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418750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文格式:崔红.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18(2):150156.DOI:10.12371/j.ynau(s).202309016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崔红(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云南昆明650504)摘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哈尼族文化中重要展现,亟需传承保护和发扬利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本文通过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讨论,分析当前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文化与技术、技术与人以及人作为本土文化向大众文

2、化转换的中介之间的关系,发现哈尼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了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技术运用路径,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化过程梳理其中需要的数据留存技术、数据加工技术、展示传播技术,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管理平台、加大多资源投入、多主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建议。关键词:哈尼族;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24)02015007Research o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the Hani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of Yunna

3、n ProvinceCUIHong(SchoolofSociety,YunnanMinzuUniversity,Kunming650504,China)Abstract:AsanimportantmanifestationofHaniculture,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Hanina-tionalityneedstobeinherited,protected,developedandutilized.Applieddigitaltechnologytothe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hasbecomean

4、ewmean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Bydiscussingthenecessityandurgencyofthedigitalprotectionofhani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ispaperanalyzedtherelationshipbetweencultureandtechnology,technologyandpeople,andpeopleasintermediariesforthetransformationoflocalculturetopopularcultureinthecurr

5、entdi-gitalprotectionofHani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oundtheproblemsexistinginthedigitizationoftheHaniloc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exploredthetechnologyapplicationpathofHani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necessarydataretentiontechnology,dataprocessingtechnology,anddis-playanddisseminationtechno

6、logyweresortedoutbasedonthedigitaltransformationproces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responsetorelevantissues,suggestionswereproposedtoestablishadi-gitalintangibleculturalmanagementplatform,increaseinvestmentinmultipleresources,andpro-motethedigit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roughmultiplee

7、ntities.Keywords:Hani;intangibleculture;digitization收稿日期:2023-09-12修回日期:2023-10-09作者简介:崔红(1997),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18(2):150156http:/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mail: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

8、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梯田作为农业类的代表,在 2013 年 6 月 22 日申遗成功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从哈尼梯田中衍生出来的哈尼族梯田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体系庞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思想。随着哈尼族现代化的逐渐推进,一直以来使用家庭“父传子”或“言传身教”的梯田文化传承模式逐渐崩解,这就需要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发力。数字化技术能够通过不同类型的方式与手段,将哈尼族非物质梯

9、田农耕文化进行留存和保护,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体系化,打破时空藩篱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吸引不同群体关注哈尼文化并加入保护工作中,运用多方力量的整合去维持、发扬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其保护效率及利用率。一、文献梳理及问题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以新视角、新方法来解读和保存,并基于新需求加以利用2。与物质文化保护相比,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开展较晚。1997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称呼才被大众所认可,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

10、化遗产公约。(一)国外研究回顾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开始较早,大体可以从数字化理论研究、数字化技术研究、数字化实践三方面进行分类。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研究方面,Pavlidis 等人提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周期模型,为文化遗产动态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3。F.Bruno 等人对文化遗产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并进行提出文化遗产虚拟现实的发展走向和虚拟展示系统的相关建构的相关方式方法的理论构建,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技术与方式提供理论支持4;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方面,欧洲从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有意识将数字技术运用在对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发和利用之上

11、。美国于 1990 年启动的“美国记忆”计划(Americ-anMemory),主要把基础技术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与互动展示体验上。在亚洲,日本十分关注的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与实践;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方面,1992 年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MemoryoftheWorld)工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对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并成立数据库。法国于 1998 年启动“文化精品数字化”(JOUVE)项目,其内容主要是对文本资料与典藏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目前国外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收集、图形图像扫描储存、虚拟技术复原遗产等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

12、原重现并未提出系统理论的设计研究方法。(二)国内研究回顾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开始得较晚,但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提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工作受到重视,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方案完善的过程中。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研究方面,黄永林等认为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五种技术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十分重要,需要重点关注5。马晓娜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相关概念入手,明确相关概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提供相关建议6。国内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方面,柴勃隆等学者利用数字成像技术以及多光谱技术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数字化保护,提高受众

13、者观感7。谈国新等学者对土家族“撒叶儿嗬”相关文化产物通过 3D 技术进行展示,极大程度地保护民族非遗的原生态性8。国内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方面,陕西西安的“数字城墙”以云计算、大数据、3D 地理信息系统、VR/AR 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支撑,提升游客观感。再者“数字圆明园”“数字敦煌”“中国记忆”等项目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进程,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探明道路。通过文献梳理,能够看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在理论、技术与实践上都已取得部第2期崔红: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151分成果,也存在很多相关成功案例。哈尼族作为云南

