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城市经济研究本期主题:变革求新,开创园区经营管理新模式刊首语从1979年我国第一个园区“蛇口工业区”创立至今,我国园区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资源与政策优势的促进下,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全国各地区的改革开放与技术创新。2011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12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87家。全国园区内企业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2.8%的GDP。但是,随着园区的资源与政策优势日益弱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日益加快,技术创新的周期
2、不断缩短,园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园区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首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园区很难再获得像30年前那样的特殊政策和要素优势。其次,产业系统需要面对市场、技术、竞争等多重压力,无法实现对园区整体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最后,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变化、调整和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园区经济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园区经营系统已成为推动园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园区管理者必须加快转变角色,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经营,做园区经济发展的经营者。如何经营管理好园区,使园区对内发挥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对外保持持续的创新优势,成为摆在各级各类园区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
3、课题。有鉴于此,本期研究以园区经营管理创新为主题,在分析园区经营管理创新内涵、现状和背景的基础上,明确了园区经营管理创新的五种模式,包括基于职能和架构的主体创新、基于产业与空间的规划创新、基于经营与盈利的策略创新、基于招商与政策的制度创新、基于服务和平台的体系创新。最后,介绍与园区经营管理创新五种模式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为园区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一、园区经营管理创新内涵(一)园区经营管理园区经营管理是指,在园区的规划、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中,运用企业经营理念和市场化的管理方法,对园区内的各类资源、资产、企业进行运作与管理,从而实现园区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在园区经
4、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兼顾园区的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通过科学经营、科学管理、统筹规划实现园区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二)园区经营管理目标园区经营管理的目标是,集中区域资源优势吸引人才、企业、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从而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园区经营管理的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包括园区企业创造的税收、土地开发收入、基础设施开发收入、园区项目投资收入等。园区经济收益一部分用于上缴地方财政,另一部分留作园区经营发展的资金。其中,企业经营管理的园区特别重视经济效益,园区运营商正在积极探索和寻找除土地开发、物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外的创新盈利模式。二是社会效益,包
5、括带动就业、完善城市功能、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水平等。其中,园区企业所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带来最直接的社会效益,而随之带来的区域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口结构优化则是较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园区的发展与建设必然需要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能够促进城市市政、交通、电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先锋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园区作为一个准公共组织,是介于城市和企业之间的半公益和半营利性质的组织,兼有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重目标。一方面,园区不同于城市,带有一定的企业经济性质,需要追求经济效益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园区不同于企业,其追求经济利益要建立在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的
6、基础上。因此,园区要选择介于城市经营和企业经营之间的经营管理模式,即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关注产业、社会、文化和生态效应等方面。表1 城市、园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项目城市园区企业主体政府、组织、公众政府、组织、企业企业范围宽宽窄客体企业、公众等企业、公众等消费者组织属性不能简单归并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混合属性营利性组织经营职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综合职能经济、文化、生态等职能经济职能收益形成财政税收财政税收、物业收益、自投项目、资本市场融资产品销售经营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综合服务效益综合效益经济效益资料来源:赛迪经济顾问 2012,08(三)园区经营管理创新园区
7、经营管理创新是指,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在园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引进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如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方法、经营管理手段、经营管理模式等,在园区土地、政策、人才、企业、技术等资源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实现园区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园区经营管理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创新,包括新的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发展理论等;二是经营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包括新的政策、制度、体系、流程再造、标准化设计等,三是经营管理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包括新的科学研究、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等。图1 园区经营管理创新的三个方面资料来源:赛迪经济顾问 2012,08二、园区经营管理
8、现状与创新背景(一)园区经营管理现状1、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12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87家,其它工业园区已经遍及全国所有省区和直辖市。全国园区内企业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2.8%的GDP,其中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2 园区GDP占全国GDP比重数据来源:赛迪经济顾问 2012,082、园区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通过对园区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我国的园区发展需要经历要素驱动、集群驱动、创新驱动、环境驱动四个阶段。在资源与政策优势日
9、益弱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日益加快,技术创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大部分园区的发展正由要素驱动向集群驱动、创新驱动转变,而部分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园区,在集群驱动的发展阶段下已经日渐成熟,正逐步迈入创新驱动阶段。园区将改变过去依赖资源要素发展的模式,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园区发展理念,加强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等主体之间的技术合作来促进发展。3、园区经营管理主体多元化我国园区经营管理主体可以分为管委会主导型、公司运作型和管委会协调型三类。其中,管委会主导型具有很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由政府主导进行建设初期的资源投入和规划,在园区建成后也是实行行政管理和服
10、务职能;公司运作型的职能清晰,规避了政府和企业双重身份的问题;管委会协调型既设立了园区管委会,又成立了投资开发公司,管委会负责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投资开发公司负责企业运作职能。目前,我国大部分园区由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而公司运作将是未来园区经营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二)园区经营管理面临问题1、发展速度质量不协调近年来,我国园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是,许多园区的发展还沿袭着以投入扩张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使我国的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不堪重负,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较低。整体来
11、看,园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之间还不协调。2、经营模式同质程度高园区不“园”,是当前我国园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类园区之间的经营模式同质程度非常高,即园区与其他非园区地区的差异化很小。这是政策和资源优势日益弱化的造成的,直接的结果就是园区与非园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园区之间经营模式趋同,是园区管理者和各级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园区GDP,进而推动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园区之间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和政策优势趋同,园区发展同质化,必然带来更加激烈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从而制约了我国园区经济的整体发展。3、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是指与园区发展相关产业相配套的各种支持条件,即围绕园区
