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566527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16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新史笔记 (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

2、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尚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性: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4. 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

3、、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重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读者重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6.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内容重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等。小

4、报的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读者范围广,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是邸报的重要补充。但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因此不断被查禁。由于邸报的局限和小报的顽强生命力,最终未能禁绝。7.“定本”制度: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实行定本制度,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进奏官必须根据这同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一直实行到南宋末年,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定本”制度加强了当

5、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可以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8.明清报房与京报: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具有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明显迹象。明朝出现的“报房”,特别是民间报房的发展,作为独立行业之一的报业,正在形成之中,其雏形已呈现。由政府默许民间自设的报房编辑发行、公开出版的报纸通称为京报。 京报可以公开出售、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的常年订阅。读者重要是官僚、士绅、商人。其内容根据“邸报”加以翻版,报纸有了较固定的报头。已经脱离了朝廷邸报的传报范围和组织系统,性质类似于南宋小报。从明代中叶兴起一直到192023民国成立才陆续停刊,前后存在了400数年,在我国古代报纸发展史上有很大

6、的影响。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察世俗每月记录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于182023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另一方面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2.东西洋考每月记录传: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立士创办于广州,是中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形式风格上承继察,但内容有明显变化,宗教色彩有所淡化。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每期刊载新闻,国际新闻居多

7、,也有广东地方新闻,部分转录京报,它是最早转录京报的近代报刊。同时,也刊载商业信息及介绍西方报纸情况、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3.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内容首为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宗教,反映出外人报刊对华宣传重心的由“教”而“政”的转移。该刊最早招登收费广告。4.字林西报:该报前身为1850年由英国人奚安门创办的北华捷报,也是上海第一家报刊。后因船舶、航运消息及商业消息日益增多,北华捷报公司于1857年又创办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报,后于1864年7月1日改名

8、为字林西报,变成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母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增刊。由于该报是上海租界当局的机关报和喉舌,被视为“英国官报”,对我国政治影响极大。1951年3 月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5.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一星期出一期,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主编。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继续出版,仍是周刊,到1883年停刊。1889年2月复刊,由“广学会”发行,改为月刊,一直出到19202312月最后停刊。刊物名称的改变,标志着编辑方针、刊物性质及内容的改变,即由“教”而改“政”。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

9、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大量报道全国新闻和时事评论,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它事实上是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为中国官员和文人所重视。但就终极目的而言,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盼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假如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内容及影响: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及时反映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提倡新政,鼓吹变法。 6.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1861年创刊。是字林洋行英文报北华捷报出版的中

10、文报纸,以报道经济、商业信息为主。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以商业新闻为主,也有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广告较多。独霸上海报坛直到1872年4月申报创刊,在于其的竞争中失败,于当年12月停刊。7.申报(申报的创办和它初期新闻业务的特点。)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重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美查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纸为了赚钱,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11、,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另一方面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篇幅,以满足旧式文人的爱好与爱好,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四是经营副业。创办文艺杂志;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报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编印画报。1877年出版了瀛寰画报,当为中国画报之祖;印书,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由于申报经营得法,理财有方,

12、获利甚丰。美查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 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实现了“赢利”的目的。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补:申报广告经营的特色。(1) 广告类型繁多。根据报纸版面的地位等级,分别推出了不同价格的“论前广告”、“后幅广告”、“中缝广告”、“紧要广告”、“特别广告”等几大广告等级。(2) 广告数量很大,所占版面往往超过新闻;(3) 对广告客户采用“华廉洋贵”的方针,华人的广告费相称于西人的四分之一,受到本地华人客商的欢迎;(4) 经常将广告刊登在第一版的封面评论和重要新闻前面,提高了广告的阅

