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548919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6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规定实行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23年3月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1(二)任务1(三)基本规定1(四)组织形式2二、设计编制3(一)基本规定3(二)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一)野外调查记录方式5(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5(三)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规定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群测群防体系12(二)监测网重要职责13(三)工作内容14(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基本规定16(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报告编制21(六)报告附件24附件1县市地质灾

2、害调查表27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附件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性、影响因素等。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重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5编制地质灾

3、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本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三)基本规定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足收集、运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涉及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2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重要涉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对危及人及财产的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流通区、采空区等必须进行调查。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长调查其它灾种。3地质灾害调查方式采用专业调查与本地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相结合的

4、方式进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报险线索,逐个进行现场调查。对重要的居民点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严防“漏报”。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的居民点必须进行现场核查。4地质灾害调查,必须做到“一点一卡”。按照卡片规定内容逐个填写,其中,对地质灾害重要要素不得漏掉。5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格式规定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6.列入年度计划的县(市),必须编制调查设计书,并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调查工作。(四)组织形式1成立有地市地矿局(国土资源局)、县(市)政府领导和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成员参与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项目的实行。2在协调小组领导下,由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和县(

5、市)地矿局(国土资源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工作。3每个县(市)调查组专业技术人员不应少于6人。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应少于2人。4每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规定在一年内完毕。(五)质量监控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应由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格的地勘单位承担。2.项目实行单位必须按照设计书规定组织实行,如对设计需要进行较大变更、调整,应报主管部门审批。3.项目实行单位应加强项目施工阶段的自检、互检、专检的质量控制措施。4.项目的野外工作过程中和结束后,省及本地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野外抽查和验收。质量不合格者,必须返工。5.项目实行单位在项

6、目结束后,提交成果报告送审稿,经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并经审批,方可提供本地政府使用,并按规定进行资料归档。6.建立项目质量保证金制度。对出现较大质量问题的项目实行单位,视情节扣除质量保证金,并终止其项目实行资格。二、设计编制(一)基本规定1设计应充足收集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足的依据和可操作性,避免反复工作。2设计应充足体现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及防灾减灾的需求,使工作有明确的针对性。3设计书应符合有关标准与规定,内容完整、突出重点,附图附表齐全。(二)设计书提纲设计书提纲涉及如下内容: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目的任务:涉及任务来源、任务书重要内容、工作起

7、止时间等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第三节前人工作限度第二章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第一节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第二节地质灾害现状第三章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第二节工作部署第三节工作量与工作进度第四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规定第五章组织管理第一节组织管理第二节项目组人员与分工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一节保障完毕任务、提高成果质量水平措施第二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第三节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措施第七章预期成果第一节成果图件第二节成果报告第三节监测点和监测网络第四节信息系统第五节提交成果时间三、野外调查(一)野外调查记录形式1野外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要用野外调查记录本作沿途观测记录,并附示

8、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影像资料等。2对危害或潜在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具体调查,必要时,可进行初步地质测绘,辅以简易山地工程,并报请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专门的地质详勘。对于一般危害点可视具体特性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调查。3对属于同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不管灾害体规模大小、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应一点一表。不允许将相邻2个灾害体合定一个观测点。对于同一地点存在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时,可以只定一点,但应分类填表。4对于学校、乡、镇及其它重要基础设施,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均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点;在地质条件复杂区,对于一般居民点均应布设观测点进行调查评价。(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1野外调查每

9、个点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性,应根据设计书中规定的技术规定和布点的目的进行具体记录和填表,做到目的明确,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笔迹工整清楚。(1)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重点放在对危及学校、集镇、居民点、工厂和重要交通干线等的地质体。附表1有关栏目重要填写规定如下:条目填写内容名称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名命名。地理位置具体到乡、村、组(社),地理坐标以调查范围的中心点为准,在地形图上量取。野外编号以所在县(市)名称汉语拼音的声母加上调查表的顺序号作为野外编号,如巴东县BDl、BD2、,攀枝花市PZHl、PZH2、。室内编号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数据编码规定编码。成因时代第四系地层时代

