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679107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株洲市第十九中学 万德胜摘 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数学发展史表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数学

2、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本课题针对的是当前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去问题教学”现象和学生缺乏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能力,数学问题意识薄弱的现状。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文献,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教师怎样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和怎样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对怎样使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怎样提高学生提问的有效性,怎样及时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措施与方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的数学“问题驱动4+X”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数学“问题驱动4+X”教学模式的使用,教师们较好

3、地理解了新教学理念,把握了新课改的动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教学评价一、研究课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中提出:“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当一个孩子问越多的问题时就越是显示出他有更大的潜能去发现,因为他想得更深,现有的答案不能满

4、足他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教师引导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

5、习的知识、方法及学科思想等具体内容。具有一定认知结构,是智力技能形成的重要基础,要重视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学习方法和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等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而“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更好地提出问题和提出更好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我国义务教育段的传统数学教育历来成绩斐然,为世人所瞩目,为世界所公认。但传统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这些弊端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

6、,这是教育目标的认识和定位片面性的结果。教学围绕升学展开,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的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教”,很少设计学生如何“学”。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单纯从知识面上把课备好、教好。按这样的教学观念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因而也很难使学生乐学,以发展其非智力因素;三是课堂结构简单化,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死板,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这样教学费时费力,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学生问

7、题意识淡薄,不利于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两极分化的情况始终没得到解决。在国内,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该理论提出了较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毫无目的的自己去摸索,这样容易失控,而且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每一个学校,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希尔伯特)。数学活动是由“问题情境”驱动的,问题解决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中学数学学习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现实的数学情境,运用数学

8、的科学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是探究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首要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确立了“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试图寻找一种便于实践操作且确有成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二)研究这一课题是立足校本现实和学生发展需要。我校是一所2006年才组建的公办初级中学,有教师120

9、余人,学生1500余人。办学五年来,学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业绩,在市内享有较高声誉。但作为一所公办学校,办学时间短,扩班速度快,教师来自众多学校,办学条件比较苦,而教学质量的压力却非常大。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方面,努力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目前正在努力争创市优质初级中学和省级特色学校。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些教师认为搞教学研究没有用,浪费时间;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和水平搞研究;有些教师想搞研究,但不知如何搞,缺少专家指导。从教育科研的自身而言,多年来教育理论研究较少从教学实际出发。不少教师个人素质较好,有强

10、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学基本功也不错,但多年来,这些教师终日忙忙碌碌,而自身提高甚微,有的教师为职评缺少论文,想研究却找不到题材等。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只是忙于教学,缺少理论学习,更缺少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为此,学校数学组选定一个统领性教研课题进行集体研究,对培养数学教师,提高数学组教师的集体凝聚力,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提高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从家长、学生角度而言,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全力以赴的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中考成绩的提高,甚至于隐秘的加班补课。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我校学生相对负担较轻,而质量始终傲居全市前列。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11、,轻负高质,始终以无可争辩的升学成绩立于不败之地,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而立足教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改革是首选的一条有效途径。(三)学校大力支持为课题实施提供保证。学校支持本课题申报,校级领导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指导,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收集有关理论资料,组织组员学习了有关理论,树立了先进的教学观念,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统一了思想认识;聘请专家讲座、听课、座谈、辅导为课题的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组织组员具体分析了教师们教学和同学们学习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及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取得成绩提供有效保障。二、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概念的界定“问题意

12、识”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作为思维动力而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则是指: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自觉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李政道博士也指出:我们要学生“学问”而不仅仅是“学答”。由此可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而发现问题更具有一定的思维前瞻性,是创新意识、批判性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激发求知欲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

13、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学生对数学教学中相对情境作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施教者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疑问”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养成“敢问”、“会问”、“善问”的好习惯。三、课题的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方面夸美纽斯、卢梭等近代教学巨匠们主张: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主思考,自身去发现并接纳事物的

14、道理与本质的愉快场所;必须是养成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场所。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美国教育家肯尼思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以杜威、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提倡让学生自己思考课题。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

