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邢梦潺【摘 要】 本文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意义,认为二者培育旨归一致,皆在于“立德树人”,二者内容相契合。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以大传统文化理念为依托,以经典的力量感染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互联网+”新形式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以教师为引领,立足引导学生。【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华夏文明留下的人文式样,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文明形态。“
2、经之为经,就在于它所倡导的价值观,所以经学思想即是关于经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思想。”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这片沃土之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都至关重要。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并使这些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立足四个自信,拥有笃定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2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3将中华文化最高的特殊的文明
3、形态“六经”之价值、意义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针对性的认识高职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人才供给能力,增强职业院校的市场吸引力,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持续推动力。一、追本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生存式样的总和。阐明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界定,即文、文化、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甲金文作一人正面站立胸前刻画有纹样之形,初义指纹身。4引申之,
4、文即纹样,例如斑马的斑纹、水面波纹、玉石纹理,都可谓文。引申之,式样即文,例如建筑式样、器物服饰样、音乐舞蹈式样、节令式样、政治制度式样、语言文字式样、宗教信仰式样,皆文。概言之,空间性的结构,时间性的程式,呈现于时空中的诸般秩序,皆式样,亦皆文。精神界之式样,物质界之式样都是文。人类创造的式样,谓之人文。文之推行谓文化。某种式样由局部推行至广域,由粗犷酝酿至精微,由物界内化达于精神界,由精神界外化达于物界,其推行过程叫做“以文化之”,简称文化。李学勤先生界定,“什么叫做文化?什么叫做文明?我认为,人类只要它能够有所作为,能够使用工具,有一些人造东西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文化。文明则是人类发展史上
5、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5即一种较高形态的生存式样。被某种文所化,叫做“有文化”。人文,即人类创造的式样。式样包含甚广,比如伟大时代伟大人物之境界,其高度,就是式样。伟大时代伟大人物留下的人文式样,可谓优秀传统文化。华夏之域伟大时代伟大人物留下的人文式样,可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六经中以白描的方式展示并且传承至今。马一浮先生提出“六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的、特殊的文明形态。刘梦溪先生提出:“所谓传统文化进入教育环节,国学和教育结合,其精要之点,即在于此。价值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核心,施行得体,可以补充百年以来施行的单纯知识教育的不足。具
6、体的路径通过对六经文本的玩味、赏析、研习,受其熏陶,以蓄德。”6马一浮还说六经里面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学问系统,一个是价值系统。持此观点的还有李学勤先生、周予同先生、饶宗颐先生等。经书记载往昔伟大时代伟大人物之迹,其中保存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式样。经书的内容不限于思想,甚至其主体不在于思想。比如诗经以白描的方式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情感表达。仪礼以白描的方式实录了先民文明的状态,读经的过程,眼前有贵族的翩翩君子,窈窕淑女,蒹葭黄鸟。这就是蓄德的过程,以文化人的过程,立德树人的过程。高职教育的目标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拥有正确的价值
7、观,从而立足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7习近平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本溯源,8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成效却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二、慎思明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響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价值在一代代中华民族人们的精神血液中流淌和传承。经过慎思明辨,用理论思维对
8、其加以分析,便可挖掘出其中包含着的规则、理念、价值以及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成果。六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文明形态,在玩味的过程中,蓄德以涵养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1、二者培育旨归一致,皆在于“立德树人”唯有立德树人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教育。孔子述而不作,删定六经,教弟子以六艺,其立足点即立德树人。“温柔敦厚,诗教也。”9诗在于启发情感,辞气、性情、表达志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10“志,心之所之也。”11以就诗论诗的态度玩味诗经,感受一首首“讼德的歌,祭祀的歌,宴饮的歌,恋爱的歌,送别的歌,讽刺的歌”等。12 启发感受浓厚的情感,
9、感受清婉的国风,典丽的小雅,凝重的大雅,肃穆的三颂,感受“乐者,通伦理”移风易俗的潜移默化,这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也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疏通、知远,书教也。”13疏通,意思是能通达政事,知远,意思是能远知帝王之事。在读尚书的过程中,感受古时帝王家国天下情怀,以经典的力量感染学生。助其立身立命,方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14 “勿意”即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这样就能避免因为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凭空猜测。 “勿必”即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 “勿固”即不拘泥固执,兼听则明,才可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勿我”即不要自以为是。“广博、易良,乐教也。”15乐,虽然已经失传,
10、但是乐通伦理,启情怀的精神亦在民族的文化血液中流淌。“洁净、精微,易教也。”16易有三个系统,其一,价值系统;其二,学术系统;其三,卜筮系统。在涵养和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其价值系统。“孔子明确指出他与巫史学术志趣不同:我观其德义耳也”17“易曰: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8在易的玩味熏陶中,感受文化之创作源流,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大情怀,秩序感随之奠定。自强不息的天德,厚德载物的地德。其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其力量,唯有玩味其中,方可体会。“恭俭、莊敬,礼教也。”19首先需明确仪礼为礼经
11、。白描了军凶吉宾嘉五礼之状况,其中关乎父子、夫妇、长幼、君臣、宴饮、祭祀、田猎等。礼并非一人创作,而是“缘情治礼”,顺乎人情,关乎万物。仪礼亦有两个价值系统,其一,价值系统;其二,学术系统。价值系统即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传统。其价值系统即以立德树人、安身立命为旨归。“属辞、比事,春秋教也。”20春秋为“鲁国一部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后人又续至十六年)不完备但可信的编年史。”21次第成书,经自经,传自传。读春秋明春秋笔法,感方国时代分分合合,战火纷争,家国情怀,人生大义,坦荡君子,戚戚小人,迂回曲折,从而观天下而小个人。综上,二者旨归一致,即立德树人、安身立命。2、二者内容相契合中华优
12、秀传统文化的最高最文明的形态六经,从内容上来讲博大精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上来讲即二十四字,但也不仅限于二十四字,或者说其所涵盖的价值理念远超于二十四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关键在于让六经中的价值理念与高职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系,使之成为其精神血脉的一部分。如此而言,六经中的价值理念则需要以条目的方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条目总结有很多种,如三纲、五常、五伦、四维、八德,三纲领八条目,周易九德等。这些价值理念皆涵盖于六经价值系统中。本人将六经价值系统概括为九组价值理念:一是孝悌,二是仁爱,三是忠恕,四是谦逊,五是正义,六是诚敬,七是明礼,八是知耻,九是和同。需要明确
