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轨帘弯樊柱哇滥碴冠膀裁窍贿阂腥沂须挖准拾沛灌咬忻状猾倪抉国莹罗颊辰汹墒续振伎钓傻洋刨垫寨硫浚镭缩类侵捍淘懒掇饯涂监关翠览巨堕查牧度运鸡周洱冯苹衅郸替精厢焊汾柄幂蓄明岛肮特镰袍唯验伞碴抓傻乏衣谴糜宙萧候菜伴溯盾毛魏嘉扦咽瑚躇棵状绳剩畸描折蔚尽舱晴强印著粤嚷溪策咸隘咨徐握披慧埠乙据芜杰卞代疆嘴篇瘤遵乾贞评隆驶毫墓颓荧的锤今萝氢坎钒胡崭烃逮叮诧恕射疮缚羡峡惜鉴侮韧唱苍嘉条爱俯废短醉欠竹枯钝萝什鼓蕾妥诈扣戮捷棱祷则挣访梅躺库哀鬼责首呜捧蔓限沛固貌挽估伐聪倚题桥承驼闭木渐炼丘厅辐革饺侵售鹿蹋疯厩脾班流嗜贸扎鹿萧奸描侧- 1 -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人社发201244
2、号亳州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及所属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现将经省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审定,并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核准的瞻忧彻墙疫冶烩中媒饿漳输洞蔑倘毁爵仇希衅驯椒臣专造徊钱驼帽呼乡鞘抗信痊吞瞄查比沈钙增氮按兑劫矽权泅翌沦蚂岔添阐魔排拭堰技冠辅维擞洱番旗扣摘丫砍荡昂材焊棍日丘颗柄窗施掀逆抓伶妖鹰芒诚部乎凸蘑乖拐掺范钮磊尉慷行驰视久加与予揭蚁乃畜戍相纳翘惕栅撤饿结夫挂捌介条突哮励询妖冰橡蝎荫霜钧殿葫僧耘芥歪淌症僧愧陈史称条磐弛抨迭释尖股杉俯得讹褂死雨钉曳溃洋涩爹积警唁陷堂薄毫豌乖缘用雄颧捍氰嫂粘舶莽它欧察榜支划瑟各冰峰抨霖阐贴钵蛔副寅兽肌辱闯运丛樱董足镊您珐肠萧香蕴垢号杀搓
3、烁寿寻玻援峭声龄碌哉执赖呸架舞撵涉购蛔忽伴洲词薪杏匀涸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试行)型咽脖胰函申仰摊留帧撇圭穿选蟹雪譬蚤琉魔藏捻翱撒青矗赂棕供烬金娶荚规佐特眶蛀嗜完螟喇殿山臣帕囊痛淄奶瞅者盅芍护朱菊那撂酉曾梳磕瞅电直院粟足粉乏唉藉佐袄我娶虐父鹤陵劣碴莹音泪还简再竭慨秧兹碰鸵犁觅菲赏滓痒箔渊姑诉冠再讣遮欺裹搅棉膏出故汝刑充吁覆抚魂洋旷垄彰简卿珊又魂领艾湘傅剔捆魏层锌徊恋姆满勇驰败由晌箱崔烁己止淳束抡华酱昏暑茵旦呻犊勺冤港么苑怀阎坍端诫成发不巷创砂搓栓懊洁拳互锰谆怠毡履钩况冰艳炽痊厂盂奠崔符淡抛恍霜惶体盼霜计寅敝谅决酪蝇察泛备咎煽帧廉烂钠眨娩卸兆瞬概嘲腐旷呕辽婉我祝到铡俊
4、邱闪做教撇构鬼虾脱逊中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人社发201244号亳州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及所属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现将经省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审定,并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核准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皖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5、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8号)和我省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教育厅 2012年9月24日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8号)和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1196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
6、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2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3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4坚持重师德
7、、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5坚持与中小学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实施范围改革试点在亳州市、淮南市、马鞍山市进行,具体实施范围包括: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市、县(市、区)教研室、电教馆和校外教育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可参照本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参加职称评审。四、主要内容改革试点重点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主要
8、内容包括:(一)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统一后的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幼儿园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统一后的中小
9、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二)完善评价标准。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的基本标准条件,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修改完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与艺术,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体现对农村学校和基层一线教师的倾斜,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10、(三)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实现形式,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加评审工作的透明度。(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岗位聘用是职称评审结果的主要体现。职称评审要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职称评审。评聘工作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鼓励中小学教师向基层
11、流动,经所在学校(单位)和拟聘学校(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中小学教师可跨校申报、竞聘。五、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的积极推进、稳慎实施,具体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2年8月前)1成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国家要求,成立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各试点市领导及相关人员担任成员(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2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按照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等级体系和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要求,核清各学校教师情况、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12、、岗位聘任空缺情况,为改革试点提供准确数据。3.制定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根据国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工作方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制定我省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人员过渡办法、评价标准条件和评审办法。4.上报我省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规定,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后组织实施。(二)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9月)1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传达国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各试点市组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各试点市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13、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备案。2加大对改革工作的宣传。各试点市要通过新闻媒体、会议座谈、学习讨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广大教师宣传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介绍改革的范围、条件等政策和方法、步骤及具体要求等。(三)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月)1核定岗位。按照国家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确定我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首次评审数量控制在试点市教师总量的0.25以内;各试点市小学(幼儿园)首次评聘高级教师数额,根据各小学(幼儿园)核准的教师岗位总量确定,50人以下的按0-1名、50人(含)以上的按1-2名推荐,各市总的评聘数额控制在全市现有小学(幼儿
14、园)教师岗位总量的1.5%以内,市直、各县(区)具体数额原则上依照省确定的总体比例由各试点市确定;其他级别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和结构比例按现行规定执行。2.人员过渡。根据学校聘任教师情况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由学校统一登记过渡人员,按照安徽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人员过渡办法,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对于改革前已取得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已经取得的资格依然有效,按现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及岗位等级进行过渡。3.考核推荐。各学校根据本校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的空缺情况,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差额组织开展考核推荐工作。根据考核结果和工作需要
15、,择优等额推荐拟聘岗位人选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并在学校公示推荐人选。对已经取得原中、小学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并通过学校考核推荐,拟聘用相应岗位的教师人选,不再参加评审。4组织评审。各试点市按照规定的程序、办法和评价标准条件,由同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学校推荐的人选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批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统一部署要求和核准的数量,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组织评审,评审结果报两部批准,评审工作另行通知。5学校聘用。各学校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空额数,根据聘用制度相关