14、独有的 23 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广阔的半山地带,村落分散、支系众多,不同支系文化风俗各有特色,形成哈尼族文化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特点。本文选取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元阳县为主要调查点,数据来源于 20212023 年先后多次走访两县村落,通过采用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相关82 人进行访谈,每个访谈时间为 30 分钟以上,访谈内容包括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了解程度、参与意愿等,访谈对象涉及梯田耕种者、当地管理者、自媒体运营者、其他职业者等人群。依据访谈者的职业类型分为 T(梯田耕种者)

15、、G(当地管理者)、Z(自媒体运营者)、Q(其他职业者)四类,对访谈对象依据其职业类型与访谈先后次序进行编码。访谈对象的基本特征见表 1。二、哈尼梯田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云南省哈尼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社会作用、文化地位都不可忽视,对于推进哈尼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也是推进我国文化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哈尼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哈尼梯田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哈尼族

16、文化中重要部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没有统一论调,从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出发,学者们普遍比较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9认为将文化遗产简单以有形或无形区分,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文化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现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主要采用“三分法”,即动态艺术(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静态艺术(工艺,技艺)、时空艺术(节庆仪式)10。运用此种方式对哈尼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国家级非遗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哈尼古歌”、国家级非遗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省级非遗“地鼓舞”等都归为动态艺术,哈尼族的

17、木刻分水灌溉法等可归为哈尼族静态艺术,而哈尼族节日“开秧门”“昂玛突”“矻扎扎节”等均可归为哈尼族非遗中的时空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哈尼族文化中较大部分,涉及哈尼族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保护也就是对哈尼族的保护,促使其文化繁荣也就是促使中国文化繁荣。2.数字化技术是哈尼族非物质文化的有效保护手段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能够充分将不同类型的哈尼族非物质文化和数字化技术手段相结合,选取适合该类型的数字化技术方式来促进文化最大限度地保留与传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已有简单初步的发展。但当地数字化发展还未能将多方力量进行整合链接,从而造成当地非物质文化

18、遗产数字化工作处处有发力,但数字化工作整体推进缓慢的局面,不能否认的是当地开展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能够借助网络媒介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起到宣传作用,愿意参与哈尼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数字化人员增多。3.数字化技术是推动哈尼族文旅融合的有效方式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行业趋势11。文化和旅游实际上是社会中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反映,文旅相结合的利好发展对于整个地区来说都是有益的,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文旅业可以实现质表 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N=82)项目样本数/人性别男:57;女:25民族哈尼族:62;非哈尼族:20年龄1524岁:

19、26;2534岁:29;3544岁:17;4554岁:6;5564岁:3;65岁以上:1职业梯田耕种者:36;当地管理者:9自媒体运营者:12;其他职业者:25152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18卷的发展与蜕变。数字化技术不仅能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率,也能提升哈尼族非物质文化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京剧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多单位都积极开展文旅融合,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让文化“活起来”,让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不仅能对原有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播,也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哈尼族非物质文化数字化,将科技力量注入当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之中,借助数字相关的技术来优化文旅相关的内容,突破文化与旅游产业

20、的边界,从而实现深化文旅融合目的。带动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的同时,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重要意义12。(二)哈尼梯田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性1.青年对非物质文化传承意识不强哈尼青年作为哈尼族的未来,在哈尼梯田文化传承时间轴上的作用甚至可以延续到三四十年之后。在 82 个访谈对象中,年龄在 1534 岁之间的有 55 人。走访过程中能在当地看见“一人打工,全家享福”这类型的宣传标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地青年外出打工的热情。年轻人外出务工比率较大,常年外出务工使年轻人脱离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无意识地忽视本民族文化传承。这种忽视并不是仅由于个人选择所造成,也受到当地的打工热潮、经济价值取向的

21、观念影响。2.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杂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成果零碎未形成体系、数字化技术运用较为单一、数字化成果分享者质量良莠不齐等,因此形成了文化经常不能正确解读、曲解等现象。就如用哈尼族、彝族国家级非遗乐作舞,网络上有人将其称为哈尼族非遗,有人说是彝族文化,对此争论不休。再如哈尼物候历,其原本是根据农耕时节、气候变化形成的十月物候历,但网络进行检索其物候历或 10 月或 12 月众说纷纭。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重要方面就是确保文化完整性与正确性,这就需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系统性开展尽快提上日程,从哈尼族非物质文化推广的源头入手按照严格且

