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_T 1669-2022++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49607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_T 1669-2022++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36_T 1669-2022++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36_T 1669-2022++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B36_T 1669-2022++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B36_T 1669-2022++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07.060 CCS D 10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6692022 1:50 000 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1:50 000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2022-10-25 发布 2023-05-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669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建模一般要求.3 5 建模数据类型与要求.5 6 三维地质建模.6

2、7 成果管理与维护.11 DB36/T 1669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给出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东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江西省地质局核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核工业二七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志春、周万蓬、郭福生、侯增谦、宋明春、庞文静、张万良、楼法生、邓居智、谢财富、应阳根、王会敏、徐哈宁、秦耀祖。DB36/T 16692022 1 1:50 000 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1 范

3、围 本文件规定了1:50 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包括术语与定义、总则、建模一般要求、建模数据类型与要求、三维地质建模、成果管理与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运用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数据构建浅表层三维地质模型。其他比例尺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可以参照本文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 12343.1-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1部分:1:25 000 1:50 000 1:100

4、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CH/T 9009.2-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高程模型 DD 2006-05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DD 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DD 2006-07 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 DD 2015-06 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Geo3DML)DD 2019-01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D 2019-12 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DZ/T 0126-94 固体矿产钻孔地质数据文件格式 DZ/T 0141-

5、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 000)DZ/T 0268-2014 数字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 YS/T 5208-2018 钻探、井探、探槽操作规程 中地调总函2015 2号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地质填图 geological mapping DB36/T 16692022 2 在一定比例尺要求下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3.2 实测地质剖面 surveyed geologic

6、al profile 用满足相应精度要求的仪器和工具实地测绘而制成的地质剖面图。3.3 地质填图路线 geological mapping route 进行地质填图时所实施的调查路线。地质填图路线包括填图时间、图幅编号、路线编号、路线方位、路线长度、人员组成及分工、目的任务、点位、点性、点间界线、分段路线、产状、样品采集情况、各类素描图、照片、视频、音频及填图路线上观察到的宏观地质现象等信息。3.4 填图路线剖面 mapping route profile 根据地质填图路线数据及地形数据绘制而成的地质剖面图。3.5 基岩地质图 bed-rock geological map 将地表覆盖层(如第

7、四系)剥离,呈现覆盖层之下的基岩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情况的地质图。3.6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techniques 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RS)等技术对野外地质调查所获取的各种地质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处理、成图和建库的技术。3.7 建模单元 modeling unit 在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中,根据任务要求和比例尺大小,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情况,在已有建模数据的基础之上确定的三维地质模型表达的基本组成单元。3.8 三维地质建模 three-dimensional ge

8、ological modeling 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虚拟三维环境下,将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与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有机结合,实现地质模拟及分析的技术方法。3.9 三维地质模型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DB36/T 16692022 3 不同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在三维空间中的表达。3.10 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平台,运用地形数据和数字地质填图系统采集的野外地质填图路线、实测

9、地质剖面等数据直接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技术方法。3.11 面模型 surface model 对地质要素三维空间形态进行表示的一种三维模型。它既能呈现地质要素的三维空间形态特征,又能反映不同地质实体或地质要素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所模拟的地质体可以是封闭的(如地层单元、矿体和岩体等),也可以是非封闭的(如断层面等)。3.12 实体模型 solid model 对三维空间的体元分割和真三维实体的表达。模型内的不同地质体,通过体元所带的属性信息相区别,其体元的位置和相关属性描述独立存储,便于进行三维空间计算等操作。模型由一系列四面体、六面体、菱形柱体或多面体填充形成。3.13 元数据 metadata

10、 关于数据的数据,是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现状、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4 建模一般要求 4.1 目的任务 在充分理解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深部地质延伸和不同地质体空间关系的基础上,以地形数据和1:50 000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路线、地质图、基岩地质图等)为主要建模数据,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山地工程数据和地球物理探测数据,构建深度200 m500 m的三维地质模型,再现地质体三维形态及不同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升数字地质填图成果的可读性和适用性,更好地为矿产资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4.2 基本原则 4.2.1 建模区已完成