15、转移和传递,知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数学教育学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强调“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这是由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效果更好。数学教育心理学 美加涅皮连生指出:学习者被置于(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问题情境中,他们回忆先前已掌握的规则以试图找出一个答案。在进行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中,学习者会尝试许多

16、假设并检验它们的可应用性。当他们找到一个适合这一情境的规则的特定联合的时候,他们不仅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也学会了某些新的东西。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本研究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在评析典型课例的基础上,阐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与途径,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并开展实验研究,分析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以及学习成绩的影响作用,检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努力形成有特色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中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五、研究方法1、调查法:运用问卷或会议,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对课题研究成员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展开调查

17、,在此基础上分析、整理,为提出具体的、切合实际的研究设想和方案作好准备。 2、文献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教育教学实践方法。焦点是边实践边解决,在行动中解决问题。我们抓住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四个环节。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的、并具本校、本学科特色的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教学模式,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六、研究过程和措施(一)开题前进一步查阅了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

18、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立项以后教师们查阅了多种相关文献,如:杨春茂龚春燕与创新学习、赵来群跨世纪中小学教师教改论文集、魏书生魏书生精讲学生高效学习法、马云鹏数学教育评价、顾益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L.A.巴洛赫合作课堂。进一步把握了当前国内外教育人士对学生问题意识,特别是数学问题意识方面所做过的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打下好的基础。(二)课题立项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教师们对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必要性有了深入认识。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状况分析:(调查问卷见附件1)为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教

19、师如何有针对性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对本校07级初二学生做了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问卷调查,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9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 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1)调查结果:表1 学生对于自己的不同见解或疑问的提问情况调查题目(单选)人数(480人)比例经常提问245%较少提问18037.5%极少或从不提问27657.5%表2 学生极少或从不提问的原因调查题目(单选)人数(480人)比例怕问25252.5%有疑问,但不知如何问12025%有问题但没机会问10822.5%表3 感觉没问题可问的状态调查题目(填空)人数(480人)比例不清楚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22847.5%问题太多不知从

20、何问起10822.5%其他情况14430%表4 有问题但没有机会问的原因调查题目(填空)人数(480人)比例老师一直在讲解7215%课堂上提问被认为扰乱正常教学4810%其他情况36075%表5 经常问哪些问题调查题目(填空)人数(480人)比例听不明白的知识点27657.5%经独立思考后带有个人见解性的问题13227.5%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现实生活问题7215%(2)调查结果分析从表1看出仅有5%的同学在课堂上经常提问,这可粗略的说明,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从表5看出,经常提问的同学中也仅有27.5%的同学,能提出经独立思考后带有个人见解性的问题。两者之积为1.375%,这个数字进一步说明了

21、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从表2看出学生极少或从不提问的原因,主要是有问题但不想问,其次是有问题但没机会问,最后是感觉没问题可问。说明有问题但不想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问题自己去解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受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未成年人人生观、世界观、自我意识等逐渐形成的时期,他们有很多思想还不成熟。在这一时期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自己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在学习上就表现为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但也反映了一定的问题。较强的自尊心抑制了他们提问能力的发展,并把经常提问视为一种“无知”的行为,不能理解也不能做到“不耻下问”。表2结合表3,说明学

22、生极少或从不提问的次要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不清楚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的同学占了整体的47.5%,问题太多不知从何问起的同学占了22.5%,这两种情况均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所造成的,加在一起是70%,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表2结合表4,说明学生从不提问的第三个原因是有问题但没机会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设计中一定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留出时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设由学生自己组成的问题角或问题小组等形式,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三)是设计了课题优质成果推广平台-教育博客荷塘数学教育且行且思(平台于2008年4月开发,开辟了教学动态、 教学反思 、