22、统一标准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对杂乱的数字化文化碎片进行清理,保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三、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面临的困境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小到“哈尼梯田认种程序”、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频梯田赶沟人哈尼梯田春耕忙哈尼梯田“稻鱼鸭”种养迎丰收等,大到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数字监管平台建立,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一直在路上。数字化技术确实使得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科学和专业,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文化和技术之间的两难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两大关键词:一是文化,二是技

23、术。我国的数字化保护中通常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13。因此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要找到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平衡点,协调好文化与技术的关系。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面临窘境,一方面,哈尼族非物质文化种类多样,且体系庞杂,对其进行数字化转换不能将文化简单解体,而要考虑内在脉络联系以保证文化的正确解读;另一方面,数字化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人员、专业技术的增强,当地专业人员与专业技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现阶段难以完成难度大、任务多的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因此当地重点聚焦于技术的发展与提高,走由技术先于文化之路。事实上,从文化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哈尼族几千年来演化形成的文化成果,是开

24、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核心。若简单地将技术套用在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很有可能会缩小文化内涵,产生文化部分之间的割裂,破坏其完整性,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丧失意义。由此看来在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要更加强调文化价值,关注文化意义。(二)本土知识的大众化转换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与哈尼族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生于哈尼长于哈尼,具有很强的本土性色彩,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又一大难题是:怎样克服文化脱离特定的时空而产生的文化第2期崔红: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153误读,在推进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中会

25、出现文化解释不到位,或来源不明问题。如在许多哈尼著作中会将当地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称为“贝玛”(掌管寨中祭祀、丧葬等事务),但其真正称呼应是“莫批”,“贝玛”常为文人骚客所称,并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和侮辱性,现今更是以讹传讹,本地人有时也分不清何种称谓为正统。同时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大量的音译文字如节日“矻扎扎”节(当地部分人也称“苦扎扎”,农闲节日,祈祷丰收)、“昂玛突”节(寨神节)如果不详细解释,哈尼族以外的受众初次接触很难理解是什么节日;再者哈尼族也有节日期间全村分牛而食、每日三祭祖先等习惯,如果不加以说明就很容易给不了解哈尼非物质文化的人带来文化震惊。想要合理正确地将本土化知识转换成大众

26、知识,需要多加注意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拥有者所发挥的文化解读作用,通过传承人和非遗拥有者的权威性的判断和解读,再将其转化为大众可以理解的知识,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要保护才有意义、有价值。让成果能够被本民族人民认同,也要使他者能够理解。(三)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体判定哈尼族在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作中比较容易陷入的误区是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特性就是“活”14,这里的“活”有多重意义,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具有动态性的部分,如歌舞,二是传承人在其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作用,如非遗原有内容再丰富。若简单地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主体定义为技术人员或是文化就会使非遗保护工作僵

27、化,容易走向形式主义。当地数字化保护开展前期,主要以技术为导向,以形式多样看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或者企业组织,由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拥有者牵头的很少,使得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拥有者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此举忽视了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拥有者作为文化权威人士的作用,遏制了其在非物质文化方面所能发挥的能动性和创新性,造成数字化非遗内容的单调和固化。因此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应该更多关注人的作用,将哈尼族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拥有者作为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主体,激发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四)非遗数字化保护成果的低利用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只是一种手段,如果不能让

28、更多人了解、参与和利用,那么数字化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一方面,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员等,一直未能产出经济效益,则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仅能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得以运行,降低了数字化工作的独立性和热情;另一方面,没有产出相当于投入无法获得回报,因此难以激励更多的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投入产出”未能进行循环,也就无力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当地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时间较晚,对其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果的使用还仅停留在文化保护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束之高阁”而未考虑对其的利用,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

29、产保护的资金再投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利用需要联合运作哈尼族文化遗产通过对哈尼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产生积极的经济效应,进一步加强对哈尼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新的力量参与到哈尼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工作中来。四、数字化技术运用的路径探析及相关建设建议(一)数字化技术运用的路径探析通过数字化现有技术的梳理以及结合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的实际过程,本文采用张洪吉等学者提出的将数字化技术分为数据留存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展示传播技术以及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四个环节12,借此对哈尼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操作流程进行梳理。数据留存技术可以对

30、哈尼梯田文化所产生的哈尼梯田景观、蘑菇房、哈尼舞蹈等各类资源都可通过图形、图像进行数字化记录,并且还能将与哈尼文化相关的纸质资料通过拍照、扫描等多种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留存。信息加工技术包括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分析,为传统村落的物理保护规划设计、文化研究等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通过数据提取和三维模型构建,为传统文化展示和传播奠定基础。如刘媛等以衡阳154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18卷市中田村为例,利用 ArcGISCityEngine 软件开展传统民居建筑群三维建模13。箐口、坝达、老虎嘴、阿者科等地,也能利用 ArcGISCityEn-gine 软件开展哈尼族传统民族蘑菇

