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676008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负数,能够用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并会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正、负数的意义,对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抽象地理解和感知正、负数的大小。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观察

2、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等。第一课时一、课前小游戏:说反话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句话,学生说出与老师意思相反的话来。1、向前走10步;2、电梯上升5层;3、从银行支出1000元;4、超市本月盈利500元;5、知识竞赛我班获得10分;设计意图:课前以小游戏为载体引入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为相反意义量的感知奠定基础二、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风景优美、特色各异的城市,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呈现信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

3、日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师:你看到什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直观演示法,创设观看“中国的热极在哪里”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同时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三、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个性化表示温度,初步认识正负数。)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呢?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4、好吗?学生独立创作,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想法。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找23名学生回答并把自己创造的符号板书到黑板上。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零上13度与零下3度所表示的意思,而且我发现同学们表示温度时都是先找到0度,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0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师:我们同学非常富有创造性啊!每一种符号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不知你们想过没有,你创作的符号你明白,他创作的符号他明白。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帮助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怎么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应该统一)我们班还有很多人用到了这样的符号记录,(教师指板书“+13、 -3” )能看懂

5、吗?指一生介绍怎么想的。师:知道吗?这个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这个符号好在哪里?设计意图:借助温度计,学生通过动手拨温度,观察温度计上的数字排列等活动,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明确“0与正负数”的关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符号化的思想,体会了数学的简洁思维性。 四、借助素材,总结概念。(用正负数表示其它温度,进一步认识正、负数。)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师:你还能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吐鲁番的其他信息吗?(1)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高达49,有记录的地表最高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2)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及至,但到冬季平

6、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3)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一生板书,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师: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号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号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师:像+13、+38、+49、+82?这样的数是正数,读作正十三,“+”是正号,人们在记录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省略不写。去掉正号读这些数,熟悉吗?像-13、-10、-155?这样的数是负数,会读吗?学生自己读。“-”是负号。师:刚才我们说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痛快点,负号也省略不写,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如果去掉

7、,就不能区分意义相反的量)师 :0是什么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练习正负数的读法,会区分正负数。教材第一题,让学生做在练习纸上。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读写法,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正数其实就是以前所学过的数,知道正、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用正、负数表示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教师手势演示)你还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现象吗?生举例。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你们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引导学生说出:具有相反的意义。师:具有相

8、反的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后,让学生“趁热打铁”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巩固拓展,应用概念。看来我们同学对正负数了解的还挺深刻,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1、课本5页第3、4题。2、认识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信息,让我不明白。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同学们,风速怎么还有负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同学们,刚才刘翔前进时的方向和风向正好(停顿)相反(教师手势演示)所以这时的风速可以用(停顿)

9、0.4米表示。如果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又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但在表示时,先要确立哪一个量为正数,那么相反的量就为负数)六、反思总结,提升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想继续和“正、负数”这个新朋友打交道吗?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正、负数,了解一些与正、负数有关的知识。七、板书设计:认识正、负数“-”负号 “+”正号-3 0 +13-10 分界点 +38-155 +49 不是正数 负数 也不是负数 正数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第二课时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10、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写出3 、10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

11、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2、自主练习第5、7题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自主练习第8题(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

12、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通过讨论,明白意思。“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3、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分数同其他数学知识一样,也是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2、在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13、和单位“1”的含义。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并理解掌握分母、分子的含义。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教学设计策略: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太好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从动作操作入手,通过教师设疑激趣,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单位“1”的含义,然后抽象出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相互出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在考查别人的前提下,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学具准备:学具袋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提高兴趣同学们经常吃苹果,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

14、苹果,我们要进行吃苹果比赛。同学们说我们怎样才能公平进行比赛?(吃一样多的苹果)1、现在每个小组面前的水果盘里有一个苹果,你们准备怎样分给4个组员?小组交流分法。得出结论:应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个同学分得1份。2、分一分,每个同学能得到一个苹果吗?(每个同学分得的苹果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这时候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板书:分数的产生)3、谁能总结一下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由于生活的需要,即分数产生于生活实践。)二、动手操作,探究发现1、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看作单位“1”(1) 刚才,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块苹果,谁能说一下,自己得到了多少苹果?( 个)还有的同学得到了 个,你能说一下为什

15、么?(因为你们小组有3人所以要把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 个。)(2) 在,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纸以小组为单位将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然后将其中的一份涂成红色,并用分数来表示。(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交流想法。(把一张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将其中的两份成红色,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两份是 。象这样我们把一张纸、一个苹果等平均分成若干份,那么这一张纸、一个苹果就叫单位“1”谁还能从生活中找出这样的单位“1”?(一条线段、一个饼、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体等)2、 将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1)现在老师分给每个小组三个苹果,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能分得多少个苹果?分一分

