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篇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 (2023年2月18日保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现实基础二、机遇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目的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重要目的第三章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实验区一、着力推动京津保协同创新二、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四、建立有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第四章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四、大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第五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新
2、型城乡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一、贯彻协同发展战略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三、提高新型城乡化水平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五、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第六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第七章实行环境支撑战略,建设绿色低碳宜居生态文明新区一、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二、实行生态修复工程三、推动低碳城市试点四、促进资源节约运用五、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第八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一、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二、强化能源设施建设三、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四、推动信息化设施建设第九章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实现全面脱贫一、拉开精确扶贫的主战场二、找准精确扶贫的发力点三、探索
3、精确扶贫的新模式四、凝聚精确扶贫工作合力第十章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第十一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促进更加充足更高质量就业二、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实现更加公平可连续的社会保障四、加快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五、积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第十二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全面推动法治保定建设二、加快构建社会治理体系三、推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十三章加强规划实行管理一、健全规划实行机制二、注重各类规划衔接三、做好服务配套保障四、推动规划
4、顺利实行“十三五”时期,是保定贯彻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黄金机遇期,是全市经济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的阶段转换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推动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突破期,是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提质升级期,必须抢抓战略机遇,超前谋划发展新格局,实现跨越赶超,努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经济社会重大进展。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现实基础“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保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在中共保定市委的对的领导下,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应对新变化、积极适应新常态,统筹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协同、治污染、惠民生各项工作,较好完毕规划目
5、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经济总量明显壮大。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成3000.3亿元,年均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毕196.9亿元,年均增长18.5%。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势产业继续增强。三次产业增长值之比由“十一五”末的14.8:51.9:33.3调整为11.8:50.0:38.2,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十二连丰”,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成66.6%。按照“5+2+5”产业发展路线图,连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6、哺育壮大优势产业。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建材五大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由2023年的13.8%提高到18.9%。围绕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出台了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产业园区进入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轨道,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园区28个,高新区和徐水大王店汽车产业园跻身千亿级园区之列。服务业发展较快,2023年服务业增长值达成1146.1亿元,年均增长10.1%;旅游业总收入610亿元,接待游客66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金融、保险、物流等行业也取得长足发展。(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展了资源承载力等专项研究,积极向中央
7、、省反映保定诉求并在国家纲要中得到了充足体现,出台了关于贯彻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的实行意见,拟定了“两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和“18+N”产业承接重点平台。瞄准交通、生态、产业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与京津方面进行进一步对接,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与北京丰台区、朝阳区、亦庄开发区及天津滨海新区、南开区等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了一大批合作项目。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301医院涿州保障基地、中电科涞水产业园、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区、航天乐凯新材料工业园、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保定。我市与京津合作项目达248项,总投资4195亿元。成功举办“京津冀协同发