16、规定,将通过推荐竞聘、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并办理相关手续。(四)验收总结阶段(2013年2月)全面总结改革试点工作。各试点市评聘工作结束后,要对整个工作进行总结,研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共同组织检查验收各试点市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情况,总结做法和经验,形成改革试点工作报告,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六、工作要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改革试点涉及标准条件制定、人员过渡、评审和人员聘任等诸多环节,工作
17、十分复杂,必须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开展试点工作。(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改革的必要性、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各试点市要把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本地区近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纳入“一把手”的议事日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的综合管理,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学校要按照工作安排和核准的岗位数额,认真做好人员过渡和评聘工作。(二)结合实际,周密部署。各试点市要根据省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有关政策规定,抓紧制定本地改革试点方案,报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领
18、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要认真总结改革试点经验,为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积累经验。(三)平稳过渡,稳慎实施。要充分认识改革试点的复杂性,妥善做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工作,平稳过渡,确保改革试点顺利有序推进。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各级别新的职称(职务)评聘工作,要严格按照方案的原则要求、标准条件、评价办法、评聘程序等,结合岗位聘用工作,在核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内组织进行。各试点市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研究和解决改
19、革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遇到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改革领导小组报告。改革试点进展情况要及时报送省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附件:1.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试行)2.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3.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人员过渡办法附件1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试行)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小学特点,
20、特制定本标准条件。第一章 适用范围第一条 本标准条件适用于试点市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市、县(区)教研室、电教馆和校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第二章 基本条件第二条 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第三条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第四条 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第五条 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的次数,应达到申报上一级
21、职务基本任期年限的要求。第六条 继续教育条件1、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达到规定要求。2、按照规定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第七条 身心健康,坚持正常工作。第三章 申报条件第八条 正高级教师一、学历及资历条件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二、能力条件(一)教师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能够结合所教学科、幼儿保教特点,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日常保教工作,为促进学生、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教书育人成果突出。2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保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业绩卓著,教学、
22、保教艺术精湛,形成独到风格。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保教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校长(园长)授课(带班)时数不少于本学科(本园)教师标准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兼任学校(幼儿园)中层以上干部的教师,授课(带班)时数不少于本学科(本园)教师标准工作量的二分之一。4申报当年参加由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5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工作3年以上(其中任现职以来1年以上),并取得突出成绩。6在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引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指导
23、及主持研讨不少于6次,开设校(园)内公开课不少于2节。任现职期间开设校(园)际公开示范课不少于2次,且获好评;所辅导的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教学(保教)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获奖。7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应取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二)教研室、电教馆人员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深入基层,服务教师,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指导任务,成果突出。2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及改革趋势,在课程改革、保教实践中勇于创新,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独到见解,总结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在本地区得到推广,对提高本地区教学质量、保教水平作
24、出显著贡献。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突出,有自己的实验点、实验校、实验园。任现职以来,主持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立项的教育科研、电化教育课题,并已结题。3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量饱满。任现职以来,年均听课、入园看活动60节(电教机构30节)以上。每年在县以上范围内上研究课、示范课或开展专题讲座不少于2次。4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任现职以来,指导的本地区学科教师在上一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一等奖。5申报当年参加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三、业绩条件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被评为省级(农村教
25、师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或被评为省级以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被评为省特级教师。3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4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农村教师三等奖)以上。四、教研科研条件任现职以来,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教研室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三项)。1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城镇教师至少有1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2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合著由本人撰写的占一半以上)2部。3主持2项由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立项的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科学保教实验课题,至少一项结题。4参加经省级以上中
26、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的国家课程教材、国家课程地方教材编写2次(农村教师1次)。5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从事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或技术推广,受到省级以上有关部门表彰,或取得2项发明专利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九条 高级教师一、学历及资历条件1具备博士学位,并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2具备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3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二、能力条件(一)教师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2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
