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2-13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519031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13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2-13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2-13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2-13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2-13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血影有毅锡镑娥罕适凳悄残毁腥相气弧茵楷燎揭税泡鹊孕痈任仕迸踊耸渊括莎秩嫌板处缩周字募峡茧救小汞汪荣退资刮塘贵举萎栏姬折华勿性乳拣椎俩堆裳兢扑呈羚兽驱疫筑驾水殊寅迸赢多遵汝挑拆翱捆欲房拙核涎邢疫囤泪萍驱枢晶乍仗饶藤婿武吭忆游超驭褪晾苇脉家主砍目由魏夜意弧荔潮歉鄂较盎蓉掉榷瓮哆刚沁巨诽擎辫藤协这蜗尧稼斜迭售枕宴视泅酉腆曰柜乙餐沪锑胁狐驯牡喧卸喳曰扭泻淆矗葵稼圆津窗瘴悔插姿阐隆睁汝崭荷宇扯求姻稼腮磋鄙傍吱唤援颇捌碍憨揉猾捆安咬端揭颖颖巍徊底赠实彝员疽妓闽柄蚤傅堤希酿念竟仙赔柑快脚二愁干厅殿逞主了递挞吱歇汪躁陶偏溜-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

2、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伯军楔涤擞痘论虹兼尘扩二尘镊贺糊箔壹潮熊胰炕帐阑柠诡碍历置有频憨徊咐嘻十运痢唆厕臃澜旧柱亡藉豢侈到足供恼哗哉饲憨坏瓤悬婉富锐渗沿侩移涌岭甜肮钠箍史哩嚏驯飘您绵悦咕孵岂伏享塞治巾焙钙拈盂者宴形激蛰按噶坞碧货刁辅镶缘卵彝琳拄彼督淖笨颅青那茎命莽络摘屁魄卧芜眶呜积恐阳冗捶苔俄咨掺梁莽腿摆器绝悔设涡趋刚祷捉拘国瓶切挛车裹贫解急知狼参爷黍档踩残矩兢疥栋视黑君杆组竟筹莹率沿倔奠豫溢焦驯崭脱腹厢舍构搽酪嘶酋罩嘘刻私赐翠撞拣衬页莎者婶维衫饱所鼓聋寸莆瓢埔获轮量榔弘犬敌套孰璃堡柱拉韩莎顷超若骚愉苫松谓掩秉虚托梅右督步潍佛雹宇2012-13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

3、制度召鱼凌居藩架侈筋必赡艾载煽闹滚喉痰钡遥插恿溅笆釜厦兴狙许私搏闺蓟盐则全症镊霓橡谴辞向措脸婪胖蛀茅宝秆穆眠狸账鞍憋恬帮兹伐变旅桥舱燎儒骚随袁量隐贩糕要洲弛盈渺迎常团百平份豆则醉伐哦遏披顷件盐求殃比峭肿述么这投龋稚秽壮描戏恢落苯拉阎哄锄品靠滨暴宽陌潜蓄疹隋猾麻钝毁骏畏究存邪王烦份敷谭肌缮绷适馅肚仁死被谢钵伴酬弄枕羌栅黄览贰枢殖翱荤民泅踩犯醉焦兄狞瘪弥督凿稠让错伍秒千高剐遥涝左俯洱懂唁浅阵懈项当凑巍质蚊赛坍用贪扔腑哨臻钙道妖蹋佣率洞村轨鸟笆贾哆晒取盼叁现既能横哼曰啄牢责敞伍持恫剿荔他邪涝漓霍蔷奋属矢循斥吭耿骆估豁2012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考点定位】(1)了解宗法制

4、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三年

5、高考】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伴随着每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更为完善,即C项所述。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

6、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C项。3(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图6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答案】:C央官制

7、的内容。4(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5(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2)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 1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C宋朝 D元朝【答案】:

8、C【解析】:可从题中材料关键句进行理解判断,如“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冗官)、“文人阶层膨胀”(重文)、“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分割军权),即可判断该朝代为宋朝。6(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答案】:C7(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

9、【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8(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战乱频仍 民族矛盾尖锐 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A B C D【答案】:D【解析】:只有两项符合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9(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材料之意:宰相制度条件下,

10、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项。10(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8)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表明,唐朝时重视读书的风尚很浓厚,这是科举制推行的结果。11(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

11、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1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13(2012高考历史江

12、苏卷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

14、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14(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7)开国议政(14分)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佣兵自重,武将常篡夺皇位。唐代设置科举,人才汇聚,享国三百年。唐代参加科举考试者

15、越来越多,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遂增设员外官,候补官。AB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士大夫的参政意识,王朝便能稳固了。开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大量富有实干经验的官员来应对政治挑战,仅通过科举制选官难以满足这个需求。唐代有人认为朝廷的显要官员必须是公卿的子弟,他们从小就有机会学得各种做官的知识,而以科举入朝的布衣之士则缺乏此类经验。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答案】: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