10、代号加成因代号,如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物代号为Q4dl;基岩标注到组,如侏罗系蓬莱镇组代号为J3p。产状用倾向、倾角表达,如:倾向125、倾角30,表达为12530。地震烈度可用国家地震局编制的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区划数据。微地貌60为陡崖,2560为陡坡,825为缓坡,8为平台。坡形指斜(边)坡剖面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坡向指主体坡面倾向,用方位角表达。构造部位指与调查点附近重要构造的关系,如某断层的上盘、下盘或断裂带上,某背斜、向斜的某翼、轴部或倾伏端等。土地使用填写调查点及其附近的土地使用现状。结构类型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块状和软弱基座等4种基本类型;层状

11、斜坡结构根据岩溶(或其他结构面)倾角大小及与坡面的关系可再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斜向坡和近水平岩层斜坡等4个亚型;顺向坡还可再细分为缓倾顺向坡和陡倾顺向坡。控滑结构面类型分为层理面、片(劈)理面、节理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泥化夹层、层内错动带、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坡面。密实度分为密度、中密、稍密、松散4级。(2)滑坡(涉及崩塌)重要调查滑坡的类型、发生时间、灾情、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形态特性及规模、运动形式、滑速、滑距,诱发因素,稳定限度,复活迹象,并提出此后防治措施建议。对已发现也许发生滑坡迹象的危险(点)地段,调查内容重要为:l 周边地面变形迹象特性,也许发生滑坡的类型;l 基岩地层

12、岩性、产状,软弱夹层岩性、产状,断裂、裂隙、节理发育情况;l 风化层与残坡积层岩性、厚度、特性;l 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组合关系;l 地下水富集及泾流排泄特性;l 斜坡周边特别是斜坡上部有否地表水渗入;l 人工开挖边坡情况及也许加剧滑坡形成的危险性和也许影响范围;l 提出此后防灾减灾措施建议。附表2有关栏目填写规定如下:条目填写内容冠部高程滑坡主壁与地面交线的最高点高程。趾尖高程滑体前缘端点的高程。碎石含量是指碎石在滑体物质中的体积比例。滑面形态指滑面纵剖面形态,分为线状、弧形、阶状、波状等。滑坡类型按运动特性划分为崩塌、倾倒、滑动、侧向扩离、流动、复合等6类。滑坡长宽厚度均指滑

13、体的最大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厚度。(3)泥石流重要调查沟域地形地貌,涉及:l 汇水面积、主沟纵坡降和沿岸沟坡坡度变化情况;l 流域降水量及时空分布特性;l 植被类型及覆盖限度;l 沟谷内松散堆积物类型、分布、数量;l 沟口扇形形态、面积、切割破坏情况;l 泥石流堆积物成份及结构情况;l 以往灾害史和直接损失情况;l 此后活动趋势及导致进一步危害的范围和损失大小;l 提出防灾建议。附表3有关栏目填写规定如下:条目填写内容水系名称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名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泥石流沟至主河道距离现场直接量测或在

14、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流域面积在15万地形图上量测。相对高差在地形图上量测。山坡坡度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植被覆盖率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率。现场调查或收集资料。主沟纵坡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记录时按加权平均值计算。冲淤变幅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冲淤变幅按附表4中第7项因素综合鉴定。沟口扇形地状况应现场实地调查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性规定调查的内容量测填表。补给段长度比*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长度计入累计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重要按现场调查结果计算拟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

15、拟定。堵塞限度现场调查拟定,鉴定标准见下表。松散物贮量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不良地质现象发育限度一般按总贮量划级。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现场调查量测。*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泥石流堵塞限度分级如下:堵塞限度特性严重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中档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60度。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