8、展百家央企进河北”活动,与36家央企集团签署了75项合作协议,协议总投资1665亿元。保定的战略优势和发展潜力正在得到释放和爆发。(三)创新驱动发展迸发新活力。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主线动力,努力在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中实现高端发展。谋划建设了白洋淀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长城汽车新技术中心、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安国中药都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创建了涿州、白洋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打造了一批优势特色科研平台,全市现有国家级公司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18个,科技创新资源在全国地级市中处在领先水平。与中国科协、
9、中国科学院、中关村科技园、清华大学等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合作,成立了2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全国学会服务站55个,微软(中国)、清华启迪、中国技术交易所等一批著名创新平台入驻我市,在全省首批认证17家创客空间,成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增长值增速达成11.9%,高于规上工业7.5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公司达成185家,科技型中小公司突破4000家,均居全省第二;“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总数连续四年排名全省第一。(四)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取得新跨越。徐水、清苑和满城撤县设区,保定主城区面积扩大到本来的8倍,人口由119万增长到280万,在解决困扰保定数年的“小马拉大车”
10、问题上迈出关键一步,启动了“大保定”发展的新纪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京石高铁、津保铁路建成通车,保定站改扩建接近尾声,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毕,张石、保阜等高速全线通车,京昆高速与北京顺利贯通,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围绕“大保定”建设,实行了西二环、朝阳大街北延南延、复兴路东延、北三环东延、瑞祥大街北延等工程,市区交通网络日趋完善。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动,大唐九期、华润东北郊、深能西北郊热电联产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城中村、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进入攻坚阶段,清真寺、西大园、府河三大片区改造接近尾声,完毕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5.4万套。主城区商业
11、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万博广场、茂业中心、华创广场、未来石等城市综合体所有建成。城市管理6S行动成效显著,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实行了“七个一”工程,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易县、涞水等县获得省级园林县城,安新、定兴、雄县荣获省人居环境进步奖。新农村建设平稳有序,大力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高”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23年,全市城乡化率达成46.65%,比“十一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贯彻京津冀大气协同治理方案,实行了“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了“洗城净天”等系列活动,连续推动“气化保定”、“无烟城”等低碳示范工程,空气质量连续改善
12、,2023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成127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17.1%。在全省率先制订并实行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规划,白洋淀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整治加速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进行,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绿化工程实行力度不断加大,以低碳城市建设为引领,加速改善提高城市环境,推动节能与资源综合运用,积极争创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2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达成0.65吨标准煤/万元,前五年累计减少24.5%,超额完毕省定目的;森林覆盖率达成26.7%,比2023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平方米,比2023年增长了0.73平方米。(六)深化改革
13、和扩大开放取得新成就。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政府职能转变规定,从行政审批、医疗卫生、生态建设、文化体制等领域入手,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全省率先公布行政权力“三份清单、一个标准”,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30项。积极引导公司完善治理结构,释放发展活力,全市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公司达成58家,位居全省前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科技创新、财税、金融、社会、土地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石保廊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高碑店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首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白沟镇列
14、入第二批国家新型城乡化综合试点,雄县被拟定为全国首个“新能源、新城乡、新生活”城市试点,阜平被国土部拟定为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运用改革试点。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五年累计实际运用外资25.4亿美元,鼓励长城、英利等优势公司对外投资建厂,全市累计对外投资5.6亿美元。(七)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民生事业不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就业工作扎实推动,全市城乡新增就业累计达成41万人,城乡调查失业率维持在4.03%较低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成495万人,农民参合率达成97.21%。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步建立起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15、为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完毕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成94.5%、90%,比2023年分别提高了1.9和7.8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各类高校17所,在校大学生25万人,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各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动,县、乡(镇)和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医疗点实现全面覆盖。文化事业取得新进步,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东湖文化中心、西湖体育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23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成23663元、10558元,比2023年分别增长57.3%、93.