11、 1:50 000 数字地质填图工作,填图路线对所有地质体具有较好控制。区内地质研究程度高,地质界线明显,各地质体时代及先后顺序明确,深部延伸产状清晰。4.2.2 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须以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路线、地质图等原始建模数据为依据,准确客观反映地质体的三维形态及其内部属性变化。4.2.3 模型与建模数据相吻合。地质体三维形态和地质体之间穿插、切割、包含等拓扑关系符合实际情况,地质体之间没有空隙和互相穿越。DB36/T 16692022 4 4.3 建模人员 4.3.1 应具备一定的地质、计算机建模、地理信息、地球物理等专业知识,并熟悉建模区地层、岩石、构造及矿产等发育情况。4.3.

12、2 能熟练运用选用的建模软件平台进行三维地质建模。4.4 建模软件 4.4.1 建模时可只用一种建模软件,也可以一种建模软件为主,多种建模软件交互使用。4.4.2 建模软件应具备强大的数据编辑、数据插值、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等功能。4.4.3 建模软件应具有良好的软、硬件兼容性,且数据格式通用性好。4.4.4 建模软件应建模速度快,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操作简单。4.5 建模参数 4.5.1 投影参数 三维地质模型椭球参数为2 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 2 000),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采用6分带,带号根据建模区的中心经度计算获得。4.5.2 比例尺及单位 模型精度比例尺为1:50

13、000。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平台中模型显示比例尺为1:1 000。单位为“m”。4.5.3 模型范围 建模范围可以是一个或若干个1:50 000标准图幅范围,也可以是按行政区划或其他自然或人为边界确定的不规则状范围。4.5.4 模型深度 4.5.4.1 建模深度以 200 m500 m 为宜。地质体产状向深部延伸稳定区,建模深度可为 500 m,地质体产状向深部延伸变化较大区,建模深度 200 m 为宜。4.5.4.2 模型底界面应根据地形情况确定。当建模区为平地(大部分地面坡度小于2,高差小于80 m)、丘陵地(大部分地面坡度在 26,高差 80 m300 m)时,模型底界面可为水平面;当建模区

14、为山地(大部分地面坡度在 625,高差 300 m600 m)、高山地(大部分地面坡度大于 25,高差大于 600 m)时,模型底界面应与 DEM 面平行。4.5.4.3 当拥有丰富的深部地质数据参与建模时,模型深度和模型底界面还应结合深部地质数据(如山地工程数据、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等)的数量、深度、精度等因素综合确定。4.6 模型功能 4.6.1 三维可视化功能包括:模型可平移、缩放、旋转、翻滚等人机交互操作。模型可栅状显示。模型可(动态)切割显示、三维爆炸显示、三维漫游显示等。地质体可隐藏、显示操作,可单个地质体独立显示和多个联合显示。地质体可不同程度透明显示。4.6.2 输出成图功能包括:

15、DB36/T 16692022 5 可任意方向、任意角度切制剖面并输出成图。可输出单个或多个地质体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三维地质模型图。可快速、自动生成地质体厚度等值线图、深度等值线图等图件。4.6.3 计算、分析功能包括:可计算地(矿)层厚度、地质体体积与表面积、接触界面的面积、轴面产状、枢纽产状、断层断距等。可进行地质体缓冲分析和交、并、差等集合运算。模型属性可进行查询、检索、计算及输出。4.7 模型数据库组成及数据格式 4.7.1 数据库包含原始资料数据库、过程数据库、成果数据库、模型说明书及模型元数据。4.7.2 原始资料数据库中包含地形数据、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路线、地质图、基岩地质