16、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接时间短而少。天然或人为松散堆积体严重限度标准如下:严重限度堆积体边坡高总贮量(W)严重30m以上高边坡松散堆积10104m3/km2中档1030m高边坡松散堆积O510104m3km2轻微10m以下高边坡松散堆积O5104m3km2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限度(易发限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4)易发限度(严重限度),按综合评判总分决定(见下表)易发限度总分高易发(严重)114中易发(中档)84114低易发4090分不易发40分(4)地面塌陷调查内容重要为:l 已有塌陷的发育特性、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层、岩性、岩溶发育限度、第四系复盖层岩性

17、、结构、厚度;l 地下水位埋深及年变化特性、变化幅度);l 周边地下水开采与矿山疏排等情况、诱发因素、发展趋势;l 已采用的防治措施、效果;l 提出此后防治建议。填表见附表5。(5)地裂缝调查内容重要为:l 单缝特性和群缝分布特性及其分布范围;l 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l 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或地下水开采等);l 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l 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l 提出此后防治建议。填表见附表6。(6)其它灾种根据现场实际,可增长调查灾种,并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规定进行。2诱发因素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诱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

18、别是诱发因素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如:l 降雨诱发,应尽量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l 人工切坡诱发,应访问切坡的时间,测量切坡后的坡度、高度;采矿诱发,应尽量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区面积等资料;l 抽、排水诱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下水位及变化等资料。3地质灾害体规模划分标准参照表1、表2、表3。表1滑坡、崩塌、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单位:104m3级别滑坡崩塌泥石流巨型1000100100大型10010001010010100中型10100110110小型1011表2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级别规模巨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

19、度20m大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中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1km,宽1020小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宽10m表3地面塌陷分级标准级别塌陷、变形面积(km2)巨型10大型110中型0.11小型0.14稳定性现状评价滑坡和斜坡的稳定性分为三级,即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标准见表4;岩溶塌陷体的稳定性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三级。塌陷体和土洞稳定性评价标准见表5、表6。表4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滑坡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滑坡前缘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在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

20、露,岩土潮湿、饱水。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间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滑体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在304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30,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滑坡后缘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表5塌陷体稳定性定性评价稳定性分级塌陷微地貌堆积物性状地下水

21、埋藏及活动情况说明不稳定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轻微充填改造,塌陷周边有开裂痕迹,坑底有下沉开裂迹象疏松,呈软塑至流塑状在地表水汇集入渗,有时见水位,地下水活动较强烈正在活动的塌陷,或呈间歇缓慢活动的塌陷基本稳定塌陷已部分充填改造,植被较发育疏松或稍密,呈软塑至可塑状有地下水流通道,有地下水活动迹象接近或达成休止状态的塌陷,当环境条件改变时也许复合稳定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塌陷,植被发育良好较密实,重要呈可塑状无地下水流活动迹象进入休亡状态的塌陷,一般不会复合表6土洞稳定性定性评价稳定性分级土洞发育状况土洞顶板埋深(H)或其与安全临界厚度比(HH0)说明不稳定正在连续扩展正在活动的土洞,因促进其扩展的动力

22、因素在连续作用,不管其埋深多少,都具有塌陷的趋势间歇性地缓慢扩展基本稳定休止状态H10m或HH01.0不具有极限平衡条件,具塌陷趋势10mH15或1.0HH01.5基本处在极限平衡状态,当环境条件改变时也许复活H15m或HH01.5超稳定平衡状态,复活的也许性较小,一般不具有塌陷趋势稳定消亡状态一般不会复活5其它调查内容(1)对己进行勘查与治理的地质灾害,应搜集勘查限度、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及效益。(2)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必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或录象。所有照片均应统一顺序编号,并注明在相应的观测点登记表上,如BDl2,表达巴东县第1卷第2张。(三)工作手

