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典型人物报道的哲学思考-以重庆三峡学院报为例 提要|新时期高校典型人物层出不穷,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的高校校报,做好高校校报的典型人物报道:重在体现时代特色,精心选取角度和创新表现形式。关键词|高校典型人物报道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G640作者信息|章权,男,重庆忠县人,重庆三峡学院报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新闻采写与报刊编辑,404000。高校校报是高校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深入发掘校园典型人物的精神内涵,对深化办学理念、正确导向师生和全面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报为例,分析高校校报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
2、做好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方法,为进一步创新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提供参考。一、典型人物报道的概念及特点所谓典型人物,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既可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典型人物报道,即是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报道,典型人物报道既可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其内容包括思想、行为和精神风貌等。典型人物报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精神内涵,强烈的读者震憾,积极引导舆论等方面的特征。二、当前高校校报在典型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办报理念不断创新,在新闻宣传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上,仍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价值判断不准,不能体现时代特色。新闻报道,
3、首先要判断其题材是否有价值。著名新闻理论研究家、浙江大学吴飞教授认为,“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客观,但仅仅真实客观是不够的,因为真实客观的信息很多,但并不都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新闻编辑在进行选择和加工时,还必须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新闻作品所陈述和表现的信息是不是有价值,这里的有价值主要是指新闻价和文化传播价值”。1一个正面的典型人物报道,首先要分析题材是否具备典型性,哪些题材具有典型性?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社会生活紧密切相关,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题材就具典型性,当然就有报道价值。目前高校校报中推出的很多正面典型人物,真正具有典型意义的很少,大多就是“可报道可不报道”,不能引起广
4、泛关注,没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不能充分体现时代特色。(二)文章缺乏内涵,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对先进典型人物报道,关键要发掘典型人物的精神内涵。时下很多高校校报推出的典型人物,要么罗列事迹,要么不厌其烦的评说,没有写出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没有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者心中激不起波澜,不能让读者感受到典型人物带给的巨大精神力量。著名记者梁衡认为:“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的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2典型人物报道,重在开采新思想、新观念,体现出一个人崇高的思想的文章,才会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精神特
5、质和带给读者众多的思考。(三)表现形式呆板,不能达到最佳传播。新闻报道有其基本的规律,但表现手法不是一成一变的。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出亮点,显特色,就需创新表现手法,更好地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和贴近时代。一些高校校报在对校园典型人物的报道上,形式呆板,写作老套,假大空长等“八股”文风仍然存在。有的报道不加分析地堆砌材料;还有的标题、导语缺乏新意,没有细节描写,内容空泛、概念抽象,不能吸引读者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三、创新高校校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建议(一)确定鲜明主题,体现时代特色。典型人物报道,要认真分析材料,准确判断典型人物能否体现积极上进的精神,其个性特质和精神风貌是否羸得人们认可和接纳?典型人物
6、能否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典型人物,虽然离我们已久,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质、他们的言行,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的新时期,又给人们新的启迪,新的教益,新的导向,又焕发出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重庆三峡学院报自2009年来,先后推出了大学创业明星谢江海、大爱无边的女生刘晓珍、自强不息的大学生王林伟、品学兼优的重庆市优秀大毕业生秦柳静和勇担责任的女生罗春燕。在报道他们之前,都要集思广议,确定主题,认真判断新闻价值。在对刘晓珍报道前,记者了解到,刘晓珍是来自福建宁德一个贫困山区的农家女孩子。大一时,班上的几十名同学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到离学校几公里远的康乐怡老
7、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由于刘晓珍那天没去,心里感到歉意。在一个周末,她独自来到康乐怡老院,这里住着55岁位没有儿女的孤家寡人,这些老人不仅精神寂寞,而且平时也需要照料和关爱刘晓珍的心灵被深深触动了,她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关爱这些老人。从那以后,每个周末,她就来到康乐怡老院,哪位老人身体不舒服,她立即寻医买药,哪位老人的衣服、被子该洗了,她就给他洗得干干净净,哪位老人手脚不方便,她就给他送水送饭,甚至一口口地喂上,平时帮老人们打扫清洁、讲故事、唱歌,逗老人们开心,解除他们心中的孤寂。她把这些老人当着自己的爷爷奶奶,老人们视她为亲生孙女。在她的带动下,全校有30多个大学生加入了
8、关爱老人的行列。了解刘晓珍的事迹之后,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孝胜组织团委、校报编辑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专家一起研究报道主题。一致认为,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刘晓珍把爱心撒播在55名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家寡人身上,她的一腔真情和无私的行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再现,是这个时代所需的,也正是大学校园和社会所倡导的。报道主题确定为:“大爱、人间真情”。围绕这一主题,记者深入采访,及时推出人物通讯大爱无边:一个女大学生与55位孤寡老人的故事。文章刊出后,在校园引起巨大反响,刘晓珍的事迹传遍了三峡两岸,传遍了巴山蜀水。三峡都市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万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9、。2011年,刘晓珍被评为“感受动重庆校园人物”,在颁奖现场,她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领导和观众。在对王林伟的报道中,新闻价值取向又不一样。王林伟是来自四川威远县的特困学生,全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5口人,母亲长期生病,全家生活靠父亲下苦力挣钱维持。面对家庭的窘况,王林伟在初三时就开始打工挣钱为妈妈治病和抽时间在医院照顾妈妈,高考成绩出来后,为了节约钱,他选择了收费较低的重庆三峡学院师范专业。大学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4份家教。4年来,不仅没有向家里索要一分钱,还给家里寄了4万余元钱为妈妈治病,为万州贫困儿童捐款6000多元;大学4年,他获得了70多项奖励,其中包括两
