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566119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文)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年)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年),并发出告知,规定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年)重要内容如下。前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性,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的的历

2、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的,又要乘势而上启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的进军。为贯彻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规定,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年)。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规定,对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3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

3、的目的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地,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第一篇 规划背景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必须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认真总结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乡村振兴战略实行好。第一章 重大意义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性的地区综合体,兼具生产

4、、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乡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足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很大限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重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规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

5、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应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实行乡村振兴战

6、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规定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发明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主线。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第二章 振兴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带来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给的方

8、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积极权;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把推动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提高农业供应质量;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连续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这些重大举措和开创性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新产业

9、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动,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农村创新创业和投资兴业蔚然成风,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5年间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乡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农村消费连续增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过去5年累计68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成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加快

10、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主线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重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应局限性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应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局限性,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

11、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第三章 发展态势从2023年到2023年,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延续,我国统筹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拟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妥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任务紧迫。特别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从国内形势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城乡化、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将处在大变

12、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加快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必然规定。我国城乡化进入快速发展与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我国乡村差异显著,多样性分化的趋势仍将延续,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掘和拓展,同时应对好村庄空心化和农村老龄化、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任务艰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好条件。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批准志,乡村振兴具

13、有主线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具有坚强制度保障。优秀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寻根溯源的人文情怀和国人的乡村情结历久弥深,现代城市文明导入融汇,乡村振兴具有深厚文化土壤。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农民收入连续增长,乡村振兴具有雄厚物质基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乡村振兴具有扎实工作基础。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

14、战,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第二篇 总体规定按照到2023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的的战略部署,2023年至2023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规定,紧紧围绕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

15、局和协调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规定,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方面的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保证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

16、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批准志、共同行动,做到结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足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积极性、发明性,把维护农民群众主线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连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

17、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互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乡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

18、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性,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丰富多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动。第五章 发展目的到2023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绪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如期实现。到2023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19、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连续改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第六章 远景谋划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主线性改善,农民就

20、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成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主线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第三篇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乡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第七章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推动“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第一节 强化空间用

21、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运用、保护和修复,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和陆海统筹原则,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乡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乡开发边界及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围填海控制线等重要控制线,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确落地,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第二节 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格局,增强城乡地区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乡化。因

22、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乡,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发挥多重功能,提供优质产品,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三节 推动城乡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城乡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乡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运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

23、生活半径,合理拟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反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区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第八章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第一节 统筹运用生产空间乡村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兼具生态功能。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

24、区。贯彻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统筹推动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第二节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乡村生活空间是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规定,拟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足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存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

25、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运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第三节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乡村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加快构建以“两屏三带”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严禁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第九章 分类推动

26、乡村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高、融入城乡、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绪,分类推动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第一节 集聚提高类村庄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科学拟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动改造提高,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存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加强海岛村庄、国有农场及林场规划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第二节 城郊融合类村庄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

27、庄,具有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综合考虑工业化、城乡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存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第三节 特色保护类村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运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

28、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运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第四节 搬迁撤并类村庄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行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乡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顿,避

29、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长乡村生产生态空间。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批准,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第十章 坚决打好精确脱贫攻坚战把打好精确脱贫攻坚战作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保证到2023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所有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第一节 进一步实行精确扶贫精确脱贫 健全精确扶贫精确脱贫工作机制,夯实精确扶贫精确脱贫基础性工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确扶贫精确脱贫途径,提高扶贫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

30、口支援工作,着力推动县与县精确对接,推动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加强和改善定点扶贫工作,健全驻村帮扶机制,贯彻扶贫责任。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引导激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第二节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实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到人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推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重要用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推动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哺育壮大集体经济,保证深度贫困地区

31、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第三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连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结合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压茬推动实行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哺育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加强宣传引导,讲好中国减贫故事。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研究建立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探索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政策措施,保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32、。第四篇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连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第十一章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进一步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一节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证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按照“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规定,连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深化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科学拟定

