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水浒传》为例,谈世代累积型小说的特点
赵玉亮 人文学院 10对外 10236001
《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我认为,世代累积型小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文史互渗
1、历史上的宋江起义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宋江和宋江起义是确有其人其事,但他们基本上属于流寇性质,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故而或在淮南,或在京东,三十六人,居无定所。梁山泊虽然历来有盗贼出没,但通过时间的推论,与宋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2、文学史上的“水浒”作品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目前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晁盖、吴加亮(吴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元朝,元杂剧中还出现了一些水浒故事剧本。
同时,元代还出现了大量的水浒戏,也对《水浒传》的成书形成了影响。
特点二:史实错位
由于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所以作者根据其生活经历,对《水浒传》进行了很大的艺术加工,借用了很多作者生活年代的史实对小说情节进行补充、加工、艺术再创作。
1、兵器
比如说《水浒传》中使用火炮进行作战,在北宋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当时火炮还未出现,而火药用于军事作战的历史也没有很长的历史,其使用熟练程度不会达到小说中的那个程度。而火炮作为一种成熟兵器出现在中国战场还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
2、根据地
宋江起义明显是流寇作乱性质的,他们没有根据地可言,而小说中的聚义梁山的事明显是根据某段历史事实而创作出来的,有可能是钟湘、杨幺洞庭湖起义……
总之,以《水浒传》为典型代表的世代累积型小说往往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托,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整合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而渐次累积定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历史逐步虚化而嬗变为文学。当小说文本一旦相对稳定固化后,它又通过大众传播与接受反向影响历史的书写,从而形成历史与文学的双向互动。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