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水保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570251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保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水保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水保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水保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水保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土保持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讲稿水保站 董英民一、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理论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的概念是我国四十年代初首先提出的,逐步被国际上普遍采用,代替了原来的土壤保持。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基本上分为两大方向,或称“两手抓”:一个是流域综合治理上的水土保持;一个是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前者着重治理的是因自然原因或者找不到债主的水土流失现象,如荒山、荒坡等;后者则是针对当前人为经济建设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责任主体,如修路

2、、开矿、建厂等。(一)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水土保持规划是指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及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的工作计划。我国历史上,水土保持一般是由农民自发地、零星地进行,没有全面系统的规划。建国以来,各地先后进行了各种类别的水土保持规划,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有科学指导、有组织、有计划、全面系统布局的新阶段。(二)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别和任务根据规划的地域大小,可分为两类。一是大面积的战略规划:指以大流域或其主要支流为单元,或以省、

3、地、县为单元的大规划,主要任务是在综合考察和水土保持区划基础之上,按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分别提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确定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治理的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明确开展治理的基本步骤,提出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供上级主管部门研究战略决策参考,并指导下属各基层单位编制实施规划。比如省上、市上或者县上搞的“十一五”、“十二五”水土保持规划等都属于战略规划。二是小面积的实施规划:指以小流域或以乡、村为单元的治理规划,主要任务是根据大面积战略规划提出的方向和要求具体确定农、林、牧业生产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具体安排各项措施的实施程序、逐年进度和所需劳力、经费和物质,并预测可能获

4、得的效益。比如我们目前实施的各类水土保持项目规划就属于小面积实施规划。(三)水土保持规划的作用水土保持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主要依据,是农业生产区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了指导水土保持实践,使控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进行,避免盲目性,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经营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明确生产发展方向,对原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进行有计划的调整,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恰当地安排农林牧业生产用地比例,变

5、广种薄收、单一经营为少种高产多收的农林牧副综合发展,从而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在许多地广人稀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最终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目标。2、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是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开展时间较长,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而且各项措施、多种因素相互关系比较复杂,需要经过一定的分析、计算、预测和评价。因此,要做好水土保持的防治工作,就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

6、。没有规划,凭主观意愿去指挥,造成盲目性、随意性,结果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科学的规划,可确定需采取的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如梯田、坝库、林草、沟垄种植等措施的科学布局、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等,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特别是要处理好治坡与治沟的关系,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工程、林草、农业耕作三大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的配套、治理和管护等。多年来,不少地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治理效果却不显著,就是由于规划处理不当。因此,必须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协调处理好这些关系,使水土保持工作得以顺利地向前发展。3、制定改变农业生

7、产结构的实施办法和有效途径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规划,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采取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等有效措施,在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再逐步加以改变。4、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规划中的任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和机械设备,把一切能用上的力量全部都使出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协调各项措施的关系,包括施工季节和年进度安排,使各项措施相互促进。5、分析和估算水土保持效益,调动群众积极性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治理区贫穷落后面貌,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如

8、在经济效益方面,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后,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现金收入,改变群众贫困面貌等方面能达到什么程度。用这些能达到的美好前景教育群众,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水土保持防洪、减沙效益的估算,可为大中河流的开发治理和各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四)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水土保持规划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必须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编制。应该把规划的对象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按照系统的四个特性,去研究和处理规划中的一切问题。一是整体性:将规划区域作为系统整体,分析构成这一整体的各种要素,如生产中的农、林、牧、副业等,治理中的梯田、坝库、林

9、草等各项措施;研究这些问题的特点及其与整体的关系,求得水土保持规划范围内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相关性:在水土保持各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如:农林牧副各业的生产之间、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存在着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复杂关系,应深入分析,提出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三是目的性:在规划中应反映出水土保持要获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同的规划对象,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对上述三种效益,都分别有不同的要求。四是环境适应性: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和实施,有许多的制约因素,如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土质、降雨、植被等

