自上唯遮实有的这一分,虽入于胜义数,然非究竟胜义,即彼为无遮分、遮遣分、唯分别影像、唯少许法故,不堪为不住一切边之法性、超出遮立戏论者、无分别之行

28、境、一切诸法之真如性。】寂天菩萨说的是哪个胜义9、诸佛菩萨是如何引导众生渐进趋入胜义谛的?【是故,对于“是否为心之行境”观察等时,是说真胜义,于假胜义说则无意义。即假胜义本为初业者于空性渐趣时,唯于分别前安立,此外如圣者离分别入定智心境双泯的心前,哪有彼驰骋的机会呢?如同轮王的座上乞丐无权安住般。】是故,对于“是否是心的行境”观察、抉择、修习等时,唯一是针对真胜义在讲,比如观察胜义是否是心的行境时,唯一讨论的是真胜义,对假胜义说“是否是心的行境”毫无意义。原因是:假胜义是初业者对于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渐次趣入时,唯一在分别心前安立的(也就是假胜义只是在他的分别心前首先安立名言中的生、住、灭等诸法

29、,之后再由以理破除的因缘,在分别心前立出了胜义中无生、无住、无灭等),除此之外,在像圣者离分别入定智已经隐没心、境二现的心前,哪里有这假胜义驰骋的机会呢?绝对没有机会。就像轮王的宝座上乞丐无权力安住一样。下面对“即”以后的这一句分成两段来解释。从“即”到“安立”是第一段;后面是第二段。先讲第一段:要知道,假胜义原本是初业者对于离戏大空性渐次趣向时,唯一在他的分别识上安立的。这是指佛菩萨要引导众生进入胜义谛,但众生的根性还没成熟,他心里对万法都执为实有,像这样心里充满实执的人,什么都放不下,颠倒的习气已经串习得非常深,如果一上来就说“这是离一切戏论,是没有什么所缘、所知的,没有可说的”,他会像“

30、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呆呆地毫无反应,就是心里嘀咕:“什么是无缘离戏?怎么是无缘、无知、无说呢?”所以他对离戏的大空性一时领会不了、信受不了,说了等于白说,甚至会起很多负作用。这样就必须架设梯子接他上去。怎么架梯子呢?从他的八个识上看,只有第六意识上好下手,前五识像傻子一样,只会单纯地取色法、声音等,只有第六意识有观察的能力,因此就利用意识有观察的作用,来引导它趣入。怎么引导呢?就是在第六意识上先安立二谛。跟它讲:心前现的这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相,确实有一种现相和作用,这叫世俗谛。然后问:这现相真的是像显现的这样子存在吗?随后运用正理无论怎么观察,都无法成立这是实有,这时心就会开始认同“无

31、实”。也就开始信受所现的相就是空性,空的也就是这个现相。这样信解了现空无别之后,再引导他:这是分别、语言能缘到的吗?稍微做观察,就能信解离四边、离戏。这样就把他引到这个点上来了。虽然最初分别心相信不了,但它有个特点,就是信服道理。如果能以理抉择得非常断定,它也会开始信服。在它信服之后,就可以对它宣讲真胜义。因为心的状态已经到位了,再说也就能信受了。总之就是设立方便,在众生的分别识上安立二谛,对他讲:显现的这些相叫世俗谛,这些名言中生、住、灭等的相状,胜义中无生、无住、无灭等等。他的分别识就开始分开来缘:一个是现相,一个是现相的体性空性。然后第六意识就针对现相不断地以理观察,观察到量之后就会开始

32、相信,心前现的一切相确实是虚相,毫无实法可得,由此就缘着“这现相是空”“那现相是空”。接着再教他轮番地做抉择,就能进一步信解离四边的大空性。也就是,现相不可得,所以不落有边;但有个相,所以不落空边;也不是亦有亦无,因为谛实的有和谛实的无合集在一法上,成了自相矛盾;又不是非有非无,因为这等于亦有亦无。这样轮番地抉择,就信解这是离四边的大空性。这就达到目的了,心开始信受了。再讲身口意的行境统统是戏论,马上就能相应。所以要懂得“渐趣”和“唯在分别前安立”的意思,懂了就知道这只是方便,但确实非常善巧,非常奏效,经过几步之后就能把人带到离戏大空性的点上来。但必须知道:“无实分”这个假胜义只是为接引的目的