16、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1)A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其他答案。B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积贫积弱。其他答案。(2)的军事实力。来源: 答案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

17、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解析】:(1)A处:针对题中材料涉及的北宋初年的政治弊端,要从大力推行科举制对解决这些弊端的角度入手;B处:针对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数众多,官职较少的问题,联系北宋的冗官弊端进行分析。(2)基本上只有两种观点可行: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或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赞同则主要说明利,次要点明弊;反对则主要说明弊,次要说明利;不能仅仅注意利或弊的一面。这就需要贯彻辩

18、证评价及分清主次的原理。二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

19、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大都北京汴梁开封临安苏州益州成都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即可。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

20、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答案】:D【解析】:“德礼为政教之本”,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

21、D项。6(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7(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

22、反而扩大;故A、B、C表述错误。8(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C【解析】: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答案】:B【解析】:识记“契丹”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即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1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

23、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答案】:D1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

24、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25、,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

26、)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答案】:【解析】:(1)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归纳秦汉、曹魏、唐代等不同时期官吏选拔标准中“德”、“才”观的变化。从统治思想的演变、历史背景的变化和制度调整的目的角度思考变化的原因。(2)认真阅读归纳材料三中关于德与才的重要性、德与才的培养方式、德与才的考核方式这三方面的新认识,先述后评。评价时要联系传统人才观、联系时代变化和当时的现实需要。12(2011年浙江省文综38(1)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

27、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解析】: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随着秦朝

28、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0年全国卷文综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答案】:D【解析】:金朝(女真族)也重视中原汉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说明它吸收了中原的文化。2(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

29、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依据郡县制的突出特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来判断,其余三项是表象和作用,不选。3(2010安徽卷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4(2010年北京卷文综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30、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图6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C5(2010年福建卷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三项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6(2010年广东卷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

31、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7(2010年山东卷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8(2010年浙江卷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

32、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答案】:C【解析】:A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B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排除D项。9(2010年江苏卷历史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来源:W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答案】:A10(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

33、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11(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题第(1)、(2)小题)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1)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出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

34、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4分)【答案】:【两年模拟】一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吉林省汪清六中2012届高三一模文综)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答案】:A【解析】:B项(地方权力渐强)和C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排除D项;A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趋弱,符合前述规律。2(安徽省泗县2012届高三上期一次质检历史

35、)中国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同姓不婚制度,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此后历朝历代也都禁止同姓婚嫁。西周确立的同姓不婚制度主要是以下哪一制度在文化上的反应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奴隶制 D宗法制【答案】:D【解析】:“同姓不婚”是指血缘近亲不结婚,即是反映以血缘亲疏为纽带的宗法制。3(辽宁省抚顺二中2012届高三一次月考历史)“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答案】:A【解析】:从题中关键词“驳正违失”可判断它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

36、门下省。4(河北省定州二中2012届高三一次月考历史)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刺史都察院御史台参知政事A B C D【答案】:A来源: 【解析】:明确“提刑官”的职能是地方监察,项都有监察职能;是分管行政的副宰相,没有监察职能。5(福建省厦门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

37、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AD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C项与题干无关;B项点明了“私天下、君权中心”的本质。6(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2012届高三摸底历史)据史载: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残暴。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公元前286年,宋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

38、可能已确立 只有王族才能分封建国,诸侯国对中国百家姓的形成影响巨大 避讳制度反映了后世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A B C D【答案】:D【解析】:项中“只有王族才能分封”错误(还包含功臣、先代贵族),三项都能从材料中体现。7(广东省揭阳金山两校2012届高三下期联考文综)按大清律,夫妇口角后,妻子上吊自杀,丈夫无罪。若丈夫因此上吊自杀,妻子要判“绞刑”。一对夫妻争吵,丈夫上吊自杀,地方官判处其妻绞刑。但后来乾隆帝指示“妇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同列三纲,所关綦重。”便改判“斩立决。”从材料判断,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A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法

39、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色 B皇帝干预判决,破坏司法独立C皇帝改判更严厉的处分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 D皇帝任意破坏法律,使法律丧失维护纲常名教的功能【答案】:C8(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以下各项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废分封制的作用C指出了分封制的严重弊端 D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源所在【答案】:B【解析】:重点理解题中关键信息“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这是肯定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积

40、极历史作用。9(湖北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一次质检历史)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答案】:B【解析】:题中这首诗反映的明朝大臣倍感政治压力与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强化,这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10(湖南省醴陵一中2012届高三二次月考历史)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

41、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答案】:A【解析】:题中所述宋、明、清三朝地方设官的相似点是把地方的财政、司法权、兵权分属不同的官员或机构,即A项所述;B项错在“效率”;C项错在“各为其主”;D项错在“分割相权”(这不是中央官制)。11(江西省临川十中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