33、储备规模,强化中央储备粮监督管理,推动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协同运作。鼓励加工流通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自主储粮和经营。全面贯彻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安全高效、一体化运作的粮食物流网络。第二节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贯彻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毕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保证到2023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大规模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到2023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快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细化贯彻到具体地

34、块,实现精确化管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行动,到2023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成10.4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别)以上。第三节 提高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提高渔业船舶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动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重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公司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

35、字农业,实行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确化水平。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第十二章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规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应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第一节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以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拟定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立足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打造农业优化发展区和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东北地区重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依托“大粮仓”打造粮肉奶综合供应基地。华北地区着力

36、稳定粮油和蔬菜、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切实稳定粮油生产能力,优化水网地带生猪养殖布局,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生产。华南地区加快发展现代畜禽水产和特色园艺产品,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水产品养殖。西北、西南地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限制资源消耗大的产业规模,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青海、西藏等生态脆弱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第二节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统筹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稳定水稻、小麦生产,有序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进一步扩大大豆生产规模,巩固主产区棉油糖胶生产,保证一

37、定的自给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饲料牧草,合理运用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闲田拓展饲草发展空间。推动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运用。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做大做强民族奶业。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渔港渔区振兴。合理拟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发展集约化、工厂化水产养殖和深远海养殖,减少江河湖泊和近海渔业捕捞强度,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第三节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标准化

38、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建设运营机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目的,支持建立生产精细化管理与产品品质控制体系,采用国际通行的良好农业规范,塑造现代顶级农产品品牌。实行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哺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第四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推动农产品生产投入品使用规范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动植物保护

39、能力提高工程,实现全国动植物检疫防疫联防联控。完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着力提高基层监管能力。贯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公司信用信息系统,对失信市场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第五节 哺育提高农业品牌实行农业品牌提高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公司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推动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高传统名优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农业品牌和国际品牌展会。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充足运用电商、“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加强品

40、牌市场营销。加强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构建我国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以及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第六节 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政策体系。实行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业公司走出去。建立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用评价体系。放宽农业外资准入,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第十三章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

41、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贯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政策,衔接贯彻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加强农用地用途管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发展壮大农垦国有农业经济,哺育一批具有

42、国际竞争力的农垦公司集团。第二节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哺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哺育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断壮大农林产业化龙头公司,鼓励建立现代公司制度。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项目,提供区域性、系统性解决方案,与本地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贯彻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第三节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

43、形式的股份合作。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充实农村集体产权权能。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第四节 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小农户组织化限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提高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哺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

44、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工商公司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第十四章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第一节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哺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定的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重大成果突破。加强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改善科研项目

45、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工作,建立差别化评价制度。进一步实行现代种业提高工程,开展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哺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公司,推动建设种业科技强国。第二节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公司到科技园区落户,哺育国际领先的农业高新技术公司,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建一批科技创新联盟,支持农业高新技术公司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运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建设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充足发挥重要公共科技资源优势,推动面向科技界开

46、放共享,整合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面向公司的技术服务网络,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健全省市县三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支持地方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面向绿色兴农重大需求,加大绿色技术供应,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全面实行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健全农业科技领域分派政策,贯彻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政策。第十五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提高农

47、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的,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第一节 加大支农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国家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倾斜,优化投入结构,实行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加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确性。贯彻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支持粮改饲、粮豆轮作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具、高性能机具以及保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机具实行敞开补贴。第二节 深化重要

48、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合理制定大豆补贴政策。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护政策。深化国有粮食公司改革,哺育壮大骨干粮食公司,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深化棉花目的价格改革,研究完善食糖(糖料)、油料支持政策,促进价格合理形成,激发公司活力,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第三节 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设计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探索开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鼓励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试点。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农产品期权期货市场,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推动口岸动植物检疫规范化建设。强化边境管理,打击农产品走私。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第五篇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本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区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第十六章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把握城乡发展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机遇,哺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