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6页红点的内容和57页T1-T5的题目。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图上距离两个已知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从实际生活入手,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设未知数求实际距离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利用比例尺、图上距离两个已知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设未知数求实际距离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的思
2、维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山东地图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设情境板书课题教师谈话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吗?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师板书课题: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师:现在我们将用今天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请同学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2.出示
3、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比例尺、图上距离两个已知量求出实际距离的方法。(2)能结合具体情境设未知数求出实际距离,并注意长度单位的改写。3.出示自学指导(课件展示)过渡语: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请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56-57页的内容,重点观察56页-57页红点部分的内容,思考:(1)从中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济南到青岛的图上距离是多少?(3)雏鹰少年足球队乘汽车以平均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济南出发到青岛参加比赛。请问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5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与遇到的困惑。同学
4、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要达到目标离不开同学们努力的自学,下面我们就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4.学生看书操作、独立自学过渡语:比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情况,重点关注“学困生”。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出示信息窗,学生观看大屏幕,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预设:生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生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生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
5、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3.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预设:生1: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 X=32000000 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生2: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生1:我们是这样想的:根据比例尺“1:8000000”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
6、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师:哪个小组还愿意说一说?生2:4=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师:“4”求出的是什么?你们是怎样想的?生3:“4 ”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相当于比值。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7、在设未知数x时,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所用的单位不同,注意应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再改写成千米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和灵感,将学生的学习、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层次。】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师引导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所以“
8、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再用列方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学能有这么多的收获,现在敢不敢接受挑战?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1.考一考:填空(课件展示)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比例尺是1 :30000000,它表示( )。在一幅比例尺是30 :1的图纸上,一个零件的图上长度是1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 )。在一幅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7.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1)找两名(最差)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生练习时,师进行行间巡视摸清学生计
9、算错误的地方,并指导使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的过程。)(2)议一议、更正更正、师:计算完的同学认真检查,计算的同学观察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有什么不同,发现错误或方法不一样的上台更正。(3)讨论总结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单位名称统一。预设:题的计算过程:10千米=1000000厘米 2: 1000000=1:500000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比例尺是1 :30000000,它表示图上距离1cm代表实际距离300千米。这个题是已知比例尺与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列式为12:=0.4cm。这个题是已知比例尺与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列式为7.5:=225000
10、00cm=225km。设计意图:以练习为纽带,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作业:小黑板出示:(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师: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和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
11、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这道题怎样计算?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3)在一幅比例尺是1 :1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重庆到成都的高速公路长上3.3厘米,重庆到成都的高速公路实际长是多少千米?(4)某建筑工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地基,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平面图上,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这块地基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解题思路,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激
12、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外知识。注重练习题的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练习题的设计应强调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提高性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结合实际灵活应用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设计: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X=32000000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 答: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为3.2小时。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觉有以下成功之处: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提出,要通过学习
13、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解决本课所学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集所需信息,然后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还会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我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来进行教学。如何列出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式等等,我都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自己去完成。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去占用课堂的时间。只是在“列方程时的单位名称问题”进行点拔,让学生去思考,去明白。 (2) 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
14、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当然课堂中有的学生会随意发问,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不清楚的问题会自由讨论,课堂上会较吵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是处于较自由、热烈的状态中的,他们的记忆会更深刻。 2.使用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应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激起学生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教师要注意如想圆满解决问题就必须考虑到的细节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实现数
15、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3.教学困惑:(1)本节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恰当的处理。(2)本节课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探索、创新意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没有做到教师“讲” 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多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时间太少,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的环节有点太仓促,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