23、学生问题、 生活数学、专家点评、教学论文等栏目。截止2011年9月止,已输入博文100多篇,约40万字,博客访问量多达数万人次。(四)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了成员职责与分工。 课题研究组组长(万德胜):负责撰写课题研究计划、总结,负责课题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负责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课题研究组副组长(张凌云 施联华):协助组长负责课题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负责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年级负责人(言清平 施联华 颜花媚):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根据本年级的教学实际问题确定年级研究专题;组织年级教师撰写专题研究方案、计划、阶段性小结、专题研究报告;组织本年级教师开展专

24、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成员:积极学习课题理论知识,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按时参加课题活动,活动中尽己所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制定个人研究计划,撰写个人研究总结、报告。课题研究组人员职责分工表组别小组长组员职责分工课题研究指导组张凌云程润芝 万德胜施联华 姚德山提供课题研究理论保障;策划组织课题培训;研究制定课题方案、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指导督促专题研究。问卷、访谈调查研究组欧艳赵玲 谭端玉对已有的教师、学生“问题意识”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更有指导意义的调查问卷,并组织进行深入的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诊断研究组万德胜施联华 姚德山 鸥艳 杨卫 刘春兰 言清平

25、对现有的课堂观察量表进行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完善,使之对数学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之能为数学教师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向。课堂观察与诊断材料整理组吴燕刘元满 吴莹 邓胜华负责每次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表格的发放与收集整理,对表中所反映的教师与学生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将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所反映的表格不完善或可改进之处汇总反馈给课题研究组。成果资料整理组颜花媚张国才 周辉 周小红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及成果材料:如课题研究计划、总结;教师撰写的课例、案例、精品教案、教育教学故事、精品教学反思;课题培训、活动资料;教师读书活动情况;学生作品(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

26、解答或小论文等);课题获奖情况等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技术保障组赵玲邓璐 颜伍营照相、摄像;图片处理;课件制作;光盘刻录;电脑制作;QQ群、博客的管理;课题组研究成员多媒体技术的培训。 (五)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数学课堂观察与诊断量表(见附件3),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 传统的评课更多的指向狭义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我课题组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通过集体研究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数学课堂观察与诊断量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听课教师据自己的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

27、,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这样的观察与诊断活动不仅仅有评定优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观分析原因这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寻找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六)深入开展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后,我们课题研究组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上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探索;邀请了帅常恺督学、市教科院王开和副院长(兼数学教研员)以及区数学教研员张凌云老师到校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工作,开拓了教师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思维,让教师们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派课题组主要成员赴绍兴县中学进行学习,深入课堂学习了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派全课题研究组

28、成员赴常德五中进行听课交流,让全体成员对他校的教学模式及所能产生的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课题研究组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教研活动,尤其是组内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每次活动都进行了深入、细致、有效的集体研讨,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有了巨大改变,对教学中应把握的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教师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1、对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思考(1)传统的教学,是“去问题教学” 所谓学问,贵在能问。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不耻下问”,教师的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也非常重视学生要多问。经常听到教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显然这种问题是指学生对教师传授的

29、地方是否理解,这种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有人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这样教育方式下走出教室的学生也就没有了问题。(2)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提问,也不敢提问。这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传统教育的“产物”。在小学课堂里小手林立,在初中课堂里举手就寥若晨星了,到了高中,几乎已经没有答问和提问的欲望。原因:一是怕回答错了或觉得提出问题是无知识的表现,怕受到嘲笑和指责;二是老师对所有问题都有了标准答案,久而久之被动听课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3)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学生是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呈现出来,处于

30、潜在状态。第二类学生因教与学的多种因素,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薄弱或没有。故第一类学生有问题意识,需要老师激发。第二类问题意识较弱,重在教师培养。(4)怎样才算有了问题意识美国芝加哥心理学教授JW盖泽而斯曾经把问题分为呈现性问题、发现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我们所说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过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发现性问题。这种问题的发现性,是对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个体来说的,大都是他们对人类已发现问题的再发现,而并非科学意义上的发现和创造。作为问题意识的问题提出,主要也不全在于寻得正确答案,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性。有了问题意识的

