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谎言行为的个案分析 钟叶摘 要:谎言行为是常见的学生问题行为之一。通过对一个小学生谎言行为的个案分析,可见谎言行为的产生可以从学生所处的背景、处境和学生的意图三个方面理解。面对谎言行为,应从问题产生的成因入手,而非流于行为表象。关键词:谎言行为;个案分析就儿童心理发展而言,谎言行为的出现是儿童认知发展上的正常阶段,有学者认为不需对谎言行为给予过多关注;而就道德评判而言,谎言行为属于欺骗行为,有人认为谎言行为是道德教育所应涉及之处。看待谎言行为,应从其根本成因进行分析,正确看待谎言行为。一、个案选取在各种问题行为中,学生的谎言行为尤为常见,在教学情境中发生的范围、概率、频次都及高。本文的
2、主人公小Y(化名),谎言行为表现突出。从指向性看,小Y的谎言行为集中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与否”的问题上;从频率来看,研究对属于谎言行为的频率高,每周在作业方面都有3到4次谎言行为;从普遍性看,谎言行为发生在该班级中并非个例。本文通过具体个例来探讨小学生的谎言行为。个案研究虽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但其目的在于通过个体去发现整体。以小Y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以此透视谎言行为群体的共有特性与普遍性的产生原因。二、谎言行为者小Y的教育故事小Y现在读四年级,10岁,是个女孩子。她说的谎都是与家庭作业有关,我检查家庭作业时,她有各种理由,要么说忘带了,忘写了,漏写了,要么就是作业被妹妹弄坏了,被妈妈叫去
3、干活了追问下去,她会扯出很多奇奇怪怪的说法,但都是漏洞百出。她妈妈奉行的是打骂教育,对孩子教导不上心,不顾孩子自尊,还将小Y在家里下跪的视频发到家长群里。我和她妈妈聊过孩子欠作业的问题,按照她妈妈说的,她是不用做家务的,就是贪玩,在家里也是经常性说谎。我觉得应该是家长忙于生意和照料其他孩子,忽视了对她学习、生活上的照顾。她妈妈对孩子学习上不上心,生活上也是如此,孩子穿什么衣服出门都不知道,她(妈妈)来学校找我那天,天很热,其他人都是穿单衣,而那孩子自己穿了件大棉袄,她妈妈跟我聊了半天才注意到,说小Y:“你是不是傻?这种天气还穿棉衣出门。”小Y有些讨好型人格,后来她只要每次完成了作业,下课就回来
4、告诉我,有点进步就希望我知道,每次问她要不要改,都说是马上就改。上述案例呈现的小Y,是一个生活在没有爱和关心的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从小父亲离家,母亲一个人养三个孩子,打理家中生意,父母对于男孩渴望,在已有三个女儿的基础上计划再生一个男孩。这一切构成了小Y生长的生活图景,而这一切与小Y在学校的欠作业和撒谎的行为有这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小Y的行为?三、谎言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研究人的行为应该从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加以分析,透视学生的行为的产生过程与目标意图。有效的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学生行为的关系意义,重构学生行为由以发生的背景、处境、意图与之决定之关系。(一)谎言行为产生的大背景勒温认
5、为B=f( P, E),P是指人,E是指环境。用通俗的话说, 行为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行为必然受到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族群的大环境看,中西方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谎言更具有容纳性,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话术”,特别是“善意的谎言”这类亲社会谎言,社会对其在某种程度上是持有支持和赞扬态度的另一方面,就儿童客观的心理发展而言,谎言行为的产生也是正常的。威尔逊、史密斯和罗斯( Wilson, Smith& Ross)发现 56%的 2 岁儿童和 94%的 4 岁儿童在家里至少说过一次谎话,2 岁孩子说谎话的合理性与成功性和其哥哥姐姐一样。心理
6、学理论中,将谎言分为两级,一级是有意识地进行错误陈述,二级则是能够从错误陈述中推导后续陈述以支持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小Y的谎言水平仍处于一级,能够编造理由试图误导老师,但当老师追问的时候,无法继续用后续理由支撑谎言。(二)惩罚性的教育处境小Y所处的周边“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她影响更为深远,是她谎言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教师的陈述中提到“她妈妈奉行的是打骂教育”,而且甚至还会“将小Y在家里下跪的视频发到家长群里”,无论是打骂,罚跪还是发视频,都是小Y母亲的一种“惩罚行为”。这种惩罚性的教育环境实际对于个体谎言行为的产生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学生在经常采取惩罚性措施的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一方面
7、会有压力促使其说谎以自保,另一方面,见证他人通过谎言行为而免受惩罚会鼓励学生通过谎言行为逃避责罚。小Y在学校的惩罚性环境不突出,但在家庭教学中,小Y无疑是处于惩罚性处境之中的。国内已有研究还发现,母亲拒绝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说谎,母亲拒绝水平越高,儿童说谎行为越多。小Y的母亲对小Y的拒绝水平同样也是小Y说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Y已经在家拿了三次蜜糖(蜂蜜)到学校去了,我都烦死了”。小Y在蜂蜜一事上多次被母亲拒绝,故而在后来的行为中,小Y选择了撒谎来应对母亲的拒绝行为。(三)谎言行为背后的意图谎言行为最显而易见的意图就是自我保护,在学校情境中,小Y谎言背后的意图是一种“出于礼貌的”自我保护。尽管
8、老师通过“追问”明了小Y的众多理由实际是说谎,但是小Y每次都会找出不同的理由来应对老师的询问。在小Y的观念中,找理由这一行为是对自身欠作业的违规行为的遮蔽,在教师眼中塑造一个不那么“反叛”的形象,这是她的“礼节性”的策略,通过一种形式上的礼节来保护自我形象和利益。另一种意图则是众多问题行为背后共有的意图吸引注意。小Y是女孩,家中有亲姐妹三人,而父母重男轻女,父亲离家在外,母亲事物繁多,对小Y的个人情感和成长是严重忽视的在长期受不到关注的情况下,学生在潜意识中会通过各种行为寻求关注。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获得成功的学生,会以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种关注,即使是消极的,也比忽视
9、自己存在的结果要强。四、反思个体是在社会环境与自我主观性性之间决定自身行动的。对待学生的谎言行为,教育者不宜将其上升到品德问题层面,对此如临大敌,也不宜忽视谎言行为这一欺骗行为,置之不理。解决学生的谎言行为,最根本的是透视学生谎言行为背后的成因与其透露的密码信息,而非专注于学生的语言行为表现,解除对学生行为的理解之遮蔽,从本质上做出干预与改变。参考文献:1 Stern, C. & Stern, W. Recollection, testimony, and lying in early childhood M. Leipzig, Ger-many: Barth, 1909.2庄孔韶. 人类学通
10、论M. 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2003.3周兴国. 理解学生行为的关系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 2014(9):6-6.4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Wilson, A. E., Smith, M. D., & Ross, H. S. 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 s lies J. Social Development, 2003, (12): 21-45.6趙志霞. 学前儿童谎言行为的发生与原因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16(2):46-53.7高长丰.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其干预策略J. 教育探索, 2006(8):97-98.8罗吉华. 文化差异与教育选择一项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10(4):25-2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