10、)、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经费和物质状况、行政管理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外部的配合条件(如上级部门的经济支援、技术支援、商业运输部门能否及时把水土保持产品转化为商品等),以及规划中的治理措施布局和实施进度安排等,规划时要考虑这些方面的适应性。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水土保持规划,一般反映为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等原则。(五)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1、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就是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和求得系统整体最高功能的要求,研究确定规划范围内农、林、牧业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对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规划目的,应经过不同的方案对比研究,选出

11、优化方案。2、确定治理措施的布局:在土地合理规划利用的基础上,合理布设梯田、坝库、林草以及其他防护工程等治理措施。要求达到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工程、林草、治坡、治沟等各项措施能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小面积规划应将各项措施布设落实到地块;大面积规划应在不同类型区作出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典型规划。3、确定实施步骤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有分期实施的阶段性安排,同时计算出各时段的进度、投入和效益三项技术经济指标。各项指标的确定,应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科学论证。4、提出保证实施规划的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与经费管理,落实经济政策与水土保持责任制,搞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等。(六)水土保持规划的工

12、作程序规划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准备工作(1)组织综合性规划小组。由于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论证、综合、平衡、对比方案。因此,要组织一个具有农林牧水等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和领导参加的综合性规划小组。(2)制定工作细则和物资准备。明确规划的任务,工作量和具体要求;制订规划工作进度、方法和步骤以及人员的组成与分工;做好物质准备、经费预算及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3)制订规划提纲。根据规划的任务和要求,制订规划提纲。一般水土保持规划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前言:说明规划任务来源、目的、要求等;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水土流失:包

13、括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和水土流失的支云。流域治理现状:包括治理的过程,治理的效益、经验、问题和教训;流域系统分析:包括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等;流域治理规划:包括规划的指导思想,土地利用规划,治理措施的规划与设计,其他规划等;实施计划:包括进度的安排,实施规划的措施等;投资和效益估算:包括劳力、资金、物资的投入,可能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4)培训技术人员:在规划工作开始之前,应对参加规划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规划的有关文件和技术,明确规划的任务和对本专业的要求,统一标准和规范。2、调查和规划工作(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根据规划的地域和范围,收集相应比例尺的

14、基础图件和相关专题图件;收集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同时要明确需要补充调查的部分。(2)流域综合调查。在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进行调查的工作内容、方法和步骤,并开展调查工作。主要包括:流域自然条件调查;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调查;其他资源利用调查。(3)流域系统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分析;资源评价;水土流失分析、评价;社会经济分析、评价。(4)流域治理的目标。主要包括: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生态治理和保护目标。(5)流域治理综合规划。主要包括:水土资源利用优化;人口优化;水土流失控制优化

15、设计。(6)投资和效益估算。3、规划的实施管理(1)规划方案的评审与决策(2)实施计划、进展(3)实施中的管理(4)验收与评价二、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一)流域综合调查1、调查的内容(1)自然环境条件地质岩石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种类,分布面积、范围,风化程度,风化层厚度以及突发性和灾害性地质现象等。地理、地貌流域的地理位置、面积,高程高差,流域长度、宽度,沟道平均比降,流域形状,地貌类型,坡面坡度,沟壑密度等。土壤和地表物质土壤的种类、质地,土层厚度,土壤的沙砾含量,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肥力,PH值。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类型、分布、潜在危险。水土保持各项流域治理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质量及其分

16、布,投入定额与效益。(2)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的现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土地的质量等。水资源地表水:年径流量,暴雨量,洪峰流量,洪水过程线,可利用的容水量等。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类型,储量,分布,可开发利用量等。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 资源的水质,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质标准或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气候资源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热量:农业界限温度稳定通过的初、终日期,积温,无霜期,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度等。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其分配情况;风:平均和最大风速,风向,风季等,年均及最大、最小蒸发量,干燥度等。气象灾害:涝灾、旱灾、风灾,冻灾及病虫害等灾害天气出现的时