16、9%,城乡人均收入比由2023年的2.8:1缩小为2.2: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82元,比2023年增长了9.8个百分点。按照“1+3+5”扶贫开发格局,进一步实行精确扶贫,重点推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连片开发等十大攻坚战,共实行扶贫项目1.8万个,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72万人,提前一年完毕“十二五”减贫任务。阜平、涞水经验被全省推广,太行山光伏扶贫模式得到中央肯定。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文明限度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局面连续巩固。城市应急、安全生产、食品医药安全等工作继续加强,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明显减少。五年来取得的成绩,重要得益于“五个坚持”,需
17、要在此后工作中继续发扬:一是坚持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挖潜力,向开放要动力,通过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二是坚持把高端作为定位决策的关键标准,各项工作对标高端,高端谋划、高端推动,提高发展品质,放大后发优势;三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动力,始终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以创新推动跨越、促进赶超;四是坚持把统筹作为推动贯彻的有效手段,强化统筹思维,发挥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全面发力;五是坚持把效率作为干事创业的重要标尺,立说立行、高质高效、保证贯彻。二、机遇挑战(一)“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市“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最大机遇,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18、变革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也为我市跨越发展发明了有利的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市新一轮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措施。保定在整个协同发展中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中央将保定划入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把京保石发展轴作为三大发展轴进行重点打造,将保定明确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提出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将对我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交通建设等产生综
19、合性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白洋淀科技城、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行,将为我市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搭建重要平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行,将为我们争取政策倾斜、解决突出问题发明有利条件;随着各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关注度的提高,将为保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型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市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我市加快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建设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有助于我市补齐发展短板,缩小与京津产业落差,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转型;有助于我市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接受京津辐射,承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新型城乡
20、化进程和城乡统筹;有助于我市加强生态联防联治,从主线上改善生态环境。“十三五”时期还面临着一些其他非常重要的机遇。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当前,新技术替代旧技术趋势明显,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等发展战略付诸实行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不断优化。中国从制造大国开始迈向制造强国,传统优势增长点继续发挥,新增长点的作用日益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竞争优势逐步取代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十三五”时期必将进一步深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个性化的新制造模式将全面出
21、现。我市具有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更有条件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力,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和弯道超车提供“窗口期”。二是“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我市优势产业“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战略会有突破性的进展,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将发生质的变化,产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呈现规模化、组团化、多样化的趋势。我市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对外依赖限度较高,“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实行有助于消化我市优势产业产能,有助于实现我市优势产业与全球资源有效对接,有助于我市发展产业支撑、内外联动、世界布局的开放型经济。三是我市被国家列入石保廊
22、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有助于对接京津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有助于我市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四是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主体功能区战略,赋予保定京津冀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为我们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五是国家推动扶贫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我市阜平县考察指导扶贫工作,为我们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机遇。六是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严厉纪律,严明规矩,坚持不懈纠“四风”,坚定不移反腐败,大力提倡“三严三实”,为我们优化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提供了重要机遇。(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困
23、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主线解决:总体发展水平滞后,总量小、人均水平偏低,率先联动发展的任务艰巨;投资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大,企稳向好、快速提高的任务艰巨;产业层次较低,主导产业支撑力局限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城乡化明显滞后,城乡建设欠账较多,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艰巨;财政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贫困人口较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逐年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的任务艰巨;体制机制障碍凸显,制约发展的问题突出,改革创新的任务艰巨
24、;干部队伍中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转变作风、提高执行力的任务艰巨。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是保定发展的关键五年,是保定各种优势和潜力集中释放的黄金五年,是保定破解难题、补齐短板、跨越赶超的重要五年。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规定,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跨越赶超的信心和决心,振奋精神、汇聚力量,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争取积极,紧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目的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5、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发言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把握“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主基调,以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为方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的,大力实行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环境支撑三大主体战略,突出把城市做大、把产业做强、把生态做美、把民生做富,切实发挥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统筹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保定振兴而奋斗。二、基本原则坚持跨越赶超不动摇。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
26、的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加快发展、跨越赶超,推动京津保率先联动发展,打造保定新优势,努力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坚持低碳高端不动摇。坚定走高端引领、绿色低碳的可连续发展道路,哺育高端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社会,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统筹协调不动摇。统筹把握工作全局,对的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乡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
27、型经济,构建面向全省全国全球的大开放格局。坚持精确高效不动摇。各项工作精拟定位、精确发力,选准突破口,打好攻坚战。工作推动高效率,快速推动,快速突破,以精确高效的执行推动增比进位、率先发展。坚持为民惠民不动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感。三、重要目的“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的是实现“一个保证、两个翻番、三个率先、四个提高”,即: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3年翻一番以上;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连续性的基础上,经
