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行为主义地理学论文.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677005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主义地理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行为主义地理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行为主义地理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行为主义地理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行为主义地理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摘要:近年在中国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转向的背景下, 中国的行为主义地理学逐步复兴,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也成为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GIS 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对象,对现在热点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且越来越关注实践方面的应用。20世纪90 年代以来, 行为空间、认知空间等非实体空间正在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研究的新视角, 城市居民各种行为的空间特征、空间行为的决策过程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行为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行为主义地理学 发展阶段 空间行为 决策分析 意义1、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人文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的发展,国内外学者越来越注重

2、人本主义,注重人的感受,研究更加广泛,有诸如城市空间质量,城市空间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探讨,这就涉及到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人与环境的问题,带动了中国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近年来城市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在居住空间,城市空间等方面的人的行为研究也促使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明显增多,并主要集中在居住空间,消费行为,城市空间重构等方面。但国内对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的文章还不够多,所以本文旨在对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内涵,诞生及发展阶段,主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回顾与展望等方面的介绍,希望能对其他从事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学者有一些参考作用。2、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内涵 行为主义地理学, 有时称知觉(感应)

3、 行为地理学, 也有时称为知觉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严格说来,它们是有区别的, 广义的行为地理学应当包含知觉(感应) 地理学和狭义的行为地理学。1知觉(感应) 地理学,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对其周围环境都有一个知觉、理解和评价等认识过程的反应。研究人们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这一反应的特性、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就称为知觉地理学。2知觉地理学只研究人的环境知觉。环境知觉是指人们对环境外观的感觉在大脑反应下产生的对环境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评价过程。研究环境知觉是解释人的空间行为的基础。行为地理学, 人们对地理环境产生知觉后, 要作出判断、评价, 然后决定自己行为的科学。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

4、境知觉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3“这种行为是在对外在环境信息进行知觉、评价(包括判断和选择) 后作出决策而引起的。它包括知觉认识筛选决策行为的整个过程”。3研究不同文化集团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规律的科学称为地理学。行为主义地理学着重研究不同文化集团对地理环境作用的行为, 即空间行为。不同文化集团的空间行为通过他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表现出来。由上述知觉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概念可以看出, 人对其周围环境的知觉是人的空间行为的基础和起点, 是一个完整的空间行为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知觉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或者说, 广义行为地理学包

5、含知觉地理学。2柴彦威等学者认为行为地理学一般是指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地理环境条件下,强调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理解行为和其所处空间的关系的地理学方法。3、行为主义地理学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在人文地理学中普遍接纳了实证主义的地理学流派概念,实证主义地理学用寻求空间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独特事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得空间科学作为了地理学的主体,更多地关注空间行为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上。作为空间实证主义空间分析学派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普遍发展,但也有许多反对者,他们认为实证主义空间学派过分追求对空间组织模式的描述解释,传统的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

6、公理化的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服的特点。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4,这些理论偏重客观化和数量化,并不重视对人们行为原因的理解及如何构建组织,构建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另外,传统的人文地理学派认为实证主义的空间学派割裂了其内在联系,在空间分析中提出错误的空间模式,他们试图寻找新的理论方法。这样的争论使得人文地理学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派,一派对空间分析学派进行修正,另一派则走向了行为主义地理学。从地理学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始于196

7、0 年代到1970 年代早期。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在行为科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新的探索,20世纪 30 年代西方区位论研究就注意了对行为因素的分析。如在1939 年英国政治经济学会在工业区位报告中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1。二战后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其影响很快扩展到社会学、管理学等有关人的行为学科,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形成了一场心理行为因素研究的运动。这一运动促进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进入到地理学,地理学家开始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普遍强调,并逐渐发展成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其主要方面。西方地理

8、学从人地关系进入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行为地理研究更加受到重视。在人文地理学的实证主义地理的经典理论中,如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大多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5。从196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研究打破了这种简单假设,认为行为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区位机会而且取决于个人对空间的认知6。从某种环境条件下人所产生的行为,个人对空间的认知,认知差异以及这些认知背后的行为决策过程的解释。更加注重从决策过程出发来推论空间形态的特征6。克鲁克菲尔德指出,人文地理学考虑的东西不仅仅是实证主义者工作的基本目标归纳和理论的建立,更重要的是

9、达到目标的过程1。在此背景下,行为主义地理学引入环境心理学、人类学和组织行为理论来构建空间模式,开始了以过程为导向的行为地理学研究。行为主义地理学采用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提高了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行为结果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引入大量的认知和行为理论,从抽象出发来研究人类的空间行为。4、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关于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地理学者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4.1、按时间顺序划分:在顾朝林等学者所著的人文地理学流派一书中将其划为四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20-60年代为萌芽时期。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是怀特,其人类对水灾的调节开展了人们对环境灾害反应的地理行为研究。期间有许多研究对行为主义