23、图和填图清绘规定1采用数字化地形地质或工程地质底图作为工作手图。在末获得上述图件情况下,以l5万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2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在野外应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3工作手图上观测点符号用表达,灾害体若规模较小,无法表达其轮廓线时,用不依比例尺的符号表达,当规模较大,应按比例尺圈定其边界线。4工作手图上观测点定位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中部,地面塌陷点定在塌陷中心点,地裂缝点定在主干裂缝的中点,斜坡、边坡点定在变形区中部。5清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各类地质灾害和地质界线应按规定图例绘制,不再表达观测点符号。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一)

24、群测群防体系由县(市)级监测网(一级网)、乡镇级监测网(二级网)和村组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三级构成。(二)监测网重要职责1县(市)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1)负责该县市)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2)建立县(市)级群测群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负责该县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负责本县的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的信息管理,成为群专结合组成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纽带。县(市)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县长负责,县国土资源局主持平常工作。2乡镇级监侧网(群测群防二级网)(1)负责该乡镇地区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

25、。(2)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期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3)协助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地区内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4)领导所属村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短临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5)乡镇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乡镇长负责。3村组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1)负责该村组地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2)其监测手段重要是定人、定点、定期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3)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4)村组级监测网由村长(村主任)、组长负责。(三)工作内容1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进行

26、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天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2地质灾害监测手段以简易的卷尺、钢直尺和游标卡尺为主,重点对滑坡地面裂缝和建筑物裂缝、地表排水等进行观测。3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解决当滑坡体出现险情,在预警的同时,采用迅速有效的措施减缓滑坡体的破坏过程。如采用塑料布回填地表裂缝、修临时排水沟、前缘压脚、后缘减载等措施。4地质灾害监测控制范围群测群防重点防治对象以乡村,特别是农村居民点为主体。5减灾知识的宣传群侧群防体系的起动,需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要编制出版教材、挂图、音像制品。6地质灾害预案编制与实行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在乡政府组织下,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技术指导下,由本地有关人员编制地质

27、灾害预警与防治预案,并填写地质灾害防止“明白卡”告知民众。(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基本原则(1)稳定性差,也许导致严重灾害的地质灾害体。(2)对学校、医院、集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潜在地质灾害体。(3)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地质灾害体。(4)对重大基础设施构成威胁的其它地质灾害点。2监测点的建设根据上述原则拟定需要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后,调查组应及时提出监测方案报本地政府,同时协助搞好监测点的建设。(1)监测范围拟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自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对象和也许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2)监测方法与规定:

28、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及暂时不能进行治理的隐患点,危害大的应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指导的,以专门仪器监测为主的专业监测网点;对大量分布的其他危险点,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测的群测网点。3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营(1)监测责任贯彻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负责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2)建立岗位责任制,逐级签定责任书。(3)宣传与培训,调查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与培训,教会监测负责人、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也许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

29、的方法。(4)监测信息反馈与解决。县(市)国土资源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市(地、州)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或地质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或省地质环境总站)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5)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本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用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省、市、县政府和国土资源厅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6)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按国土资发199815号文附件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执行。(五)监测数据1监测数据涉及地质灾害点基

30、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2所有监测数据均应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信息系统中,同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3监测点必须进行简易定量监测,并须整理成有关曲线、图表等。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同时,对此后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4监测数据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五、资料室内分析整理(一)基本规定1必须结合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所有报告及图件必须数字化,并运用计算机编图。2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整理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的方法进行。阐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性及危害,作出对的的评价与预测。3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重要为非地质决策人员和国土规划人员服务,应力求通俗易懂,简洁美观,但必须体现地质规

31、律。结合地方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体现调查工作的防灾减灾效益。(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基于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易发区可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四类。表7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特性简表灾种易发区划分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G4G3G=2G1滑坡、崩塌构造抬升剧烈,岩体破碎或软硬相间:黄土垄岗细梁地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强烈。暴雨型滑坡。规模大,高速远程。如秦岭、喜山东段等地。红层丘陵区、坡积层、构造抬升区,暴雨久雨。中小型滑坡,中速,滑程远。如四川盆地及边沿、太行山前等地。丘陵残积缓坟