17、间、频率及危害程度等。生物资源森林:森林的起源、结构、类型,树种,年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冠郁闭度;灌草的覆盖度;生长势,枯枝落叶层等。草地:草地的起源、类型,覆盖度,草种,生长势,高度,草场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轮牧轮作周期等。农作物:作物的种类、品种,播种面积,作物产量。动物:物种,数量等。矿产资源:包括类别、储量、品种、质量、分布、开发利用条件等。旅游资源:包括类型、数量、质量、特点、开发利用条件及其价值等。(3)社会经济人口和劳动力户数:总户数,农业户数,非农户数。人口:总人口,男女人口,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年龄,老龄化指数,抚养指数等。劳动力

18、:总劳力,劳动力结构,劳动力使用情况等。人口质量:人口的智力,人口体力等。生产情况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工商业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土地 利用结构等。生产水平和技术: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其他产业。群众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交通条件;市场条件。2、调查的程序和方法(1)调查的基本程序准备阶段思想准备:要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和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宣传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增强工作责任心。组织准备:抽调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制定计划和有关制度。业务准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调查仪器和用具;技术培训。外业阶段外业工作所要调查的内容主要包

19、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调查,土壤调查,地貌调查,植被调查等,农户抽样调查作为资料补充。分配任务、划分小组:根据规划流域的范围和人员情况,将调查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按所要调查的内容和任务,分配任务、分片包干。调查:根据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划分地块,填写因子,完成地块图。农户调查主要是补充完善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内业阶段:面积的统计、量算;资料的整理归纳;完成调查的图件、表和报告;(2)外业调查的方法1)常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路线控制调查的方法。调查路线的选择:要在不产生遗漏的前提下,选择路线最短,时间最省,穿过类型最多,工作量最小的调查线路。野外填图填表:按地形底图的编排,

20、分幅作调查填图工作,沿预定线路边调查、边观察,勾划行政界和地块界,并着手编号;地块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自然地理特征应基本相同,地块图斑面积不小于1cm2。在地块内作水土保持综合因子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填入有关调查表格中去;填图填表时,可使用规定的图例、表格、符号、编号等。底图上的地形、地物有差错的要修正,缺少的要补测。2)航片调查方法预处理:航片的检查、整理;划分航片使用面积:每张航片的每侧航向重叠部分的中线和旁向重叠部分的中线所包围的航片面积为使用面积。绘制流域航片接合草图野外概查,制订航片判读标志:室内目视判读;野外验证;航片转绘:经过验证,祥判修改后的航片,将单张航片使用面积范围内所勾划的地

21、块,逐块转绘到地形底图或以照片略图所覆盖的透明模纸上,一般以1:250001:5000地形图作为转绘基础,转绘方法以目视转绘为主,以明显的地形、地物为转绘点。3)样方调查方法样方选择:随机抽样或系统取样。样方形状:方形或长方形样方面积:草本群落14m2,灌木林1020m2,乔木林大于400m2。土壤剖面调查:野外坡面的侵蚀量调查:土壤剖面对比法;标志法;坡面细沟体积测量法。抽样调查法:根据需要与可能,可选用简单随机抽样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3、调查成果(1)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种:前言: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调查时间,流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调查人员的情况等;自然条件:地质、岩石、土壤、

22、地貌特征、气象、植被等。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人口和劳动力,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生产及其结构情况,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和潜在危险程度的分布状况与面积,水土流失的危害,流域治理情况、措施、成绩、经验和问题等。(2)调查表(3)调查成果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侵蚀现状图;各类专业图:人口密度图;土壤图;植被图;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图等。(二)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1、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流域系统的环境特征对系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利用途径。(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分析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特征环

23、境代表了流域所在区域空间位置及宏观、微观地理特征。如流域的经纬度代表了流域在地球的空间范围,所处的气候带是热带、温带还是暖温带等;岩石、地貌、坡度坡向等。(2)社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对于流域系统而言,国家政策包括产业结构、价格、环境保护政策等等,都会给流域治理、措施搭配等起指导作用;流域治理本身达到的目标,土地利用的变化,都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起典型示范作用;流域治理的生产方向要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环境:流域经济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了流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对于流域治理而言,主要考察流域的交通环境和市场环境。科技文化环境:流域科技文化条件如何,对流域科学技术的引进,

