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内涵分析及学术传播探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619490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内涵分析及学术传播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内涵分析及学术传播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内涵分析及学术传播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内涵分析及学术传播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内涵分析及学术传播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内涵分析及学术传播探析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各国合作发展、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学界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内涵,存在认知不充分甚至主观情绪上的排斥等情况。“不了解”也“不愿了解”乃至“逢中必反”等带有“中国威胁论”色彩的偏见尚未完全消除,这就对于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一带一路”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挑战。学术传播在国际传播中承担着特殊的意义,不仅在于“二轨外交”“一点五轨外交”以及公共外交本就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西方特定社会制度下所形成的智库与决策部门、学者与决策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也就是西方的“旋转门”制度相对成熟。因此,探

2、寻学术传播在“一带一路”理念与内涵国际传播中的积极、有效作用力,就成为撬动中西比较视野下对“一带一路”本身,乃至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尽力消除偏见、达成共识的一种有效尝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发展时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倡议提出四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各国合作发展、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共识。2017年

3、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新的阐述,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合作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学界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内涵,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不充分甚至主观情绪上的排斥等情况。有的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有“不了解”也“不愿了解”的傲慢情绪,有的学者则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有“逢中必反”等带有“中国威胁论”色彩的西方语境下老生常谈的固有偏见。这些情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行以及所收到的可观成效,已经发生了很大好转。然而,偏见尚未完全消除。这就对于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一带一路”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挑战

4、。“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其创新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指出,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2017年5月10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召开之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时代呼唤:从理念到蓝图”“合作框架:从方案到实践”“合作领域:从经济到人文”“合作机制:从官方到民间”“愿景展望:从现实到未来”等几

5、个层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近四年来的成就做出了全面梳理。1、“一带一路”提出的国内外背景2007年、2008年开始的西方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以来,全球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受到明显影响。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提出“4万亿”计划以及央行利率等刺激计划,进行有效应对。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受到后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整个世界经济呈现复苏乏力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稳中有进的总基调得以保持。面对世界经济形势,乃至世界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中国同时推出三大战略,在国内外进行全面布局: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京津冀

6、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面向国内外,实行“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一带一路”是以周边外交和互联互通为依托,连接亚欧,是一个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全方位的新型区域合作概念。它不局限于亚欧,是开放与包容的,为国际关系实践带来新思路、新概念、新理论。正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所指出的,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

7、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2、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精神仅从字面而言,就“一带一路”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第一,“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地区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000多公里。当前推动“一带”建设,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

8、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连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第二,“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设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丝路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等方式创建新的发展空间。第三,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设计的支撑基础。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后

9、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连接,发展起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一带一路”倡议设计指导思想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强调共同建设、共同發展。这种合作方式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消除西方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误解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少争论,如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崛起的大战略”“中国

10、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计划”“中国的新马歇尔计划”“中国过剩产能向外转移的战略”等。1、西方对“一带一路”误解已有不少学术讨论充分且有理有力有据地驳斥了上述种种对“一带一路”进行的张冠李戴的断章取义、固有偏见和错误论断。然而,尚有一种错误论断没有引起学者足够重视予以反驳,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正确的方法论与学术判断。这种错误论断,就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视角出发而认定“一带一路”是在与既有世界格局中的霸主、地区霸主,进行地缘上的非此即彼的争夺。再列举一例。有西方学者撰文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的“权力真空”地带,并非是合作共赢乃至多赢的初心,而是与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争夺权力阵地乃至前线。这无疑是

11、一种冷战思维,将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看做纯粹的利益之争和零和博弈,甚至无视中国长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以及当前国际格局中的主权独立原则,而随意进行的冷战模型下的沙盘推演游戏。美国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所阐述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是一个竞争性的地缘政治态势。在该书中,布热津斯基认为“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是主要和积极的地缘政治棋手,而英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虽然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却不具备当棋手的资格。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起着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布热津斯基看来,欧亚大陆完全是一个竞争性的地缘政治格局。然而,理论只是分析现实世界的一种工具。理论