16、图、山地工程数据、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等建模数据。4.7.3 过程数据库中包含填图路线剖面、地质界面、部分关键过程数据等。4.7.4 成果数据库中包含面模型、实体模型、模型注释等。4.7.5 模型说明书包含模型名称、建模单位与联系方式、建模人员、建模时间、建模软件、模型参数(包含投影参数、比例尺与单位、建模范围与深度等)、建模数据、建模方法、模型使用条件、模型修改与维护记录、其他说明等信息。4.7.6 模型元数据包含标识信息、内容信息、模型质量信息、空间参照系信息、分发信息等信息,信息内容符合 DD 2006-05、DD 2019-12 规定。4.7.7 模型的数据格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如 dxf、

17、GeoSciML、max、grd、dat、svd、svs、svf、str、vs、pl、ts 等。选用的数据格式能转换成 Geo3DML 通用格式,且符合 DD 2015-06 规定。5 建模数据类型与要求 1:50 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的建模数据有地形数据、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山地工程数据、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等数据,这些数据的要求见表1。DB36/T 16692022 6 表1 建模数据类型、作用、要求及必备性 类型 作用 要 求 必备或可选 地形 数据 构建数字高程模型 比例尺不低于 1:50 000;数据覆盖范围不小于建模区范围;地形图的精度与各项要求按照 GB/T 12343.1-20

18、08 规定执行。必备 数字 地质 填图 数据 控制地质体地表分布和深部延伸 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包括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路线、地质图、基岩地质图等数据。实测地质剖面的组成、内容、精度、质量等按照 DZ/T 0001-91、DZ/T 0268-2014、DD 2006-06、DD 2006-07、DD 2019-01、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等规定执行。地质填图路线应对所有建模单元具有很好的控制;填图路线的密度、精度、质量不低于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规定要求;在地质复杂区和重点目标区填图路线的密度、精度、质量不低于 1:25 000 区域地质调查规定要求;地质填图路

19、线的组成、内容、密度、精度、质量等按 DZ/T 0001-91、DZ/T 0268-2014、DD 2006-06、DD 2006-07、DD 2019-01、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等规定执行。地质图应与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路线保持一致性;除了基础的 1:50 000 地质图数据外,可采用区内已有更大比例尺地质图数据,以提高其精度。在对区内地质内容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基于地质图和深部地质数据,剥离覆盖层(如第四系),突出表示覆盖层以下的地层、岩石、构造等基底地质情况,编制基岩地质图。必备 山地 工程 数据 控制深部地质体三维形态 充分利用建模区内已有山地工程数据(钻孔、

20、浅井、探槽等),增加对深部地质体三维形态的控制,以提高建模精度。钻孔数据应包含项目名称、钻孔编号、开孔坐标(X、Y、Z)、终孔深度、测斜深度、倾角或天顶角、方位角、分层深度、单元符号、岩性、样品编号、采样起始深度、采样终止深度、分析测试结果等信息。钻孔信息的文件格式按照 DZ/T 0126-94 规定执行。坑探(浅井、探槽等)的数据要求按照 DZ/T 0141-1994、YS/T 5208-2018规定执行。可选 地球 物理 探测 数据 控制深部地质体三维形态 充分利用建模区内已有重、磁、电、震等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增加对深部地质体三维形态的控制,以提高建模精度。地球物理数据以地球物理-地质解译

21、剖面为宜,也可以是三维数据体。可选 6 三维地质建模 6.1 建模流程 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包括确定建模单元、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构建地质界面、构建面模型、构建实体模型、模型检查与修改、模型整饰与固化7个关键建模过程,建模流程见图1。DB36/T 16692022 7 图1 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流程图 6.2 建模单元 6.2.1 建模单元选择要求包括:模型的建模单元应与地质图的填图单元相一致。当深部地质数据(如山地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等)揭露有新的地质体时,应在地质填图单元的基础上增加建模单元。断裂构造的建模单元须根据断裂的性质进一步细分。当断裂为断裂面,模型中应以界面的形式呈现。当断裂为