33、,而在众生心前立出的一个假法。10、为什么无实分不能成为圣者定中的境?【此义如何呢?圣者学道入定无显现,以心境双泯而现前空性时,彼前既不现有法瓶等,也无对所遮的谛实相取著,则彼无实分如何成为境呢?所谓无实相状的境,是观待遮遣所遮的实有后,方现于识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显现,如果不观待有法和所遮而现境,则以自性成立胜义故,他空应遮故。】对这段论文分成四步做解释:第一步、解释“有法”、“所遮的谛实相”、“取著”、“无实分”这几个关键词的涵义;第二步、讲述圣者定中不可能有“无实”的境相;第三步、从正反面以理成立这一点;第四步、结合例子做一些发挥。第一步、解释“有法”、“所遮的谛实相”、“取著”、

34、“无实分”这几个关键词的涵义“有法”,是指心前现了身体、心识、器界等的现相。“所遮的谛实相”,就是分别意识认为这些现相是实有的。实际上现相本身并没有谛实,只是分别意识认为它实有,所以这是增益出来的,在本法上不存在,因而成为否认的对象,叫做“所遮”。(比如眼前现的桌子,它自身上不存在谛实,但第六意识认为它谛实,这就是增益,必须否认。)“取著”,是指一般人从不审察自己的想法,百依百顺地听信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说这是实有的法,心就紧接着取著这些法实有的相。比如第六意识判定这场电影真的好看、这首歌曲真的好听、海滩的风景真的很美、开车兜风真的好潇洒,就完全相信这些是真实的,然后不断地取著这些法实有的相。凡

35、夫的心已经串习成这样了,一接触到现相时,就像糊涂虫似的认不清这是假相,一直取著诸法实有的相。这样摸清了分别、执著形成的原理。反面的情况:如果对于“各种现相是谛实”这一点做出非常断定的否认,就能说服自己的心。而心被说服之后,就会反面生起否认现相实有的心,这时就出现了“无实”这个境。第二步、讲述圣者定中不可能有“无实”的境相圣者学道入定时没有身心世界等的一切妄现,在心境消殒而现前空性时,有法瓶子以及“等”字所包含的一切根身、器界、心识的现相完全不显现,也没有对所否认的现相的谛实相取著,这样的话,现相无实的这一分怎么能成为圣者心前的境呢?意思是:圣者定中如虚空般,没有任何相,也没有起心取著某个现相实

36、有,怎么会在心前显现“这些相无实”的境呢?比如没见过非洲某个部落的一间草屋,会突然生起否认这草屋实有的心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眼前显现了草屋,而且第六意识取著草屋谛实的相,才会在后来否认草屋实有之后,生起认为草屋无实的心。又比如婴儿眼前有电脑,但他的第六意识不发达,不会取著电脑谛实的相,当然更不会生起否认电脑实有的心。第三步、从正反面以理成立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无实分不可能成为圣者定中的境呢?因为:“所谓无实相状的境,是观待遮遣所遮的实有后,方现于识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显现,如果不观待有法和所遮而现境,则以自性成立胜义故,他空应遮故。”而圣者入定既没有有法的现相,也没有对所遮的谛实相取著,这

37、样没有能生“无实分”这个境的因缘,怎么可能无因现出来呢?整个理路是这样的:所谓无实相状的境必须是观待否认了谛实之后才现在分别意识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显现,如果不必要观待有法的现相和所否认的谛实就自在地立出无实的境,那就不成立是以分别心安立的无实,而是以自性成立的胜义,由此这“无实”分就是不空的法,仅仅其它的谛实为空,这就是他空了;而他空是应当否认的,不然就无法证得解脱。比如不必观待显现的瓶子和所否认的瓶子的谛实,就自在立出“瓶子无实”的境相,这样“瓶子无实”这个境就是不需因缘而以自己的体性自在成立的法,也就是胜义或真实的法,这样充其量其它的谛实空,而“瓶子无实”这个境不空,这就成了他空。

38、而承许他空就寂灭不了所缘,也就无法止息对它的分别。总之,如果承认“无实分”是观待现相和谛实而显现,那就成了因缘假立的法,分别心造作的法。相反,如果承许不必观待因缘而自在立出,又成了自性成立的实法,成了他空。像这样两路逼上去,就不得不承认“无实分”是因缘所生的假法。但是圣者定中既没有现相,又没有对现相取著实有的相,这样不具因缘,怎么可能生起否认现相谛实的心呢?绝对不可能。第四步、结合例子做一些发挥我们可以做个现场实验,现在我说:“啊啊”你们听到了清晰的“啊、啊”的声音,觉得真的是有“啊、啊”的声音,这就是心前现了“啊、啊”的相,而且分别这个声音是实法。下面观察如果刚才的声音是实法,就应当有来处、