10、项国家级奖学金;2013年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数学成绩获得满分。重庆三峡院报决定对其进行报道,在确定主题时,有人认为,王林伟对妈妈的孝道很感人,应立足“孝道”,也有人提出重点写在坚难中求学;经反复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王林伟对妈妈孝道值得称道,作为儿子,理应承担起关爱妈妈的责任。如果以“孝道”为主题,新闻价是不大,他的闪光点应在身处逆境乐观上向、自强不息方面。于是确定主题:“自强不息、乐观向上。”2011年5月15日重庆三峡学院报第二版“特别报道”栏目推出长篇通讯为了母亲的微笑,大学生自强不息感天动地,文章刊出后,学校党委书记许亚非批示:结合“成人成才成功”三成教育的推进,学校
11、团委、学生处组织全校师生学习王林伟的事迹,宣传部门继续关注,追踪报道。”重庆日报、重庆晨报、三峡都市报、中国大学生在线纷纷跟进报道,王林伟被评选为“第31届感动重庆校园人物”。从对刘晓珍和王林伟两位校园典型人物的报道分析,在对高校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时,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否则,再典型的人物,也难体现新闻价值。(二)精心选择角度,深入挖掘故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新闻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写作,报道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对高校典型人物报道,角度选择得好,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很好的传播效应。重庆三峡学院报在报道王林伟时,以王林伟收到重庆大学录取通知书,以这样的角度切
12、入:“两次国家奖学金,七十余项奖励,近五万元大学积蓄,一份数学满分答卷,一张录取通知书,凝聚着他感人肺病,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以概述加评评的形式切入,吸引读者追取下文,然后细挖人物“故事”,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为了深化“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主题思想,记者除对王林伟本人进行采访之外,还远赴他的老家,对他的父母、中学老师及邻居采访,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讲述了一个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鲜活故事。这些紧扣主题的“故事”,有血有肉,使文章更好地接地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三)创新表现形式,深化报道主题。典型人物报道的标题、导语写作创新,精当的语言表述、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和适当的文学手法,对增强作品的
13、可读性、感染力及深化报道主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标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张严平和田刚的索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催人泪下,令人荡气回肠的典型人物报道,过了这么多年,人们对其中的内容不一定记得,但对这些脍炙人口的标题却永不忘记。再如重庆三峡学院报对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谈到与母亲一道,为国际主义战士库里申科守陵半个世纪的魏映祥的报道时,稿子写成后,记者三次修改标题,最后敲定:感动世界:他和母亲为库里申科守陵半个世纪;在对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秦柳静的报道时,标题为:旅行一万公里的女生,启动了“间隔年”计划,透过这两个标题,可以发现,前者具有
14、概括和评价功能,体现出题材的重大或大气;后者只是概括功能,标题中强调“女生”、“一万公里”两个关键词,非常吸引读者眼球。新闻导语与标题一样,同样是吸引读者的关键要素之一。古人有:“立片言以居要”之说,作为典型人物报道,一个好的导语,对整篇稿件而言,好似一个“厨窗”。重庆三峡学院报在对秦柳静的报道中,导语是这样写的:“间隔年”是什么?你敢“间隔年”吗?4月25日,我校文新学院大四女生秦柳静告诉记者,她将于今年6月启动独自旅行10个国家的“间隔年”计划。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写作导语,给读者一个悬念,比直叙方法更引起读者兴趣。话语体系的构建也非常重要,老百姓最喜欢接受生动活泼的语言,假大空、官腔十足的语
15、言只能让读者深恶痛绝。让典型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让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和如见其人、深入采访,多吸取人民群众的语言也很重要。如重庆三峡学院报在对王林伟的报道中写道:“高考成绩出来,他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面对母亲的自责,他这样安慰母亲:你不活下去,我也不会读下去的。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记者要注意把工作语言翻译成生活语言,把领导语言转化为群众话语。细节描写是典型人物报道中不可缺少的技巧之一。“在细节中展现人物特征,这种细节是自然的,偶发的,而不是安排的,作秀的。”3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定,避免行文呆板;注重表情、语言、行为和一些动作的描写,就能避免千人一面或似曾相识的现象。适当的文
16、学描写可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线,但优美的语言比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语言更能打动读者。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恰到好处的文学描写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写通讯和深度报道,渗入自己的感悟和思想,在表现事实的同时,注重表现人物在推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使用文学手法,力求有特色、有新意、有美感。新闻不是公文,应有阅读味道和阅读快乐。”4此外,在对高校典型人物报道中,注意处理好“典型“与”一般“的关系,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典型都是从普通人物中产生出来的,其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领导的培养和群众的支持,在报道中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坚持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原则,不能随意拔高,这样的报道才会接地气,聚人气,让读者信服。参考文献:1吴飞.编辑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梁衡.文风四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唐务逊.让典型人物的道“动”起来J.新闻战线.2014.NO.02.4杨芳秀.新闻当有色彩J.新闻战线.2012.NO.12.(责任编辑:高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