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后实验案例分析 余细弟【教学案例】结束了压强这章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橡胶管里面注入水后,当水静止后发现橡胶管两端开口处的液面会保持相平,这个是液体压强中连通器的原理。现在对橡胶管的进一步改变下,把橡胶管中间下垂的部分用手慢慢提起来,随着中间高度逐渐高于橡胶管开口时,请问:橡胶管中间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如果水会下降,那水面在四段弯折的橡胶管中该如何分布,是四个液面都相平吗?此时还是连通器吗?如果水不会流下来,请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能支撑起水柱的高度可以达到多高?或者有其他不同的情况,请说明现象和原因。当这个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绝大多数学生凭感觉认为:
2、水会下降,然后橡胶管里四段液面相平,根据连通器原理。对于学生这样的猜想,我进一步引导发问:第一:如果是连通器,那中间上端部分应该开口才合理!第二:如果橡胶管中间的水柱会流下来,那空出来的部分岂不是成了真空?大气压能允许这段真空存在吗?在学生思考我提出的两个疑问后,就开始犹豫起来,感觉水不会流下来,而是连在一起成驼峰形状。看到学生开始将信将疑,不知所措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建议:“当遇到不敢确定事实会是什么情况时,大家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学生都异口同声回答:“做实验!”“非常好!请大家这周末回家找跟管子,然后注入水来完成这项课后小实验,下周一把实验报告交上来。”以下是一个学生所做的课后实
3、验报告:探究对象:液体。实验器材:一根医用止血带。报告人:初二(8)班王冰云。实验环节:1.在止血带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滴入三至五滴的蓝墨水。(使观察更加方便)2.水平放置止血带(使其内部液面相平)。如图1。4.看到现象,做出报告。现象:用手指渐渐将止血带下端向上凸时(或从止血带的中部向上拉),水不会因挤压而迸溅出来甚至会随着凸出的高度增加而渐渐逆流。原因:因为大气压强大于墨水的压强,所以墨水将不会因此而迸溅。案例分析:经过课后实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习惯性地认为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可实验现象直接否定了大家的一贯的认知,从而激发大家“追根究底”的动力,寻找真理。我们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撑
4、起约10.3米的水柱,所以橡胶管中间的水不会流下来,而会被大气压支撑起来。其实这也是生活中建房子常用到的“水平线”。也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其他现象,如,中间有段空气柱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产生联想,为什么“覆杯实验”如果不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大气压就无法支持水柱呢?出现不同现象的原理是不同的,有的是超出课堂所学知识的范畴,所以学生会把出现的疑问或通过上网找资料,或直接请教老师,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更加丰富知识,增强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教学目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印象会更加深刻,感性认知会更强烈。【教学反思】初中物理的课程理念中提到:物理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
5、认知特点,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没有生活的物理是没有魅力的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应努力用创新理念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物理。我们应当注重优化学生课堂实验,充分发挥课堂实验功能。比如课堂演示实验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上台展演,老师从中指导,这样课堂就变成了学生的舞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当然有些小实验,由于课堂的时间和各种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回家去独立完成,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增强求知欲,还会丰富知识体系。我们以书本为主、
6、实验为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认为,学生的课后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endprint【教学案例】结束了压强这章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橡胶管里面注入水后,当水静止后发现橡胶管两端开口处的液面会保持相平,这个是液体压强中连通器的原理。现在对橡胶管的进一步改变下,把橡胶管中间下垂的部分用手慢慢提起来,随着中间高度逐渐高于橡胶管开口时,请问:橡胶管中间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如果水会下降,那水面在四段弯折的橡胶管中该如何分布,是四个液面都相平吗?此时还是连通器吗?如果水不会流下来,请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能支撑起水柱的高度可以达到多高?或者有其他不同的
7、情况,请说明现象和原因。当这个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绝大多数学生凭感觉认为:水会下降,然后橡胶管里四段液面相平,根据连通器原理。对于学生这样的猜想,我进一步引导发问:第一:如果是连通器,那中间上端部分应该开口才合理!第二:如果橡胶管中间的水柱会流下来,那空出来的部分岂不是成了真空?大气压能允许这段真空存在吗?在学生思考我提出的两个疑问后,就开始犹豫起来,感觉水不会流下来,而是连在一起成驼峰形状。看到学生开始将信将疑,不知所措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建议:“当遇到不敢确定事实会是什么情况时,大家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学生都异口同声回答:“做实验!”“非常好!请大家这周末回家找跟管
8、子,然后注入水来完成这项课后小实验,下周一把实验报告交上来。”以下是一个学生所做的课后实验报告:探究对象:液体。实验器材:一根医用止血带。报告人:初二(8)班王冰云。实验环节:1.在止血带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滴入三至五滴的蓝墨水。(使观察更加方便)2.水平放置止血带(使其内部液面相平)。如图1。4.看到现象,做出报告。现象:用手指渐渐将止血带下端向上凸时(或从止血带的中部向上拉),水不会因挤压而迸溅出来甚至会随着凸出的高度增加而渐渐逆流。原因:因为大气压强大于墨水的压强,所以墨水将不会因此而迸溅。案例分析:经过课后实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习惯性地认为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可实验现象直接否定了