32、地带,陈融滑坡。规模小。低速蛹滑。植被好,顺层滑动。如江南丘陵等地。缺少滑坡形成的地貌临空条件,基本上无自然滑坡,局部溜滑。如盆地沙漠和冲积平原等地。泥石流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形成被面泥石流;数量多,10条沟20km以上,活动强,超高频,每年暴发可达10次以上。如藏东南等地。沟口堆积扇发育明显完整、规模大。排泄区建筑物密集。坡面和沟谷泥石流,610条沟20km;强烈活动:分布广,活动强,掩没农田,堵塞河流等。如川西、慎东南等地。沟口堆积扇发育且具一定规模。排泄区建筑物多。被面、沟谷泥石流均有分布,35条沟20km;中档活动,特别是陕南、辽南等地。沟口有堆积扇,但规模小,排泄区基本通畅。以沟

33、谷泥石流为主,物源少,排导区通畅:12条沟20km,数年活动一次。沟口堆积扇不明显,排泄区通畅。塌陷碳酸岩盐岩性纯,连续厚度大,出露面积较广。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多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岩溶发育深度大。以次纯碳酸岩盐岩为主,多间央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岩溶大泉和地下河不多,岩溶发育深度不大。以不纯碳酸岩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稀疏。以不纯碳酸岩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不发育。地裂缝构造与地震活动非常强烈,第四系厚度大,如以渭河盆地为主。构造与地震活动强烈,第四系厚度大,形成断陷盆地,超

34、采地下水。如山西高原及华北平原西部。构造与地震活动较为强烈,形成拉分构造。如东北地区和雷州半岛。第四系覆盖薄,差异沉降小。地质灾害的演变重要受降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区域地壳稳定限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同时,地质灾害的演化自始至终与岩组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可选择下列因素对地质灾害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表8)。表8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强度等级表影响因素强度等级强影响中影响弱影响微影响降雨强度连续时间长而强度大的降水、大范围大水、沿海特大的台风雨成灾害。连续降水、局部大水、成灾稍轻的飓风大雨一般性中雨、连续小无雨人为工程活动大规模工业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十万m3,

35、且未加任何防护。中档规模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万十万m3,且末加任何防护。农业或生活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千数万m3,且末加任何防护。一般性农业或生活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百m3。构造与地震活动岩石圈断裂强烈活动区,或地震烈度基底断裂活动区,或地震烈度一般断裂活动区,或地震烈度断裂弱活动区,或地震烈度岩组结构黄土为主的地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分布区、层状变质岩与碎屑岩分布区、现代崩滑流堆积体分布区。层状变质岩区、新生代沉积物分布区、老崩滑流堆积体分布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区、岩浆岩、块状变质岩分布区。沙土、冻土分布区。(三)地质灾害危险区

36、划危险区指明显也许发生地质灾害且将也许导致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危险区划分基于地质灾害演化趋势。地质灾害危险区可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1实际材料图以所属县市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工作线路,己调查的学校、集镇、居民点、交通线、厂矿等,投入的实物量等标上。2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重要反映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分布位置、发育特性及危害等。第一层次:重要表达简化地理及行政区划要素、地貌、岩土体类型、重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已建重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

37、、地下水供水工程等。第二层次:地质灾害勘查与监测工程:如重要的钻孔、平硐、槽井探和已有的监测网点等。第三层次:重点反映重要地质灾害事件: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事件在同一地点多次出现时,用密集区表达。各类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与危害性等。地质灾害体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达,规模大者应以实际边界表达。在图中,还应专门标注震级M7的地震震中。3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分区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1)定性编图重要反映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在地质灾害分布图基础上编制。依据各县(市)实际情况和图面承担限度,也可与地质灾害分布图合并编制。第一层次:重要表达简化

