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德育教育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马溪谣 李恒摘 要:儿童德育教育,指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美育、体育等密切协调,彼此相互联系、渗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成长成材有重要的动力和导向作用。现如今,儿童德育教育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事业,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延续。因此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须将儿童德育工作摆于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影响儿童德育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大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具体表现,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儿童; 德育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一、儿童德育教育的外部影响因素(一)家庭1.居住环境遗传、环境、教育是人
2、身心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环境是不容忽视的十分重要的一环。我国曾有过“狼孩”和“猴娃”的相关报道,他们从小离开人类的居住环境,缺乏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因此不具备“人”的很多行为和能力。圣人孟子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留下“孟母三迁”的佳话。印度电影流浪者,用严峻的事实击碎了“法官的儿子就是法官,强盗的儿子就是强盗”的主观看法。1出生于相同家庭的孩子,今后处境不同,其发展结果也可能会不一样。再比如,农村儿童通常熟悉农作物栽培、除草、丰收等生产知识,受大自然熏陶也比城里孩子较多;城市儿童则对科技、工业生产、互联网等比农村儿童了解得多。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各有利弊,儿童的身心发育、思维
3、、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与所处环境有重要关系。2.家庭关系德育教育中,不能回避的是家庭关系因素对德育教育的影响,这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家庭关系,它不仅是儿童最早确立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是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关系。家庭关系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家庭关系良好,能使儿童感受到充足的爱和尊重,从而对自己、他人及周围环境产生积极乐观的认识。其中,民主型家庭关系是一种高水平的和谐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有类似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能促进儿童的品格健全发展,生活于这种家庭的儿童的德育效果通常最为理想。反之,紧张的家庭关系,则易导致儿童产生不良认知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再者,父母的良好期望对儿
4、童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强烈的期望辅之以行动,能无形中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家庭关系还会影响儿童对整个生存环境的期望,进一步影响儿童道德观发展。需要重视的是:离婚率上升及外出务工者的增多,使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随之增多,这些儿童的德育教育非常棘手。3.经济状况就城市来看,随着国力强盛,许多家庭先富起来,经济状况良好;但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企业破产或被兼并,导致为数不少的人下岗失业,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以农村来看,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缺乏一技之长或家庭劳动力的家庭日渐衰败,而文化程度高或有一技之长或劳动力强的家庭则逐步富裕。无论城市与农村,都存有这两种不同家庭,因此对儿童的德育教育
5、影响也就清晰可鉴: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儿童,拥有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家长一般也会较为重视孩子学习成绩之外的道德品质、心理状况的发展,因此具备良好的德育基础。而家境贫寒的儿童,在学费难以凑齐,甚至日常生活都需要社会接济的情况下,更难以获得优质教育和周围人的关爱,因此德育教育的开展也就更迟缓、困难。(二)学校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的机构,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有设立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因此学校对儿童的德育影响非常大。一方面,学校能巩固家庭教育中儿童已有的德育基础,另一方面,还能传授儿童更多的新认知新技能,提供儿童
6、与老师及同龄人的交往机会。儿童与老师、同龄同伴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德育教育的又一因素。首先,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通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倾向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由此来看,教师对儿童的情感支持能促进儿童德育教育,相反,冲突的师生关系则对儿童德育教育产生不利影响。(三)大众传媒近年来,网络、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大众传媒,作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无处不在、方方面面地影響着儿童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认知和形成。高速发展的大众
7、传媒犹如一把 “双刃剑 ”,既给儿童德育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新的途径,但也带来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风险。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儿童们己完全处于现代大众传媒的重重包围之中,加之儿童对事物缺乏判断能力,它在丰富传统儿童德育内容、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武器和新阵地的同时,也因其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给儿童德育工作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增加了儿童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二、儿童德育教育外部影响因素的具体表现(一)儿童德育教育中学校影响因素的具体表现首先,学校在儿童德育教育方式上往往以事后管理为主,重惩罚轻教育,呈现被动式、治标式、应付性的教育特点,并没有做到主动针对儿童身心的教育。容易忽视儿童的人格与道德发展的特点,缺乏
8、特殊的伦理道德关怀,对儿童的多元价值选择与行为失范不能提供恰切的支持与援助。其次,学校德育教育通常是纯知识性教学,在黑板、书本上讲道德学道德,用考试成绩评价儿童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脱节,是一种过于理想化、难以实践、美化了的道德教育,缺乏一套使学生认同、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德育价值观体系,从而影响了德育效果。最后,德育与心理教师在儿童德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引导和疏导作用,但由于学校德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缺编较为明显,普遍存在以代课教师填补正式老师,且还有课时不足、被占,教师不专业等问题。德育教师通常由校领导、后勤等教师顶替。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尤为缺乏,大多存在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几乎
9、没有,这对农村儿童德育教育质量的影响很大。(二)儿童德育中家庭影响因素的具体表现儿童德育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最关键最直接最不能回避的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影响包括不利和有利因素。1.不利于儿童德育教育的家庭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人们常说,因为我是父亲、母亲,所以,一切都应让给孩子,甚至自己的幸福。这是危险的礼物,会使孩子中毒而死。”2现代家庭规模小,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孩子通常被两代人视为宝贝,老人对孙辈存在过度袒护、溺爱的倾向,不利于儿童德育发展,使得一些儿童无意中养成了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造成儿童来到学校后带有为所欲为的坏习惯,缺乏容忍、谦让、尊重他人的品质,
10、甚至蛮横称霸、道德缺失。在学校违反纪律,在社会违法乱纪。此外,还因一些家长的个人不良品质及行为,导致儿童从小会受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消极的思想观念或沾染不好的行为习惯。并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许多家长奔波工作,无暇顾及儿童德育问题,还有很多留守儿童无人管。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显得越来越困难,家庭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两张皮,难以协调一致。2.有利于儿童德育教育的家庭因素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环境越来越好。而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家庭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增高。一个儿童对学校而言,也许只是一个普通个体,但对家庭来说,就是全部,所以许多家庭都最大限度地满足