16、,说一说。每个同学分得 个,为什么?(因为可以把每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一份,即 个,这样每人分得3个 ,即 个,所以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 个,是这些苹果的(2)看屏幕:图上有12只小狗,红色的小狗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是多少?把12只小狗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只,每份是这些小狗的 ,5份是这些小狗的 。3、总结:象这样,把3个苹果、12只小狗看作一个整体,那么3个苹果、12只小狗就可以分别看作一个单位“1”。谁能说一下,到底什么是单位“1”?(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4、 说说上面这些分

17、数表示的意义。(每个分数可以找数个同学反复说)通过刚才的研究,谁能总结一下分数的意义。(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得出结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同桌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意义。5、 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名称。6、 观察上面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3部分)谁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 你是怎样知道的?三、 收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方面的收获、能力方面的收获、情感方面的收获都说出来四、 巩固知识,拓展应用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2三关闯过了,老师奖励同学们欣赏小狗分西瓜(电脑显示)提问:如果小狗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

18、,小猴吃了3块,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兔吃了2块,吃了几分之几?还剩下西瓜的几分之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 的商。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难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的结果。教具准备:每组学生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教学过程:一、复习1、3/5表示什么意义?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3、把一根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管的几分之几?这里把谁看

19、作单位“1”?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3除以7,商是多少?(板书:37=)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该写多少呢?(学生一时语塞)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讨论操作1、出示信息窗2:(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 与各小组的讨论,并适时点拨。师:谁能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因为木条的长度是1米,把它平均分成3段求每段的长,用除法,列式为:13(板书: 13),但除不尽,商是一个循环小数,等于0.33师:嗯,不错,商是一个循环小数?(声

20、音小了下来),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求法呢?生:要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3段,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长的钢材看作单“1”,求1段的长就是1/3米。师:真棒!这样所求木条的长度不再是循环小数,而是一个简洁的分数。(师板书::1/3米)指着13和 1/3米,问:它们有什么关系?生:相等关系。因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木条的长度,所以它们相等 。师:由上可知:1除以3,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2、出示信息窗2:(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同上,生自己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整数除法不能整除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它们的商。3、投影例3:幼儿园里,老师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

21、多少个?师:(1)要求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34=)(2)3除以4能否整除?我们能否像例2那样用分数表示它的商呢?(3)如果能,那么商又是多少?现在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同学们,请拿出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比作三个饼,4人,一组扮作幼儿园里的4个孩子,你们帮助幼儿园的老师分一分。看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饼?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点拨,然后小组汇报。生1:我们组是一个一个地分的。先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1/4,3个饼共得到12个1/4,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1/4,拼在一起是 3/4个饼。生2:我们组是把3个饼叠在一起,先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

22、的一份,再把这一份展开,拼在一起得到 3/4个饼,所以每个孩子得到 3/4个饼。(板书::3/4个)师:两种分法都对,相比来说,哪种分法简便些?(后一种)下面请同学们看后一种的分饼过程。(老师演示分的过程并在黑板上留下图示)根据演示过程和黑板上的图形,再让学生思考回答:(1)三个饼的几分之几就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反过来,一个饼的几分之几就是三个饼的几分之几?(2)3/4个饼表示什么意义?(3)3/4表示什么意义?四、探求规律教师指着两个算式:13= 1/3 34= 3/4 提出以下问题。1、观察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是什么算式?右边是什么数?你能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生:两个整数相除,

23、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并且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2、如果用文字表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3、在这个等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生: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4、若用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表示?学生板书:ab= a/b(b0)5、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6、分数的各部分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什么?7、综合以上问题,能不能说除法就是分数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生: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师: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37商是多少,你会做了吗?看书质疑。五、巩固练习(略)课堂总结(

24、师生共同总结。略)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89页,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实物展示台、纸片、线段图。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同学们,为了让我们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科技周活动中,学校做了三块科普展板(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三块展板)。同学们认真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观察情景图并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活动二师:每块展板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学生观察发现第一块展板中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1

25、/2,第二块展板中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2/4,第三块展板中的图片占整个版面的4/8。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三师:很好!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得到的1/2、2/4、4/8有什么关系呢?师:猜想对解决问题很重要,它们到底相等不相等?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通过观察大多数学生赞同相等。自主探索,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小组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有的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发现1/2=2/4=4/8关注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水平。活动四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好的方法验证了1/2=2/4=4/8。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分子、分

26、母是怎样变化的?师: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你能再举例来验证一下吗?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小师: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师: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师:同学们说可不可以?为什么?师:同学回答得真精彩。想一想,刚才总结总结的基本性质需要补充吗?学生发现1/2的分子、分母都乘2得到了2/4,2/4的分子、分母都乘2得到了4/8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验证。学生认真讨论。学生汇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生问: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0,可以吗?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

27、乘0,得到的新分数分母为0,就无意义了,所以不可以。关注学生的讨论方向及方法。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活动五自主练习1、2题。学生自主练习深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活动六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畅谈体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回顾、反思所学知识的水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4、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解同分母分数加、减

28、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教具准备:课件、长(正)方形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孕伏铺垫1、说说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2、填空:(1)7/8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5/9 里有( )个1/9 ;( )个1/8 是7/8 。(3)3个1/4是( );4/11 是4个( )。二、探究新知1、刚才大家表现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听力,请听题: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 张饼。(1)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板书。)爸爸和