39、住处和去处。首先观察来处:这声音是从我口腔里传出,再越过千山万水进到你的房间里吗?显然不是!那是怎样呢?实际是前刹那没有、后刹那因缘和合而现。所以这只是一刹那的现相,哪里有什么来处?而且显现时,在任何位置上寻找都得不到它,也没有住处。消失之后又去了哪里呢?是出门上街去了,还是上其他地方去了?都不是,所以没有去处。既然没有来处、住处和去处,就不是实有的法,而只是一种妄现。随后心里就判定刚才“啊、啊”的声音不是实法。这样在你心里现出“声音无实”的境是怎么来的?是无缘无故来的吗?刚才没说之前会这样现吗?如果心前没有现出“啊啊”的境相、也没有取著“啊、啊”实有,又没有后来通过观察否认了它实有,这样会自

40、在地现出“啊啊无实”的境相吗?这样观察就很清楚,否认“啊啊实有”的心是由因缘造出来的,因此是因缘生的虚妄之法。反面观察:如果不需要因缘就自在地立出“啊啊无实”的心,那应当在刚才没说之前,也在你心中现出这样的心,听课之前也在你心中现出,从你出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间都可以自在地现出,甚至登地定中还出现这“啊啊无实”的境相,成佛的心前还有这“啊啊无实”的境,这样就成了以自性成立这个“无实”的境。因为这是自在地立出,也就成了永恒的存在。这样胜义中就永远有这个境了,这就成了他空充其量其它法没有,而这个法是自体不空的。但他空必须遮遣。为什么必须遮遣呢?因为圣者定中远离一切戏论,如虚空般没有所缘。如果承许胜义中

41、有个境存在,那怎么止息得了分别?心前有一个境,就有心境相对,就有对这个境的分别。比如心前实有一根柱子,就肯定分别有柱子嘛!实有红黄蓝绿、男女老少、山河大地等等,也肯定认为有这些法嘛!这样的分别是如实的、合理的,这样圣者定中怎么能寂灭一切分别呢?所证的胜义怎么会是无缘的空性呢?分明实有一个个境存在于心前,这不是有所缘吗?不是有对它的分别吗?如果你说这些现相都不存在,但有个无实、有个空,这样的话,不还是心前有个境嘛!所以,只要承许胜义中有一法存在,就寂灭不了对这一法的分别,也就无法证得无缘离戏的空性。以这个原因,对他空需要彻底地否认。否认了他空,就认定万法皆空。正因为心前的境并不是实法,所以亲证实

42、相时就能所双亡,一切心前的妄相全部没有了。这时,有边的一切相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此种彼种等了不可得,无边的一切相此者无、彼者无等也了不可得。这样的话,境丝毫没有,哪里有独立存在的心呢?这时就是心境双泯,就是绝待的真心现前。所以寂天菩萨这句“胜义非心境”,实际就是在否认“胜义是心的境”。胜义既不是凡心的境,也不是圣心的境,这样否认是境之后,才能和无缘的大空性相应。所抉择的才和实相、才和圣者现证的境界吻合。这是毫不客气地,不能留一点所缘。到这里,就要觉悟到:境就是戏论,戏论就是境;境就是所缘,所缘就是境;有境才有言说、才有分别,无境就无言说、无分别(心前现了这个那个,才可说这个那个;没有这个那个,

43、说什么、分别什么呢?),因此叫“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叫“无缘”,叫做“离戏”,叫“如虚空般”,叫“无分别智”,叫“一真法界”,叫“绝待真心”,叫“一灵真性”,叫“寂光净土”。这是佛法的心要,是最关键之处。其它是世俗谛的说法,唯一这是真实说。比如对于人我抉择到只是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常、一的我。否认人我之后,就在心里立出了“无人我”这个境。再推到法我上,器界方面从地狱的火海到天界的园林,根身方面任何美丑优劣的身体,受用境界方面任何色声香味触,心识方面任何八识心王和心所,都抉择到毫无实有。这样一个个法上否认了谛实后,得出“无实”的这一分,就是假胜义。这是通过因缘才出现的否认的心,因此是有为法。既