22、断裂带时,模型中应以三维地质体的形式呈现。6.2.2 建模单元属性要求包括:建模单元应包含完整的属性信息。建模单元的属性标准编码、数据类型、数据存储长度等按照DD 2006-06 规定执行。沉积岩岩石地层建模单元包含地层单元名称、地层单元符号、地层单元时代、岩石组合名称、岩石组成主体颜色、岩层主要沉积构造、沉积岩序次、沉积相变化、沉积学特征、胶接特征、生物特征、地层厚度、含矿性等属性信息。岩浆岩岩石建模单元包含岩体单元名称、单元符号、岩石名称(岩性)、岩石颜色、岩石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及含量、次要矿物及含量、与围岩接触关系、形成时代、侵入世代、侵入期次、含矿性等属性信息。变质岩地(岩)层建模单元

23、包含地(岩)层单元名称、地(岩)层单元符号、地(岩)层单元时代、岩石名称(岩性)、岩石颜色、岩石结构构造、区域变质情况、变质类型、变质级别、主要矿物及含量、特征变质矿物及含量、矿物组合及含量、岩层厚度、含矿性等属性信息。特殊地质体建模单元包含特殊地质体类型单元名称、特殊地质体类型单元符号、形成时代、岩性等属性信息。非正式地层建模单元包含非正式地层单元符号、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厚度、含矿性等属性信息。断层建模单元包括断层类型、断层名称、断层编号、断层性质、断层破碎带宽度、断层产状、断层形成时代、断层活动期次等属性信息。脉岩建模单元包含脉岩名称、脉岩符号、岩性、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及含量、次要

24、矿物及含量、形成时代、含矿性等属性信息。6.2.3 建模单元用色及花纹要求包括:DB36/T 16692022 8 不同建模单元的地质体以颜色区分为主,并辅以花纹相区分。建模单元的颜色与地质图中的填图单元保持一致,用色原则应符合 DZ/T 0179-1997 规定。建模单元的花纹与地质图中的填图单元保持一致,花纹使用原则应符合 GB 958-89 的规定。6.3 建模数据处理及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 6.3.1 建模数据处理 6.3.1.1 对建模数据进行几何校正、投影变换、矢量化等处理。6.3.1.2 将建模数据转换成建模软件平台能够读取的格式,并录入建模软件平台。6.3.1.3 结合地质图、基

25、岩地质图及已有地质数据,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填图路线绘制地质路线剖面。路线剖面绘制应满足以下要求:路线剖面的地形线与实测地质剖面、填图路线地表轨迹保持一致;剖面中的地质界线与填图路线中的点间界线、产状、地质图等数据保持一致;剖面深度与建模深度保持一致;路线剖面之间的深部地质界线能相吻合;路线剖面应与其他高精度地下地质数据(如钻孔等)相吻合。6.3.1.4 根据建模单元属性信息,给予路线剖面中的点、线、面赋予相应的属性信息。6.3.1.5 检查建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与合理性,修正数据的不合理之处。6.3.2 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 6.3.2.1 创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工程,设置投影参数、比例尺

26、、单位、深度轴方向等信息。6.3.2.2 确定建模单元及其唯一标识码,创建地层柱和属性表。6.3.2.3 根据属性表统一建模数据的建模单元代号、颜色、花纹、属性等信息。6.3.2.4 根据建模单元、数据格式类型,对各建模数据进行归类、合并,创建工作组。6.3.2.5 规范工程中的文件名、图层名,调整图层的先后顺序。6.4 地质界面构建方法与要求 6.4.1 不同地质界面构建方法 6.4.1.1 模型边界面宜采用以下方法构建:a)调整建模范围线中的节点间距,节点之间的间距宜为 25 m。b)根据建模范围线在 Z 轴方向上拉伸构建模型四周边界面。c)根据建模区地形类型确定模型底界面,为水平面还是

27、DEM 面的平行面。d)当模型底界面为水平面时,宜采用封闭曲线成面法构建。当模型底界面为 DEM 面的平行面时,应采用复制、平移 DEM 面的方法创建。6.4.1.2 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宜采用以下方法构建:a)宜采用离散点插值成面法构建。b)当构建的DEM面与高精度实测高程数据(如钻孔开孔坐标等)不吻合时,应通过约束、插值处理以实测数据修正DEM面。6.4.1.3 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不同位置的第四系厚度数据,在模型中第四系可采用示意性表达。第四系界面宜采用以下方法构建:a)运用地质图中的第四系界线将DEM面裁剪成第四系范围和基岩范围两部分;DB36/T 16692022 9