24、生产力的提高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能否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与流域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的传播,流域劳动力文化环境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流域的文化环境因素。2、水土流失系统分析(1)水土流失环境系统地貌环境气候环境(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植被环境土壤环境物质文化环境(人口、聚落、土地利用和交通、矿区)(2)水土流失动力系统水土流失动力系统主要由水力、风力、冻融作用力、重力以及人类活动作用力组成。3、自然资源系统分析评价(1)气候资源的分析光照:光照主要考虑太阳辐射和日照两个指标。热量:温度,日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无霜期的长短等。

25、降水:降水量、降水强度。风能:衡量风能资源的指标有风速、风速的频率及风速的变幅等。(2)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水,主要是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对于小流域而言,水资源是指小流域的地表径流量,主要指标有年径流总量、洪峰流量和径流系数等。(3)生物资源林草资源:从生产性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分析。动物资源:包括家养和野生动物,对家养动物的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其经济价值、饲养方式的难易、加工利用方式、市场需求等,对野生动物的分析一方面对其经济价值、人工饲养可能性分析,另一方面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加以考虑。作物资源:从品种上考虑,经济利用价值如

26、何,产量如何,栽培经营管理方式,从加工利用方面考虑是否能够增值,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拳头产品。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其他生物资源的引进和繁育。(4)矿产和景观资源矿产资源:类型、储量、质量、开采条件等。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景象的地域组合、地理位置与可进入性;旅游功能和环境容量;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包括建设的施工量的大小、投资、施工技术和物品供应状况。4、土地资源评价(1)评价的目的、任务、原则1)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土地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划分的依据;可以为土地管理服务(揭示土地的生产潜力和适宜性,指出土地改良和变更土地利用的后果)。2)

27、评价的原则比较原则: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质量;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土地的多宜性。针对性原则:土地评价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来进行。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结合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区域的土地评价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依据和指标体系。3)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土地评价有不同的类型。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水面评价、非农业用地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直接评价、间接评价按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子和自然

28、地理要素相互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是按照土地对指定用途的适宜性,将特定地区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归类。土地按照其适宜用途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不宜性。土地经济评价: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它依据土地上获得的效益与相应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土地净收益作为评价标准,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评定。4)土地评价的因子土地评价的因子是指影响和构成土地生产力的各种因素。在土地

29、评价中一般选取影响当地土地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在具体的选择当中,还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确定主要因子。气候:日照时数、降雨量、干燥度、温度、积温、无霜期等。地质地貌:地貌类型、岩石类型、沉积物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或切割程度等。土壤:类型、质地、PH值、有机质、N、P、K、盐碱度、土层厚度、障碍土层等。植被:组成、类型、覆盖度、产量等。水文:水源保证率、地下水、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灌排能力等。经济:产量、生产管理条件、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其他等。5)土地评价的程序土地评价的程序,一般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成果整理三个阶段。(2)我国土地标准一级地:土地质量好,在土地

30、利用方面基本没有限制,适用性广,可作农林牧等多种利用。地势平缓,坡度小于35度,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大于50cm,质地适中,土壤肥力较高,基本无水蚀和风蚀现象,土壤酸碱度6.07.5,保肥保水性能好,一年二熟或三熟,旱涝保收,在一般管理措施下,可获良好收成。二级地:土地质量较好,适宜性较广,在土地利用方面有限制因素但不大,或至少有一个主要限制因素,其强度对种植业有影响,对林、牧也则影响不大,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三级地:一般土地质量中等,在土地利用中限制较大,对农作物选择性较强,至少具有一个主要限制因素的强度较严重,影响到农业利用,一年两熟,二年三熟或一年一熟。四级地:土地质量较差,适宜性不好,对

31、农业有很大限制,至少有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严重影响农业利用。一般适宜林业、牧业利用。五级地:土地质量差,不适宜农业,主要用于牧业和林业。六级地:只能用于牧业和林业,适宜树种少,发展林、牧业也受到一定限制。七级地:仅能短期生长野生牧草,勉强作牧业用,造林困难。八级地:不适宜于生产性利用,限制因素多、强度大,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尚难于改造。如戈壁、沙漠、冰川等。(3)土地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两大类。1)直接方法:是通过试验手段直接探测,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应性和适应程度。2)间接方法:是根据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因子作出诊断,由此推出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