12、的产生本身源于实践,研究者自身有其时代局限性和身份局限性。时移世易,理论也必须不断经受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得以不断修正乃至推翻、重建。无论是普京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的讲话,还是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对接“一带一路”过程中的实践与表态,都足以反证冷战思维下的地缘政治分析视角在“一带一路”问题上的过时。2、一种新国际关系理念旧的理论不再适用,新的理论则必然起而代之。“一带一路”本身蕴含的理念本身新意,就足与西方旧有观念形成对照。实际上,“一带一路”所包含的新理念有多个层次,本文处于反驳冷战思维下的地缘政治分析,仅从共商共建共享的角度来阐释。作为提出方,中国曾多次提出,中国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的

13、倡议者,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实践者。自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共商,就是以“一带一路”为平台,共同商议合作方式、内容。共建,就是以互联互通为基础开展合作。共享,就是摒弃零和思维,实行合作共赢的美好局面。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要加强能力建设和战略投入,加强对全球

14、治理的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秉持与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为变动秩序中的全球治理提供新的理念与中国方案。注重“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中的学术维度学术传播在国际传播中承担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在于“二轨外交”“一点五轨外交”以及公共外交本就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西方特定社会制度下所形成的智库与决策部门、学者与决策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也就是西方的“旋转门”制度相对成熟。因此,探寻学术传播在“一带一路”理念与内涵国际传播中的积极、有效作用力,就成为撬动中西比较视野下对“一带一路”本身,乃至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尽力消除偏见、达成共识的一种有效尝试。进而,这

15、种尝试或可谏言献策,乃至对新时期中国声音之传播贡献一二力量。1、重视传统国际传播中的学术维度“下星期不可能有危机,我的日程表已经排满了。”美国资深智库成员基辛格的这句自述,尽管带有特定时代的美国政治特点,但毫无疑问彰显了智库、学者对于决策者的巨大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大战略实践中,学术维度的国际传播值得重视。在“一带一路”理念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学者的认识与判断,在高校、舆论界、决策层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国际传播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具有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目的的跨越国境的传播活动。由此可见,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甚至主体是大众媒体。学术传播往往与大众传播相比,本身是一种相对精英化的传播。只是,

16、精英与大众本就是界限并不清晰的一组身份概念。因此,学术传播本身不仅能够增加精英之间的互动与了解,进而间接影响决策者;此外,精英本身的舆论影响力也可以间接影响大众的观念。2015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

17、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由于国际关系学科的特殊性,在关涉外交领域的重要实践中,总结、归纳和创新外交新理念,是国际关系学者的责任所在。近年来,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元素,发出中国声音,建构中国学派的努力不断,亦成效明显。共生理论、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等新理念和理论不断涌现,有力解释着世界新形态。不过,在对“一带一路”实践的解释中,纵然新作频出,但能够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形成有力对话的体系还有待学者同仁结合实践进一步研究与挖掘。2、探析学术传播的有效途径如何进行学术传播,就尤为

18、值得思考。在此,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是加强智库建设与交流。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

19、要功能。”第二是加强学者交流。在学者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聆听“说好话”的单一声音,更不能只聆听和传播“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学者声音,要全面收集和分析各界声音,同时将中国声音广泛、有效地传播出去。特别是学者在参与民间公共外交、二轨外交的过程中,一举一动皆是传播、每个细节都是信息。第三是加强留学生培养与交流。青年人的视角更加接地气、更加鲜活。在新媒体时代,他们的社交方式与传播能力也更加多元和触角广泛。当前,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等国内多所高校的智库机构已经展开相关项目。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为相关国家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制度保障,也要鼓励中国学生走出去,形成有来有往的有效互动和信息交流。作者简介郑成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國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闻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学术传播、东方哲学和东北亚问题等领域研究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