28、 b)在Z轴(高程)方向上,将基岩部分DEM面抬升一定高度,并根据区内不同位置的第四系大致厚度对每块第四系部分DEM面降低一定深度;c)运用地表第四系界线、降低后的第四系DEM面和抬升后的基岩DEM面构建一个第四系界面;d)运用地质图、路线剖面等数据中的第四系界面数据作为约束条件对第四系界面进行约束、插值、平滑等处理,使第四系界面与这些数据相吻合;e)运用DEM面裁剪处理后的第四系界面,删除位于DEM面顶部的界面,保留位于DEM面底部的界面。6.4.1.4 平面状地质界面(如断层面、地层面、层状地质体界面等)宜采用以下方法构建:a)运用连接线成面法构建初始地质界面;b)将初始地质界面转换成散点

29、;c)运用离散点插值成面法构建过程面,同时调整面中三角网大小为25 m;d)运用约束成面法,通过约束、插值、平滑等处理修正过程地质界面,使其与建模数据相吻合。6.4.1.5 当岩体地表出露规模大,填图路线剖面控制较好时,岩体界面宜采用连接线成面法构建;当岩体地表出露规模小,填图路线剖面控制不足时,宜采用以下方法构建:a)从路线剖面中等间距提取不同高程的岩体边界点,岩体产状变化大的部位应减小提取点的高程间距。当同一高程的岩体边界点有部分超出地表或模型边界面时,可根据产状对路线剖面中的地质界线进行延伸获取;b)根据不同高程上的岩体边界点数据,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和数据插值生成一系列不同高程的水平岩体边

30、界线;c)在填图路线剖面中岩体边界线的约束下,运用连接线成面法依次连接不同高程的水平岩体界线生成岩体界面;d)对创建的岩体界面进行约束、平滑、优化等处理,使界面与路线剖面、地质图等数据相吻合,且界面符合实际情况。6.4.1.6 褶皱构造界面宜采用以下方法构建:a)在对褶皱构造三维形态综合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路线剖面、地质图等建模数据,通过增加辅助地质界线的方式将褶皱形态补充完整,呈现出褶皱构造的核部;b)在褶皱核部的脊线位置增加地质界线之间的连接方向约束,确定地层褶皱界面的延伸趋势;c)运用连接线成面法,依次连接地质界线构建完整的褶皱构造界面;d)对创建的褶皱构造界面进行约束、平滑、优化等处理,

31、使界面与路线剖面、地质图等数据相吻合,且界面符合实际情况。6.4.2 界面构建要求包括:模型中界面的构建遵循从新到老的顺序进行。先构建模型边界面、DEM 面、第四系界面、断层面,其他地质界面按时代的先新后老顺序依次构建。地质界面宜以等间距网格(GRID)、不规则三角网(TIN)、非均匀有理 B 样条(NURBS)曲面等表示,并以颜色、透明度、花纹、渲染等相互区别。在同一个模型中,不同界面的三角网大小不宜相差过大,尽可能保持一致。为了确保地质体界面的精度,当地质体规模小、三维形态复杂时,也可适当减小地质体界面的三角网大小。按照 CH/T 9009.2-2010 的规定,1:50 000 数字高程

32、模型(DEM)网格大小宜为 25 m。当地形变化大时,网格大小可略小于 25 m。当地形变化大时,DEM 面宜采用不规则三角网(TIN);当地形起伏变化小时,DEM 面亦可采用DB36/T 16692022 10 规则格网(GRID)。模型边界面之间须完全拼接,相邻面边界中的节点空间位置相一致。6.5 面模型构建方法与要求 6.5.1 面模型构建方法 6.5.1.1 运用模型边界面(底界面和四周边界面)、DEM 面、第四系界面、断层面、地层面、岩体界面等界面共同组合生成面模型。6.5.1.2 在面模型的组合过程中,根据地质体的新老关系,先组合时代新的地质体,后组合时代老的地质体,同时确保地质体