32、。间接法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法或分等法。另一类定量评价方法,它是先将评价因素的指标数量化,然后按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数量指标,把计算结果作为土地评价单元的定级依据。代表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指数法:指数法是一种综合定量的比较方法,又可称为多目标决策方法。它可以将定性比较转化为定量比较。具体说,应用指数法就是先对每个评价项目打分,再把每个评价单元的各个评价项目的分数,采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最小二乘法加以处理,以求得综合评价分数,最后据以评价土地质量。聚类分析法:是将性质相近的事物进行归类的一种方法。在土地评价中,若把单元看作聚类分析中的样本,把反映每个评价单元基本特性的土地因素

33、指标看作样本的指标或变量,那么就可以依据m个指标的接近程度,把n个评价单元划分K类的聚类分析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首先对各评价因素进行单项评价,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5、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资源承载能力(1)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具有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能力,一般用单位面积产量的上限来表征。形成绿色植物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三类:生物因子主要指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和土壤因素等。人为因子主要指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植物生产力、环境因子、农业技术。(2)土地资源承载能力1)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

34、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2)研究方法直接计算法:资源承载能力=土地生产能力/人的需求量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法:k环境容量ki第I种资源的环境容量Ri第I种资源的可利用量;di第I种资源的合理人均需要量;6、流域经济系统的分析和评价(1)经济系统结构分析与评价人口结构分析与评价:人口数量结构分析、人口的质量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分析:以价值指标表示,即以货币量作为产出的度量基准。投入结构:依投入要素的不同来分别计算,主要有劳动就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资金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分析:消费结构分析的基础是消费分类,主要消费形式可分为吃、穿、住、用、烧等。一般用恩格尔系数

35、来分析。(2)经济系统功能分析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的表现为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流动、循环、交换和传递。分析的重点在于以土地为中心的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三)流域治理规划的方法1、流域治理规划的指导思想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建立持续、稳定、高效的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目的。使治理工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典型性和效益性,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使流域综合治理的劳动消耗最少,生态、经济效益最好。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以科技为先导,实行科学种田,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36、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流域治理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动态监测体系,为预防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巩固流域治理的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2、流域治理的目标在确定流域治理与发展目标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流域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今后发展的资源和社会环境优势与限制因素。(2)流域治理与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生产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3)同一时段内,流域治理的目标要和该区域社会经济、水土保持的目标相结合,要代表区域的特点。治理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1)流域治理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生产力目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产值;土地利用率或土地生产潜力

37、实现率及其他有关指标等来作为土地生产力目标。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目标:采用总产值或总收入,收入或产值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投比的增加等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指标。生产发展水平目标:如人均基本农田面积,灌溉用地面积以及工矿用地、城镇交通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面积等作为生产发展水平的目标。(2)社会发展目标人口增长目标:包括人口的出生率、计划生育率、自然增长及治理期人口控制的目标。人口对产品的需求目标:包括粮食、油料、木材、蔬菜、肉类、燃料的需求量,畜牧需求量,牧草需求量,果品需求量等一系列的需求所达到的目标。收入生活水平及其他目标:包括人均纯收入、教育普及率、劳动利用率等指标作为社会发展的目

38、标。(3)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包括治理面积、治理程度、林草覆盖率等。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包括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中所要考虑的。3、流域综合治理规划(1)流域系统结构优化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总体功能。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水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实质是流域资源利用的优化,进行资源的优化分配。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把流域看作是一个系统,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来研究,既要考虑流域内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减少

39、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又要考虑充分发挥流域水土资源的潜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生产力。具体的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综合平衡法,一种是线形规划法。水资源规划: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在流域的水资源规划中,多采用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方法。(2)水土流失控制优化(3)规划方案的决策分析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技术上的可行性、资金上的可行性、时间上的可行性、生态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分析;政治及社会影响分析。优化方案的综合评价与决策: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四)流域治理规划的效益流域治理效益一般可分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类。1、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1)概念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指标按照一