29、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还剩多少张饼?【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无处不有数学,让学生去感受数学,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2、解决问题(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想一想,该怎样列式?(指名说) 3/8+1/8 =(2)你能计算出结果吗?试试看。先独立算,再小组合作。激励有困难的同学借助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动手折、动手涂、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弄清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同时又为学生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作了铺垫。师参与合作,形成互动,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数学中的乐趣。】(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30、,也就是4/8 。)教师可多请几名同学回答,适时点拨并板书。(4)师:3/8 +1/8的和是4/8,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指名说)(因为3/8 、1/8 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学生边说教师边完整板书计算过程。(5)结合手中的学具,观察计算结果,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设计意图:巧借学具,数形结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应化成最简分数。】3、思考:通过计算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多请几名学生说,教师点拨并归纳小结。)4、

31、让学生试着解答课前提出的其他问题。反馈,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分数减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适时点拨)5、观察这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化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发现。】三、巩固练习1、P105页做一做。2、小丽看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7/12 ,还有多少页没有看?3、列式计算。【设计意图:给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了空间,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索的兴趣。】四、拓展应用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

32、子。(指名说信息提数学问题,大家列式解答。)【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五、课堂评价1、小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给大家留什么作业?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六、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例: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 张饼,妈妈吃

33、了张 饼。(请听题)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应化成最简分数。教学反思: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另外又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

34、彰显,从而实现“差异性”。最后的拓展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身边同分母相加减的例子,教师灵活的驾驭生成性的东西将本节课推向高潮,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让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犹在”。评析:综观本节课,体现出以下特点:一、联系生活实际,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索“为什么这样算”。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

35、使其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欣赏者。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我应用听信息提问题,从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打开突破口,引入分数加法尝试列出算式“ + ”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得出结果,而是利用学生手中简单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小组合作

36、交流的形式,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形式,展现学生对算理真实的理解,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适时的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加法的算理及意义,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联系起来,水到渠成,然后再把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方法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 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37、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二、搭设有效平台,主动建构算理。 教材通过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 本课以分吃饼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折一折、涂一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逐步

38、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三、精选教学素材,共享成功乐趣。 新课程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会计算了,因此,当学生列出分数加法算式后,马上有学生大声地说出了计算结果。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计算”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明确了算理,突破

39、了这节课的重难点,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渗透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理解算理后的计算法则印象深刻。可谓一举三得,即“重了过程”,也“深化了结论”,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饼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

40、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另外又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从而实现“差异性”。最后的拓展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身边同分母相加减的例子,教师灵活的驾驭生成性的东西将本节课推向高潮,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让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犹在”。作者简介: 王玉兰(1974),女,湖北省兴山县南阳镇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其教育论文、教案、说课稿、通讯报道等多次发表于兴山教育网、宜昌教研网、湖北教育信息网、人教网、全国中小

41、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兴山教研、兴山课改通讯、三峡日报、三峡晚报、小学教学设计、中小学数学等著名网站和报刊上,曾先后被评为兴山县首届“十佳师德标兵”、兴山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兴山县优秀教师、宜昌市“优秀教师”、兴山县“优秀骨干教师”、兴山县“课改骨干教师”,2000年入选中华长江三峡科教人才库。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教学内容:教材5152页,用数对表示位置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阶段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阶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的生活环

42、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经作用。本课的确定位置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位置中逐步抽象出数对的表示方法,以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情景,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捷性。2、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中根据数对确定位置。3、 引导学生经历有实物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4、 体验确定物体位置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行、列的含义,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的

43、产生过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暑假期间,有许多同学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活动,不少同学走进军营,去体验部队那紧张忙碌的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投影课本信息窗,单击图片:只有“小强”)这些神气的小战士在干什么?仔细观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小强在队列中的位置吗?【设计意图】从一列队伍中确定位置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在方阵中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同时为设置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做好铺垫。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1、观察课本信息图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交流,可能出现的说法有:横着数第二2排第3个竖着数,第3排第2个从右数第4排

44、第2个从左数第3排第2个从前数第2排第2个2、教师引导:小强的位置是一定的,同学们的说法却各不相同,数学上一般把这样的竖排叫列,这样的横排叫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情况下,习惯从左向右数,第一列,第二列确定第几行,一般情况下,习惯从前往后数,第一行,第二行,把情境图上的每列和每行按顺序互相指一指。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根据老师说的小强的位置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板书:第3列第2行)师:说说你自己在教室的位置: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观察,在坐的你们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生练习4、口令游戏师:听口令,做一个口令游戏请第四列同学起立,请第三行同学起立,那个同学站起了两次,为什么?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在描述一列队中的事物位置的基础上设置矛盾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二)认识数对1、圆点图,引出数对的概念。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圆点来表示一个人,同学们看,原来的队列图就变成了这样的圆点图。(课件由人变圆。)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优点。第1列第3列第2列第5列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