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体系构建.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390644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体系构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体系构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体系构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体系构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体系构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浅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李天星 刘永芬摘要:知识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源于人们的创造性,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应当加强体育创新,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善,以创新教育为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能够运用创新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培养多元化人才。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具体途径,希冀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延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教学体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运用创新型体育

2、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学校管理层应当扭转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结合本校的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兴趣爱好,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评估体系,能够加强对体育教学开展的监督与检查,通过建立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接受体育锻炼。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国大部分体育教学方式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竞技式教学思维,主要采用讲授运动技巧为主,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与课堂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练习开展体育教学。此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会感觉到体育课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失去体育运动兴趣。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由于偏重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少的教学模式。在

3、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体育教师与体育教材为主,并以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处于消极与压抑状态,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也极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部分教师虽然极为重视体育教学创新,也开创了部分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但是部分教师过于强调体育教学创新,课程形式复杂多样,也失去了体育授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体育公开课或者示范课中,教师将体育课堂上较为少见的技术道具带入课堂,只是为了凸显体育教学形式创新,但是此种教学模式却是不可取的。也有部分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过于重视体育技能传授,却忽略了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

4、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进行自主学习,体育教学目标出现偏差,也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不佳。二、制约高校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的因素分析(一)学生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创新教学,学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体育教学效果,受学生学习热情、课堂积极性与体育活动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主动,即使拥有创新型体育教学方式,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开展高校体育创新教学,首先应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引导,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才能够提高注意力,并且处于高度集中状态,锻炼并增强体育意志力,从而发展创新思维。(二)教师因素教

5、师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组织与引导因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发挥体育创造力,所以在体育教学创新中,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状况必须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与平台,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与性格特点,科学的组织并开展体育活动,才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所以高校构建体育创新教学模式,也应当充分重视教师專业素质的培养。(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教学目标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为教学对象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体育教材内容过于重视学生

6、的身体练习,为了获取体育教学效果,严格要求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训练,或者是重复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体育教材内容均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效进行,教学方式也难以例外。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时,过于要求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同步,当教学目标有所改变时,教学方法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此种教学模式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不利于高校进行体育教学创新。(四)教学设备、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具有专属的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器材等,如果缺少这些因素,将难以开展体育教学。并且体育教材设施质量与状况,也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可行性与教学强度。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引进了较为先进的体育

7、教学设备,有助于加强体育直观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学设备落后陈旧,将降低体育教学的安全性,也限制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三、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具体途径(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进展。高校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体育教育理论课或者是实践课的培训,能够培育我国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所以应当加强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外聘教师,充分体现在职岗位教师的竞争性,将国外的优秀教学方法进行吸收利用,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为我所用。学校将体育

8、教学当成重要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活动改革。通过加强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统筹的安排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合理分配。能够加强教师配备与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多方面的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高校能够多渠道的配备师资,采用多种方式补齐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可以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方案,鼓励思想作风良好,专业能力较强的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练等参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遵循科学教育的原则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构建高校体育教学,首先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进一步夯实体育人才根基。所以应当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机制,创新发展模式。

9、通过优化体育教学发展环境,普及体育运动,能够弘扬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转变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式,加强基础知识与体育教学条件建设。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体育活动多样化,丰富竞赛体系。通过建立体育人才培养培训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措施,有效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兴趣是创造光明与欢乐教学环境的重要用途,所以应当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必须掌握体育教材程序以及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广泛参与性。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也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束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也应当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加强学生体质与智力、兴趣、创造

10、力的全面培养。将体育学习情况融入学生的档案,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依据,能够发挥学生的体育兴趣。(三)举办体育比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比赛活动,能够维护公平公正的赛制。通过完善竞赛监督机制,促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体验、感知社会规则的有效途径。通过完善基础联赛机制,加强学生体育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类校级联赛,或者是年级联赛等,为那些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能够使各类人才百花齐放。也可以在夏、秋两季举办社会性公益比赛或是校运会,并宣传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以此作为契机,加强体育运动开展与普及,也为体育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要让学生一味的从

11、事体育运动,也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文化素养,增强思维与理解能力。所以高校构建体育教学新框架时,也应当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保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样不仅能反映出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效结合,运用团队精神,促使团队成员能够塑造学生良好品质,也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结语综上所述,高校构建体育教学创新模式,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有效创新。通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全面教学,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勤于实践、勇于探索,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参考文献:1徐泽民.试论民俗体育在高校體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65-167.2林孝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14):127-128.3刘传勤.市场经济条件下北京市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109-114.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