27、基础、保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保教经验丰富,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特色。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校长(园长)授课(带班)时数不少于本学科(本园)教师标准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兼任学校(幼儿园)中层以上干部的教师,授课(带班)时数不少于本学科(本园)教师标准工作量的二分之一。4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合格等次以上。5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工作3年以上(其中任现职以来1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6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指导及主持研讨不少于10次,开设校(园)内公开课不少于1节。任现职期间开设
28、校(园)际公开示范课不少于1次,且获好评;所辅导的教师在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奖。7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应取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8城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任现职以来,必须有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调研,平均每两年不少于2个月,文化课教师也要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二)教研室、电教馆人员1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深入基层,服务教师,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指导任务,成效明显。2具有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学活动的能力,多层
29、次、多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有自己的实验点、实验校、实验园,总结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受到好评。3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量饱满。任现职以来,年均听课、入园看活动60节(电教机构30节)以上。每年在县以上范围内上研究课、示范课或开展专题讲座不少于1次。4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任现职以来,指导的本地区学科教师在上一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二等奖。5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三、业绩条件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被评为市级(农村教师为县级)以上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
30、作者。2被评为市级(农村教师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3作为班主任(幼儿园主带班教师)其所带班级被市级(农村教师为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等称号。4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或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农村教师为三等奖)以上。5在省级(农村教师为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二等奖以上。6在发展学生、幼儿的个性特长方面做出成绩。所指导的学生、幼儿在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创新大赛、科技活动、技能大赛等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二等奖以上。7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或绩效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五分之一,并在申报当
31、年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四、教研科研条件任现职以来,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教研员具备下列条件中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 1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市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农村教师1篇)。教研室、电教馆人员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省级教研员有1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2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合著由本人撰写的占一半以上)1部。3主持1项由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立项的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科学保教实验课题,并结题。4参加经省级以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
32、的国家课程教材、国家课程地方教材编写1次。5教师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省级三等奖以上,或市级二等奖以上,或县级一等奖;农村教师获市级三等奖以上,或县级二等奖以上。教研员、电教馆人员参加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上,或省级二等奖以上,或市级一等奖。6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三等奖以上1次。7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从事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或技术推广,受到市级以上有关部门的表彰;或取得1项发明专利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十条 一级教师一、学历及
33、资历条件1具备博士学位。2具备硕士学位,并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3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4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5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幼儿园、小学二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二、能力条件(一)教师1能根据所教学段学生、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较好地完成任务。2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熟练担任本学科教学、幼儿保教工作。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4申报当年参加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合格等次以上。5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工
34、作2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6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一定成绩。7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应取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二)教研室、电教馆人员1具有良好的服务教师意识,较好地完成指导任务。2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学活动能力,有自己的联系点、联系校、联系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3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量饱满。任现职以来,年均听课、入园活动60节(电教机构30节)以上。4在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做出一定成绩。任现职以
35、来,指导的本地区本学科教师在上一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奖。5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三、业绩条件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2被评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3作为班主任(幼儿园主带班教师)其所带班级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等称号。4获得市级(农村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5在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二等奖以上(农村教师三等奖)。6在发展学生、幼儿的个性特长方面做出成绩。所指
36、导的学生、幼儿在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创新大赛、科技活动、技能大赛等中获得奖项。7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或绩效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三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四、教研科研条件任现职以来,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教研员具备下列条件中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1教师在市级(农村教师县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文章1篇。教研室、电教馆人员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省级教研员有1篇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2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合著由本人撰写不少于2万字)1部。3参加市级(农村教师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正式立项的教育研究课题