31、学生,应该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离开教室。2、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四个原则。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生疑意识对学生非常的重要。因此,激发学生生疑的兴趣与动力的能力成为了老师必备的素质和技能。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为学生创设合理、有趣的问题情境,忽略学生设疑能力的培养,或在此环节上疏于思考,导致课堂枯燥无趣且无效,学生学习呆板机械,思维得不到应有发展。(1)注重创设情境的趣味性“苦学之不如好学之,好学之不如乐学之”,学生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带有趣味性的情境是初中学生最能接

32、受的方式。例如,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情境。我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首先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古时候,在一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向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上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学生们对此十分惊奇,都认为国库中的米应该绰绰有余。在老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后,他们带着无比的期待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

33、习。(2) 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合理性一方面指创设情境必需适合教学对象,必需符合对象所处的心理、生理发展阶段。情境太简单,中学生会觉得幼稚好笑,设疑太难,他们心理和思维能力难以接受。如在讲解有理数乘法第二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计算: 学生在思考后觉得有难度,而老师则告诉他们自己可以口算,他们一定觉得很惊讶。在学生带着这份好奇心时,教师开始乘法运算中运算律的运用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注重合理性的另一方面指创设情境必需适合当节课的教学目的。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问题不断,情境不断,但常常是天马行空,不知所指。其实合理的创设情境必需满足当堂课的教学要求,如有老师在教

34、学“绝对值”一节时,创设了情境: 如图,学校位于数轴的原点处,小光、小明、小亮的家分别位于点A、B、C处,单位长度为1千米,(1)小光、小明、小亮的家分别距学校多远?(2)如果他们每小时的速度都是3千米,求三人到学校分别需要多少时间?这是教材上的一个引例,目的在于引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这位老师刻意加上第(2)问,想丰富本题内容。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其实有画蛇添足之嫌,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教学重点不突出。(3) 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实用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好数学是为了用好数学,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有意识的与生活中的问题相融合,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

35、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正比例函数时,有如下问题:已知正比例函数 y=8x,求当x4时y的取值范围。这是一个纯数学题,很抽象,虽然这个问题最终学生能解答,但他们会感觉离生活太遥远。不妨把问题情境改为:如果每kg苹果8元,我买了xkg,花了y元,若我买的苹果重量不低于4kg,那么我花的钱应在什么范围?这样一来,他们会觉得函数知识能简单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自然会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4) 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精

36、炼性在创设情境时,兼顾趣味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问题情境的精炼。一个是语言要简练,表达清晰,不拖泥带水;二个是直奔主题,不要附带太多枝枝丫丫。如在讲解科学计数法是,有老师在新课讲解前这样创设情境:“新华网济南2月24日电 ,据山东省经贸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2日,山东省累计销售并已登录信息系统的家电下乡试点产品140460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 053 000 000亿元,居全国第一。那么这个销售收入可否有比较简洁的记法?” 这是2010年山东的一道中考模拟题,有老师把它借用过来作为讲解科学计数法的设疑载体,显然并不合适:其一,问题的铺垫太长,学生读题感觉疲惫;其二,中间数据太多,感觉重点不突

37、出;其三,情境离湖南株洲的学生太远,学生不易接受,还不如把问题改为“株洲县市区2010年共有初一 新生有人,这个数字可否有比较简单的记法?”,这样更能拉近知识近与学生的距离。3、创设问题情境途径的探究几年来,课题组老师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创设了许许多多、形形式式的数学情境,选编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这说明创设数学情境,有许多有效途径,例如: (1)创设问题型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

38、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例1 写出以 为解的方程(组)题中未明确是何种类型的方程(组)?解题方法无模式好循,诱导学生展开想象,多方位探寻,得出以下结果:.(x-1)2+(y-2)2=0 .(可写出无数个方程(组)思路拓展:把 看做坐标系中的一点(1,2),过此点的任意两条直线的解析式构成的方程组都可以。 (2)创设活动型情境DABC按新课标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活动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