10、地理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直到60年代末, 行为地理研究还只是在人文地理学一些分支学科中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系统的行为地理学还没有形成。1969 年美国地理学家G奥尔逊和D哈维的地理学的行为问题: 专论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行为地理学的诞生。20世纪60-80年代为产生到成熟的时期。1981年考克斯和戈利吉出版重新考虑地理学的行为问题一书最终标志其走向成熟。这一时期,行为主义学派主要对人类空间活动和现象进行解释,其主要研究课题是关于资源管理、环境感知、决策制定和空间扩散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抽象的行为过程的研究,使行为主义地理学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用行为主

11、义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这些模型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模型、城市生活行为模型、消费者行为模型、趣味决策模型、空间位移行为模型等。20世纪80-90年代为发展时期。理论多是阐述和解释空间行为和行为在空间中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对个人行为和微观结构等问题提出了问题。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行为主义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和城市生态学,灾害研究,规划研究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重点从“空间行为”向“空间中的行为”,“例外行为”向“日常行为”的转变,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景观城市设计、环境保护和管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规划,区域分析和预测、交通规划和

12、制图等。4.2、按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划分,柴彦威等学者将行为主义地理学划分为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早期研究,衰退与复兴。早期研究:西方行为地理学的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过程的研究和侧重偏好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尝试建立基于个人决策过程来理解空间现象的模型,以取代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甚至微观经济学模型。衰退阶段:对行为地理学的批判还来自于19701980 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和结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人本主义学者批评行为地理学只是把空间方位、距离等概念机械地对应于个人心理特质,仍然属于传统区位论的套路7。结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判集中于行为地理学完全依靠主观偏好的决策过程来解释空间现象,忽视了外部制约因素

13、8。在上述要害性的批判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者一度转向各自原先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行为主义地理学遭遇衰退。复兴阶段: 1980年代,人文地理学呈现出理论多元化的趋势,认知研究和偏好选择研究的不断分离,使得行为地理学从构建行为过程理论框架的过分目标中解脱出来,更多应用于解决地理学现实问题中9,期间形成制约导向和社会关联程度增强的趋势。西方在经历了能源和经济危机之后,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始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此时,行为地理学研究逐渐把偏好选择过程视为其制约下的结果,将行为的发生放到更大的社会结构背景中去考察。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导向性研究,如

14、:对盲人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另一大趋势:跨学科研究的兴盛。1980 年代中期以后,受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行为地理学研究开始向空间行为分析以外的领域拓展和渗透,与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如文化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产生了关联,其结果出现了生态学、社会弱势群体、女性、生命周期等崭新视角。1990 年代兴起的地理信息科学为行为地理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地理信息系统(GIS)将空间知识由位置、距离等绝对概念扩充为相邻、相交、结节、包含、靠近等拓扑概念,通过考察使用者如何使用GIS 操作界面,还可以探索使用者的空间知识形成过程的特点。这对研究空间知识学习过程带来了很大启发。由此,

15、认知地图被看作是“内化于人脑中的GIS” 9。5、行为主义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近十多年来的一些研究立足于个人活动与环境之间关联的角度,把认知的研究发展到人如何接受外界信息进而如何利用信息以实现空间中行为的立意上。行为主义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以环境印象为基础的,包括人在内的生理心理变换的外在反应,内容广泛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多个领域。它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5.1、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研究是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行为空间指人类活动的地区界限,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交流活动的间接空间。空间行为通常指人们在认识基础上进行判断选择而采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1。行为主

16、义学派开展对不同时期内人们空间活动的行为进行研究和对不同环境背景中的个人行为进行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行为主义地理学者对不同时期内人们空间活动的行为进行研究。地理学者将时间地理学的概念引入到行为主义地理学中,时间地理学成为其主要的方法论。时间地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Hager strand及其领导的隆德学派( Lund School)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表现并思考在时空间过程中人类行为与客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论。近些年,北京大学的地理学者将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行为地理学等相结合, 开辟了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行为视角, 开创了基于个人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范式,通过在深圳、北

17、京、上海等城市的一系列研究, 对中国城市居民的通勤活动、迁居活动、消费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日常行为的时空间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探讨了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的内在机制与空间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居民虚拟行为与空间的互动机理10 11 12。5.2、心智图和认知地图心智图以个人地理物象为基础,把人们物象环境中的地物重现在空间图式上。英国地理学家伍尔德里奇最早提出心智图的设想,用以研究空间结构。高尔德和怀特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群体心智图,之后很多学者开展了对空间行为分析和决策方面的方法论研究。地理物象的心智图是人类日常活动和人类移动地理选择的依据。不同等级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影响行为活动的选择,心智图对指导和研究

18、人的空间行为选择具有重要作用1。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是人们对其周边环境的了解,这种需求导致了人们空间行为的产生和对地方的感觉,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 是环境意象构成要素、要素间的距离和方向信息最为完全的表现形式, 具有与地图学地图( Cartographic map) 类似的性质。地理学的认知地图研究更多关注认知地图的空间模式, 强调对客观环境的理解、现实行为模式解析、空间分析等领域,以及如何利用知识进行空间决策。国外的认知地图研究包括手绘地图的城市意象研究、地名认知、距离认知和城市空间认知、认知地图的扭曲研究、居民属性研究等多个方面13。国内城市空间认知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近