31、房建筑群三维建模。不仅能够直观地看清核心区域的地况地貌,同时能够使游客以及学者对哈尼文化的感受更加直观。展示传播技术能够全面生动地展示文化景观、传播文化元素,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环节。哈尼族梯田的“梯田认购”就通过虚实结合的技术,将实际梯田转化为远程耕种的数字梯田;也可通过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来实现哈尼族当地的“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要打通以上三种方式,使各个环节相互联通,通过建立集成平台,能很好地将各类哈尼非物质文化有体系地组织起来进行管理,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建设建议1.明确非遗数字化主体非物质文

32、化遗产数字化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非遗传承者或拥有者,其具有丰富的非遗知识,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哈尼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要紧紧围绕文化以及非遗传承者或拥有者展开,通过二者的灵活结合,促进哈尼族非遗数字化的精度与深度。2.建立数字化文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文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是为数字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实现数字化文化遗产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标准和互联互通。数字化文化遗产管理平台可以为文化遗产机构、文化从业者、学者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一个集中的平台,以便于共享、交流和利用数字化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文化遗产管理平台

33、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和传承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个平台将成为数字化文化遗产管理的核心,不仅能够帮助管理机构更好地维护和保护文化遗产,还能够让公众更加方便地了解、使用和参与到数字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中来。3.加大资源投入,促进数字化的研发和应用数字化保护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多种资源投入,促进数字化保护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中尤其需要注意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技术方面,可以建立数字化保护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中心,将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优先考虑数字化保护设备和技术的研发

34、和应用,促进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升级和更新;人才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研讨会、建立数字文化保护人才交流平台等形式,提高数字化保护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可以鼓励高校开设数字文化保护等相关专业,为数字化保护领域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4.多方合作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哈尼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是一个成体系建设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去开展,靠单方面的主体去推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多方合力促进,其中有三方重要主体。首先是政府,政府作为哈尼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导力量,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哈尼族文化数字化工作进行支持,促进哈尼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且获得相应的支持资源;其

35、次是企业,企业组织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投入资金来对哈尼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又将反馈给企业;其三,社会效力也是哈尼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社会能够给哈尼梯田文化数字化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也能给哈尼族文化数字化工作带来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对其注入大量活力,促进哈尼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有序推进。五、结论哈尼族非物质文化的传递一直以“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为主,但现代化的冲击使得很多哈尼青年对本民族文化并不了解或仅仅了解皮毛,这无疑会导致今后哈尼族非物质文化的发展面临着窘境,在现今数字化的时代哈尼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必须寻求新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

36、数字化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时空限制,以简单、快捷的方式传播到世第2期崔红: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155界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早开启数字化的留存就能越多地避免文化出现误读、误解的情况。因此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哈尼族文化保护与发扬的重要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已经初步开启,但一般都是自发、无组织地进行,这种点状的进行保护难以形成有的放矢的、系统的、全面的保护,所以哈尼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还是需要有主导力量推动进行,其数字化工作的推进仍然任重道远。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

37、L.(20210812)2023 04 24.https:/ al.Methods for 3D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07,8(1):93.DOI:10.1016/j.culher.2006.10.007.3FBRUNO,SBRUNO,GDSENSI,etal.From3Dre-constructiontovirtualreality:AcompletemethodologyfordigitalarchaeologicalexhibitionJ.JournalofCultur-alHerit

38、age,2010,11(1):42.DOI:10.1016/j.culher.2009.02.006.4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51(2):49.DOI:10.3969/j.issn.1000-2456.2012.02.007.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2):121.6柴勃隆,王小伟,汤爱玲,等.多光谱摄影在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敦煌研究,2008(6):54.DOI:10.3969/j.issn.1000-4106.200

39、8.06.011.7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6):179.DOI:10.3969/j.issn.1004-3926.2013.06.034.8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释义及行政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9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10张静.数字科技赋能新文旅沉浸体验“诗和远方”N/OL.中国文化报,(20230310)20230424.http:/.11张洪吉,罗勇,刘慧,等.我国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8):912.DOI:10.3969/j.issn.1005-8141.2017.08.003.12刘媛,邓运员,刘立生,等.CityEngineCGA支持下的传统民居复杂屋顶建模及优化:以衡阳市中田村为例J.测 绘 通 报,2016(3):98.DOI:10.13474/ki.11-2246.2016.0097.13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DOI:10.16486/ki.62-1035/d.2006.03.002.1415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18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