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垃圾分类处理问题解决构想 一、问题描述正文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本文将生活垃圾定义为:生活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厨余、可回收物(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和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不包括建筑垃圾、危险废物、工业垃圾、电子垃圾。近年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粗放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迅速攀升,环境隐患日益突出。一方面,持续增长的清运量带来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社会成本的增加。参照北京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社会成本1530.7元/吨、焚烧社会成本2253元/吨,以及中国生活垃圾
2、无害化处置结构进行核算, 2016年全国城市在生活垃圾安全处置方面至少需要支出3478.8亿元,占当年全国一般公共决算支出的1.9%,接近高等教育支出比重。可见, 生活垃圾处置占用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加,生活垃圾焚烧厂数量也将大幅度增加,未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仍在上升期,县级填埋场数量还将有所增加,进而不可避免地引发邻避群体性事件,这是一大邻避风险点。2016年, 全国共940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在无害化处理方式中,卫生填埋占60.3%,仍是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焚烧占37.5%。1998年2017年,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生121件最具典型意义的邻避事件,从涉及领
3、域来看, 最多的是有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问题, 包括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共45件,占37.2%。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势在必行,而分类是生活垃圾减量的必要手段,源头强制分类迫在眉睫。但是,目前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缓慢、推进困难,评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现状,剖析原因,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进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分析,试图梳理垃圾分类回收面临的难题,并对其进行客观而深入的理解和剖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图1 垃圾分类列举二、问题分析我国城市垃圾分类从2000年开始试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8城市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
4、点城市”,之后, 政府不断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倡导和投入。“十二五”期间,北京在3700余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的试点示范,占全市物业管理小区的80%。除了北京,上海的垃圾分类现已覆盖500万户家庭及大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另有约180万户居民实现了按户参加日常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环保档案记载;杭州、昆明、广州、济南、海口及长沙等城市均进行了垃圾分类的探索。但试点城市总体表现为“雷声大、雨点小”,几乎没有减量效果。2016年, 8个试点城市的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平均为1.2千克/日。可见, 18年过后,中国垃圾分类基本失败,下面是对失败原因的分析。图2垃圾回收考虑因素1.缺少对垃圾合理分类的研究确定
5、的垃圾种类多,将需要更多回收设施和更大城市空间,也将增加居民参与回收的难度和时间,垃圾分类回收面临的阻力也会更大;反之,如果分类过少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并将大幅提高后续利用、处置环节的难度和成本,从根本上降低回收利用效果。由于没有理论支持,实践中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都很大。比如,西班牙把垃圾分为5类;加拿大是4类;美国相对简单,为3类;日本则相反,不仅分类复杂,且不同类别投放时间也不同。在国内,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19095-2008) 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其他垃圾等六大类。在首轮试点中,杭州将垃圾分为4类,目前则减为3类;北京前
6、后试点均按3类进行回收;有些城市则直接简化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2类。另外,国内有学者认为把垃圾分为4类较为合理,但未说明具体理由。可见,应该分为几类以及如何分类合理是垃圾分类回收决策的首要问题, 需进一步研究。2.缺少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空间属性的研究在城市之外更大范围研究垃圾分类回收行为,虽从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方法或其适用性检验有一定意义,但其成果的借鉴价值却十分有限。事实上,国外和国内有关成果已显示出回收行为研究尺度向城市和社区集聚的实践优势。以往过于宽泛的尺度,尤其是回收行为空间属性研究的缺失,既从根本上降低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又严重限制了成果的“落地”应用。3. 没有考虑影响垃圾分类回收行
7、为的社区因素已有研究通常仅考虑了消费行为、使用行为、过去实际回收行为、非规范反向物流体系的吸引、与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业之间的博弈、资源环境价值观、资源环境问题感知、回收行为态度、社会舆论、媒体宣传及有关知识的普及、可供选择的规范回收形式、规范回收设施的完善性、参与规范回收的方便性、参与规范回收的经济性、参与规范回收信息的可得性、人口特征等部分非社区因素, 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影响缺乏完整反映,弱化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没有充分考虑居民愿意为分类回收支付的时间和费用在统计分析中,居民参与分类回收所消耗的时间和可能承担的费用会作为调查变量考虑。其他研究方法在研究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时,它们也会以
8、某种形式涉及其中。但是居民究竟愿意为此支付多少时间和费用则缺乏定量研究,致使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效应微观基础不够, 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三、解决构想(方案/方法)1.研究垃圾分类方法如何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与行为、经济、环境、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该问题的研究, 可先根据垃圾的内在物理、化学和自然属性,对众多垃圾实施聚类分析以适当缩小其种类。然后, 考虑不同分类结果对居民参与回收的时间、方便性;占用城市空间大小;后续利用、处置的成本;回收利用效果等的影响,建立定量的多目标数学优化模型。根据优化模型的求解结果, 结合不同时间阶段
9、综合确定。比如, 近期以回收方便性和提高分类回收比例为出发点;远期逐步过渡到以增强垃圾回收利用无害化、资源化效果为主。2 研究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空间属性2.1 不同场所分类回收的关联行为研究以居住场所、工作场所、休闲场所 (包括公园、公共娱乐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购物中心、酒店宾馆) 为基础,比较同一场所不同群体回收行为的差异和同一群体在不同场所回收行为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同化与异化影响因子,进而揭示出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内在关联及迁移特征。2.2 不同尺度空间分类回收的行为演化研究以不同场所分类回收的关联行为研究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 分析回收行为的场所及群体差异在城市的空间集聚
10、倾向,阐明场所尺度的行为差异与城市尺度的行为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产生机理,分析场所空间行为向城市行为空间的演化机制。通过研究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空间属性,可以为不同场所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的空间布局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数据基础,促进城市规划特别是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规划的合理开展,也是对城市地理学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3.融入影响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社区因素除了常见的非社区因素,事实上,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规模、社区环境、社区区位、社区结构、社区活动、社区人口、社区认同与归属感、社区其他居民示范或舆论影响在内的社区因素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也同样产生影响。从社区与非社区两个层面全面考虑,研究结论才能更准确
11、地反映政府对垃圾类分回收调控的政策效应,为合理制定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4.基于条件价值评估的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时间及费用承受能力研究居民愿意为参与分类回收支付的时间长短既影响垃圾种类的合理划分,也是垃圾回收设施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愿意支付多少费用将决定垃圾分类回收政策的执行效果。或许受研究方法的限制, 实践中还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出现。作为一种非市场的价值评估技术条件价值评估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条件价值评估法是目前生态经济学中最重要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公共产品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并开始应用于垃圾回收领域。根据条件价值评估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可以将其用于研究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时间及
12、费用承受能力。5.综合运用博弈论、统计分析和社会心理学方法既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及其交互作用, 削弱了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并易导致实际应用的顾此失彼。根据方法自身特点及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综合考虑计划行为理论、ABC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 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全面、科学确定候选变量的数量及内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优化。使用典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明确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及作用路径, 进而建立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