28、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增长;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质量效益在京津冀区域率先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好转;科技创新支撑力、新型城乡化水平、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和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经济增长保持稳中有升、跨越赶超的势头,经济总量明显壮大,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比2023年翻一番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协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显著成效,京津保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扎实成效,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京津保率先联动发展取得实质进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产业
29、结构层次显著提高。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传统产业进一步上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地位快速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战略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3年,服务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达成45%。新型城乡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乡体系更趋合理,主城区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县城建设成效显著,中小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具有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到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乡化率达成60%以上。科技创新支撑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与京津的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京津科技成果与我市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创新型城市建
30、设迈出坚定步伐。到2023年,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成2.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成3.13件。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全面完毕中央、省拟定的改革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与京津协同关系更加紧密,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确立,大开放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基本完毕,大气污染稳定退出全国后十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生态环境基本展现。到2023年,单位GDP能耗减少和重要污染物排放达成省规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社会民生全面加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现行
31、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所有脱贫,贫困县所有摘帽,就业连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到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比2023年翻一番以上。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依法治市扎实推动,社会稳定局面连续巩固,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防范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保定建成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实验区、全国新型城乡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绿色低碳
32、宜居生态文明新区。第三章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实验区抢抓“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的机遇,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优化创新资源,激发创业热情,强化人才支撑,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一、着力推动京津保协同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打造京津保创新共同体。建设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京津保产业链、资金链对接为突破口,促进京津保创新链融合。秉承“对接京津高端研发、实现保定高效转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机构,完善对接京津的技术交易网络,加快建设高水
33、平的京津保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建设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京南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为契机,以白洋淀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城汽车新技术中心、中国电谷产业园、中国电科院涞水产业园、涿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安国中药都等创新平台为依托,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形成京津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城多园”的发展新格局。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基地建设,完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制度,促进京津科技成果与我市产业化平台和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将我市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增强重点产业的
34、技术研发能力。在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提高技术攻关的组织限度,大力推动公司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公司参与高校院所初期研发,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国家级保定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公司转化应用。充足运用各级驻保科技资源,为公司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人才、项目支持。鼓励各类公司联合驻保高校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与京津协同创新的合作能力。支持驻保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的科研人员围绕我市产业发展进行科研攻关,推动驻保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与京津高校
35、和科研单位对接,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研专项,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创新与京津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合作模式,探索院地、央地和校地合作新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市场化的官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创建京津保创新共同体为契机,与京津共同建设一批服务我市优势产业发展的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公司与京津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生产基地。建立高校联合办学机制,推动京津院校与驻保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二、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搭建平台、完善
36、服务、营造环境,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各级各类园区、驻保高校等平台和载体,发挥互联网龙头公司的带动作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场地、培训、项目对接等服务,建立更多的“孵化+投资+服务”平台。大力支持我市高校建设发展具有创业孵化功能的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加快建设京津保创新创业大街和创新基地、保定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豆芽创客空间2.0、支点创客空间等“双创”项目。积极引导国内外领军公司、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机构,在我市建设一批市场化、国际化的高技术公司孵化器。加快建设一批县级中小微公司创业基地和回乡创业园,构建一批
37、市场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设立市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县(市、区)设立科技型中小公司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扩大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基金规模。加强我市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扶持中小微公司发展七大工程包,支持中小公司服务机构为初创公司和中小微公司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征询、检查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创业公司开放共享。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改革步伐,减少创业创新门槛。加大政策实行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推动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实验的税收、金融、土地、外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国家和省出台的