44、然是有为法,就是缘生缘灭的虚妄之法,哪里是实相或胜义呢?明明是造出来的,哪里是本有呢?像这样,首先心前有现相,而且认为这些现相是实法,而经过观察,就否认了以往的看法,判定为毫无实有,这就生出了反面的认定它“无实”的心。这也是一种心哪,是由特定的因缘造出来的心。如果你说这个心是自在就立出,那应当在无始到无终之间的任何时候都在心前立出,连圣者定中也要出现这个境,这样的话,圣者的心能寂灭一切分别吗?明明有个境存在,有所谓的山无实、人无实、身体无实等等,这样有所缘境,怎么可能寂灭对它的分别呢?甚至成佛也还有这“无实”的境现前,既然立了境,就有和它相对的心。如果是这样,佛法充其量只是妄识的境界,哪里有所

45、谓的“奇哉!奇哉!”呢?哪里有所谓的超越世间呢?哪里有寂灭一切分别呢?佛法的稀奇之处是开示妄识的境界全是虚妄,在这之上还有第一义谛,因此才有所谓的求证真谛,才有所谓的证取本来面目。到这里就知道:一切心缘相都是没有的,而圣者亲证实相时也一定是心境相对的妄相无余隐没。正因为当时没有任何所缘境,才寂灭了一切分别。11、解释:此外,若说以观察胜义的比量或以现证胜义之智,于“境之体性是此”亦得而见,如是极力承许,则彼如何遮他空,实则自意也是按他空而安立,只是不自知而已。另外,如果坚决地承许,胜义就是以观察胜义的比量或现证胜义的智慧,能得到一个境。就像入中论所说,凡夫心所得的境是世俗,圣者心所得的境是胜义

46、,认为这一定是以比量或现证的智慧得到了有如此体性的一个胜义的境,不然如果什么都得不到,不是成为断空吗?如果是这样在抉择圣者定中的状况时,还说有个心所得的境,那么就成了这个境是圣者心前的存在,或者是胜义中不空的法。这就是关键之处。如果承许胜义不是所缘的境,那么一切所知、所缘,无论它有多微细、多高妙,都一律判定为妄识的境界。只有这样远离一切所缘,才现出胜义的本面。如果不肯完全地否认境,那自己的心就还执著有个境在,怎么能彻底寂灭攀缘的心呢?所以你心中的意思实际是维护有境存在,这也就是在按他空安立了!只是你自己没有觉察到。为什么只说胜义非境呢12、为什么在抉择胜义时要说胜义非心境?1、为什么在抉择胜义

47、时要说“胜义非心境”【于抉择胜义而以理建立实空时,于宗义空性取所缘行境后,难证离绝戏论的胜义,故作此说。】(“实”就是谛实、真实的意思。人们认为一切万事万物是真实的法,这是谛实;认为无、认为空等是真实的法,也属于谛实。“以理建立实空”就是般若品这一品依靠正理破尽一切实法,而建立实空,它所立的宗就是万法皆空。)般若品这里是处在抉择胜义而以理建立实空的时候,如果学人把所立宗义的空性取成心所缘的境,以后就难证到离戏的胜义了。为预防这种后患,寂天菩萨一上来就做出“胜义非心境”的否决。这里一定要紧扣到寂天菩萨撰写般若品的目的和最初就说“胜义非心境”的本意上,在这点上能识得大义,就一举把住了全品的纲宗、把

48、住了应成派着重抉择真胜义这个最大的重点、也使得后面一轮轮的抉择实空都归于无所得。寂天菩萨的本意是要让你的心往离戏无缘上认定,而不是想让你把空性执成所缘的行境,这是最紧要之处。开头不明白这点,往后说这个空、那个空时,就都取成心所缘的境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以理建立无人我时,很多人就把它取成所缘的“无人我”的行境;建立无身体时,又把它取成所缘的“无身体”;无受、无心、无法,一个个都取成所缘的“无受”、“无心”、“无法”的行境。)这样学般若品顶多取为无实分的假胜义。如果这样把空性取成所缘的行境,那就难以证到离戏的真胜义!所以般若品开宗明义的这一句“胜义非心境”可谓最紧要了,这是在提持全品的纲宗。这上面吃得准,之后才会随顺应成派的教轨,往真实的胜义、往圣者定中亲证的实相上抉择,这样才是随学中观应成派的教典。这样来学一开始就“棋高一着”,在破任何实法时,都是破后无立,归于离戏。这样的见才“荡若虚空,丝毫无寄”。随顺这样的见实修,才开始趣证离戏的胜义。总之,寂天菩萨是为避免学人把空性执为实法、执为心的行境,劈头一句就说“胜义非心境”,这样来把你的错认遮掉,不然取证的方向一旦出了差错,就会导致把影像当成实相。本来在说了“胜义非心境”之后,一切的建立实空,从人我到法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