39、活动氛围。如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时的活动型情境: 拼一拼,提出问题: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哪些平面图形? 说一说,提出问题:从生活中找到的平行四边形。 围一围,提出问题: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小组讨论怎么围?有几种围法?请上台展示。 画一画,提出问题:常见的平行四边形有几种形状? 猜一猜,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dcba132(3)创设探索型情境例3.如图已知a / b , c / d , 1 = 1150, 求2与3的度数 , 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

40、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已知:a/b , c/d 求证: 1=2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探索如下问题:变式1:已知a/b , 1=2 , 求证:c/d。变式2:已知c/d ,1=2 , 求证:a/b。变式3:已知a/b, 问1=2吗?(展开讨论)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4)创设信息型情境例4、探究活动:根据出示的五类电视节目图片,要求收集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

41、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相关数据并尝试统计调查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调查问卷 在下面五类电视节目中,你最喜爱的是()(单选)A新闻B体育 C动画D娱乐 E戏曲填完后,请将问卷交数学课代表节目类型划记人数百分比A新闻B体育C动画D娱乐E戏曲合计小组活动结束后,学生代表汇报。根据初步统计调查结果,组织引导学生汇表制图条形图可以让以上的数据表达得更直观噢(展示其中一组的作品)提问: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吗?4、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探究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而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在有效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是

42、指问题情境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1)有效问题情境特征有效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生成性的特征。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性、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才能生成问题,情境材料才能被有效利用。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数学教学内容要求。有效的问题情境,既能实现教学预设成功,又能让教师发挥生成性的优势,实现教学机智的作用。(2)结合日常生活,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相关知识之前,已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同时

43、也存在许多疑惑。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从中找寻学习素材。如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考虑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感受情境的亲切、实际和生动;结合学生感兴趣事例,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 (3)通过教学机智来提高问题情境有效性课堂的情境是多样的,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策略,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策略,都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及对学生的情况的了解在课堂上呈现出最佳状态。教师要在课堂上接收各种不同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更加集中,对问题的深刻性更加突出,使情境对问题更具有发展性。(4)提高问题情境的数学价值情境既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必须使情

44、境有数学价值,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要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能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能渗透数学文化,进而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揭示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究:1、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还必须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1)创设学生心理安全情境,让学生敢问古往今来,都有让学生提问题的说法,前人所指的“学问”,也就是边学边问的意思。从受教育者的心理角度分析,学生往往处在“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真正能在课堂上大胆提问题的学生,可以说廖廖无几。其根本原因就是课堂的氛围不够宽松。虽然造成学习气氛

45、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仅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视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有些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提问题能力,认为课堂上的提问就是教师的事,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哪里会提问题;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实听到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但出于时间不足等方面的考虑,把学生的问题搁置一边,不予理踩;还有些老师对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常作简单的否定或横加指责,挫伤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心理上的因素,或者说是心理障碍,即不敢提问题。形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了同学的笑料;(二)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被人瞧不起。(三)怕在课堂上提错了问

46、题,会挨教师的批评。虽然影响学生提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教师的意识问题,如果重视它,竭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提问气氛,学生的心理障碍便会逐渐得到克服;反之教师认为提问就是教师的事,那么,学生即使有一定的提问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当然,学生提的问题,不可能都很好,也可能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不要紧。错误也可成为教学的好材料,我们在练习中的判断题,不就是这些内容吗?有经验的教师,会合理、巧妙地应用反证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不正确观点,与正确的结论形成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更清晰地掌握概念,理解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想问题、提问题,才会提高提问的能力。例如:在教学“

47、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先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再让其他同学通过提问题,搭出同样的图形。有的学生问:一共有几个正方体?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有几层?下面有几个?上面有几个?通过提出种种问题,学生很顺利地搭出了同样的立体图形。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让学生理解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会激活思维、激发灵感,迸发出问题的火花。总之,教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微笑、爱心带入课堂,倾注于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敢于直言,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