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 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 新的课程理念的挑战 在新世纪刚刚到来的时候,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起步。此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革命,涉及到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工具,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都是首当其冲的。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是影响教材编制的三个重要因素。而不同的时代,受不同的课程理念的影响,这三个因素的制约作用有所不同,因而教材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 当今的世界,处在一个全球巨变的时代。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的社会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
2、需要人们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新的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此,这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理念的提出,为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教材能够从传统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相对于“以学科为本”提出来的。“以学科为本”强调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在这种课程理念下编制的教材,往往过分地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比较成人化,出现繁和难的状况。“
3、以学生发展为本”则强调课程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理念,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给它以新的内涵:不再把知识和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认为知识只有确定的意义和客观的尺度,而认为它还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和主观的创意,其本质在于运用它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惟一的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主动选择的能力和品质。由此可见,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4、教材从结构设计到内容表述,都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我们正是在这种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地理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突破教材以学科体系建构的框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建构教材的宏观结构突破教材以传承知识为主的框框从方法论的角度建构教材的微观结构二、 地理教材改革的突破口近20年来,我们的地理教材(人教版)一直处在不断的改革之中。当然,每次教材改革都受当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进行了一轮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改革。这次地理教材改革,从内容框架来看,打破了区域地理分洲
5、列国志式的传统框架;从表达方式来看,摈弃了区域地理“八股”式的写法,给当时比较死板、沉闷的初中地理教育带来很大生机。今天,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改革。这次地理教材改革,我们选择的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突破口呢?这里面包含了我们对这次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和现实地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理性思考。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第一个课程改革目标就是“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看,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地理教学
6、尚未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这些问题阻碍着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假若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如探究,通过问题、案例、主题、情境等方式来组织教材内容,就可能会“激活”地理教学。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具体内容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我国有专家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材围绕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个核心,力图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编排的探究性教学内容表达的多样化教材语言的通俗化教学内容选择
7、的有用性按照上述思路,与以往的地理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以下方面应作较大调整。 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 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与情境无关 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鼓励动手和体验探究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 把知识的习得和活动的展开,安排或限定在一定的课时内 把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 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 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讨论、阐述观点的机会。三、 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呈现方式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初
8、中地理教材是区域地理。基本框架如下。世界地 理总 论地球和地图 陆地和海洋 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 发展与合作分 论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 东南亚 印度 俄罗斯)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 欧洲西部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澳大利亚)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巴西)极地地区中国地 理总 论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经济发展分 论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首都北京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宝岛台湾 西北边陲新疆 ) 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 西双版纳)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 长江沿岸地带)走向世界的中国 1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始终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
9、)满足基本要求。我们把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逐一分解,并落实到教材的每一节,以保证新教材对课标内容的验证性。(2)突出学习方法。我们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地理教学的内容是被限定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价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呢?我们抓住了以下两点。 第一,强调探究探究基本的地理规律、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这些内容中贯穿着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第二,精选区域本着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选择区域。世界地理部分选择1个大洲、5个地区、6个国家;中国地理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共选择了9个。显然,地理知识在教材中只
10、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出现,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1 七年级上册对气候类型内容的设计(探究地理规律)目标设定: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的内容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学生把很多精力花费在记背复杂的气候类型上,而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些具体的、比较细碎的知识,不能形成对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宏观认识,其结果可能把“活”的知识学“死”了。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一些典型的气候类型特点也并非不涉及,而是把它们有目的地分散到相关的区域中。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析气候类型分布的方法之后,具体的气候类型的特点也就在掌握之中了。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逻
11、辑联系用下面的框图表示。从与天气的对比和人们的感受中体会什么是气候阅读气候类型图,了解世界气候是有差异的找规律,析原因: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影响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例2 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内容设计(探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目标设定:了解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任何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有其特有的地理因素作为支撑。地理要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它们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现象的多样性和地理成因的复杂性。“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是一个主题,在分析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
12、梳理出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上,试图传达探究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思路。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用下面的框图表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从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引入例3 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关于区域内容的选择(探究区域特色)分区部分是这次地理教材改革最具创意的部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各列2节内容如下。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第一节 中东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长期的热点地区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洲五海之地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丰富的石油资源 匮乏的水资源 文化差异