33、之间的穿插、切割、包含关系的准确。6.5.1.3 当模型范围大或模型复杂时,宜采用分块组合的方法构建面模型。依据贯穿整个模型的地质界面将模型划分成若干个更小的模型进行组合,再对更小的模型中的地质体按先新后老的顺序依次进行组合。6.5.1.4 对面模型中各地质体按建模单元进行归类、分组管理,规范化命名。6.5.1.5 设置面模型中各地质体的颜色、花纹信息,颜色、花纹使用要求按照 DZ/T 0179-1997、GB 958-89 执行。6.5.2 面模型构建要求包括:单个地质体面模型完全密闭,界面中不存在漏洞、“坏”三角网、重叠三角网和无效三角网,相邻面边界中的节点空间位置相一致。地质体面模型之间

34、不存在空隙、穿越现象。6.6 实体模型构建方法与要求 6.6.1 实体模型构建方法 实体模型以面模型为约束,采用参数法、实体分割法、表面缝合法、表面拉伸法、断面拉伸法、布尔运算法、约束成体法等方法建立。6.6.2 实体模型构建要求包括:实体模型以封闭 Mesh 表面、Solid 实体、Sgrid 实体等表示,并以颜色、透明度、花纹、渲染等相互区别。实体模型属性层命名规范,层次清晰。建模单元、岩性、时代等属性信息的颜色、花纹设置按照 GB 958-89、DZ/T 0179-1997 执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属性信息显示用色颜色丰富、鲜明、差异明显。同一模型中网格类型、网格大小宜保持一致。网格大

35、小满足最小地质体的属性表达,地质体最薄处的网格数应不少于两个,同时兼顾模型网格总量的合理性。实体模型中属性信息完整,包含标识码、建模单元、岩性、岩石主要颜色、时代、含矿性、结构、构造等属性信息。在数据容许的条件下,还应包含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属性信息。6.7 模型检查与修改 6.7.1 模型质量检查 6.7.1.1 检查模型的投影参数、精度、范围、深度、功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建模方法与建模过程是否按规定执行。DB36/T 16692022 11 6.7.1.2 运用三维视图、随机剖面、等值线图等方式检查模型与建模数据的吻合性,检查地质体模型的三维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的合理性,检查地质

36、体推测部分的合理性。6.7.1.3 检查面模型的拓扑一致性,检查地质体界面的密闭性和地质体之间是否贴合;检查实体模型中属性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6.7.1.4 检查建模单元划分的合理性和建模单元用色、花纹的准确性。6.7.2 模型编辑与修改 6.7.2.1 对三维地质模型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编辑与修改。模型编辑与修改宜采用单点编辑、局部替换、删除重建、约束调整等方式进行。6.7.2.2 当模型少数节点位置存在偏差时,宜采用单点编辑方式修改,将需要调整的节点依序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6.7.2.3 当模型局部范围多数节点存在偏差时,宜采用局部替换方式修改,依次进行局部修剪、局部建模、整体

37、拼接等操作。6.7.2.4 当模型可快速生成或局部替换较为复杂时,宜采用删除重建方式进行修改。6.7.2.5 当模型采用约束建模方法生成时,宜采用约束调整方式修改,通过调整建模元素、建模方法、建模参数等模型约束实现。6.8 模型整饰与固化 经三维地质模型质量检查与修改,确认质量合格之后,对模型进行整饰。删除模型编辑过程数据,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进行图层归类合并,规范化命名,对模型进行固化处理。模型通过刻盘或在线形式发布。7 成果管理与维护 及时对建模数据、原始资料数据库、过程数据库、成果数据库、模型说明书、模型元数据等资料进行归档。后期随着建模数据的增加,还应持续更新、管理及维护模型,不断形成新的版本,并更新归档材料。定期对模型进行维护,以适应软硬件环境的变化,模型维护之后,及时更新模型说明书,并详细记录维护过程和修改的内容。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