38、地理及行政区划要素、地级、岩土体类型、重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等;己建重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第二层次:各类地质灾害(重要是隐患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与危害性等。第三层次: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分区等级及分区界线。分区用面状普染颜色表达。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地质灾害易发限度说明表,重要内容涉及:分区代号、发区名称、等级、位置、面积、地质灾害发育特性及危害等。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说明表。镶图用于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灾害成因、诱发因素的说明,如降水量等值线图、暴雨等值线图和地震烈度分区图等;说明表重要反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号、地理

39、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和危害性预测等。对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事件多,但规模不均,重要选取大型以上的事件表达。地质灾害中易发或低易发区,由于灾害事件较小,选取中型,甚至小型地质灾害事件表达。但是,在进行易发区评价及危险性预测时,仍将这些差异反映出来。(2)定量化编图根据工作深度,可以采用定性评价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分区图的编制,定量化评价方法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等(附件3)。4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建议)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属防治对策性图件。第一层次:重要表达简化地理要素;简化行政区划要素,应表达成乡、镇及重要居民点(100人以上或20户以上);已建和拟建

40、的重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第二层次:防治分区类别及分区界线。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限度分区,结合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划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级,分别用红、黄、绿三种面状普染颜色表达。每一级防治区中应根据地质条件、灾害类型与危害限度,划分出防治亚区或防治的重点地段。第三层次:防治措施。表达重点防治的城乡、工矿区、交通干线或重要居民点等;按防治区划分期表达重点防治(涉及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及重要防治措施(勘查、监测。避让、治理等)和监测网点建类型及监测网布设方案等。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线状

41、符号或代号表达。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防治区划说明表。镶图用于表达重点防治地段或重点防治城乡等的具体,可将比例尺适当放大;防治区划说明表重要反映:防治区、亚区、段名称,位置、面积,重要地质灾害类型、特性及危害,重点防治(涉及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方法等内容。5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图编制以所属县市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将重要地质灾害点和危险性分区等内容标上。重点反映地质灾害监测点分布、监测点重要监测内容、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图面内容规定简明扼要。(五)报告编制报告章节及重要内容推荐如下:第一章序言l 目的任务l 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l 地质灾害灾情l 以往调查工作限度l 本次调查工作

42、部署、方法、完毕工作量及质量评述第二章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l 地形地貌l 气象与水文特性l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l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l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l 地下水类型与补、迳、排特性l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性等第三章地质灾害发育特性l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l 各灾种的分布、规模、特性、稳定状态、危害限度l 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l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l 危险性初步评价与预测第四章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l 评估原则、规定与方法l 各灾种(或重要灾种)经济损失现状评估l 各灾种(或重要灾种)经济损失现状预测评估l 重要地质灾害的灾情与危害限度分级评价(附表9)表9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限度分

43、级标准灾害限度分级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310100较大级(中)31010100100500重大级(重)103010010005001000特大级(特重)3010001000注: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危害限度分级,即对也许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限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现状评估,是指已发生地质灾害所导致的人员伤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的记录。直接经济损失评估采用统一价格折价法,即各省(市、自治区)采用经访问的大部分县(市)物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本省(市、自治区)经济

44、损失评估的统一计算单价,据此进行统一计算。参与记录的经济因子涉及土地(涉及农田、林地、果地、牧场等),牲畜,房屋,公路、铁路、桥梁、管道、渠道、涵洞、输电线路,电站,厂矿,学校、机关及公共设施等。预测评估,是指地质灾害隐患点也许发生的受威胁人数和受威胁的直接经济损失数的分析预测。第五章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危险区划分l 分区的原则、方法与规定l 分区结果及各分区评价1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分区规定(1)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分区,依据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现状(强度,即单位面积内灾害体个数、面积和体积)、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研究工作限度,以定性评价为主拟定。(2)评价单元的划分,一般以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差异拟定,当条件较单一时也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3)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级。2地质灾害危险区圈定(1)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依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价结果,即在易发区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降雨条件、人为工程活动、地震活动和岩组条件等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