13、六经价值系统,远高于这九组价值理念,其背后有无法看见的文化传统在其中。这九组价值理念的形成,并非人为创作的,而是根据六经白描的生存样式所彰显出来的。孝悌,即家庭层面父母有孝,兄弟有悌。在六经中皆有所展示。诗中有蓼莪、凯风等。春秋有其乐融融等名篇。仪礼十七篇中士冠礼、士昏礼丧服等篇皆明人伦,彰大义,显孝悌。仁爱,对人对大自然皆保持仁爱之心。仪礼大射礼春秋中所载史实,皆明仁爱之心。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谦逊,易中有谦卦,地山谦,山在地之下,六爻皆吉。謙彖曰: “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
14、,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22正义,义者,宜也。以正当应当的方式方法来行事,以安身立命。诚敬,诚即诚悃。“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23“敬”之价值,已然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明礼,缘情治礼,礼是制度,又不仅仅是制度,更是一种文明生存的样式。“仪礼是中国先秦时代有关礼制、社会习俗的节目汇总。24 “和同”即“与人和同”。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25则详细概括“与人和同”这个思想。易“同人”卦,也全方位演绎了“与人和同”这一思想。六经中的价值理念融会贯通。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价值。关键是要让六经中永恒的价值理念与生活在现代的人建立起有效而常态的
15、联系,并且使这些价值理念成为每个国人精神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内容层面还是价值理念层面,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最文明的形态六经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时代升华,二者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国人普遍赞成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其满足人民的利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做出界定,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三个层面都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综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三、慎思笃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社会
16、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键在力行。然而一种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熏修。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育。第一,以大传统文化理念为依托,以经典的力量影响感染学生;第二,借助“互联网+”新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三,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师资力量是关键。以教师为引领,立足学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为主,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常态化,从而以文化人,在长时熏修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7、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树立大传统文化的理念,以经典的力量影响感染学生大文化传统的理念,即将经典的解读学习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让玩味经典变成生活的一种习惯。习近平同志强调:“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27知识的重要来源就是经典书籍,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实事求是的读经典,方可感受经典的力量,受其影响。同时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全覆盖于高职院校,同时定时开展读书活动、举办相关专题类学术报告、打造文化走廊、举行中华文化艺术节、组织传统文化宣传展览、课堂上放映相关文化影片,充分发挥中华优秀经典的作用及其魅力。以环境熏陶为载体实现以文化人的良好培育成效。2
18、、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师资力量是关键以教师为引领,立足学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关照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建设生活化、常态化育人机制。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灌输教育转换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导学生作为己之学,教人成人。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们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应“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歷久弥新的思想教化内容,且喜闻乐见、通俗易懂。这也需要传统文化素养深厚的教师进行研究讲授。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立足“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的基本观念,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8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引导。打造三类课堂强化教
19、学以文化人。第一课堂:开设专题与内容渗透。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活动。网络课堂:打造网络课堂平台,开发MOOC资源。借助三类课堂的阵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助力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3、借助“互联网+”新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9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设备、教育模式以及相对应的教育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协作方式把富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生活化、常态化。同时转化教育内容的话
20、语方式与传播方式,如可以将其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小短片、小话剧、微电影等。利用学生主体喜闻乐见的QQ看点、微信、微博等多方平台资源进行协作,占领多方平台阵地,让高职学生在主动地学习、研讨、信息传递分享、价值磋商的过程中深化统一认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大众化,常态化,从而涵养、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笃信和力行。【参考文献】1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m.中国社会科学,2010.4.2225 朱熹.周易本义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5.257.425.27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
21、19-03-18.3827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411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8.10.60.512.5 李学勤.夏商周文明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5.372.6 刘梦溪.中华文化的张力m.中信出版社,2019.9.91315161920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m.中华书局,1989.1254.1018 王先谦.汉书补注艺文志m.中华书局,2018.2916.2906.12 程俊英.诗经注析m.中华书局,2013.1.1423262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2.109,31,32,95.17 王兴尚.周秦伦理文化经典导读.2018.10.2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90.16.24 贾公彦.仪礼注疏m.上海古籍,2011.1.29 王易,宋友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2)58-5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