19、年来有学者开始从事城市意象8, 认知距离、认知地图变形等方面的研究。5.3、空间分析与决策行为主义地理学针对人们的某种规则和思路进行的空间行为的分析,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行为主义地理学借助于空间科学进行决策,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建立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规划和行为主义地理学试着将地理信息系统和常规行为模式以计算机为基础加以继承,获得科学决策。近年来随着信息空间的发展,地理学者在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 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及摇杆技术的研究, 对遥感卫星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机系统分析,可以形象、直观、准确分析出各种数据的变化,像某一地区的植被变化率,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等,还有社区空间,可进入性等行为模式

20、的研究等都可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以便进行更好的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6、行为主义研究方法6.1归纳-推理-规划法行为主义地理学通过对过程的归纳得出普遍的结论,研究方法借助与推理,用推理来解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空间模式,然后再通过环境规划来修正人类空间行为。6.2行为矩阵针对传统空间分析学派理论建构模式的不足,普雷德提出了行为矩阵,它的两轴分别表示可用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行为矩阵的研究是行为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用作对创新的扩散、投票、空间调查等的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较大影响。Gould 指出人在环境面前的认知受最优行为规则控制,这既包括最经济行为也包括最满意

21、行为(后者追求个体某种“满意”变量的最大化),提出了追求风险损失最小化的“零和博弈”规则14,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研究体现这样的规则。6.3锚点理论戈利吉将空间行为与时间变化相结合,把空间关系与时间过程相结合提出了锚点理论,此后西方地理学者将这种理论方法深入研究发展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柴彦威等学者认为锚点理论的产生是认识到等级性的空间信息储存结构,锚点理论它描述了个体在陌生空间(如一个新城市) 中,首先会全力寻找主要节点(如居住地、工作地);此后,围绕着主要节点,次要的节点和其间的通路被加以认识(如上班路线、居住地周围的设施),最终形成带有等级的认知结构。6.4数学模拟和统计分析西方行为地理学通

22、过借鉴经济计量学等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模拟和统计分析,建立模型方程等,根据大量独立变量的变化来解释行为方面的变化,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增强了实效性。Golledge 和Timmermans 认为,行为地理学成立初期的研究实质是:寻求更好的人类主观模型及假设,取代物质环境观,通过采用新的数据分析和非汇总方法研究个体和小团体,揭示人类决策行为之心理、社会因素的空间特性,基于人类过程进行现象的解释15。6.5人工智能使用计算机模拟决策的新手段,为人口迁移研究、趣味决策、市场研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行为主义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科学性得到提高。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7、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最初起

23、源于西方地理学计量革命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在经历了近40 年的发展后已经大大突破了最初的空间科学式的研究范式。西方行为地理学在不断反思并重新认识自身意义的循环中不断成熟,从最初的回答“行为在哪里发生”的区位论套路发展到关注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而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空间和现实社会中。也更加注重规划实践的研究。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为研究学派开始在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决策者关系的研究、规划决策行为与公众行为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地理学者还开展了旅游者出游行为研究和空间分析,大草地公共活动空间市民的游憩、购物行为的研究等。可见,西方行为地理学的最新转向符合学科与社会发展的

24、潮流。近些年,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发展起来,信息空间已经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为主义地理学者认识到信息空间的变化,在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变行为论、心理学、社会学等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简单引入为多学科集成研究,汲收相关的科学技术来发展其理论,更新传统的方法论,才能为信息时代人们复杂的空间行为决策研究作出贡献。对西方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将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中大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 顾朝林等人文地理学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7-862 海山人文地理J行为地理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意义,1997,12(4):513D J 沃姆斯利、GJ刘易斯著, 王兴中

25、等译行为地理学导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P1 (序)4Harvey D.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problems in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to location theory A. Cox K R,Golledge R G. Behavioral Problems in Geography Revisited 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1.18-42.5 Golledge R G. Misconceptions, misinterpretations,

26、 and misrepresentationsof behavioral approaches in human geography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81,13:1325-1344.6Olsson G. Inference problems in locational analysis A. Cox K R,Golledge R G. Behavioral Problems in Geography Revisited 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1.3-17.7Ley D. Behavioral g

27、eography and the philosophies of meaningA.Cox K R, Golledge R G. Behavioral Problems in GeographyRevisited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1.209-230.8Cox K R. Bourgeois thought and the behavioral geography debateA. Cox K R, Golledge R G. Behavioral Problems in GeographyRevisitedC. London and Ne

28、w York: Routledge, 1981. 256-280.9 柴彦威.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24(2): 1-5.10柴彦威, 刘志林, 李峥嵘, 等. 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1柴彦威. 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式M/ /刘卫东,柴彦威, 周尚意. 地理学评论(第1 辑) 第四届人文地理学沙龙纪实.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12柴彦威. 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13柴彦威, 沈洁. 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21

29、(5): 108-112.14Gould P R. Man against his environment: a game theoreticframework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63, 53(3): 290-297.15Golledge R G, Timmermans H. Applications of behavioural research on spatial problems I: cognition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0, 14(1): 57-100.16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 等译. 人文地理学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