13、读率。8.新闻报:1893年由英商丹福士创办,1899年美商福开森买下,担任总董30年,并广泛从事教育业及政治活动。汪汉溪担任总经理。是一家以经济新闻为重、以工商界为重要发行对象的报纸,重视经营与广告,发行量曾居全国报纸前列。办报方针: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内容上,“在商言商”,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和商业行情,有“柜台报”之称;以经济、商业新闻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重要读者对象,努力适应工商界的需要;创刊之初,尽量减少报价,想方设法扩大发行量,拉广告。汪的经营管理:扩大新闻源,增大信息量;注重发行和广告;完善更新设备;具有竞争意识。9. 字林沪报:1882年4月创刊,字林洋行主办。

14、该报所刊新闻,最初大半译自字林西报。为吸引读者,该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10. 外报在侵华活动中的作用: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自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自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宣传西方文明,进

15、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意义与影响:其自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使中国人结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可自己补充: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

16、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运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取,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补一:列举19世纪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中英文报纸,分析其影响和意义。1.报纸。(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由普鲁士人郭士立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2)各国消息。1838年在广州创刊,月刊。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等编辑。(3)广州纪录报。1827年11月创刊,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4)广州周报。1835年9月12日创刊,被认为是英商自由贸易派的报纸。(5)中国丛报。1835年

17、5月创刊,月刊,它是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6)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先后担任主编。(7)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一星期出一期,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主编。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继续出版,仍是周刊,到1883年停刊。1889年2月复刊,由“广学会”发行,改为月刊,一直出到19202312月最后停刊。(8)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11月创刊,英文孖剌报出版的中文报纸,也是第一家中文商业报纸。(9)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是英文北华捷报出版的中文报纸。(10)申报。187

18、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商美查等集资合办。(11)字林沪报。1882年4月创刊,字林洋行主办。(12)新闻报。1893年2月创刊,创办人是英商丹福士。(13)时报。创刊于1886年11月,由天津怡和洋行出资、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赞助出版。(14)德臣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创办人兼主笔为英国出版商肖德锐。1862年2月起改为日报,直到1974年8月才停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5)孖剌报。1857年创刊,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日报。(16)字林西报。该报前身为1850年由英国人奚安门创办的北华捷报,也是上海第一家报刊。后因船舶、航运消息及

19、商业消息日益增多,北华捷报公司于1857年又创办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报,后于1864年7月1日改名为字林西报,变成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母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增刊。2.影响和意义。一方面,是外报在侵华活动中的影响。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自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自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另一方面,是其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中英文报纸,自身是近

20、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人结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补二: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不同:1. 在办报思想上,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如米怜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就办报的方法向读者作了说明:“善书乃成德之好方法”。察世俗要成为“善书”,使得“浅识

21、者可以明白,愚者可以成得智,恶者可以改就善,善者可以进诸德”,从而达成“成人的德”的目的。中国古代报纸中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2. 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初期外报大多为书册式,70年代创刊的日报改为单页式。版式、插图、副刊,这些都是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所没有的。3. 在机构设立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邸报运作属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没有专

22、业的编辑人员。4. 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的时候,外报已经运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5. 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重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京报重要在北京发行,数量也不会很多,报房主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而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11.试述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报在华的盛行、活跃,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初期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报纸作为“软力量”的重大作用,产生自办报纸的强烈愿望。“国之利器,不可

23、假人”(陈炽)。如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之一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的构想:设新闻馆、兴新闻官、准卖新闻篇;郑观应的专著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的“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等。 重要见解:(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可以传播知识,广开民智;(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具体建议:(1)“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2)“宜设洋文报馆”;(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当加以限制;(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 这些建议虽不为清政府采纳,但却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

24、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奉献。12.昭文新报: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创刊于汉口,主办人是艾小梅,该报是仿香港、上海报纸办起来的。起初每日出版,后改为5日一期。刊载的内容中,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13.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初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同时,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也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192023该报扩大篇幅,分庄、谐二部,庄部为新闻与评论等,谐部为歌

25、谣、唱本等。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停刊,抗战胜利后恢复出版至1947年终刊,前后出版73年。14.王韬: 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初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参与过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进一步浅出,富于感情,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报人影响较大。1883年,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重要奉献:(1)鼓吹国人办报。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