38、各项创新创业政策执行到位。制定具有保定特色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破除中小微公司发展瓶颈,营造公共服务完善、要素保障有力、竞争公平有序的创业创新环境,让创业者热情竞相迸发,让初创公司快速健康发展。三、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实行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可以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专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下大力引进用好京津人才。探索京津保人才公培公用机制,建设适宜京津人才来保创新创业的人才特区、示范基地和区域人才开发孵化基地,健全区域人才合作机制,建设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承接京津高端成果转化的平台,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充足发挥“院士工作站”、“学会专家服务站
39、”的作用,吸引更多京津高层次专家来保进行技术指导。实行“候鸟计划”,充足运用地缘、人缘、业缘优势,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原则,大力吸引京津人才通过兼职、征询、讲学等方式到保定发展或进行短期服务。推动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行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引进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可以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专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实行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的公司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哺育一批专业能力强、创新活力足的青年拔尖人才。加强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加强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
40、哺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完善跨区域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户籍、住房、教育、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险转移衔接制度,推行紧缺专门人才动态目录制度,强化人才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创新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有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集聚人才的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包容开放的人才环境。四、建立有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坚持改革推动,放活主体,完善有助于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强化公司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公司集聚,加快构建以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公司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
41、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公司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发明专利水平。引导公司由参与全球产业链向融入全球创新链转型升级。鼓励公司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积极参与国际研发合作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公司综合运用并购、专利授权、知识产权转让、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取再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公司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公司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创业创新的股权投资和互联网金融,推动以
42、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为代表的创投发展,努力壮大活跃天使投资人队伍,发展社区银行,完善中小微公司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租赁,拓展初创期、成长期中小微公司融资渠道。拓展投融资渠道,支持更多的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公司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运用资本市场平台发展壮大。加强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服务。充足运用中国知识产权华北运营中心和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华北调度中心的建设机遇,促进我市知识产权的保护、发明、运用和交易。完善知识产权资助政策和奖励制度,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司法和行政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小微公司和创业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服务,促
43、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发展,健全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第四章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把握京津冀功能布局调整、产业链重构和实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大契机,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着力推动我市产业体系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对接,理顺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循环低碳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树立高端发展理念,以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低碳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方向,以基地和项目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三大先进制造业,哺育壮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高三大
44、传统产业,形成“3+4+3”产业格局,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继续用好基础优势,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完善链条、聚集发展的思绪,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能源装备、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壮大。以长城、中兴、风帆、凌云、立中、中汽零等公司集团为龙头,以基地和园区为依托,充足发挥自主品牌优势,做大整车规模,不断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打造京广沿线百公里汽车产业带。加强对汽车共性技术的支持,提高先进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开发、底盘匹配、关键零部件总成
45、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提高零部件的质量和水平,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丰富乘用车产品线,加强商用车和专用车的开发与市场开拓,哺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整车及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推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加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融合,积极开发具有车联网功能的智能汽车新产品,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与测试。重点抓好保定汽车科技城、大王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中汽零保定产业基地、顺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促进产业深度集聚。促进汽车
46、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打造汽车主题公园,开展工业旅游。支持以长城、中兴为代表的重点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将“保定中国汽车城”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到2023年,全市汽车整车产能达成18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成5%以上;规模以上公司销售收入达成2023亿元。推动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优化提高。着眼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充足发挥起步早、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巩固英利、天威、四方三伊、国电联合动力等公司的行业领军地位,着力促进新能源及其装备、输变电设备等优势产业创新升级,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提高工艺水平,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推动示范应用
47、,在光电、风电、智能电网三大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打造“中国电谷”升级版,将保定建成为全国著名的新能源及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和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新能源之城”。光电产业大力开发单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光热发电系统等新产品,增强关键零部件和辅料的配套能力;风电设备产业重点推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提高产品稳定性、减少机组生产成本;智能电网产业以打造能源互联网装备基地为目的,重点发展新型储能和快速充电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和电网智能化设备。到2023年,规模以上公司销售收入达成1000亿元。推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战略机遇,加强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中国商飞等央企合作,依托惠阳航空产业园、向阳航空产业园、涞水航天产业园、保定江城机场产业配套园区等项目,布局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大飞机与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及火箭、卫星装备零部件等产业,融入京津航空航天产业链。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依托标正机床、向阳精密制造、维尔铸机等龙头公司,坚持哺育和引进并重,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精密传感器、特种装备、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与核心装备。支持有实力的公司建设智能工厂,增强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和系统方案提供能力,形成以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主机公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