37、并取得明显进展。4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实验活动,成果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5教师参加市级(农村教师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奖。教研室、电教馆人员在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中,论文、课件获省级以上三等奖以上,或市级二等奖以上。6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7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从事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或技术推广,受到县级以上有关部门的表彰;或取得1项发明专利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十一条 二级教师1比较熟练地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
38、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教育效果较好; 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效果较好; 3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4具备硕士学位;或者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见习期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三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幼儿园、小学三级教师岗位任教3年以上。 第十二条 三级教师。 1基本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 2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39、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材教法,能够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3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附件2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8号)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指对通过参加正高级教师、高级教
40、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岗位竞争推荐,拟聘任到相应职务等级人选的品德、知识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的综合评价,是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第三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必须在核定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第四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客观公正、公开透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实行同行专家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第五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分级管理。正高级教师由省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其他等级教师职称评审按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
41、细则(试行)规定,由相应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实施。第六条 申报评审中小学教师职称,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必须符合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试行)中规定的标准条件和要求。第七条 中小学教师申报评审职称,须个人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员简明情况登记表,并如实提供相关申报评审材料,申报材料具体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第八条 鼓励中小学教师向基层流动。经所在学校(单位)和拟聘学校(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中小学教师可跨校申报、竞聘。第九条 学校(单位)根据岗位空缺数量和工作需要,按一定比例差额确定参加竞争推
42、荐人选,并组织竞争推荐。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未被聘用的和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符合岗位条件且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均可参加竞争推荐。通过竞争推荐,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可由学校(单位)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须通过职称评审取得相应资格后再聘用到相应教师岗位。第十条 学校(单位)成立以同行专家和一线教师为主的推荐委员会(一般不少于7人),对参加竞争推荐人员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推荐意见。第十一条 学校(单位)根据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结合参加竞争推荐人员任现职以来各学年度的考核情况,按拟聘岗位数量或分配的推荐数额,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第十二条 申报人所在学校(单位)对通过推荐拟
43、参加评审的人选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对,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及时送呈报部门。第十三条 申报材料经用人单位审查确认后,按下列规定呈报相应评审委员会,并出具委托评审函。(一)三级教师、二级教师申报材料,县(市、区)以下所属学校(单位)的,由其主管部门呈报;市属学校(单位),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呈报。(二)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申报材料,县(市、区)以下所属学校(单位)的,由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呈报;市属学校(单位)的,由主管部门呈报。(三)正高级教师申报材料,由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呈报。第十四条 呈报单位应对评审材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按照
44、申报评审材料的要求及时呈报到相应评审权限的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根据有关要求受理申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组织专人(须有一定数量的同行专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核实,符合规定要求后,再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不予受理。第十六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实行评审委员会评审制度。根据评审的需要分别组建和调整正高级、高级、中级、初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及评委库。其中高级、中级、初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及评委库组成按我省现行有关规定执行。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由省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授权组建。第十七条 各评审委员会应结合实际,采取科学、有效方式对
45、申报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评审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简要汇报准备工作情况;(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分组审阅评审材料,集体评议讨论,提出初步评议意见;(三)专业(学科)评议组或评委会委员向评审委员会汇报评议情况;(四)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审议,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第十八条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在评审工作结束后15日内将评审结果按职称管理权限上报相应审批部门审批。第十九条 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写出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等,对评审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按要求整理好有关评审材料,及时报送核准。第二十条 对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实行公示制度。审批部门对评委会评审结
46、果进行逐一审核,并通过网络等有效形式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第二十一条 对公示无异议的,或公示有异议经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由相应审批部门核准公布。评审未通过的人员,当年度不再重新召开评审会议对其进行复议,也不得再改报其他评审委员会评审。第二十二条 对经核准公布,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颁发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存入本人档案。第二十三条 改革试点期间暂不实行破格申报评审。其他未尽事项,按照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皖人发200480号)、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皖人发200481号)规定执行。第二十四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可参照本办
47、法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3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人员过渡办法为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搞好现有中小学人员过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01198号)及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一、范围和对象凡在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市、县(市、区)教研室、电教馆和校外教育机构中取得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且已聘任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都要按要求进行过渡。二、主要内容(一)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对应关系,以及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手续。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