13、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长江沿江地带 高山、荒漠和绿洲 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 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 沿江地带的城市沿江地带的工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3)注重拓展空间。教材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余地。例如,在大洲这个层面上,我们选择了亚洲,对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当然,各大洲的差异很大,不可能用一个大洲代替其他大洲。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写亚洲时,尽可能多地利用“活动”这个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
14、当的拓展,如利用分析亚洲地形和气候方法,分析其他若干大洲的地形和气候特点。这样,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力图把“洲”这个层面上的“点”和“面”结合起来。 例4 “亚洲”一章中涉及到的其他大洲的内容 亚洲涉及到的其他大洲世界第一大洲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地形和河流(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北美洲的地形(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复杂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非洲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对比)(4)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汲取人民教育出版社50年编写地理教科书的经验,汲取国外成功的教材编写经验,为我所用。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2在教材内容的表达上,我们采取因内容而异的策略,多种思路并举。(1)基于问题的
15、思路 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套教材始终贯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教材按照章节目设计,每“目”中的内容都被分解为“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两部分。“活动课文”注重探究性,引领学生对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演绎或归纳,从而把探究式学习呈现在了结构设计中。 章 节 目叙述式课文活动式课文例5 教学内容分解示例目(框题) 内容的分解 叙述课文 活动课文天气及其影响(七年级上册)天气的概念阅读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七年级下册)用事例说明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及原因设计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层层分析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原因。位置优越(
16、八年级上册)位置的含义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位置相比较,在比较中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的名称设计一组读图活动,对比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理解四大地理的区域划分。在叙述课文中,教材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在活动课文中,对问题的设计,始终把握两个要旨:其一,问题探究的目的性;其二,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从不同地理问题本身的特点出发,设问又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种类型是注意设问的梯度,比如给出资料让学生补充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17、;另一种类型是注意设问的广度,比如多角度地分析某一个地理问题。(2)基于案例的思路 根据不同的需要,案例大体上分为以下两种类型。范例型案例。范例的思路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德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流派范例教学。当时德国为了振兴战后的教育,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要改革教材,要充实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同“范例”的接触,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当今的世界,不论是知识量的扩展,还是知识量增加的速度,都是当时的德国无法比拟的。我们更应该强调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因此,范例教学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部分
18、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案例分析方法的倡导。例6 七年级下册的“亚洲” 目标设定:学习全面分析一个区域的方法,并注重知识的迁移。 会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会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 会说明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 会分析一个大洲存在在有关地理问题内容设计: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世界第一大洲 多样的地域文化地形和河流 经济发展差异复杂的气候主题型案例。区域地理的案例,例如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涉及很多内容,在具体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即突出区域特色,使教学内容既精炼又说明问题。对世界区域的选择,我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重视中国所在区
19、域、周边地区和国家;二是重视世界上重要的或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三是重视与中国政治、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地区和国家。在确定内容主题时,则主要考虑区域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 对中国区域的选择,则是按照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时,在以案例为主的前提下,教材还适当考虑“点”和“面”的结合。我们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演绎等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视野尽量拓展。例如。在讲述新疆时,联系到西部地区的农业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在讲述珠江三角洲时,与辽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在讲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又涉及到全国其他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 例7 区域示例 国家、城市或地区
20、 主 题世界区域印度(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发展中的工业中东(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 文化差异美国(发达国家)移民国家 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资源消耗大国中国区域北京(政治文化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外向型的经济城镇的发展黄土高原(特殊地形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平衡 生态建设3基于情境的思路 为了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在案例分析中,经常穿插一些真实的情境或虚拟的情境。情境的设计短小精悍,或是课文某一主题的引入
21、,或是课文不同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或是由情境引发讨论。情境在教材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例如,提出一个与学习新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想要探究这个实际问题的兴趣。讲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首先引用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人们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日本的工业产品,例如,公路上奔跑着日本汽车,商店的橱窗里摆放着日本的照相机。在我国的市场上,也经常能看到日本的工业产品。”接着教材追问:“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呢? ”讲工业与我们的关系,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仔细观察我们的家,它就像一个工业产品的“展览室”。看看张梦同学的家(图4.25),找出工业产品,并“追根寻源”。再如,设置问题情境后,引
22、导学生猜想和论证;或者摆出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辨析。讲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巴西等亚马孙流域国家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上陷于两难境地。下面是三位学生的对话。请你加入他们的讨论,谈谈你对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讨论,效果比较好。四、 教材的主要特点特点一 强调地理思想,使教材有“魂”。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地理课程在公民素质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来看,我们这样定位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优先目标)过程与方法(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从这
23、个认识出发,教材特别强调要给予学生“地理的头脑”正像教材在开篇“与同学们谈地理”中所讲的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教材在选择和组织材料时,就不是地理事实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有地理思想贯穿其中, 使教材内容达到“形散神聚”。特点二 注重问题探究,使教材有“理”。“活动式”课文的设计,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在“做”中学习,使学生改变对地理课死记硬背的印象,尝试探究的乐趣,体会地理的“理”之所在。 特点三 联系身边实际,使教材有“用”。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以小见大,使学生感受
24、到“地理无处不在”,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学科。特点四 尝试多种表达,使教材有“趣”。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教材在语言运用上,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多样化,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感。教材不论是内在的内容设计,还是外在的版式设计,都力求增加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上所述,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勇于突破以往教材编写的思维定式,并且以增强教材的探究性为一以贯之的编写思想,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尽管教材改革的力度大,有些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教材文本也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讨、修改的地方,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和发扬人教版地理教材改革的特色,因为它符合这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