9、大家的一贯的认知,从而激发大家“追根究底”的动力,寻找真理。我们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撑起约10.3米的水柱,所以橡胶管中间的水不会流下来,而会被大气压支撑起来。其实这也是生活中建房子常用到的“水平线”。也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其他现象,如,中间有段空气柱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产生联想,为什么“覆杯实验”如果不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大气压就无法支持水柱呢?出现不同现象的原理是不同的,有的是超出课堂所学知识的范畴,所以学生会把出现的疑问或通过上网找资料,或直接请教老师,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更加丰富知识,增强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教学目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印象会更加深刻,感性
10、认知会更强烈。【教学反思】初中物理的课程理念中提到:物理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没有生活的物理是没有魅力的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应努力用创新理念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物理。我们应当注重优化学生课堂实验,充分发挥课堂实验功能。比如课堂演示实验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上台展演,老师从中指导,这样课堂就变成了学生的舞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当然有些小实验,由于课堂的时间和各种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回家去独立完成,通过
11、学生的切身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增强求知欲,还会丰富知识体系。我们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认为,学生的课后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endprint【教学案例】结束了压强这章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橡胶管里面注入水后,当水静止后发现橡胶管两端开口处的液面会保持相平,这个是液体压强中连通器的原理。现在对橡胶管的进一步改变下,把橡胶管中间下垂的部分用手慢慢提起来,随着中间高度逐渐高于橡胶管开口时,请问:橡胶管中间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如果水会下降,那水面在四段弯折的橡胶管中该如何分布,是四个液面都相平吗?此时还是连通器吗?
12、如果水不会流下来,请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能支撑起水柱的高度可以达到多高?或者有其他不同的情况,请说明现象和原因。当这个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绝大多数学生凭感觉认为:水会下降,然后橡胶管里四段液面相平,根据连通器原理。对于学生这样的猜想,我进一步引导发问:第一:如果是连通器,那中间上端部分应该开口才合理!第二:如果橡胶管中间的水柱会流下来,那空出来的部分岂不是成了真空?大气压能允许这段真空存在吗?在学生思考我提出的两个疑问后,就开始犹豫起来,感觉水不会流下来,而是连在一起成驼峰形状。看到学生开始将信将疑,不知所措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建议:“当遇到不敢确定事实会是什么情况时,大家觉得
13、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学生都异口同声回答:“做实验!”“非常好!请大家这周末回家找跟管子,然后注入水来完成这项课后小实验,下周一把实验报告交上来。”以下是一个学生所做的课后实验报告:探究对象:液体。实验器材:一根医用止血带。报告人:初二(8)班王冰云。实验环节:1.在止血带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滴入三至五滴的蓝墨水。(使观察更加方便)2.水平放置止血带(使其内部液面相平)。如图1。4.看到现象,做出报告。现象:用手指渐渐将止血带下端向上凸时(或从止血带的中部向上拉),水不会因挤压而迸溅出来甚至会随着凸出的高度增加而渐渐逆流。原因:因为大气压强大于墨水的压强,所以墨水将不会因此而迸溅。案例分析:
14、经过课后实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习惯性地认为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可实验现象直接否定了大家的一贯的认知,从而激发大家“追根究底”的动力,寻找真理。我们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撑起约10.3米的水柱,所以橡胶管中间的水不会流下来,而会被大气压支撑起来。其实这也是生活中建房子常用到的“水平线”。也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其他现象,如,中间有段空气柱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产生联想,为什么“覆杯实验”如果不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大气压就无法支持水柱呢?出现不同现象的原理是不同的,有的是超出课堂所学知识的范畴,所以学生会把出现的疑问或通过上网找资料,或直接请教老师,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更加丰富
15、知识,增强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教学目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印象会更加深刻,感性认知会更强烈。【教学反思】初中物理的课程理念中提到:物理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没有生活的物理是没有魅力的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应努力用创新理念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物理。我们应当注重优化学生课堂实验,充分发挥课堂实验功能。比如课堂演示实验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上台展演,老师从中指导,这样课堂就变成了学生的舞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当然有些小实验,由于课堂的时间和各种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回家去独立完成,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增强求知欲,还会丰富知识体系。我们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认为,学生的课后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endprint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