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度学习模块教学设计必修必学(健康教育模块) 韩兵 胡永恒 刘红梅 黄虹 周真群关键词:核心素养;健康教育;模块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8-0022-04一、模块主题:指向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学习二、主题概述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必学内容,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见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安全运动和安全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深度学习强调聚焦模块中“最为核心、最具有育人价值的内容,打通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通道”,设置引领
2、性学习主题。一方面,健康教育模块中的健康生活方式、营养、疾病预防、安全避险、心理健康等内容与高中学生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紧密;另一方面,科学锻炼、损伤预防、社会适应等内容对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模块以“指向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学习”为主题,选择了与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关系密切的学习内容;同时,凸显体育的学科特点和健康价值,安排了学生开展科学运动必需的健康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养成奠定基础。三、主题学情分析深度学习是立足学生立场基础上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高中健康教育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等,都应基于高中
3、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健康需要,以及既有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储备基础。1.高中學生处于青春发育末期,属于人体发育逐渐成熟和发展的定型阶段,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步成熟,基本接近或已达到成人水平。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饮食、作息习惯等。2.高中学生的智力迅速发展,知觉灵敏度、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不断增强;情绪与情感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但在情感受到挫折时仍容易冲动;意志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和评判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及异性交往的需求增强。这一阶段仍然是社会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得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指导。3.通过小学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其他学科
4、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基础,对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更高。此外,学业压力普遍加重,存在相应的健康问题和隐患。教师需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健康需求,注重对既有知识的挖掘和联系,设计符合其特点的学习任务,并持续引导和监督他们将学到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锻炼实践中落实。四、开放性学习环境高中健康教育模块教学强调学习场地和资源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例如在物理环境方面,既可以安排在教室和多功能活动厅等室内开展教学,也可根据需要安排到操场甚至校外的主题展室中。同时,鼓励教师开发相关内容的在线教育微课和教学课件等,为学生构建直观、生动的可视化学习环境,拓展课外学习时空。在人文环境方面,教师
5、需营造宽松和自主的学习氛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结合学习主题进行质疑和辩论,以及通过体验和操作巩固学习效果等。五、模块学习目标目标1:加深对于科学运动健康价值的认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安全运动的原则方法并能够主动运用于运动实践中,自觉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目标2:理解健康内涵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营养、卫生、作息、环境、疾病预防、安全急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目标3:表现出稳定情绪和心态,展现出珍爱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备较强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与同伴友好相处,并能较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六、教学过程七、评价建议1.健康教育模块的评价
6、应围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开展,重点是健康行为素养的落实,可针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表现来进行评价。2.健康教育模块的内容繁杂,特点各异,建议针对不同内容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纸笔测试或技能实操测评的形式;对于锻炼习惯、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的评价,可结合学生的日常健康生活行为和锻炼行为等,由教师通过观察方式测评,或者采用教师提供量表、由学生自评或互评的形式进行评定。例如,可通过观察学生在运动前有无检查场地器材情况和自觉热身等行为,评价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和技能。3.为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测评内容,结合具体的案例或者设计和模拟实际情景,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创设运动后大量出汗需要补水的场景,要求学生描述补充水分的具体操作,考查学生对于科学锻炼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八、模块作业1.请在调查基础上绘制一份家族心血管病史图谱,据此判断将来罹患相关疾病的风险,提出降低患病风险的5条措施,并在生活中加以实施。2.急性运动损伤处理/心肺复苏(任选其中一项)技能实操测试。3.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一份高考备考期间的饮食、运动、作息等要素在内的生活方案和压力缓解预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