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567818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张叶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四川 成都 610072)摘要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党的执政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使人们开始从旧束缚、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权利、义务、责任、职能和效率等现代社会的政治问题,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考察和分析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具有重要而又特殊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执政能力中图分类号A849 A 1001-8999 (2012)d6-0073 -

2、05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领导和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宏伟蓝图中,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正因如此,在邓小平的改革蓝图中提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多达七十多次,而直接论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原则、目标、基本思路等内容也有三十多次。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不难看出,邓小平是在总结中国和世界经验教训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探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为我们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了完善的总体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这对于今天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

3、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又特殊的现实意义。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在。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紧迫性的认识是从总结“文革”的经验教训、领导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而开始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重视民主的实现。对此,邓小平明确表达了他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命题,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换句话说,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才能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充分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

4、极性。而阻碍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就是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具体到微观层面,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报告中总结了过去我们党和国家在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过去我们所犯的错误归根结底在于制度不健全;深刻论述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特权这样五种现象,尤其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邓小平强调要把剔除这些弊端和影响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过长期“左”的思想束缚以后,他的这些论述,无疑是一石激起千

5、层浪,对当时全国的政治界、思想理论界,对党内外、国内外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篇纲领性的报告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制度上的缺陷,打破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单一认识,表现了他作为一代伟大政治家在政治上的清醒和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这实际上表明了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1987年,随着党的十三大的召开,党代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

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到目标上面,包括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两项。前者是要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后者则是要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这是一条清晰的路径。因为历史经验表明,我国传统政经合一的制度使得任何一种体制都不可能单独地取得突破,而且从本质上讲,政治体制改革是使政治体系得以充分伸展的途径。所以,“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邓小平深刻地指出: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他

7、同时强调: “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这一系列理论观点充分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的紧密联系。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束缚

8、。这就需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为此,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正是基于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多次从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出发,突出地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仅1986年就提过9次)。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于1986年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在反复研究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初步方案)得以形成。这实际上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实践证明,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即使是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政治体制改革仍是势在必行

9、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更是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地位的改善、经济利益的满足之后,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及政治参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公开、公平、自由、平等、竞争等一系列价值通则,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具有天然的联系,它必然会被引进到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现,使得人们更加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毋庸置疑,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改革和

10、建设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势在必行。二、政治体制改革应具有“中国特色”邓小平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并且要具有中国的特色。他强调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之路。民主政治的特点是强调民主,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民主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应具有自己的内涵。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的民主存在本质区别。概而言之,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

11、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进一步来说,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与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存在较大的区别。就思想基础而言,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政党理论为基础,承认阶级的存在,认为不同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同时也承认民主主体间政党地位的阶级差别;就政治关系而言,我们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就政治格局而言,我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方位的领导,国家政权机关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按各自的政治职能行使权力这样一种政治格局。新中国多年的政治

12、实践表明,这种人民民主制度有它独特的个性和优势,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民主政治制度。虽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谁也不能否认其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贯穿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全过程。邓小平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改革内容上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改革的步骤、方法等也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特别是在改革的原则问题上,他针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一是坚持谨慎的态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改革要积极,又要谨慎,“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与此同时,改革必须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

13、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长期努力,使我们的制度一天天完善起来,“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二是坚持党的领导,稳步推进。邓小平认为,我国的改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例如,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方针要坚持;但方法要细密,步骤要稳妥。改革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下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

14、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改革的目标也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具有中国的特点。就政治体制改革而言,邓小平明确提出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包括了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总的说来,长远目标就是要建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具体内容包括了“发挥社会主义

15、制度的优越性”; “发扬和保障党内民主,发扬和保障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党政分开”等。近期目标也包括了三项: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近期目标围绕“活力”、“效率”、“积极性”而努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对中国具体问题的准确把握。总的说来,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削弱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扫除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障碍,就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政治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16、的功能和作用,更为突出地使人从旧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因为只有“人”的因素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才会持续增强。就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而言,它是对具体问题给出的具体解决之道,是在充分把握了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而言,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注重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实行党政分开。这样做有利于党“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倘若党政不分,立法、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不清,则人大,各级政府和其他组织就无法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正如邓小平所

17、言:“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只有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才能真正理顺各种关系,才能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第二,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其弊端严重,对此邓小平总结道:“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在“文革”中都曾给过我们惨痛的教训。痛定思痛,如何改革这些制度呢?其一,邓小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指出:“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要健全干

18、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其二,要培养和选拔大批优秀人才。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第三,要实行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精兵简政。1981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认真抓中央这一级的机构改革,部委太多了肯定

19、误事,每个部委的人太多了也肯定误事。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思想。1982年1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他更是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机构臃肿与现行体制的弊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机构改革,目的是为机构“瘦身”,提高机构的效率,从而达到为体制“松绑”的效果。第四,要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民主、自由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等等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的崇高理想,而不应该成为资产阶级的专利品。让民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20、,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从而在民主的实现程度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如何保障人民民主呢?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上这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中的一些著名篇章里。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虽然已时过境迁,现实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理论和观点却并没有过时,反而散发出其独特

21、的生命力。邓小平当年指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的已经解决,有的还悬而未决,某些方面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新时期新情况的复杂性更加考验后来者的智慧和勇气,要敢于突破格局,沿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继续开拓创新。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

22、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当代的与时俱进。总的来说,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指导下,三十多年的建设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相应深化一步;二是坚决贯彻了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努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了全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四是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

23、治制度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六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代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效率,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拥护,等等。这些探索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客观上也要求政治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

24、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统和法制化的市场体系,从而保障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从政治角度讲,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状况的加剧,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公共权力的畸变、权力资本的膨胀、贫富阶层的分化、利益受损群体的抗争等,这些无不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有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必须通过充分改革和创新的体制制度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重要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恰如邓小平在多年前就指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之体现。(责任编辑:陈 杰)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