26、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报。(2)重视报刊政论。王韬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3)致力于革新文风。王韬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冲击了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4)对初期新闻学作出奉献,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补:王韬报学思想及奉献。王韬是我国近代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的第一人。除散见于其他文章中的零星“报论”不算,王韬有关报刊思想的专门文章有3篇:一篇是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一篇是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第三篇是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这三篇文章写于1874年至188

27、4年间,是中国人写的最早一批研究新闻学的文章。具体来说,王韬的报学思想有:第一, 认为“主笔”是一报的灵魂和核心,必须“甚加遴选”。第二, 规定清廷放宽言禁,允许在各省会创办报纸,并认为报纸“所益者有三”:“一曰知地方机宜”,“二曰知讼狱之曲直”,“三曰辅教化之不及”。以后在其他文章中,王韬又对报纸职能、作用有所论述,概括为:(一)“民隐得以上达”,(二)“君惠得以下逮”,(三)“达内事于外”,(四)“通外情于内”。第三, 最早提出中国人不仅要广泛地创办中文报纸,并且还要自办外文报纸,以发挥其对外宣传的作用,以防止外报在中外交涉上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奉献:(1)鼓吹国人办报。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

28、自行办报,在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报。(2)重视报刊政论。王韬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3)致力于革新文风。王韬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冲击了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4)对初期新闻学作出奉献,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15.洋旗报: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报纸,为了防止封建专制政府的迫害,对付官方的干涉,往往聘请外侨担任报纸名义上的发行人和主编,借作护身符,等于说这个报纸是外国人的产业。 这种情况后来成为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重要现象,其初始者,为报告。 该报1874年由容闳创办于上海,紧张“文字易于贾祸”而聘英人葛理担任名义主笔。第三章 维

29、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1.中外纪闻:中外纪闻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其前身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刊,由梁启超等任主编。是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后于同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与万国公报不同的是,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尚有中外新闻,有译自外国报刊的,也有采用国内报纸的。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队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发明了有力条件。 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当向西方学

30、习。 2.强学报:由康有为创办于1896年1月,是上海强学分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该报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规定,以“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为办报宗旨。虽仅出3期,但影响大于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由于强学报已不是一般地作空泛议论,而是在推动维新变法的实现。3.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旬刊,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重要宣传进化论,提倡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

31、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 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和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两篇文章,前者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大纲;后者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4.知新报:1897年2月创办于澳门,是改良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办报宗旨与上海的时务报同样,宣传内容也与其相配合。由于远离清廷,相比之拥有更大的言论自由。5.湘学新报(湘学报):湘学新报1897年4月创刊于长沙,是湖南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旬刊,11月5日第2册起改名湘学报。主撰稿为唐才常

32、,积极参与变法、组织学会、推行新政。湘学新报以倡新学、开明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所载文章大多为自撰,以从学术入手,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开展。6. 湘报:1898年3月长沙创刊,是“南学会”机关报。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谭嗣同对该报影响颇大:(1)作报章文体说一文,对顽固守旧派予以辩驳,是我国最早研究报纸文体的专文之一;(2)认为报纸为“助人日新之具”;(3)提出报纸是“民史”、“民口”的观点,说明报纸的重要性,也体现其对民权的初步结识。 7. 严复与国闻报: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公车

33、上书”之前投稿直报。甲午战争失败后,严复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 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抨击列强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2)“公车上书”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 该报1897年10月由严复创办于天津,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也是维新派在北方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以通外情为要务,特别注重外报选择和新闻采访工作。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其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但晚年思

34、想保守,主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反对共和,主张恢复帝制。8.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的特性和意义。18961898年间出现的国人办报热潮,初步具有全国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性,其重要表现是: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这次热潮,产生了著名的报刊和报人,提出了中国人的办报理念,革新了文风,为我国报刊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这次热潮的重要意义突出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两个突破,即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