12、内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过程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上下游相关产业、产品、人力资源和消费市场主体等因素。但当前我国园区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技术、营销和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滞后,行业协会不发达,专用性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缺乏,这些因素阻碍了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增加了园区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使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二是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难以形成集群效应;三是园区所应该具有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四是有企业无产业的状况,无法构筑并形成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4、公共服务职能不完善当前,我国园区的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两个方面
13、,但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很不完善。大多数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前提下,公共服务职能需求日益复杂,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社区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完善园区的社会服务职能成为园区未来在经营管理创新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三)园区经营管理创新背景1、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要求新的园区管理模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经济持续
14、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园区作为承载复合职能
15、的空间载体,其功能和结构也在不断演变转化。为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实现园区运营管理创新”,成为摆在各类园区参与主体、园区管理者和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催生新的园区管理需求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各类园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向高端化演进的态势,但是大部分园区仍然存在产业层次较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占主导、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首先,园区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仍然突出,特别是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的
16、比重较大,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其次,园区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尽管各园区企业的数量较大且增长较快,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且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产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最后,园区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由于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设计及研发能力弱、在产业关键领域及关键环节的自主知识产权缺失,使得生产的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在制造、装配等产业链终端环节则附加值较低,企业可获得的利润较少。
17、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园区产业层次的提高,必然带来园区内企业特性的转变,必须创新园区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和促进企业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发展。3、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求新的园区管理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建立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基础上的下一代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相应前沿领域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和以此为支撑不断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新产品的能力。只有当这种能力具有竞争优势时,相应的新兴产业才具有“战略性”作用。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策略应当坚持“研发优先,技术驱动”模式,而非传统产业的“投资驱动”模式。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程中需要研发优
18、先,创新驱动,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则,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去支撑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等重要,特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推动生产体系的重构,甚至成为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园区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不仅仅在于它的技术性、成长型和带动性,同样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往往一个产业的成功,一个企业的成功,伴随着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往往是某个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
19、术产业中的互联网产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要求。基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必然要求创新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4、园区发展转型升级亟需新的园区管理模式园区的传统政策优势、土地优势早已弱化,要素驱动的不可持续性开始显现。现有的产业大量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端,低端产业集群的驱动作用也开始弱化。园区的社会职能相对缺失、城市功能相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园区转型升级成为各类园区的必然选择。相应的在运营管理层面,园区部分制约发展的体制矛盾依然比较突出。首先,大部分园区并未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内部各个子产业相关差别化的特殊政策,依然沿袭传统产业
20、的运营管理模式,忽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其发展的规律性。其次,一些园区管理体制复杂,分割严重,政出多门、措施不配套、决策协调难度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而部分园区的管理体制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机制不健全,进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多方制肘的局面。此外,部分园区运营管理主体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因此,园区发展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园区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 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
21、用的完工率都是一致的。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 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 中。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F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
22、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F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J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J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 J加班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
23、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Q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务部门、职工浴室等部门职工的工资,均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 S生产车间耗用的材料,全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S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W完工产品费用等于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费用。对Y“预提费用”可能出现借方余额,其性质属于资产,实际上是待摊费用。对 Y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支出是费用性支出。XY以应付票据去偿付购买材料的费用,是成本性支出。XY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入与原材料在每道工序陆续投入,其完工率的计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Y运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即使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替换顺序,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加总后仍等于指标的总差异,因此更换各因索替换顺序,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Z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对Z直接生产费用就是直接计人费用。XZ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列半成品分步法。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可能有月末余额/可能有借方余额/可能有贷方余额/可能无月末余额)。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