40、定的规则,相互补充而又相对独立的组成的群体指标体系,它是各种投入资源利用效果的数量表现,反映各类生产资源相互之间、生产资源和劳动成果之间、生态子系统和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应用统一计量尺度把治理效益具体的计算出来,为进一步的调控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2)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独立性、完备性、简明性、可比性(3)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括投入产出率或产投比、投资回收期、成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生态效益指标:包括能量产投比、系统抗逆力、土壤流失减少率、治理率、林草覆盖率等。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商品率、劳动力利用率、人均纯收入、人均粮、恩各

41、尔系数等。计算方法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单位面积的产值或净产值或产量的计算;社会效益指标计算。2、效益评价的方法(1)比较分析方法(2)投入产出分析法(3)投资分析法(4)模拟评价方法3、效益的估算(1)投资计算K=K1+K2+K3+KiK总投资;Ki各项目投资额;(2)年运行费估算生产费维修费管理费(3)效益估算经济效益计算:B=B1+B2+B3+.Bn,式中B为实施各项治理措施后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估算:保土量、保土效益计算;保肥效益计算;保水效益计算;防风治沙效益估算;减少水质污染效益计算(可用水污染处理费用来进行计算);治理实施后基本农田增加、促进陡坡退耕效益计算(可用退耕后土地面

42、积的毛效益减去坡地的毛效益来计算);从事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效益计算(可按减少的劳动力的价格计算);其他生态效益可作定性阐述。社会效益估算:可作定性阐述。(五)规划的实施管理1、实施的进度(1)进度计算以劳动力为控制确定进度以资金为控制确定进度反求法(2)进度的确定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各种情况,进度的安排应合理利用资金和劳力,而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2、实施管理(1)规划的实施与管理规划方案的审批规划的实施实施过程的管理(2)验收评价检查验收治理成果的评定治理成果的管理三、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建设项目隶属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范畴,其建设管理是指在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所进行的有效的规划、组织

43、、协调、控制等系统管理活动,目的是在满足时间要求、质量要求、投资总额、合同要求的前提下,最优地实现建设项目,达到预定的目标。(一)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演进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逐步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的历程,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也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逐步改革和完善。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工程建设管理体制采用“自营制”,其管理模式主要为政府自营模式、指挥模式、投资包干责任模式等,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直接管理,由于责任主体缺乏和投资效率低,工程建设普遍形成“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

44、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战略目标后,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序幕,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自营制”开始裂变,适应市场经济的建设管理体制萌芽。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目标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也逐步实行了一些深层次改革,到1992年,国家计委明确了今后新开工程的建设项目都应以业主作为责任主体,实行业主责任制。1999年至2000年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文件,规定了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至此,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已经确定为实行以项目法人制为核心的“三项制度”。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模式同其他工程一样也经历了政府直接自营模式指挥模

45、式包干责任制模式业主责任制模式公司法人制模式项目法人责任制模式的演进过程,有的建设项目已经或将实行专业化模式,也叫“代建制”(代建制是指项目法人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等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社会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或具备相应工程管理能力的其他企业代理项目法人组织和管理项目建设,具有法人地位,是项目建设期间的法人,不具体承担项目建设)。(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标志着水利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必将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轻管”的局面,对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水管单位

46、逐步走上良性运行道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1、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2、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3、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4、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5、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6、建立较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三)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一样,是社会化生产,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工作量大,牵扯面广,内外协作关系复杂的一些矛盾。因此,工程建设就必然存在着一个分阶段、分步骤,各项工作按次序进行的客观规律。建设程序就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各

47、项工作必须遵守的先后次序,是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顺序。这种规律是在认识工程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不可违反的,如果人为地将工程建设顺序颠倒,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甚至严重危及工程质量和安全。根据水利部水建199816号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投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8个阶段。1、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是拟建某一项目的建议性文件,是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投资建设方针进行编制,是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和初步说明。建设单位通过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