35、朝的言禁。第二,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第三,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9.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生平: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与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持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梁启超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先后创办10余种报刊,发展了“报章文体”。其一生政治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报纸进行宣传活动,他的一枝健笔曾搅动中国政潮,人称“舆论界骄子”,是

36、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一) 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因此,他们把创办报刊作为推动变法的基本活动之一。b、“去塞求通”,指出报馆如耳目喉舌,也是我国最早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地表述报刊的功能及作用。(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a、报纸性质多样。梁启超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报范围也。”b、报馆的

37、“两大天职”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对国民的向导作用。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当面向大众。(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 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须具有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四)关于舆论的论述。认为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作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梁启超提出报刊是“舆论之母”、“舆论之仆”,强调“造舆论”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五) 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

38、观点)和煽动法(“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醒)。(六) 最早提出“党报”观念。 早在清议报时期,梁启超就在该报上提出了“党报”、“机关报”等概念。10.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奉献:进步作用: 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奉献: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发明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11.“报章文体”(时务文体):是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时务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与政治评论写作所发明的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

39、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新文体”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作者思想解放的产物。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认为是新事物,竞相学习模仿;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为野路子。这种文体,曾长期为中国报刊所采用。但是,梁启超的文章也存在过于庞杂和过度夸张等局限性之处。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中国日报:192023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陈少白主编。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初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并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合,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奉献。1

40、92023被袁世凯查封。 中国日报初期宣传内容: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特点: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式是一项业务革新;中国日报在出版日报的同时还出旬刊中国旬报,重要发表译文和长篇论文;它的“杂俎”栏移入日报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2. 开智录:192023

41、11月在横滨出版,郑贯公主编,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略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其他留日学生所办报刊: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 江苏。 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通俗易懂,发行面广,是革命的教科书。3. 苏报和“苏报案”: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苏报本没有什么影响,后来由保皇转向革命,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胡璋阶段(18961900),销售困难。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19001902),宣传改良和保皇。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21903),此时革命声浪日高,为适应形势需要,苏报于192

42、0232月设立学界风潮栏,专门传播各地师生反封建斗争信息,不久“革命排满”也见诸报端,苏报转为支持革命。1920235月,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特别要闻”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从6月1日到7月7日连续发表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40篇,从而引发了“苏报案”。“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6月29日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此文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用弹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太炎,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空,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

43、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 “苏报案”。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4.清议报:1898年在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是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第一个机关报。该报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规定“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提倡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5.

44、新民丛报:192023在横滨创刊,主编梁启超。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重要的言论机关。新民丛报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军事、文教、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学说,其中尚有马克思主义学说,内容之广,篇幅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中文报刊,也超过同时期的革命派报刊。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但由于梁启超思想受革命派的影响,也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谈论“破坏”,“革命”。后来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老路子上去,报纸也逐渐为思想激进的青年所厌弃于192023冬悄然停刊。6.新民文体:由时务文体发展而来。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办报实践中发明出的一种新奇的报刊论说问题,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

45、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称“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是适应当时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规定而产生的。在戊戌变法时期初步形成,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才日臻于成熟,发展成为新民文体。补:时务文体是如何发展的?有何特色?时务文体一方面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发明的新型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佳,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7.时报: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

46、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192023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备和撰稿,狄楚青主持。该报主张君主立宪,在报纸的评论、编辑、版面方面敢于革新,其特殊奉献有:(1)首创“时评”专栏,应时而发,短小精悍,冷隽明利;(2)首创报纸专题周刊,聘请各样专家负责编辑;(3)一方面采用不同字号排版,版面“务求醒目”;(4)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多版,两面印刷,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8.大公报:1920236月17日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初期的大公报的政治倾向是改良保皇、君主立宪。但为了“大公”,它创刊时曾明确宣称它所刊登的文字要“从大处落墨”,“宁愿赔钱受累,吃苦操心”,也要“说长道短”,

47、对于那些“猥邪琐屑之事”则加以摒弃。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2-1916)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厉、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1949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9.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2023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重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