11、子女教育需求,这为儿童德育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必要物质条件。现如今,年轻一代父母的大多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有了显著提升,他们期望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愿意陪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孩子的阅历。并且由于父母家教水平和对孩子关注力的提高,使得他们能够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孩子的品格健全发展。这是一种无形的道德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儿童德育效果的提高。(三)儿童德育教育中大众传媒影响因素的具体表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大众传媒也发展迅速,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网络,大众传媒己經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深
12、刻影响着儿童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这些影响既有积极也有消极,有些对儿童德育起到积极影响,有些则弱化了儿童德育效果,并且这种影响还会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以动画片为例,好的动画片蕴含丰富的情感、英雄主义,善恶分明、相对简单的价值观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使儿童崇拜其中的正面英雄人物,向往动画片里的生活,对儿童德育教育能产生积极影响。但随着近年动画片种类逐渐增多且内容繁杂,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2008年,一名6男童模仿动画片中的场景,撑伞跳楼身亡。2010年,有4 岁男童模仿唐老鸭和高飞狗的情景,把卫生纸缠到脖颈上,然后用打火机点燃造成严重后果。3还如“抖音”“快手”等
13、平台的一些低俗风气,也使很多儿童效仿,对其德育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儿童德育教育的改善对策(一)改造整治社会环境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环境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也不容忽视,应重视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居住环境。在德育教育中要避害趋利,看到不同环境的利弊,充分扬长避短,通过客观努力来实现环境的整治和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改善,需要全体公民共同的努力,为儿童营造、维护良好社会环境,使儿童身心愉悦,免受污浊之气的负面影响,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受到濡染。还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充分滋养儿童幼小的心灵,为其今后成为社会栋梁打下坚实基础。(二)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爱弥儿中有一段话:
14、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万物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人生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4传统德育中,教育者通常已足够关注德育活动目的、内容、环节,甚至可以顾及某些细节,但往往却忽视了教育对象本身,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把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儿童教育内容,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却成为大学生的教育内容,这种背离儿童实际的本末倒置的德育现象,正是因为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具备怎样的特征。儿童的德育教育是一个过程,不可功利性太强、急于求成,要以一颗关爱与宽容的心,善于发现,真诚倾听,探索触动儿童心灵的德育方式。(三)在家庭德育方面注重
15、情感体验对于儿童德育,完全可以从家庭生活中易于被儿童所接受的做起。比如教育儿童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开始,逐步引导他们爱工人、爱农民、爱其它所有正能量的人,树立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还要满足儿童被尊重的需要,应理解儿童的不足、适度宽容成长中在所难免的错误,寻找合适的教育机会。最后,还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差异,重视个别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弥补学校团体教育的不足,共塑儿童完美心灵。儿童是不断发展中的人,都蕴含巨大潜能,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乐观估计儿童的天性,相信他们,对每个儿童充满期待。对于单亲家庭的家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给予家教辅导,保证家庭教育不至于缺
16、失。(四)重视德育目标的落实和延伸儿童德育目标的落实,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有效德育应重视行动、重视延伸,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德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应和日常教学、儿童教育、家庭生活融为一体,做到从书本、课堂而来,最后回归生活中去。其次,儿童德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儿童的品德发展事关家庭和国家的未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对儿童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项任务光荣而艰巨。应趋利避害,保证并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联。(五)关注儿童自我教育和信息辨别能力自我教育,是进行有效德育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5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种先
17、由外而内,再由内至外的过程,它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功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儿童懂得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敢于自我定位。但由于儿童自身意志力薄弱,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赖性强,因此增强儿童辨别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家校合作,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引导孩子免遭不良信息的入侵,形成健全人格。只有儿童真正树立道德标准,学会道德判断,才能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及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更好的德育教育。(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班集体力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童
18、德育的效果。因此,要重视儿童德育问题,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督促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使老师充满爱心,对孩子充满责任。最好使学校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他们应受过专业培训,具备良好的德育工作技能,了解兒童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育特点,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德育方面出现的问题。还可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到学校,开展德育讲座,进行心理辅导,指导学校此方面的工作。此外,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益。儿童所在的班集体要给予儿童充足的爱,让孩子们在班集体里同样能感受到爱的温暖。还要让儿童学会去感恩,把感恩意识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教师除了言传身教外,还可尝试努力创设德育语境,开展各项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从身边的一些小事中让儿童明白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参考文献:1王平.论影响德育的外部因素及其对策N.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4-1.2汤宏.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这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J. 自我保健, 2007(11):28-28.3鲁光楠.动画片对5-6岁幼儿道德发展影响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2012(3)4王昭煜.突出德育有效性,构建有效德育J. 新课程:教师, 2011.5侯建丽.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8, 4(5):20-20. -全文完-